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良好的计算习惯养成的研究课题申报

小学低年级良好的计算习惯养成的研究

课题界定

小学低年级 "小学低年级"是指小学一,二年级. 这个学段的孩子的意志自觉性比较差,缺乏耐心和毅力,缺乏一贯性,不善于对自己的活动提出明确的要求,总是需要教师或家长向他们提出行动的具体要求,并且在师长的监督和帮助下才能较好地完成任务.他们还不能完全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在学习活动中,他们的注意力很不稳定,爱做小动作.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但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比较笼统,不够精确,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分析,推理等抽象逻辑的思维初步发展,因作业,考试分数引起挫折的情绪不像中,高年级学生那么强烈.所以作为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上一定不能忽视他们的这些年龄特点.

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低年级的计算主要分两大部分口算和笔算,良好的计算习惯在口算时,体现为速度快,准确性高;笔算时,要做到看题时仔细,计算时认真,验算时细心.

小学低年级良好的计算习惯养成的研究

是研究者想在低年级这个学段使他们能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为后面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从而使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充满自信,同时数学成绩得以提高.

理论依据

1.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学段要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要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才行.另外新课程标准还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要做到这点,就要孩子们把计算方法内化,形成习惯,在平时的训练中就不会感到枯燥,形式化了.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

行为主义幼儿教育理论指出:环境是影响儿童行为与发展重要因素,人的大部分行为是后习得的,是个人经验的产物.儿童的行为与发展具有可塑性可控制性,可以通过外部因素的影响来塑与修正儿童的行为.要重视环境与教育的影响,重视教师与父母的榜样对幼儿学习的影响,强调合理运用强化手段等,对我们做好教育工作还是不无启示的.行为主义的"小步子接近"的行为塑造技术,对于幼儿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实际效果.作为低年级学生的教育,这种教育理论还是比较实用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这个理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的.

2,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数学基础性能力培养的需要.

从走上教学岗位以来,我一直担任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任务,在教学中通过我的观察,分析,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孩子们的学习,特别是在计算上,很多孩子并不是算不出来,而是题目看错了,数字抄错了,数位颠倒了等等,我觉得这些都不能归结到一个"粗心大意"就完了,认为订正过了,下回就不会再犯了,经过实践,下回还是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这已经形成了不好的习惯,我觉得习惯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可以养成,也可以改变,但是培养起来容易,改变起来困难,这就需要老师精心的去帮他们改正,同时有计划,有目标的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2.数学教学难点突破的需要.

计算,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性能力,而关键性能力的培养要求高,难度大,因而需要数学教师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严格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方能达到目的.

3.数学素养有效提高的需要.

"数学素养"一词出现在我国数学教学大纲中,标志着我国数学教育目标从应试型向累质型方向的转变.提高数学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社会高度文明的今天,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只有通过量化才能达到完善的展示,而数学正是这一高超智慧成就的结晶,它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即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然而计算能力又是数学素养中最最基础的一项技能,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毋庸置疑的.

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了解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计算习惯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水平.

研究内容

关于学生计算习惯的调查研究.

关于计算习惯与数学学习的关系研究.

关于良好数学计算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

在生活中培养学生数学计算习惯的研究.

关于数学计算习惯培养的案例研究.

课题研究过程

(1)申报阶段(20097月——9):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准备阶段(20099月——10):制定研究计划,进行文献研究及调查研究.

(3)实施阶段(200911月——20113):按计划实施各项活动,进行实践,不断调整研究的方法和策略.同时,撰写与研究相关的论文,开设相应的公开课.

(4)总结阶段(20114月——20116):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研究方法

(1)教育调查法.用问卷和访谈的形式,从父母,学生中了解孩子们的一些已有的数学计算习惯.

(2)个案研究法.针对计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的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辅导,并总结经验教训.

(3)文献研究法.借助互联网了解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学习相关教育理论,为本课题提供借鉴,为创造性研究奠定基础.

(4)行动研究法.在分析本班学生计算现状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和策略,在日常教学中运用,观察效果,并根据课堂教学的效果,调整对策,继续深入研究.

课题研究的条件

(1)研究者是一个积极进取,要求严格的低年级数学骨干教师,并热爱教育科研,关注课堂效率,善于反思.在学校教科研活动中积极主动参与,并获得学校好评.

(2)研究者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比较强,经常尝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有相当的实践经验,并经常反思,因此每年都有案例和论文获奖.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一份;

(2)教育随笔数篇;

(3)学生数学计算习惯的调查报告;

(4)相关论文及案例各一篇;

(5)教学公开课一节.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