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张家港市云盘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素来有着“礼仪之邦”的美称。从西周的“国之大柄”到现代的“五讲四美”;从荀子的“国无礼而不宁”到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文明礼仪一直是我们华夏五千年文化的核心。“虚席以待”“倒履相迎”“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的成语和典故,更是众口皆碑,广泛流传。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人,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使 “礼仪之邦”的美名响誉中外。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文明”确定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这是对以往有关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小学生是未来的公民,今天的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养成,为明天成长为文明社会的公民打下基础。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青少年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行为的重要场所,所以文明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手段之一,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长期课题和任务。2010年12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2014年1月江苏省文明委印发《关于在全省开展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意见》,均对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进行了全面部署。

我校先后申报了苏州市“十一•五”课题《小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研究》、苏州市“十二•五”课题《小学生行为规范与道德礼仪的养成教育研究》,持续开展礼仪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为进一步打造学校德育工作特色,让礼仪抹亮每个孩子的人生底色,真正为每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我们确立了“十三•五”期间的研究课题《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以此作为原有课题基础上进行的滚动式、发展性研究。

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

2014年1月江苏省文明委印发的《关于在全省开展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意见》,指出:要遵循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依托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成长空间,突出基本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融入“爱、善、诚、勤、俭、美”六种理念和价值取向,引导未成年人从小做起,学礼仪、知礼仪、行礼仪,努力成为品德高尚、富有理想、文明有礼、快乐健康、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江苏人。

可见,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并且已被列入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目前,在校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狠抓孩子学习成绩,参加各级各类特长培训,养成教育反而被淡化甚至放弃。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确立,内在素质、外在素质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和成功。加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既是我们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必然,文明行为的养成必须从小抓起。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这样的人,才会被人尊重,受人欢迎。

2.符合“文明古国”形象的要求。

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是我们的国人和外国西方国家相比,在文明程度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如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公共场所喧哗、拥挤,出口伤人等,这些固然多数发生在成年人身上,但与他们从小受的教育与环境影响是分不开的,更让人忧虑的是,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必将深深地影响着下一代。而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成为人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它们将在人的一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2010年12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指出:加强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对于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昌盛,世界的多局化,社会分工的多样化,使得国与国之间强调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地区与地区之间强调交流合作、协调发展,因此人类文明在社会发展中得到了更高层次的提升,社会对人的素质也有了新的要求。文明礼仪作为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脸面、国家的脸面。

4.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的需要。

习总书记提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作为学校,作为教育工作者,其首要任务就是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文明的基础,为学生的生命涂抹文明的底色。

三、研究课题的界定和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主要有三个: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实践研究。

1.文明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

2.养成教育:是指对少年儿童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平时要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及一些有关的礼仪常规所进行的教育,即培养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教育。

3.实践研究:是指本课题研究针对研究范围内的学生现状,将文明礼仪要遵守的一些基本行为准则和日常规范要求全面落实在各个阶段的序列之中,突出教育重点,加强行为训练,落实检查评估,促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二)理论依据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的孔子、孟子、苟子等对礼仪的主张源远流长。历来,关于礼仪文化的经典著作也数不胜数。彭林所著的《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以历史的高度,把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化放到整个人类文明的背景中审视。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明中国书典:礼仪中国》 详尽阐述礼仪的定义,通过礼仪之基石、礼之延伸,礼之实践等篇目向读者展现了礼仪之邦的无尽魅力。

在国外,尤其以美国、澳大利亚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文化对礼仪的研究尤为突出。早在古罗马时期,奥维德的《爱的艺术》终曾牵涉到礼仪的阐述。12~17世纪的欧洲,伊拉斯谟的《礼貌》一书就着重讲述了个人礼仪。英国十七世纪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洛克在《教育片论》《教育漫话》等教育著作中多次甚至不厌其烦地强调习惯的培养。近现代,美国礼仪专家艾米丽波斯特也十分关注礼仪教育,著有《礼仪》一书。从2011年日本小学校教育正式启用新版道德资料——副读本中关于“礼仪”题材的资料中可以看出,礼仪是日本小学阶段十分重要的教育内容。

这些国内外的专著,为研究“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起到了积极的借鉴意义。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此课题的研究促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文明礼仪常识,提高礼仪素养,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明人。

2.通过系列的文明礼仪教育整体提升学校师生文明礼仪素养,创设学校文明儒雅的人文环境。

3.建立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长效机制,探索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方法并加以推广应用。

五、研究原则

为使研究出实效,每个课题组成员在参与研究中将遵循如下原则:

1.方向性原则:作为教育实验研究,我们必须坚持教育方针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前提。

