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法"三七一战略"》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语文教学法"三七一战略"》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时代发展对教育改革的呼唤。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教育,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21世纪的信息化、网络化的开放社会,呼唤着学校教育的开放。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指示,江总书记的"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的指示,这一切都应和着开放时代的呼唤。国 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我们要转变教学思想,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传统教育思想 主要表现在:一是单纯传授知识,忽视了知识技能的培养,纯属知识型教学;二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扼杀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纯属注入式 教学,而现代教育思想则认为:教学过程,不能单纯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过程。强调对学生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什么," 而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实施新课程改革呼唤"自主学习,探究创新。"研究和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创新"教学,将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研究中的热点。因此,主体性教育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改革的呼唤。可见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个未来人社会生存的必备能力。如何培养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适应充满 合作的竞争的现代社会的人才,是当前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旨在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改变过去"教学方法呆板,课堂教学结构陈旧,练习设计不合理,信息反馈不及时,课堂教育效率 低"的现状,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用新的学习方式代替旧的接受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主体性。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课题提出的意义
(1) 迅速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依托开放的社会环境,从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特征出发,引进"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及当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探索开展小学语文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打破学科界限,探索语文向自然、向社会、向现实生活开放,拓宽语文教育途径,开发和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综合性学习的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的结合,建设起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开放的生活实践中用语文,学语文,迅速高效地提高语文素养。
(2)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三七一战略"牢牢抓住三条线((1)知识线,它以基础知识为主,组成语文教学的知识序列;(2)能力线,它以基本技能为主,组成语文教学的能力结构;(3)方法线,它以基本方法为主,形成语文学习的方法。知识是基本,能力是中心,方法是主线。"三线"纵横联系,编织成"知识方法能力"的教学网络,形成教学的"三维"主体格局。"三维"教学体系,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为核心任务,以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主拓展练习为补充,构建一张学生自主学习的大网。
二、 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综述
纵观国内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已被广泛接受,广大教师对此做了不少探索,特别是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已取得了较大成绩。许多第一线教师都已摸索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些可操作的教学策略。从课堂上做起,目标让学生自己明确,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难让学生自己解决,解题策略让学生自己商定,结论让学生自己概括,练习题材让学生自己提供,小结让学生自己完成等。
从学习汉语的规律看:汉语言的特点,决定要学好它最主要的是靠学习者自身的实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主动通过对语言文字充分阅读,用心感悟,反复揣摩,不断积累、运用,才可能真正体味到汉语言的独特魅力,真正把语言学到手。
从学习的规律看:学习不是被动地吸收,只有当学生自身需求时,他才有可能十分投入地获取,并为之付出努力。学生也只有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他们的意志、品质、情感、心理、个性等才有可能随之得到全面发展。
然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自主阅读和教师开放引导两个交互性变量的研究,尚不够深入,特别是对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如何进行开放引导的研究更是瘳瘳无几。
三、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1、 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明确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
2、 研究并建立能使小学生在"解放其手、脑、口、眼、时间和空间"的环境氛围中充满兴趣并自主进行语文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
3、 研究和建立能促使学生自主地"在语文学习中体验生活,在语文学习中学会做人"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有关的教学模式。
4、 积极开发能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有关课型。
5、 探索研究能积极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教师形象的规范。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课题组组成人员
1、 顾问专家
孙永灏 张君香 徐增红
2、 课题组负责人
张新锋
3、 课题组成员
陈晓昀 杜红霞 周 倩 王全梅
(二)步骤及人员分工
1、 准备阶段(2006年3月至2006年7月)
(1) 组建课题组 (张新锋)
(2) 询访专家(王全梅、杜红霞)
(3) 搜集资料,调查相关问题,确定实验对象、内容(陈晓昀、周倩)
(4) 方案设计撰写(张新锋)
2、 实施阶段(2006年9月至2007年7月)
(1) 依据课题的总体构思,对学生施加有效的教学策略。(张新锋、陈晓昀、王全梅)
(2) 及时整理教师及学生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交流。(杜红霞、周倩)
(3) 不定期召开课题研讨活动。(张新锋)
3、 总结阶段(2007年7月至2007年10月)
(1) 整理各类资料,分析评估,得出结论。(杜红霞、周倩、王全梅)
(2) 撰写研究报告(张新锋)
(3) 进行成果展示(陈晓昀、王全梅)
四、 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 从课题研究的氛围来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新课标精神的倡导下,广大教师正在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实践着学生自主合作式的学习模式,积累了丰富的有价值的资料,为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了浓厚的基础。
2、 从学生情况来看,中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掌握
了一些学习方法,并具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在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他们之中有大部分学生已初步形成了"探究"的概念,对自己的学习开始尝试,这无疑提高了工作的起点。
3、 从课题研究的人员来看,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都具有丰富的教学
经验,在教学工作中颇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方法。各位老师都是学校的业务骨干,曾多次在各级教学活动中开课、获奖,多篇论文获奖、发表,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
4、 学校对教师课题研究的大力支持及教科研处的具体指导,为研究
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 周一贯《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索》,上海教育出版社
2、 方振玉《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小学语文教师》2003年第1期
3、 章淳立《上海开发中小学研究性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上海教育》2000年第6期。
4、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6期。
5、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6、胡东方《教育新思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