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方案: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人类正步入对话的时代,“对话”已成为当代社会的关键词。从国际事务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政治领域到学术领域,“对话”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同时也成为人们达成目的的有效策略。对话教学则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作为新的教学方式,对话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与革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言语交流,而是一种教学对话,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任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必须在一定的交往情境中,通过学生的真实体验,而孕育、生成、发展。这是教师所无法包办代替的。  

   

然而,语文课堂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了一些与素质教育相悖的问题。如:1、教师的行为表现为霸权与控制。2、学生行为表现为从众与退缩。3、课堂群体生态的失衡……这些问题的存在必定造成教师教育民主和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丧失。教学这种“双边活动”蜕变为“单边活动”,难以看到课堂上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这些问题不解决,课堂教学就很难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所以,提倡对话教学,让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发现,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课题的界定  

   

“对话”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对话理解为与单个的独白相对应的一种语言形态,属于语言学现象。广义的对话事实上已经完全超越了原始的以口头语言交流为特征的语言学意义,而具有着社会和文化的多重意义。因而,作为广义的对话不仅可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各种文本之间。  

   

对话教学,是“对话”与教育教学联姻的结果。对话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提升全面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对话教学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沟通的、合作的教学,互动的、交往的教学,创造的、生成的教学,以人为目的的教学。”(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对话教学不仅仅是用言语对话为手段教学方式,更是一种以对话为原则、以对话精神为灵魂的教学形态。师生在开放而又宽松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对话,彼此接纳,各自相对方敞开心扉,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和沟通。  

   

对话教学与长期以来形成的“牵引式”、“灌输式”教学是截然不同的。其根本区别在与:后者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前者强调的是知识的建构。  

   

三、研究假说  

   

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几方面的对话入手,摈弃“教材圣经”、“教师中心”等落后教学观念,消解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等要素之间的对立与封闭,使诸要素得到激活,从而构建开放的具有生成性的、充满生命力的对话教学体系。学生从被动中解放出来,在与他人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话教学理论的实践与研究,在课堂上形成开放、民主、平等的对话教学氛围和良好的师生关系。  

   

2、通过对话教学的研究,改革原有的课堂教学方式,初步确立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话教学的模式和操作方法。  

   

3、通过对话教学研究活动,把学生培养成能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健康对话心理的现代人,让学生在对话中生成个性,获得主体性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语文对话教学课堂模式的研究  

   

课堂教学以构建“对话教学”模式为核心,创立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模式。  

   

2、语文对话教学中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1)教学环节的调整策略  

   

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切实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如果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与学生的学习思路背道而驰,做怎样的调整?  

   

(2)对话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策略  

   

对话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评价必然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对于不同的学生作怎样不同的评价?如何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3、语文对话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行为研究  

   

在对话教学中研究,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如何自主地进行有效的学习,是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如: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研究;不同学生学习状态的思考;不同学生间的学习关系处理;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研究等。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操作  

   

(一)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根据研究步骤,分步有序进行研究,并注意信息反馈,不断进行反思,调整研究进程。在研究过程中做好资料积累、分析、整理工作。  

   

2、经验总结法  

   

不断对课堂教学中的成败案例,进行回溯性研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得出有关对话教学的正确理念和操作方法。  

   

3、文献法  

   

广泛搜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结合本校实际,作好分析,进行借鉴验证,更好地推进课题研究的进行。  

   

(二)具体操作  

   

1、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  

   

对话应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没有民主、平等就没有对话。因此,教师要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中走出来,归还学生的话语权,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自我发展的潜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相信教师及其他同学在引导和帮助自己发展。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沟通。民主、平等、真诚、信任和共同建设的对话氛围是实现师生双方共同丰富和提高的前提条件。  

   

2、师生协商,确立问题(或话题)  

   

传统教学中,问题是教师为了方便引出新的知识而精心加工出来的。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问题有点突如其来,他们并不明白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学生学到的知识没有赋予个人意义,因而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在对话教学中,学习活动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入手,而知识隐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问题是纲,知识是目,纲举目张。学生的知识生成,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将借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得以实现。  

   

3、动员学生全体参与,促进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  

   

“灌输式”语文教学即使有提问,也往往只让“尖子生”回答,“普通生”被认为不聪明,不会有什么独特高明的见解,因此,它是一种保“尖子”而牺牲大多数的教育。“对话式”语文教学则认为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学生只有个性之分,没有优劣之别。因此,教师要鼓励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对话中来,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全体参与的另一层含义是全体的合作,对话教学是合作的艺术,通过合作,能够将个体的独立思考转化为全体的认识成果。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对话中掌握合作艺术,培养合作精神,利用集体的教育因素实现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  

   

4、在对话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对话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在对话过程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和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随着对话的深入,又往往会产生出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对话。教师要把握对话的创造、生成功能,让语文对话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广阔天地。  

   

六、课题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时间:20044月——2006年12月  

   

1、准备阶段(2004年4月——2004年5月)  

   

搜集资料,学习相关理论;初拟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报上级审阅、修订。  

   

2、研究阶段(2004年6月——2006年6月)  

   

按照课题研究方案,分步实施研究。定期组织课题组人员进行交流、研讨。做好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资料管理。  

   

3、验证阶段(2006年7月——2006年12月)  

   

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聘请上级专家论证。  

   

七、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课题报告、论文、案例、教学设计,以及对话式课堂教学公开观摩实录等。  

   

八、课题组成员分工  

   

组长:  

   

陈 健    负责主持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  

   

汤金风    主持课题研究的工作,设计实验研究总方案及阶段实验计划,撰写课题组阶段性总结及课题结题报告。  

   

组员:  

   

倪红青   辛锁花    陈月华   朱晓娟    

   

负责“小学生活作文教学研究”课题在中年级段的具体实施:资料的收集、积累、分析、研究实施、数据统计,教案整理、学生作品汇编、研究情况的定期反馈等。  

   

马国忠   王秀兰   潘映红   吴素芳      

   

负责“小学生活作文教学研究”课题在高年级段的具体实施:资料的收集、积累、分析、研究实施、数据统计,教案整理、学生作品汇编、研究情况的定期反馈等。  

   

九、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事实层面分析  

   

小学教育远离中考和高考的“高压线”,处于相对宽松的地带,有利于教师利用这个相对自由的空间解除套在自己和学生脖子上的“分数”枷锁,寻求民主化教学,促使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2、理论层面分析  

   

小学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情感、态度、方式,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完全没有必要舍本求末(分数),让课堂失去活力。  

   

3、研究人员分析  

   

参与研究的两位教师年富力强,有责任心,且有一定的教科研经验,都有多篇教研论文在市区级论文比赛中获奖,也发表过多篇论文。  

   

4、外部条件分析  

   

将请校内校外优秀教学研究人员做课题研究方法和理论方面的指导。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