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方案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方案

天心区蓝天学校教科室

一、课题的提出

1、基于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需要。传统教育观往往把受教育局限于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现在,中小学中仍流行以挑选少数学得好的,不重视和淘汰多数学生为目标的单纯应试教学体系。而基于当今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小学教育应该为每个学生今后继续学习(终身教育)奠定基础,使他们有继续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应该为每位学生的发展服务;应当按现代社会公民素质和人才素质的要求来培养人。

2、基于新信息收集处理重要性的需要。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于决策者而言,谁得信息收集的更全,处理得更及时、有效,谁胜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各行各业都非常重视这种具有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的人。那对于学生生涯的最初阶段——小学。这种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基础与工具的学科,我们必须在语文课中,特别在阅读教学中,加大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培养的教学与渗透。

3、基于改变我校教学整体现状的需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不少教师发出“越来越不会教了”的慨叹,这种慨叹也基本是针对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不强而发出的。首先是因为教师认识不够深刻。事实上,我们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我们教授知识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就是一个从外界收集信息的过程,而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处理信息的过程。其次是教学理念与方法更新不及时。集中地表现在教师驾驭教材、控制课堂、组织学生、运用教法的能力和水平与新时期学生的综合素养不匹配。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导致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不高的因素归纳起来有:目标不明确,对年段培养目标、单元培养目标把握不准;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充斥课堂;泛读、滥读比比皆是,只一味的读,没有层次、没有点拨、甚至没有要求;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基于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提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培养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所谓“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课堂渗透下,通过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将自主学习实践活动贯穿整个学习活动始终,达到四个目标。一是掌握获取信息方法。即能阅读、媒体、网络、人际交往以及实践活动获取信息;二是拥有识别信息能力。即能甄别信息的优劣,有自控、自律、自我调节的能力;三是具有储存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即能对信息进行归纳、分类、摘记,快速识记有用的信息,会利用计算机存贮信息等;四是拓展运用信息的能力。即会使用收集的信息,能把信息创造性的表达出去,能产生新的信息等。

三、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 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

(二)研究内容  

小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小学阶段学生年龄跨度大,各个阶段有其不同的心理及智力特点等因素,为了提高研究的系统性与针对性,本课题拟分学段重点进行如下研究:低段:如何从辞书中查找信息;如何在家庭藏书中寻找信息;如何从广播电视节目中收听收看信息;如何向他人咨询信息;怎样区别信息是否有用;如何快速背诵信息;如何处理简报;怎样使用收集到的信息。中段:怎样从报刊杂志上了解相关信息;在书店怎样找到所需书籍;如何参观;怎样观察事物;怎样阅读;怎样辨别信息的真伪;怎样建立摘记卡片;怎样与遗忘作斗争;收集到的信息如何表达。高段:在图书馆如何检索、查阅书籍;怎样上网搜索网站、网页;如何下载和保存信息;怎样进行人物访问;如何调查社会现象;如何树立健康的信息态度;怎样创造性地运用信息。以上内容,由任课教师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重点研究。

四、研究的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人,在马克思看来,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具有能动性、自主性、社会性等基本属性。通过对人的本质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使我们认识到:主体性,可以说是人本质的最高表现,是最能体现人类本质力量的最有价值的特性。人的发展最高目的就是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就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以一种全面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包含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实现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而这种复归,这种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又是分阶段、分进程的,即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和特征的人的独立性--自由个性。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尊重师生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极大提高。

(二)有效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辩证统一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上。“学习中心论”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它强调: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以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学习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学生学习的原有状况是教学深化的根本出发点和依据,备课当然要“备教材”,但主要的是“备学生”,重在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找出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认知结构之间的结合点;“教材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内容”;课堂教学是教学生学习,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教学活动围绕学习活动、教学进程、进度、节奏等一切以学生的学习情境为转移;教学评价以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为标准,不是看教师讲得如何,而是看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教学条件是否适宜,是否有效。

(三)系统论、控制论原理整体性是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的核心和基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系统整体性的集中体现,也是系统思想的一个基本定律,这个原则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就是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坚持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结构。事物的发展除了因量变引起的质变外,还有由于改变了事物内部各因素的排列组合关系,即改革事物的内在结构所引起质变的。要把合理结构的思想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就是要使组成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评价等,包括教学活动中方法的选择、材料的组织、对师生行为的规范等均要统筹安排、互相协调,以获得教学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

五、研究的目标

1、探索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2、在全校小学语文教师中形成教学研究的氛围,形成一支较强的语文教师队伍,提升我校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3、通过研究提升学生的对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能力。

4、建立一套高效的学校课题研究的管理、指导和服务制度体系。

六、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本课题决定立足学校这一中心,协调家庭这一基点,依托社会环境营造,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阅读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阅读教学效益为核心,以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为重点,探索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二)研究的方法本课题在《区域推进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的总课题的指导下开展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为辅。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把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尤其注重实践者也要成为研究者,研究的结果要及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方法。在这里,课题组充分调动小学语文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本课题组研究的实践者,同时也成为本课题研究的研究者。在实践中研究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把研究的结果及时运用于实践。