2.科学性原则:课题研究要实事求是,一切材料、数据、结论都要建立在真实可靠的基础上,理论支撑、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数据处理方法都必须科学合理。

3.整体性原则:课题研究的所有参与者都要从实验研究的整体目标的实现上去考虑问题,摆正自己在整个研究系统中的相应位置,发挥出各自的作用,以寻求最佳的整体优化效益。

4.可行性原则: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无论是过程性、阶段性、还是终结性的成果,是显性还是隐性成果,都将在课题组内得到及时应用、推广,并由此逐步向外辐射,影响到周围的学校和地区。因此,课题研究中提出的一些新观点、新理念,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都应具有可行性和推广价值。

5.实践性原则:本课题研究将聚焦学生养成教育,重点对德育活动、学生评价实施优化研究,探索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内化为教育行为的具体策略,树立实践第一的观念,突出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六、研究内容

1.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内容及要求的研究。

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努力体现“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根据学生各年龄段的特征,从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出发,确立低中高各年级段的教育重点,并形成序列,使学生能更好地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行为准则,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2.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一般要经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首先是完全由老师或父母来管理和约束,其次是由团体管理,最后是自我管理。因此,我们要努力寻求教育的有效途径和科学方法,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进一步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3.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评价方法的研究。

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我们要和“十二五”期间开展的“礼仪天使”“礼仪中队”“礼仪家庭”三大评比活动等相结合,通过家校合作,对学生的种种行为表现进行全面、恰当、公正的评价,调动学生自觉规范行为、培养文明礼仪习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

七、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从多学科、多角度开展对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框架和方法论。

2.调查研究法:调查学生文明礼仪养成的现状和发展可能性,为教育方式方法的研究提供经验和基础。

3.比较研究法: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各实施途径与方法的成效性的横向比较研究。

4.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别案例的分析,寻求影响文明礼仪教育实效性的基本因素。

八、研究步骤

1.酝酿准备阶段(2016年9月~2017年1月)

构思、规划、制订出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及各阶段的实施要点,组建实验组织机构,建立课题管理制度,组织参与本研究的教师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学习课题研究方案,明确本研究的意义及做法。

2.课题实施阶段(2017年3月~2019年6月)

开展相关主题活动,以专题研讨、个案研究、论文交流、调查分析等多种形式,加强实验教师的总结和交流研讨,并对活动情况和效果作好具体记录,积累好过程性研究材料。进行阶段活动检测与反馈,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寻找并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完善实验方案,加强开展中间实验研究。

3.总结拓展阶段(2019年9月~2020年5月)

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总结该课题研究的认识成果和操作成果,同时就该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及推广宣传,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并进行成果鉴定。

九、保障措施

本课题组长为中学高级教师,从事十多年德育管理工作,曾获“苏州市德育带头人”“苏州市优秀德育工作者”“苏州市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曾作为苏州市“十二五”课题《小学生行为规范与道德礼仪的养成教育研究》核心组成员参与研究。期间,学校荣获“苏州市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示范学校”称号,得到了中央文明办副主任徐令义、省教育厅基教处顾春明副处长等领导的高度评价,应邀在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教师培训班作了专题交流;学校多次承担张家港市级礼仪展示活动,多个礼仪案例在省市级评比中获奖。

除此之外,课题组成员中有苏州市优秀德育工作者2名,江苏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1名,张家港市级德育骨干教师2名、教学骨干教师4名。她们均有着丰富的德育管理经验,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有较强的科研管理能力。学校有一批专业素质较高、有志于教育研究的师资队伍,有着较浓郁的课题研究氛围和课题研究所需要的研究力量。

学校与一些科研院所建立了较为稳定的科研协作关系,经常邀请教育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来校指导,积极向市内外有关学校辐射。

位保障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学校将落实相关经费,建立科研专项基金,保证研究活动开展、教师培训和成果总结推广所需费用。同时,学校将建立课题研究台帐资料。采用文字、图片、声像等多种形式收集过程性资料。设立课题管理小组,定期检查研究进展情况。明确教科研究规章制度、奖惩制度,保证课题研究正常开展。

十、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1.课题方案,中期报告,结题报告。

2.礼仪教育的成果汇编。

3.主题活动展示。

4.“礼仪教育”专题网站。

十一、课题组成员

组 长:陈乐乐

组 员:郭红、蔡娟、施敏燕、夏梅、王春燕、陈瑜、苏秋晓、李晓红、陶红

十二、经费预算与设备条件要求

本课题需研究经费约5千元,申请行政划拨,用于外出培训、学习、考察、交流及购置相关研究所需的设备、器材等。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