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教学中学生主体活动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作者:佚名 来源:《小学品德教学中学生主体活动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19日 点击数:
大武口区教学研究室 程清梅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要解决的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21世纪实现祖国的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迫切要求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然而,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度和成效同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发展教学论认为:德育活动的有效性取决于有没有可接受教育的有效载体。德育活动必须根植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基础之上,才能使德育活动有效、增效。使受教育者转变为可接受教育主体的过程,就是塑造、构建、发展学生主体性的过程。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现代教育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提高主体参与的有效性,让学生高质量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提高与发展,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使受教育者具有健康的道德认知、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良好的道德行为。是“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品德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一条主渠道。新课程标准把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定位为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儿童生活中遇到的社会性问题和事件为素材,以儿童的主体活动为媒介,让学生在回归生活的各项体验活动中自主学习,受到品德教育。品德学习的过程不单单是认知的学习,更是行为的学习。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师教学必须在学生主体活动的有效性、实效性上下功夫,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表面看来热闹,实际游离目标之外。教学活动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有目的地开展儿童喜欢且感兴趣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培养。
新课程下的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活动,要关注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品德课教师要树立“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的意识。把教学目的定位在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上。使每一次教学都能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师生互动、相机诱导,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新课程实施到今天,尽管课堂教学面貌出现了很大改观,但在实际品德教育教学中,教师受多年来传统品德教学模式的影响,不少教师基本还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仅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播和空洞的说教层面,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造成“知情脱离”或“知行脱节”。即使教学中体现了学生主体活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热热闹闹的课堂活动背后,是否真正让儿童在活动中有所体验和感悟,是否真正培养了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实效性值得关注和研究。
本课题研究旨在探索能够充分体现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社会性的学生主体活动的内容、途径与方法,探索小学品德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活动的有效策略。通过研究,在《课程标准》与教学实践之间架设桥梁,建立开放的、综合的课程观,使学生在主体活动中增加体验、获得知识,树立正确的活动观、价值观、课程观。通过研究,提高学生主体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品德教育教学质量。
(二)要解决的问题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的教学现状,实现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拓展、延伸。
2.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体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使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
3.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与他人合作,与他人分享体验等良好的做人、做事、学习习惯。养成积极发现和解决问题,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
二、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探索小学品德教学中学生主体活动内容、途径和方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师把握教材、研究课堂、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课题研究内容
探索品德教学中小学生主体活动内容、途径和方法;探索较有效的小学品德教学中学生主体活动有效指导策略。
四、课题概念界定
“小学品德教学”即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的教学。
“学生主体活动”即指以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为目的,把学生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以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载体的一切教育行动。
“主体活动有效性”指学生主体活动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引导,学生进行主体活动根据教学活动目标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2010年秋季入学的二——三年级学生。涉及城区和农村五所学校。
六、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附之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理论,学习课标及他山之石等文献资料,了解研究现状,借鉴成功经验选择突破口,确定研究内容。
2.调查研究法。通过观察、谈话交流、测试等方法对教师现有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进行分析、比较,为有效开展研究提供真实材料。
3.行动研究法。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中,通过教师对学生活动探究的指导、训练,探索有效的小学生主体活动指导策略。培养学生主体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
4.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有利于教师交流和反思,通过案例研究、案例撰写,可使教师发现问题,付诸研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5.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不断验证,不断完善,形成成果。
七、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预计三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完成
1.准备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2月)
(1)学习相关理论,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课题研究相关资料的检索。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学校和实验教师。
(3)召开开题论证会。
(4)对研究前期情况进行摸底,了解、分析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的情况。
(5)对参研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培训和课标学习指导,掌握教学设计方法。
2.实施阶段(2011年3月——2013年6月)共分三步
(1)2011年3月——2011年7月,深入学校调研,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教师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方式所产生的积极的、消极的影响;以行动研究为主,就搜集、处理信息,发现、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等策略进行课堂探究性学习实践指导。
(2)2011年8月——2012年7月,根据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和教师需求,进行课题研究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指导;举行研讨交流活动,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学生主体活动指导策略;进行阶段性总结,召开中期研究成果交流汇报会。
(3)2012年8月——2013年6月,召开课堂教学现场观摩研讨会,交流研究成果,总结形成学生主体活动指导有效策略。
3.总结阶段(2013年7月——2013年11月)
反思研究过程,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结题准备工作,申请结题。
八、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内部条件
人员条件是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保证。从参与课题的人员结构看,本课题具备很好的人力条件。
课题负责人,现任大武口区教研室思品教研员,曾担任多年的班主任和思品学科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曾主持并参加过各级课题研究工作,撰写的多篇论文曾获自治区、国家级论文评比一、二等奖并在刊物上发表。其他五位课题组主要研究成员,都是学校的中层骨干和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并担任思品学科教学工作,经验较丰富,从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和已有经验看,课题组成员完全具有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
(二)外部条件
课题承担学校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把科研兴校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旨在通过本课题研究,改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提升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学校愿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实验经费和政策保证。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1.成立课题研究专家指导组和研究组
(1)专家指导组
武 琪(自治区教研室思品教研员)
万东旺(大武口区教研室主任)
高玉贤(石嘴山市继续教育中心思品教研员)
(2)课题研究组
组长:程清梅
成员:黄学茹 杨晓慧 李艳云 梁芳娟 李惠君
2.具体分工
程清梅:(课题负责人)主要负责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与管理,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和研究报告的撰写。
李艳云、杨晓慧:负责城区学校专题研究活动的组织开展及阶段性总结工作。
梁芳娟:负责农村学校专题研究活动的组织开展及阶段性总结工作。
黄学茹、李惠君:负责课堂研究及课外主题活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3.保障措施
(1)加强参研人员的培训学习。组织学习课题实施方案,明确研究目的,了解研究内容,掌握研究方法。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及经验案例。
(2)把该项课题研究纳入学校校本教研工作,分阶段制定课题实施计划,明确参研人员职责,做好明确分工,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落实,通过案例研究、课例研究、专题教研活动等形式确保研究工作有效落实。
十、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形成“小学品德教学中学生主体活动有效指导策略”。
(2)完成“小学品德教学中学生主体活动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3)形成课题研究论文、案例反思、教学设计、教学录像等成果集。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