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技术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
丽华三小教育科学研究课题
申 报 评 审 书
学 科 分 类 信息技术
课 题 名 称微课技术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
课 题 负 责 人 陆美娜
责 任 单 位 丽华三小
填 表 日 期 2016.11. 30
拟 结 题 时 间 2017.11.30
填 表 说 明
数据表各项均不得缺填,以下为注意事项:
(1)课题名称 应准确、简明反映研究内容,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包括标点符号)。
(2)学科分类 例如:小学语文、小学体育……跨学科或不属于学科类的课题可以写“综合”。
(3)课题负责人 即主持人,系指真正承担课题研究和负责课题组织、指导的研究者。不能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和主持相同时段研究课题的,不得申请。限1人。
(4)拟结题时间 区级课题研究周期一般为两至三年。
(5)研究专长 例如:教育管理、小学语文教学……限填1项。
(6)在课题组中的分工情况 例如:**子课题组组长、组员……
(7)课题完成情况 例如:主持并已结题、主持但未结题、参与研究。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情况
主持人姓名 |
陆美娜 |
性别 |
女 |
民族 |
汉族 |
出生 年月 |
1982年 2 月 |
||||
行政职务 |
无 |
专业技术职称 |
一级教师 |
研究 专长 |
信息技术 |
||||||
最后学历 |
大学本科 |
最后学位 |
无 |
||||||||
工作单位 |
常州市丽华新村第三小学 |
联系电话 |
13921047698 |
||||||||
通讯地址 |
常州市丽华新村第三小学 |
邮政编码 |
|||||||||
电子信箱 |
41655268@qq.com |
||||||||||
课题组核心成员基本情况(连主持人在内限10人,主持人不填入下表) |
|||||||||||
姓名 |
专业技术职称 |
工作单位 |
研究 专长 |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情况 |
|||||||
课题主持人曾担任过哪些教育科研项目研究,完成情况如何 |
|||||
课题级别 |
课题名称 |
批准时间 |
在课题中的分工 |
完成情况 |
|
市级 |
《家校合作,提高流动儿童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基于校园雨荷农场的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
2008.4 2011.9 |
资料搜集整理 资料搜集整理 |
顺利结题 顺利结题 |
|
发表或获奖的主要论文或著作 |
论文或著作名称 |
发表报刊或授奖部门 |
时间 |
||
《信息技术课堂的情感教育》 |
学习方法报 |
2009.7.4 |
|||
《浅谈信息技术课中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 |
学习方法报 |
2010.10.8 |
|||
《scratch教学点滴体会》 |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
2013.5.8 |
|||
《信息技术课堂中“任务”设计的探究 |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
2013.11 |
|||
《从“开心农场”到“雨荷农场”》 |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
2014.5.10 |
|||
《于细微处见真章——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即时点评》 |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
2015.5.24 |
|||
二、课题设计论证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请分5部分逐项填写,详述研究内容,限2500字内,可附页)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课题的核心概念: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2、课题的界定: 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课程资源,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现状: 现有的微课研究,尤其是在小学课堂中利用微课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相关研究明显不全面,没有形成微课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另外关于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策咯、理论、评价体制、评审机制几乎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2、研究的价值: (1)、适应小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特征小学生 由于年龄特征决定,其心理发展还很不成熟,学习的注意时长较短,注意范围也较小。因而“时间短小、主题聚焦”的信息技术微课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有利于开展分层和异步式学习 由于家庭等信息技术学习环境的影响,学生的信息素养差异性较大,传统信息技术课堂中以“统一教学内容和同一教学步调”实施的教学,使得这种能力差距进一步加大。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的开发与建设可以帮助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基础自主选择微课开展学习,并能重复点击学习,真正实现学习的分层与异步,从而有利于缩小学生间的信息能力差距。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微课开展教学,强调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自主选择微课学习,教师更关注于对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学习过程指导与评价,因而更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4)、减轻教师的重复性教学压力 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课时量仍较重,特别是平行教学班级形成的重复性教学,给教师带来不少压力。信息技术教师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设计和开发小学信息技术的微课,逐步构建起完整的课程资源库,学生利用微课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可从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微课的设计和开发、学习过程的指导与评价中,从而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研究的目标: 研究的目标是: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利用微课技术,实现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同时,作为教学资源,教师使用微课技术实现异步式教学;作为课堂演示资源,使用微课技术,学生能重复演示操作,实现知识点的积累巩固。