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经典诵读式教学的研究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学头绪繁多,众说纷纭,每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都有它的优点和不足,但有一点是所有语文教师都在努力落实的,那就是朗读。“教学千法读为本”,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朗读。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说到:“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培养文明的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但在实际教学中对课文的朗读仍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对此,结合我本人的教学实际梳理如下:教师重视对文本的解析轻视对课文朗读;以默读、速读代替朗读;读的缺少感情,缺乏朗读指导和自身的范读;读的范围狭小,局限于班上个别朗读优秀的学生,等等。语文教学没有读书就没有一切,读书的关键在于如何激趣激情,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拿起课本走入书的境界,走入作者的心灵,实现心灵的碰撞,达到“书我一体”的境界。读不出这种味道,一切劳动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
从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就照搬西方的理论,用西方的理论机械地图解我国的语文教育。最早肇始于《马氏文通》的西方语法理论造成了现在徒劳无用而又繁琐的 语法教学;其次,自从1903年语文学科独立之后“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以及四书五经的琅琅诵读声逐渐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教师对一看就懂、索然无味的白话文的繁琐分析。 五四后,中国语文教育在操作上的总体思路,即四个字“举一反三”。每学期以二三十篇文章为“例子”,进行非常“科学”细致地“拆解”、深入地“鉴赏”、精心地“把玩”、反复地“历练”,以此达到让学生“循例”学会听说读写、“循例”自能“繁衍”大量言语的目的。前面师生对二三十篇“例子”文章的拆解、把玩、历练,即“举一”,后面学生“循例”“繁衍”大量言语即“反三”。而这样的思路所导致的就是我们现在语文课堂上的“重讲轻读”“重分析轻感悟”“重理解轻背诵”。所以,语文教育从语文学科独立开始就犯了方向性的错误,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整治。因此,语文教育应该回归传统,符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最近几年来,各地相继举办了围绕着“与经典同行”主题相关的讲座或比赛,如台湾王财贵博士极力倡导儿童读经活动,以及北京、天津等地也举办了儿童诵读《大学》、《中庸》、《论语》和《弟子规》等活动。伴随着优秀诗文这样的阅读内容而来的是诵读方法的兴起,让学生去整体感悟、吟咏、体味。
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好学生朗读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课。基于此,提出了小学语文经典诵读式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经典诵读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理论基础
语文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读写;最要进行的教育就是情思。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是培养其阅读兴趣的最佳时期;三、四年级是奠定写作基础的关键时期;整个小学阶段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塑时期。错过了这些机会,学生进入了小学高段或中学,老师即使付出再多的教育努力,往往也是“事半功倍”。学生最重要的阅读就是读经典,读那些读了一辈子也忘不了的著作文章,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曾经沧海难为水”的阅读境界。
毋庸置疑,小学语文课程的目的是多元的,它包括学习语言运用,即使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话能力说话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习语文知识、人文知识及相关知识;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及人文精神的教育;接受美育的熏陶和情感的感染;得到视野的开扩和智力的开发;接受思维能力的训练;等等。这些任务都是至关重要并相互关联相互提升的,面对如此深重厚广的语文教学任务,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思考的即放在教学第一位的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是第一条,即学习语言的运用。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的教学,且是母语的教学。叶老说到“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由此可见,中小学的语文课应该姓“语”,是一门基础学科,学生学语文主要的应该是打好学习语言与运用语言的基础。教学中首要的是提高学生认识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是基本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就是建立和提高学生的语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抓好抓实朗读这个环节,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必须注重诵读教学。叶老就指出:“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探究方面比以前注意得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功夫太少,多数学生只是看看而己。这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并且强调:“在目前的语文教学里,大多数还没做到好好地读。有很多地区,小学里读语文课本还是一字一拍的,这根本不成语言了。中学里也往往不注意读,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出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这是不能容忍的。读得马虎,就减低了语文教学的效果,哪怕你旁的方面做得相当好。”