2、基线调查法。基线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调查,深入课堂、家庭和社区,弄清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从中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为探索和改进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提供相关依据,以便有针对性地研究。以期达到最佳研究实效。

3、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主要是通过对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较有效的学校的研究工作进行及时的总结提炼,形成成果在全校学校推广应用,促进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研究。

4、文献研究法。文献法就是收集有关文献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实施材料。

七、研究的保障本课题的提出是在我校经历了八年课程改革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一线教师有一定的小学语文教育科研经验。为了使该课题顺利实施,取得实效,有如下条件保证:

(一)专业支持 学校教科室积极联系市、区语文阅读教学专家和教育专家,给予支持。

(二)管理支持 1、教科室对各级段子课题的统筹、协调管理,以及竞争机制地运行,调动全校研究的积极性; 2、要求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在人员设置、硬件配备、科研经费、激励机制等方面给予有力保障。

(三)研究平台用好本校教学资源与教学分享这两个交流平台,促进研究群体智慧的交融与提升。

八、研究的步骤和措施

(一)研究步骤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交叉滚动前进。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09年8月至2009年10月) 

 1、2009年8月,学校教科室成立,组建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就学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交流,梳理全校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培养中存在的共通性问题,思考课题研究的方向。

2、2009年9月,召开教科室课题研究扩大会议,确立研究课题,布置研究工作,明确分工,下达研究计划。谈话调查相关教师,初步拟定研究方案。

3、2009年10月,讨论和修改课题方案,明确各阶段研究工作重心。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09年10月至2010年7月)

1、2009年10月,研究制定课题实施指南,召开课题中心组工作会,研讨课题的内涵、特点和研究措施。

2、2009年11月,召开开题会正式实施研究,各级段根据课题中心组的研究方案申报二级子课题进行研究。

3、2009年11月至2010年7月,课题中心组及各子课题组综合运用教育科研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研究措施,全面开展课题研究,力求圆满完成研究任务。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0年8月)课题组进行结题的相关工作,完成研究报告、工作报告和相关课题成果资料的整理工作,召开结题现场会。

(二)研究措施为确保研究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提高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我们拟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课题研究:

1、问卷调查,了解现状由教科室组织设计调查问卷,对全校小学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对什么是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语文教学中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培养的实施途径和策略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为研究方案的调整、研究假设的修正、研究措施的完善提供依据。

2、加强管理,指导研究建立实验课题中心组,聘请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丰富实践经验并且有相当理论水平的区级、市级专家、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担任课题组顾问,定期和不定期指导课题研究。为强化实效,激励先进,每学期末,课题中心组根据各子课题开展研究的情况,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评出等级,并对考核结果进行通报。

3、加强协调、共同推进小学生在校期间要学习各种不同的课程,每一门课带给学生的都是不同的信息,而要处理这些信息需要不同的能力和技巧,但各种信息,能力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就此而言,各个学科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将积极整合资源,加强各学科间融汇贯通,使学生知道知识是相互联系的,而不能割裂开来。上美术课时,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为画配诗;科技课中,也可以让学生为自己的作品写介绍资料;语文课上的某些问题可以用数学思维解决。从而为这种能力的培养提供动力。

4、加强实践,拓宽资源开展实践活动,能够拓宽学生的信息来源,提供运用信息的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将结合重大节日开展的升旗活动、每天晨检时间的一日新闻、“手抄报”、小太阳网上活动、抑制变味贺卡我们在行动、校园记者站、学生自主创办的电台和电视台、给校长或区长的建议、参观博物馆、游览风景区、访问老红军、体验农村生活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

5、加强交流,突出实效课题中心组利用得天独厚的教研网络,在学校网站上开辟小学语文“研究专栏”,为参研人员提供学习资料,定期进行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的专题培训,不定期地邀请专家对参研人员进行理论培训,要求课题研究教师积极参与学习、讨论,提高参研人员的理论修养和课堂教学水平。同时建立资源库和“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培养”公共教育博客、小学语文QQ群组等载体为交流平台,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并坚持开展教师听、评、献课活动,注重加强校、班际间的交流。

6、提炼成果,总结推广各参研人员要强化成果总结意识和成果推广意识,对过程性研究成果认真进行总结、提炼。课题中心组在结题时召开一次研讨会,交流研究成果。对好的经验和成果在全校推广应用,提高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顾 问:邹今倜 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专 家 组:李沐霖 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

课题组组长:江小华蓝天学校校长

副 组 长:谢建钢 蓝天学校副校长

中心组组长:王仙芝 蓝天学校教务主任 张超平 蓝天学校教科室主任

中心组成员:刘蓉辉蓝天学校小学语文教研组长、高级教师 黄异波 蓝天学校办公室主任、区骨干教师

课题组成员:文雯、何俊、王春玲、罗映明、刘宏花、陈明皓、张宇玲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