小学品德学科中开展小课题活动的实践研究

小学品德学科中开展小课题活动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长期以来,在思品教学中,人们只看到它的思想性、教育性,忽视了它的科学性;片面强调正面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亲身实践。这些问题的存在,关键在于教师没有转变教学观念。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与学的统一,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探究学习的过程,是师生结合在一起的双边共同活动,即教与学的辨证统一。

    我们的同行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如“小学思品学科中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实施探究教学,促进主体参与的实践研究”等。本项研究是在“大德育观”的视野下,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以小课题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品课的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获得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巩固和提高思品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奠定基础。

二、概念界定

小课题活动:本研究中的小课题活动是指在思品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产生道德认知上的矛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一些切口小、易操作的调查访问、角色体验、实践探索、资料搜集等探究性活动。通过小课题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在生活中进行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教育,使其原有模糊的道德认识清晰化,激发他们积极的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达到知行的协调统一,以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课题活动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①探究性。“小课题活动”的核心就是研究性学习。以课题研究为主要活动方式,模拟科学研究的情境和过程,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对社会生活中各种道德问题的探索、认识、理解和解决的能力。

 ②实践性。实践性是“小课题活动”的生命力所在,它摒弃了思想品德课动口不动手,在书面作业上打转的做法,重视实践体验在道德认识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中的作用,让学生在一次次问题解决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一次次良好的道德情感体验。

 ③开放性。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实施小课题研究时,不仅其结果指向开放,而且其过程也指向开放。选题时,根据教材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从开放的生活中寻找研究的切入点。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没有必要直接去评价学生操作的情况好坏与否,而是利用他们解决问题,经验交流的途径,让其自我调整学习经验、研究方法等。

三、操作策略

   (一)小课题活动内容的选择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这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我们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道德认识、行为实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关心自己、关心家庭、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等几个方面来开展小课题活动。

1、在校园生活中寻找鲜活的课题资源。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主要场所。在这个小社会中,通过留心观察,就可以捕捉到许多即时信息,为思品教学提供鲜活的课题活动资料。

我校少先队大队部每年三月都要举行一次“帮困助学献爱心”活动。我们的邻班五(1)中队有一个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俞东梅同学。她的父亲患病长期卧床,母亲因为经受不住家庭变故,精神有点失常,整个家几乎就靠小东梅一个人支撑着。我先安排班里和俞东梅家在一起的几位同学组成一个课题组,了解她家的一些基本情况。在一次适当的机会,邀请俞东梅同学来我班介绍自己是如何克服生活上的困难,顽强的生活,并努力学习,取得较好的成绩。班里的同学听了,都非常敬佩这位小师姐。然后又请课题组的同学简要地介绍了俞东梅一家的情况。在听介绍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生的眼角已经湿润。在后来的捐款活动中,同学们慷慨解囊,用自己的零花钱为小东梅献上一份爱心。同学之间的浓浓友情已跨越了班级的界线。

2、在家庭生活中搜寻多彩的课题资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良好的家庭氛围,成员间的互敬互爱等,都可成为正面的教学资源;反之,也可成为教学的反面材料。

孝敬父母(长辈),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小学阶段一个重要的德育内容。学生在思品课中接受的是正面教育,而眼前看到的又不尽人意,在其幼小的心灵中产生了迷惑:我到底该怎么做呢?这时,我们可以及时地开展“感恩一刻”小课题实践活动。以每个学生个体为行动单位,制定具体的孝敬父母的行为,并扎扎实实地开展活动。可以先通过和父母聊天,知道爸爸、妈妈每天工作的劳累,把我抚养长大真是非常辛苦。然后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帮爸爸妈妈做些家务,或主动地询问爸爸妈妈的身体情况。通过“感恩一刻”活动,可以实践在课堂上学到的道德认识,并转化为行动,继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3、在社会生活中捕捉丰富的课题资源。

社会是大课堂,我们的学生长大后都要走向广阔的社会大世界。因此,教师要鼓励他们走向社会,观察社会,用自己的慧眼分辨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学生只有把课堂上学到的道德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实践运用,才能适应生活,适应社会,使自己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学生除了在校学习,还有较多的时间(双休日、假期)参与到一些社会活动中。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我当一回小公民”课题实践活动。到商店,作一名小顾客;到剧院,作一名小观众;到公园,作一名小游客;到车站,作一名小乘客……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不同的公共场所里自己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争做文明小公民。

下表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指导学生开展的部分小课题活动内容:

 

教材中的课文

          

第五册

《团结果》

举行一次拔河比赛,看哪个小队人心齐得胜利。

《小伙伴之间》

组织开展结对子活动,对一些生活、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进行帮助。

《爱护公用设施》

组织学生观察学校和居住地区的公用设施使用情况,写成调查报告。

《节约水电》

观察校园内水电使用情况,并提出节约水电的措施。

第六册

《为集体多做好事》

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开展“洁净校园见行动”。

《关心父母》

开展“感恩一刻”行动,体验父母工作的辛苦,为爸爸妈妈分忧。

《爱惜劳动果实》

观察身边浪费的现象,提出改进的措施,并落实于行动。

《生活要俭朴》

召开家长座谈会,了解学生花零用钱的情况,并提出教育措施。

(二)小课题活动方案的制定

1、小课题活动的组织形式

学生在具体实践之前,首先要制定好课题方案。它包括课题的实施步骤.课题的组织形式、课题组的人员安排等。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尚需老师的指导。根据课题内容的需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活动组织形式:

