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学情分析研究》研究方案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学情分析研究》研究方案

一、课题背景:

“学情”的概念最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见于黎世法的“最优中学教学方式实验法”。它的产生与教学论研究的转向关系密切。教学中“学生的发现”促使教学论研究转向。而学情分析走进教师日常教学实践则是近几年的事情。最初,“学情”指的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进而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这是一种静态的描述。学情分析是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其内涵主要表现为:学情分析的目的是“以学定教”,学情分析的内容是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学习的因素分析,学情分析侧重于方法论和实践的层面,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提供行动的基础和策略指南。

针对学生学习能力不强、学习质量不高、学习负担过重、厌学等问题,研究者展开了学情研究。当时的研究者主要研究了对学习方法的认识、怎样进行预习、怎样上好课、怎样对待练习和作业、怎样阅读和复习、怎样应考、怎样思维和记忆。学情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会学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起始点是具有学习能力的学习者。教学活动必须以学习者所具备的条件为依据,提供与学习者已有条件相符合的支持系统。教学过程的任何特征都应该由促使学生有效学习的那些要求来决定。不少一线教师根据自身的教育经验指出,学情分析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最不该“遗忘”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好这个资源。

二、核心概念及要解决的问题:

“学情分析”这个词语具有减缩的性质。它由“学情”和“分析”两个词组构成。第一种解读,学情是学生情况的缩略语。第二种解读,学情是学生学习情况的缩略语。不同解读,使得“学情”这个词组的内涵不同,进而影响学情分析的内容框架。在第一种解读方式中,学情分析包括学生成长、发展的方方面面,如身体、心理、智力、情感态度等。而在第二种解读方式中,教师只关注与学习某一些知识和技能相关的学生情况,而忽略与此关系不大、不太相关的学生情况。第一种解读方式比第二种解读方式囊括的内容更广。两种解读方式都具有合理性。第一种解读方式更适合学期学情分析和班主任工作的学情分析,而第二种解读方式则更适合科任教师对课时学情、单元学情的分析。本研究关注第二种解读。

在教学实践中,学情分析中的“分析”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和话语方式。“分析”在学情分析中不仅仅是对学情的静态的、细致的描述或者誊写,而且更多地包含了“做”和应用的成分。在教师得出学情分析的结论之后,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寻找学情分析的结果与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的关系,即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要与学情分析的结论具有针对性。

三、研究的目的意义:

要超越学情分析与教学过程割裂的现状,实现二者的整合,不仅需要建构一个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聚焦学生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的学情分析行动系统,同时需要借助科学的学情分析方法保障该系统的科学运作。学情分析与教学过程整合的意义在于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教学、研究、评价,乃至教师专业发展四位一体的独特方法论。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学情分析”的基本内涵、主要功能、基本内容及其常用方法等,拓广性地认识“学情分析”的功能与价值,使学情分析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得到更加充分而全面的发挥。

2.建立学情分析的一般内容框架,并且分析的内容要具体化和细化。

3.小学美术教学的学情分析框架,即美术的学情:美术基础、素描等情况。

4.小学美术学情分析结果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理论依据:

1.“学情分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也是教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2.教学论研究从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论向着学生“学”的理论脉络前进。教学论的这种转向与“学生的发现”密不可分。“学生的发现”让学生不是教学中的“物”,而是教学的资源,是学生生活世界的展现。教学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而是“教”与“学”协同的活动。

3.理性主义的教学论将“教学世界”人为地分为超验世界和现实世界,并以超验的理念世界作为致知的领域。其实,教学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生活世界是“先存在的”,是先于理念世界的。人的世界首先是生命、生活的世界。教学不再仅是认识领域的范畴,教学是整体性的,是学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有效利用图书、报刊、杂志以及中国期刊网、方正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网络资源收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以便熟悉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为撰写论文积累案例和素材,不断提高研究的科学性。

2.综合调查法:通过访谈、问卷等方法,搜集、分析、总结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学情分析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奠定现实基础。

3.经验总结法:通过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学情分析的实践与应用,进行归纳、分析、反思、总结和升华,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五、课题研究选读书目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2018.7—2018.9),为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制定本课题的研究实施方案,进行开题论证,做好相关资料的搜集研究和理论问题的探索,储备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学情分析的相关理论。研读丛立新的《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与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学情分析相结合。

第二阶段(2018.10—2019.5),为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全面实施课题研究方案,开展与课题研究内容直接相关的行之有效的活动,组织中期研究成果的汇报和论证,并根据中期论证情况,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围绕动态生成的问题,进行深度研究。

1.2018年10月——2018年11月:阅读《课堂学习研究———如何照顾学生个别差异》(卢敏玲、庞永欣、植佩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

2.2018年12月——2019年1月:阅读《课堂学习研究实践手册》(李树英、高宝玉.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3.2019年2月——2019年3月:阅读《为了学习者的学而教》(戈一平,徐承博,陈宇卿.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2019年4月——2019年5月:阅读《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杨心德,吴红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三阶段(2019.6),为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进行结题前的准备工作,总结和反思研究实际效果,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行系统整合,完成各类研究成果整理积集,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和成果鉴定工作,发布课题研究成果。

六、完成读书心得与案例分析的具体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8年7月——2018年9月)

研读丛立新的《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与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学情分析相结合。撰写读书心得,根据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8年10月——2019年5月)

1.2018年10月——2018年11月:阅读《课堂学习研究———如何照顾学生个别差异》(卢敏玲、庞永欣、植佩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撰写读书心得。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记录心得体会,教育随笔。

2.2018年12月——2019年1月:阅读《课堂学习研究实践手册》(李树英、高宝玉.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撰写读书心得。与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学情分析相结合,撰写研究论文。

3.2019年2月——2019年3月:阅读《为了学习者的学而教》(戈一平,徐承博,陈宇卿.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撰写读书心得。

4.2019年4月——2019年5月:阅读《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杨心德,吴红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撰写读书心得。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进行学情分析,并在实际教学中升华,记录心得体会,教育随笔,撰写研究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9年6月)

对所有材料进行精心整理,总结研究成果,完成结题报告。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