(二)、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诵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古称“讽诵”。最早见于《周礼》,郑玄注释“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对于诵读的作用,古人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宋代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唐代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声”是感人心之最切者,而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以声传情,因声会义。清代曾国藩在家训中说:“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读,以倡其气,继之以密咏悟咏,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又说“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诵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现代王力教授主张:“只有熟读一二百篇古文,然后感性知识丰富了,许多书本上所未讲到的理论知识,都可以由自己领悟得来,这样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才能真正地掌握了古代汉语。”诵读在帮助学生疏通文字,体会感情,理解内容,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训练读书技巧、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和记忆力提高语文素养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语文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读写;最要进行的教育就是情思。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是培养其阅读兴趣的最佳时期;三、四年级是奠定写作基础的关键时期;整个小学阶段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塑时期。错过了这些机会,学生进入了小学高段或中学,老师即使付出再多的教育努力,往往也是“事半功倍”。学生最重要的阅读就是读经典,读那些读了一辈子也忘不了的著作文章,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曾经沧海难为水”的阅读境界。
(三)、著名学者的呼吁
一九八八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共同宣言: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身上去寻找智慧。
(1)陈越光(中国青基会社区与文化委员会主任):
背诵是儿童的天性。孩子们脱口而出的各种广告语、影视台词、流行歌曲、校园俚语等等,都是所谓“无意识记忆”。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多背点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可以做为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
(2)叶嘉莹(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一般人常以为幼儿园的孩子太小,如何能懂古诗?这种观念并不正确。我在海外教4岁到8岁的孩子学古诗,效果极佳。幼年的直感能力强,记忆能力也强,若以唱歌游戏及说故事的方法教孩子们学古诗,他们不仅很快就可以熟记成诵,而且很感兴趣。若老师善加引导,他们还可在学诗的同时,学到很多有关历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类知识。
(3)高本汉(瑞典•世界语言学家):
中国学生即使在低年级里,必须背诵几种大部的经典,并须熟记历代名家所作几百篇的文章和几百首的诗歌。这种学习的课程,采用了已经二千年,养成大家于古代文书具有特别的熟悉;结果,古代的历史和文学,又发生了一种崇视敬爱的心理;这种实在是中国人的特色。这种聚集成功的大资产,以供中国著作家任意的使用,在文辞的修饰上,自然能得到有效的结果。
三、经典诵读教学的实践原则
1广泛性原则
广泛性原则是指在所有课文都读熟读精之外对课外的合适的读物进行广泛的涉猎。广泛的读,适合学生读的名家名著要读一读,合适的读物也要读一些,只要读得多了,兴趣自然会逐步浓厚起来,这就有了学好语文的前提。
2、陶冶性原则
古典诗文最大特点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选择健康、有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的作品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同时教师创造相应的情境要体现遵循潜移默化陶冶感染这一原则。经典文学教育要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各科教育中,渗透于校园以外的家庭中,以达到潜移默化滋润陶冶学生的心灵的作用。
3、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学生学习获得成功的良好保证,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培养学生喜爱民族文化要以多种形式引导幼儿感受体验,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热情、投入积极的参与,从而培养幼儿审美情趣等多种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内涵的界定
什么是诵读?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响亮的口头语言。这是一种眼、口、耳、脑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动作的阅读,它能训练语音,再现课文情境,加深理解,培养记忆力、语言感受力、口头表达力,增强语感。背诵是指凭借记忆念出读过的文章词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而成。背诵有助于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诵读教学就是在课堂上以兴趣的积累、习惯的培养、情商的开发为前提,调动学生读书的欲望,充分的朗读。以读为前提加强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提高包括速读、略读、精读、朗读、默读、整体感知、理解分析、赏析评价等等在内的阅读能力。篇幅短的文章甚至要求其会背,长些的文章要求其读熟,重点段落也应该会背。
(二)、基本特征