①个人独立活动。它可以采用“开放式作业”的活动形式,一般适合于家庭访问、资料收集、行为实践等,即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活动任务,学生个体经过实践研究,记录自己的心灵感悟,完成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等。

②小组合作活动。这是小课题活动经常采用的一种形式,一般由46人组成。我们根据学生的家庭住址、年龄特征,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出发,组成异质合作小组,以便使他们互相交流,互相促进。

③主课题下个人独立活动或小组合作活动。它适合于能从多方面、多角度说明道德观点的活动主题。这种形式的活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共同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实践活动,记录实践体验。

2、小课题活动方案的制定

根据小课题活动组织形式的不同,设计的活动方案相应地分为个体活动方案、小组活动方案或二者地有机结合。

①个体活动方案。个体独立完成的活动,一般目标比较集中,范围较小,复杂程度较低。比如实施“感恩一刻”小课题活动,就可以以个体进行。一位同学用表格的形式来制定活动方案。

小课题活动主题

感恩一刻

 

   

 

起 床

上 班

下班后

一天的劳动时间

一天的劳动强度

爸爸

 

 

 

 

 

妈妈

 

 

 

 

 

我的感恩计划:

我的感恩行动:

 

我的体验:

 

家长留言:

 

 

 

 

 

 

 

 

 

②小组活动方案。首先要求学生个体能独立思考,根据活动内容、方法的不同,酝酿构思适合自己的活动方案。其次,请学生把自己的构想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倾听大家的意见。最后,由组长负责,把小组内同学的意见进行梳理、归纳,整理成一份较完善的可行性较高的活动方案,并明确组内各成员的分工。如一课题活动组在开展“爱惜劳动果实”活动时,其设计的活动方案操作方法具体,操作程序清晰,成员分工合理。

小课题活动主题:爱惜劳动果实    时间: 年 月 日

第一阶段:观察-----每天由两个同学去学校食堂观察、记录浪费粮食的情况,食堂的垃圾筒里有多少剩菜剩饭。

第二阶段:访问-----一个小组访问学校食堂工作人员,了解全校同学每天要浪费多少粮食;另一组访问农民伯伯,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

第三阶段:讨论-----把观察、访问得到的各种资料(记录、照片等)进行汇总,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四阶段:实践-----一组准备宣传资料,比如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另一组对大家的行为进行提醒、督促。

第五阶段:总结-----回顾小结课题活动开展的情况,肯定取得的成绩,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小课题活动的开展实施

1、课前开展小课题活动,充实思品课堂教学。

一节成功的思想品德课,课前大量的准备必不可少。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如调查访问、资料收集等),能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为课堂教学积累直观的感性材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能较容易地感悟,理解教学内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

学习《家乡在变化》(第十一册),我在课堂教学之前的一个星期,就组织学生开展“房子的变化”小课题活动。学生以家庭村小组为单位组成课题小组,通过察看、访问、调查、收集资料等实践活动,了解近十年来人民在居住条件、居住环境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看一看人们现在的居住条件,听一听老一辈人的说法,初步感受家乡经济的迅速发展。通过课前这番精心的实践活动,学生学习《家庭在变化》一课有了切身的体会。在课堂交流时,不少课题组的同学拿出了自己在课题实践中获得的资料(访问记录、照片等),谈论着自己家(村)的变化,一种自豪感洋溢在脸上,课文的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2、课中开展小课题活动,丰富思品课堂教学。

思想品德教材的一些课文,留下了不少实践空白。我们可利用文中的插图、故事,开展小竞赛、小创作、小绘画等实践活动,模拟生活,体验生活,以加强行为训练,达成教育教学目标。

教学《寸金难买寸光阴》(第六册),其实学生都知道时间的宝贵,但平时却经常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许多时间。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缺乏一种感性的认识,他们不清楚自己在一个时间段内(比如一分钟)到底能做多少事情。于是,在学完课文中“杜鹃和山雀”的故事后,我就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活动――“我能行”。学生在规定的5分钟时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堂秩序允许的前提下,纷纷开始自己的创作。有写字的、画画的、背诵课文的,也有剪纸、小制作的。一阵紧张而充实的忙碌后,大多数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劳动果实,同学之间互相欣赏,互相交流,都感到很自豪。他们对“时间”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不少同学对自己经常拖拉作业、迷恋电视等行为感到懊悔不已。有了深刻的认识,才会有自觉的行动。

3、课后开展小课题活动,深化思品课堂教学。

道德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单靠某一课的教学就想达到目的,无疑是不切实际的。有些教材内容,由于受时间或条件的限制,课堂上显然不能完成目标,我们就可以在课后开展小课题实践活动。