由此,微课能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为开放和智能。 2、研究的内容: (1)、从探究微课着手,分析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使用微课的恰当时机,制作符合学情、符合大脑认知的微视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丰富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2)、从教学设计着手,在信息技术课堂使用微视频教学,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3)、从教学效果着手,在学生学习能力基础上开发新的微课教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同时不断尝试对教材的探索和对该技术的思考。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第一阶段(2016年11月—1016年12月):规划设计阶段。主要工作:制定研究计划。 (2)、第二阶段(2017年1月—2017年6月):课题实施阶段,主要工作:通过课堂实践,对微课技术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进行反思、总结、提炼。 (3)、第三阶段(2017年11月)总结、申报结题阶段,主要工作:收集资料,做好结题准备工作。 3、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开展教学实验研究,并且要求撰写教学日志和研究日志。按照计划-行动-反思-调整,注意循环往复,推进课题研究工作。 (2)、文献研究法 收集、学习与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及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及参考。 (3)、调查研究法 研究学生使用微课的感受和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分的事实依据,并提出具体对策,明确研究的主攻方向。 (4)、经验总结法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1)、“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利用微课技术”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要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 (2)、“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利用微课技术”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微课不仅仅是为上课而制作微课,要关注微课对学生学习信息知识的梳理和促进作用。 (3)、“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利用微课技术”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4)、“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利用微课技术”也是一套策略。据课堂教学过程可分为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及教学评价策略等。 总之,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利用微课技术”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提高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深入利用微课技术,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是“利用微课技术上信息技术课”的实质和核心。 2、创新之处: 微课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通过制作微课程,教师们不断深入反思,不断归纳总结,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多媒体的呈现方式、5分钟的学习享受让更多的教师爱上了微课程。制作微课程也让教师在培训中从消费者变成了生产者,借助微课这一工具,老师可以将隐性成果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研究成果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也可以通过微课技术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衍生到其他学科的课堂。 |
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包括:①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1、目前由于本课题涉及的仅仅是信息技术学科,而本校目前信息技术老师只有一人,所以目前本校级课题只有陆美娜老师一人参加。后续随着课题的推进可能会有其他的老师加入。陆老师有较扎实的教学功底,教学经验丰富,曾参与了两个课题的研究,取得了相应的课题研究成果,并有多篇相关的教学案例获奖,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为了能顺利开展课题研究,本课题组将首先围绕导入微课技术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研究,制定文献研究方案,对查找资料的内容、途径和方法文献做出计划。通过查找资料,撰写一定量的教学反思随笔,对微课技术课堂教学的先装进行梳理,形成理论支撑。 为了保证课题能顺利并高质量的完成研究任务,本课题将在校长室的领导下进行,并定期开展各种教学研讨活动,使得课题研究更具有实效性、可操作性。 1、工作机制保证。主持人建立完整的工作机制保证课题的顺利进行。 2、档案制度保证。建立规范的档案制度,有专人负责,搜集的档案资料能反映出学校的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
四、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负责人 |
|
阶段成果(限5项) |
根据研究方案,阅读了大量的课题研究相关书籍和资料并撰写了多篇读书心得。深入了解了微课的含义、制作高质量微课的方法,制作了相关微视频,收到预期的效果。 |
文件资料包 |
2017.2 |
陆美娜 |
实践研究:在课题研究期间,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将微课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进行了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 |
研究报告案例 |
2017.6 |
陆美娜 |
|
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撰写论文案例,举办课题结题会,接受评估。 |
结题报告 论文 |
2017.5 |
陆美娜 |
|
最终成果(限3项,其中必含研究报告) |
研究“微课技术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方法 |
案例 |
2017.1 |
陆美娜 |
整理搜集到的研究资料,将其分类,形成有研究内容的理论支撑,形成相对成熟的研究思路,撰写课题阶段研究报告 |
论文 案例 |
2017.3 |
陆美娜 |
|
针对“微课技术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熟练地运用到课堂后产生课堂效果,与研究前进行对比分析,对研究课题进行总结,明确研究的成果及实际意义。 |
案例 |
2016.3 |
陆美娜 |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