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 深挖—小学数学教材“主题图”的有效应用研究 》实施方案
《活用 深挖—小学数学教材“主题图”的有效应用研究 》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 打开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图画,里面有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一个个憨态可掬的小动物。这些主题图以鲜艳的色彩、生动的情境引起了小学生的注意与喜爱,使他们喜欢看数学书,喜欢上数学课。 主题图在于体现《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然而由于“主题图”总是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虽然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与已有的认知经验,可是一些无关信息也会干扰学生的注意力,抑制了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在实际操作中,有的教师把主题图的功能简单地定位成为情景创设服务,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没有合理安排主题图出现的时机;有的老师没有深入考虑主题图内涵,只会按部就班的照着主题图安排活动指导照做,使教学目标偏离。在实际教学中,“主题图”使用误区颇多,主要存在着“弃置不用”、“随意更换”、“本末倒置”、“机械使用”四大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对主题图进行有效地处理,使“主题图”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载体。对于主题图使用,要做到收放自如、张驰有度、科学引导,这就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有的教师为了课堂气氛的看上去活跃,大量运用主题图,或者花大量时间在主题图上。运用主题图并不是为了课堂的热闹,只有能真正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的主题图才是好的主题图。而且有的学生学了数学不知道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本课题就是针对课堂教学中主题图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而选定的。着重从教师掌握有效应用主题图进行情境教学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入手;深入挖掘教材主题图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渗透着的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会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主题图,学会等待学生去发现知识。充分发挥主题图的功能价值,赋予主题图以灵魂,使主题图真正“活”起来;使学生有目的地学习,使学生乐于学习,使学生能独创性地学习等方面进行研究,以达到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本课题是科学而必要的。 2.课题研究的现状 关于主题图的运用,相关文章零零碎碎看到过很多,他们的观点是:一、正确运用主题图,体现主题图的价值;二、创造性的运用主题图,发挥主题图的功能。本课题与相关文章的主要联系:都强调主题图的合理使用与深入挖掘,以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3.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与一些相关文章相比,研究范围不同,研究深度不同。作为一个课题,比文章挖掘得更广、更深一些,包括对主题图的功能、设计、运用方式等相关的文化作深入的研究。 4.课题研究的价值 (1)社会价值。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社会呼唤实践型、创新型人才。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重构小学数学主题图文化,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解决问题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教育价值。本课题的研究虽然是数学教学改革浪潮中的一朵小浪花,但却能提供一个范例,即营造浓郁的数学主题图文化的氛围,不仅激发了学生爱数学的热情,还使学生懂得了数学的价值,从而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让数学走向生活、走近人本的,有效地深化了数学教学改革。 二、概念的界定 主题图作为一种生活情景形式呈现学习素材,富有儿童情趣和现实意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使学生完成“现实情境—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学习过程。如何有效的、创造性的运用主题图,深入挖掘主题图的教学资源、发挥其主题图的功能,为课堂教学服务,这是一种文化。本课题所涉及到的概念,作如下界定: 1.主题:泛指谈话、会议、文章等的核心内容。本课题的“主题”是一堂数学课的精髄、核心、知识点,是一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主题情境图是指能反映数学课中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的、带着浓浓的生活情境的图画。 2.主题情景图的有效运用:指在吃透、尊重、超越的教材基础上的,深入挖掘教材主题图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对不同主题情境图进行选择、加工、不断重组的过程。 3.小学数学教材:本课题中小学数学教材特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重点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 1.改变以往的缺乏生活应用意识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建立目标明确,操作有效的情境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开辟一条新的数学课堂教学途径,并促进数学教育。 2.结合主题图,进行思想教育。比如爱劳动、保护树木、美化生活等等。 3.在富有创意的主题图文化的氛围中,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主题图,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进行数学交流。 4.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知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进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强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意识。 (二)研究内容: 1.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主题图功能的研究。 2.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主题图应用方式的研究。 3.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主题图应用反思的研究。 (三)研究重点: 如何有效地、创造性地运用主题图,深入挖掘主题图的教学资源、发挥其主题图的功能,为课堂教学服务。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通过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课题研究。 