在学完《爱惜劳动果实》(第六册)一课后,我请同学注意观察学校食堂的水槽,食堂工作人员每天能从那儿捞起多少大米?这些大米是怎么来的?然后通过调查得知,全校同学每天浪费的粮食可供一个同学吃半个月。那么如果每天都浪费这么多,全校有800多个同学蒸饭,该是怎样的一个数字?我们怎么对得起父母辛辛苦苦的劳动?通过课题的实践,学生对“劳动果实来之不易,要爱惜劳动果实”已有了较深的认识。学完课文后,在老师的提议下,课题组专门写了一封“致全校少先队员的倡议书”。倡议书中号召全校的伙伴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爱惜劳动果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我们的校园成为一个文明的校园。倡议书发出后,得到了全校广大同学的响应,也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少先队大队部的支持。课题实施一个月后,我及时进行回顾小结,并鼓励学生把已养成的“爱惜劳动果实”这一良好习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这样,通过课后小课题的研究活动,巩固了思品课堂所学的内容,促进学生优良行为习惯的养成,使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效果比较明显。

(四)小课题活动的评价

在小课题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反思与总结,分析自己通过此项活动所获得的经验和能力,注重与自己原有基础的比较。小学生活泼好动,但对事物的专注程度较差。所以,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教师的激励、导向和调控还是不能缺少的。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成果展示。每次小课题实践后,课题组都能搜集到一定的资料,如照片、剪报、标本、实物、访谈录等。在总结回顾的基础上,课题组同学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经过一定的整理和加工,然后利用黑板报、宣传窗、红领巾广播站等舆论工具进行宣传、展览。让每位同学创造性的劳动成果有展示和肯定的机会,使课题组之间互相观摩,互相借鉴,开阔眼界。成果展示,既是对每位同学活动成果的肯定,也是对小课题实践活动的进一步认识。

2、心得交流。成果展示的是一些课题研究的显性成果,而课题组、学生个体是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的,相互之间缺乏了解。比如搜集资料时经常用哪些方法;调查访问时要注意哪些事项等。为此,教师在每次小课题活动结束后,都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使他们获得对本课题更广泛、更深刻的认识。

3、评比“活动小能手”。开展小课题活动,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也是一种考验。小课题的实施,需要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要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对一些在实践活动中态度认真、成果明显或进步较大的同学授予“活动小能手”称号,并给与适当的奖励,以起到激励、推动作用。

4、小课题活动情况作为思品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对儿童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作出终结性评价,而应从每个学生的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小课题研究活动能充分体现一个学生平时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是思品课平时成绩的具体表现之一。因此,教师要做好小课题活动的情况记录,到期末综合评定时作为一个重要的依据之一。这样既能促使学生对小课题实践的重视,又能提高活动的质量。

四、研究的收获与思考

一年的实践,支持了上面的研究。实践证明:小课题活动走进思品教学,对发展和丰富儿童的生活,提高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效果是显著的。

    1、小课题活动扩大了主体的参与对象和参与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在小课题活动中,个体探究使每位学生都亲身参与到道德知识的获得中。课题组内的分工,使每个成员都有参与机会,都有实践任务。小课题活动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实践,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提高个体参与活动,参与生活,参与社会的能力。

2、实现了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造就了自主的道德主体。

小课题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探究、体验、感悟,实现了学生的自我道德教育,造就了自主的道德主体。班里有一位同学,家庭条件比较好,吃的、穿的、用的在班级里是数一数二的,零用钱出手很大方。但每次开展“献爱心”活动时,他总是当作不闻不问。自从开展了“身边的伙伴,我来帮助你”实践课题后,使他真正认识了一些家庭因各种原因导致生活贫困,这些小伙伴是多么需要帮助,而自己有这个能力,更应该献出这份爱心。他不但在献爱心活动中带头捐款,而且平时也主动关心这些同学的学习、生活情况。通过课题实践,既使这位同学懂得了节约用钱的道理,更伸出了友谊之手,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增加了同学之间的友情。

3、促进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了思品教学的实效性。

小课题研究让学生走向生活,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实践、感悟。学生接受了思想品德课的道德认识教育,进而形成了道德信念,通过小课题活动落实于自己的道德行动,最终实现知行的统一,提高了思品教学的实效性。如思品课中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学生在“我当一回小公民”实践过程中,体验了讲文明礼貌的温馨,遭遇了不讲文明礼貌的尴尬,自然感悟了文明礼貌的重要性,对书中的观点更加深信不疑。于是,就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上了。

几点思考:

1、小课题研究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师的指导也是必要的。教师既要鼓励学生树立探究的信心,公平地对待每个探究者,又要恰当地处理好自己的角色,这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行调整。

     2、小课题活动与少先队活动的有机结合。少先队活动中的雏鹰争章项目有不少就可以通过小课题实践来操作实现。如何实现二者间的有机结合,尚需进一步实践。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小学德育》  03110          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培养小学生探究能力的研究》              上海教育科研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