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能它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懂得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开展经典诵读,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专家认为,“道德”、“品性”、“气质”等重要价格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经典教材中皆是美心美文,嘉言懿行。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这对于培养“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有理想”的“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经典教材都是文言,经典诵读就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像我们的古人一样接受文言的滋养,奠定雄厚的文言基础。
经典诵读还能开发学生右脑(即祖先脑),使人增强智慧,学习效率倍增。在诵读过程中,孩子完全无心而放松,反复念唱的音韵律动与眼看经文的视觉作用,皆能刺激右脑。在左右脑同步运作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开发三至五倍,并可以同步开发孩子的记忆力、专注力、理解力与创造力。心理学研究表明,0-13岁是人的机械记忆能力最强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学东西,不光记得快,而且记得牢。阿拉伯谚语曰:“少小时学习如金子上的雕刻,志大时学习如沙土上的记录”。因此,抓住孩子记忆的黄金时代,让他们诵读些经典的、高雅的、有深度的东西,既涵养身心,又开发智力,还增强能力,真会使他们牢记终生,也受益终生。
(三)、研究的内容
1、研究传统教育的诸多优势,尝试着寻求合适的途径运用到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2、研究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3、研究经典诵读课的教学方法,创建出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
4、将经典诵读课的教学与一、二年级课外识字有机结合,增大学生的识字量,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5、精选与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材内容相辅的经典古文,并尝试在课堂教学中以合适的方法将古文与现代文融合起来进行教学。
6、尝试在半学期内将课本内容学完,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诵读经典古文。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课堂教学研究法、辅以问访谈调查法、观察法。本课题的研究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开设校本课程,编写经典诵读教材,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再指导于课堂教学实践,以达到传统语文教学与现代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1.采用多样宣传,营造书香校园。
①利用校园里的宣传阵地营造出浓郁的书香校园文化氛围。
②每周五,开设“校园经典小广播”,由学生主持、播音,其内容有诗文朗读、赏析以及有关古诗文的趣闻轶事、寓言故事等。
③通过开辟“古诗角”、“经典壁”黑板报等形式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诗文佳作佳句,在“随风潜入底,润物细无声”中记住景点。
④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建立家校联系册,发动家长与孩子共读经典,共同创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
2. 开展丰富活动,体验“诵读”乐趣。
  ①每天早晨,让学生诵读;另外每周利用一两个中午时间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专题教学课”,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诵读经典,每月举行一次“经典诵读”为主题内容的读书活动课。
 ②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充分体验读经的愉悦。我们设想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读经典、传文化”等系列活动,如开展“诵读比赛”、“书画比赛”、“我与经典”的征文比赛等。通过各种活动,尽可能地给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另外,还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我读经典”、“我读古诗文”的活动,既让全体师生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3. 以“诵读”为载体,培养学生习惯。
①让学生每天坚持读背一句一段或一篇。三年级学生起都要准备一本经典诵读摘记本,随时记录,随时记诵。
②每周要对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一次抽查,及时了解学生的诵读情况。
③在学生熟读及能背诵的基础上,能理解大意或所描绘的形象。交流诵读的感受,体会和心得。
④教师要整合语文教学与经典诵读。把语文教学中那些枯燥、乏味的情节,用丰富的内容充实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教师教得带劲,学生学得乐意。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082月—20083。成立课题组,完成课题论证,制定实施方案。
研究实施阶段: 20083月—20092月。对实验内容进行具体研究论证并分阶段及时总结实验的阶段性成果
实验总结阶段: 20092月—20093月。全面总结实验工作,统计好实验数据,搜集整理实验材料,撰写实验报告,编写适合自己学生实际的字词能力评价工具。
(二)、研究的人员安排
课题
组有
关成
员的
有关
情况
姓 名
课题内分工
工 作 单 位
职务、职称
陈素
课题负责,开题论证,过程监测与指导。
撰写方案,收集整理案例,撰写结题报告。
三墩中心小学
年级组长
孙燕萍
课题活动监控
三墩中心小学
备课组长
四年级全体班主任
开展实践研究
三墩中心小学
王晓岚
课题研究指导
三墩中心小学
教导主任
七.研究成果
形成丰富的成果群,包括: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改革方案、论文等。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学头绪繁多,众说纷纭,每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都有它的优点和不足,但有一点是所有语文教师都在努力落实的,那就是朗读。“教学千法读为本”,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朗读。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说到:“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培养文明的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但在实际教学中对课文的朗读仍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对此,结合我本人的教学实际梳理如下:教师重视对文本的解析轻视对课文朗读;以默读、速读代替朗读;读的缺少感情,缺乏朗读指导和自身的范读;读的范围狭小,局限于班上个别朗读优秀的学生,等等。语文教学没有读书就没有一切,读书的关键在于如何激趣激情,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拿起课本走入书的境界,走入作者的心灵,实现心灵的碰撞,达到“书我一体”的境界。读不出这种味道,一切劳动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