1.调查法:对我校数学教师使用主题情景图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建立课题实验的现实基础。 2.文献资料法:通过有关文献理论的学习,借鉴他人经验,进行分析研究,掌握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动态、为课题研究和方法的指导提供理论参考。 3.案例研究法:以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和师生成长的案例来剖析、追问、反思。 4.行动研究法:发挥一线的优势,在实践中研究,是实践者也是研究者。 5.经验总结法:实施课题研究方案,对教学中有效使用主题情景图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依据教育教学理论和研究中形成的教学理念,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并上升为一定的可供仿效或借鉴、推广的经验。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个案研究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比较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开展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假设 (1)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在这个建构活动中,情境对学生的学习尤为重要,主题图总是一个情境的再现。主题图中的情境是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是数学的发现与运用的载体。 (2)从心理学观点来看,儿童认识事物是从感知开始的,然后形成表象,由表象逐步发展到抽象。主题图的情境是否引入课堂,与儿童的学习态度呈显著相关性。主题图来源于现实世界,贴近学生的生活。课堂中引入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明确学习数学的价值。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熟悉的带有现实事件的环境作用下,儿童更容易将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对象中去,促使他们以更高的情绪自主学习。 (3)《数学课程标准》(2011)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现实中寻找学生学习的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形式,让他们在主题图中发现数学问题,通过探究、合作交流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学习的方法、乐趣。 (4)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主张“现实的数学”,主张“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他从数学教育的特点出发,提出了“数学现实”、“数学化”、“再创造”等数学教学原则。所谓“数学现实”乃是人们用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总体,其中既含有客观世界的现实情况,也包括学生个人用自己的数学水平观察这些事物所获得的认识。“数学化”指人们运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种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组织的一个过程。“再创造”是指数学实质上是人们常识系统化,每个学生都可能在一定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得这些知识。 五、课题实施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3.5—2013.6) (1)建立课题研究组。 (2)广泛学习、收集资料,酝酿并初步制定研究方案。 (3)修改、完善方案,进行开题。 2.实施阶段(2013.7—2014.10) (1)课题组成员分别通过课堂教学对实验课题进行实践与论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性、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应用性,从而提高运用主题情景图的方法。 (2)组织课题组有关成员进行数学主题情境图有效使用的教学观摩活动,对主题图的运用与设计、实施过程与效果进行评价,并商讨改进方法。探讨、总结并形成行之有效的主题图有效使用方法。 (3)开展两次观摩课与学习讨论活动,以提高教师教学理念和实际的教学水平。 (4)分阶段对课题做好课题阶段性总结,每学期一次,并不断修正课题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总结阶段(2014.11—2014.12) (1)对阶段成果进行整合,撰写研究报告。 (2)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个案、论文、教案、录像、照片等)。 (3)进行成果展示,邀请有关专家进行成果鉴定。 六、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
七、保障条件 1.高效的科研团队 本课题负责人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主题图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研究,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具备了较强的科研能力,是大市级数学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市优秀辅导老师。从教以来,一直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参与多个课题研究并已经结题,省、市、区优质课评比多次获一、二等奖,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论文评比中获奖,并有近10篇论文在《小学教学参考》《数学大世界》《小学数学教师》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其他课题组核心成员也有着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大都曾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级课题,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具有扎实的教育教学功底,有多篇相关论文发表或获奖,表现出了扎实理论功底,有助于本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2.组织理论基础,理论保障 课题研究需要相关的理论基础,我们请教相关领域的专家,同时,还开展和课题相关理论的专题学习研讨,不断充实理论修养,为课题的开展做好理论思想准备。 3.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 (1)组织保障。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组建课题团队,做到认识统一、责任明确、目标一致、团结协作。 (2)制度保障。制订课题研究管理办法,不断学习,勤于研究,使课题研究规范、有效开展。 (3)经费保障。学校设立专项课题研究经费,每年投入必要资金支持,确保课题研究活动正常开展。基于上述分析,我认为开展本课题实验是可行、可能的,通过努力研究必将取得丰硕的成果。 八、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在问题解决中建构数学:数学主题的研究性学习》 徐斌艳 编著 2.《用好主体图 实施有效教学》 丽水 《读与写》 2011年12月第12期 3.《小学数学主题图的开发与研究》 杨倚天 4.《基于数学主题图的创新教学探究》 邹元贵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