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题研究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灵水中心小学数学课题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实施素质教育是普教科研永恒的主题。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学校教育应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增强主体意识,培养主体能力。

数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之基础,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次,有着愈加广泛的应用。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要实现数学教育的育人目的,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本课题的研究,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去实现知识的再创造,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能动性和认知内驱力,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素质教育以及创造力的培养提供条件,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上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国内外同类问题研究现状

原苏联心理学家马丘斯金等人,对问题教学进行了开创性和系统性研究。他们依据当代思维科学的最新成果,对问题教学的本质进行深刻的心理学论证,对问题教学的操作方式、原理进行具体、科学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解决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设计理论都把问题解决作为建构性学习的基本策略。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对此问题也作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思维发展过程,提出了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

目前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然而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都离不开问题这一骨架。一个人若没有疑问,哪来的研究、创新可言?问得多,必然想得多,问得深,必然想得深。

本课题借鉴、运用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结合我校实情,培养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杜威的教育理论
就哲学而言,哲学强调由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向对人的内部世界的探索以及对人自身命运和价值的思考。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描绘了他的教育观点,他认为学校应该是大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在这一社会中,课堂教学应该是真实生活的问题解决的实验室。他鼓励教师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并帮助他们探索重要的社会的和智力的问题。杜威的门徒克伯屈认为学校学习中应该把儿童分成小组,并让他们去进行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设计和选择。主体教育论要求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然而一切创造“始于问题”,这就很明显地看出杜威的教育哲学和现代教学为我们的课题提供了哲学基础。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其中之一是帮助学习者做好在不确定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准备。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3)
哲学家波普尔曾说过: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波普尔认为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从各种问题开始,科学家探索的逻辑起点应该是问题,波普尔提出的科学进化公式 P1(问题) TT(假说) EE(否认) P2(问题)就是以问题作为科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我们认为,不管从现实情况,还是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角度去考虑,追根问底,问题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中介。“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一问或许就是真理最初的涟漪,它的意义深远。《数学课程标准》最突出的一个亮点就是突出了“过程性目标”要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让学生主动探索的切入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问题的质量,让问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并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才能真正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适应经济时代和未来社会的需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敢于提问,学会解决问题呢?为此我们开展了本课题的研究。

四、研究目标

我们把本课题研究的目标确定为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使他们敢问、会问、善问,解决问题逐步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具体表现:
    1、学生目标
    敢问: 即自己有了想法、问题、建议等后,有胆量把这些问题抛出来,勇于发表自己见解,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
会问: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萌发猜想;并能综合运用原有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系统分析,理解信息,能广泛收集各种信息,从各种信息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善问: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习状况,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寻找方式方法,能积极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拘泥于接受答案,善于质疑问难,善于自我反思,敢于向老师的答案挑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并有其深度。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主线,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发展,并使学生思维向敏捷性、创造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发展,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创新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教师目标
    A、善于学习,具备宽广的视野和创新学习能力,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做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
    B、善于启疑,提供培养问题意识的背景,背景应与学生心理、生理相协调,具有新奇性、启发性、趣味性。体现教学始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发展于问题。
    C、教师要有热忱而悦纳的态度,改变重结果的评价方式,对学生敢于提问的品质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培养和助长学生自信、独立、机敏等人格特征,尊重学生不寻常的言行,对避免有危害性的批评。
    D、教师善于倾听,善于从多种问题中筛选实质性问题,去引导学生探索研究。

五、研究内容

从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角色转变两方面着手研究, 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使他们敢问、会问、善问,解决问题逐步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六、研究对象

三、四年级学生

七、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为主为主,结合个案研究。并采用录像技术、案例分析、学生访谈等手段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记录,通过阶段小结和评价,对实施过程进行调控,促使课题扎实有效地开展。

八、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6.9—2007.3

1)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进行专题座谈。

3)进行相关的实践研究活动。

4)组织对师生的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全面调查学生数学素养发展水平,分析整理。

5)撰写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07.3—2007.7

1)分组,确定对照班和实验班。

2)严格控制实验变量,做好观察记录。

3)实验数据收集、整理

4)分阶段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对实验操作及时调控,定期请专家指导课题的研究

3、汇总阶段(2007.10—2008.12

1    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统计分析。

2)进行全面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报告。

3)整理汇编实验成果。

九、研究条件

1、我校数学教师素质较高,有一位教师参加过二十一世纪园丁工程中小学骨干教师地市级培训,有数学高级教师8人,他们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

2、课题组成员的理论修养和文化素养较高,有一定的教改、教研水平和经验,都参与过一些教改实验。所撰写的经验论文分别省、市、县的一、二、三等奖。

3、落实聘请的专家作指导,并已有培训:课题组讲座2次,课题组成员培训1次。有上级教育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有一大批能干的实验人员共同努力,该课题研究一定能取得成效。

4 有了研究教师和实验班级,为课题的开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5、我校制定了《科研管理条例》,教师们都形成了较强的科研意识,教师们都能积极参与课题实验,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

6、学校在经费上充分予以支持,预计投入1万元,保证本课题的启动与实施。

十、研究预期难点及创新点

难点:

1、每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都有安排,学生的问题势必会影响教学进程,如何取舍?

2、如何处理学生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而与本课内容关系不是很密切的问题

创新点:

1、研究报告:结题时提供可以反映课题研究实际情况和研究成效的报告1份。

2、研究论文:结题时,编印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研究论文集。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