从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就照搬西方的理论,用西方的理论机械地图解我国的语文教育。最早肇始于《马氏文通》的西方语法理论造成了现在徒劳无用而又繁琐的 语法教学;其次,自从1903年语文学科独立之后“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以及四书五经的琅琅诵读声逐渐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教师对一看就懂、索然无味的白话文的繁琐分析。 五四后,中国语文教育在操作上的总体思路,即四个字“举一反三”。每学期以二三十篇文章为“例子”,进行非常“科学”细致地“拆解”、深入地“鉴赏”、精心地“把玩”、反复地“历练”,以此达到让学生“循例”学会听说读写、“循例”自能“繁衍”大量言语的目的。前面师生对二三十篇“例子”文章的拆解、把玩、历练,即“举一”,后面学生“循例”“繁衍”大量言语即“反三”。而这样的思路所导致的就是我们现在语文课堂上的“重讲轻读”“重分析轻感悟”“重理解轻背诵”。所以,语文教育从语文学科独立开始就犯了方向性的错误,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整治。因此,语文教育应该回归传统,符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最近几年来,各地相继举办了围绕着“与经典同行”主题相关的讲座或比赛,如台湾王财贵博士极力倡导儿童读经活动,以及北京、天津等地也举办了儿童诵读《大学》、《中庸》、《论语》和《弟子规》等活动。伴随着优秀诗文这样的阅读内容而来的是诵读方法的兴起,让学生去整体感悟、吟咏、体味。
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好学生朗读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课。基于此,提出了小学语文经典诵读式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经典诵读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理论基础
语文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读写;最要进行的教育就是情思。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是培养其阅读兴趣的最佳时期;三、四年级是奠定写作基础的关键时期;整个小学阶段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塑时期。错过了这些机会,学生进入了小学高段或中学,老师即使付出再多的教育努力,往往也是“事半功倍”。学生最重要的阅读就是读经典,读那些读了一辈子也忘不了的著作文章,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曾经沧海难为水”的阅读境界。
毋庸置疑,小学语文课程的目的是多元的,它包括学习语言运用,即使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话能力说话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习语文知识、人文知识及相关知识;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及人文精神的教育;接受美育的熏陶和情感的感染;得到视野的开扩和智力的开发;接受思维能力的训练;等等。这些任务都是至关重要并相互关联相互提升的,面对如此深重厚广的语文教学任务,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思考的即放在教学第一位的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是第一条,即学习语言的运用。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的教学,且是母语的教学。叶老说到“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由此可见,中小学的语文课应该姓“语”,是一门基础学科,学生学语文主要的应该是打好学习语言与运用语言的基础。教学中首要的是提高学生认识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是基本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就是建立和提高学生的语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抓好抓实朗读这个环节,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必须注重诵读教学。叶老就指出:“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探究方面比以前注意得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功夫太少,多数学生只是看看而己。这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并且强调:“在目前的语文教学里,大多数还没做到好好地读。有很多地区,小学里读语文课本还是一字一拍的,这根本不成语言了。中学里也往往不注意读,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出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这是不能容忍的。读得马虎,就减低了语文教学的效果,哪怕你旁的方面做得相当好。”
(二)、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诵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古称“讽诵”。最早见于《周礼》,郑玄注释“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对于诵读的作用,古人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宋代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唐代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声”是感人心之最切者,而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以声传情,因声会义。清代曾国藩在家训中说:“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读,以倡其气,继之以密咏悟咏,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又说“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诵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现代王力教授主张:“只有熟读一二百篇古文,然后感性知识丰富了,许多书本上所未讲到的理论知识,都可以由自己领悟得来,这样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才能真正地掌握了古代汉语。”诵读在帮助学生疏通文字,体会感情,理解内容,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训练读书技巧、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和记忆力提高语文素养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语文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读写;最要进行的教育就是情思。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是培养其阅读兴趣的最佳时期;三、四年级是奠定写作基础的关键时期;整个小学阶段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塑时期。错过了这些机会,学生进入了小学高段或中学,老师即使付出再多的教育努力,往往也是“事半功倍”。学生最重要的阅读就是读经典,读那些读了一辈子也忘不了的著作文章,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曾经沧海难为水”的阅读境界。
(三)、著名学者的呼吁
一九八八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共同宣言: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身上去寻找智慧。
(1)陈越光(中国青基会社区与文化委员会主任):
背诵是儿童的天性。孩子们脱口而出的各种广告语、影视台词、流行歌曲、校园俚语等等,都是所谓“无意识记忆”。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多背点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可以做为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
(2)叶嘉莹(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一般人常以为幼儿园的孩子太小,如何能懂古诗?这种观念并不正确。我在海外教4岁到8岁的孩子学古诗,效果极佳。幼年的直感能力强,记忆能力也强,若以唱歌游戏及说故事的方法教孩子们学古诗,他们不仅很快就可以熟记成诵,而且很感兴趣。若老师善加引导,他们还可在学诗的同时,学到很多有关历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类知识。
(3)高本汉(瑞典•世界语言学家):
中国学生即使在低年级里,必须背诵几种大部的经典,并须熟记历代名家所作几百篇的文章和几百首的诗歌。这种学习的课程,采用了已经二千年,养成大家于古代文书具有特别的熟悉;结果,古代的历史和文学,又发生了一种崇视敬爱的心理;这种实在是中国人的特色。这种聚集成功的大资产,以供中国著作家任意的使用,在文辞的修饰上,自然能得到有效的结果。
三、经典诵读教学的实践原则
1广泛性原则
广泛性原则是指在所有课文都读熟读精之外对课外的合适的读物进行广泛的涉猎。广泛的读,适合学生读的名家名著要读一读,合适的读物也要读一些,只要读得多了,兴趣自然会逐步浓厚起来,这就有了学好语文的前提。
2、陶冶性原则
古典诗文最大特点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选择健康、有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的作品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同时教师创造相应的情境要体现遵循潜移默化陶冶感染这一原则。经典文学教育要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各科教育中,渗透于校园以外的家庭中,以达到潜移默化滋润陶冶学生的心灵的作用。
3、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学生学习获得成功的良好保证,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培养学生喜爱民族文化要以多种形式引导幼儿感受体验,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热情、投入积极的参与,从而培养幼儿审美情趣等多种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内涵的界定
什么是诵读?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响亮的口头语言。这是一种眼、口、耳、脑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动作的阅读,它能训练语音,再现课文情境,加深理解,培养记忆力、语言感受力、口头表达力,增强语感。背诵是指凭借记忆念出读过的文章词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而成。背诵有助于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诵读教学就是在课堂上以兴趣的积累、习惯的培养、情商的开发为前提,调动学生读书的欲望,充分的朗读。以读为前提加强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提高包括速读、略读、精读、朗读、默读、整体感知、理解分析、赏析评价等等在内的阅读能力。篇幅短的文章甚至要求其会背,长些的文章要求其读熟,重点段落也应该会背。
(二)、基本特征
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能它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懂得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开展经典诵读,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专家认为,“道德”、“品性”、“气质”等重要价格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经典教材中皆是美心美文,嘉言懿行。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这对于培养“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有理想”的“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经典教材都是文言,经典诵读就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像我们的古人一样接受文言的滋养,奠定雄厚的文言基础。
经典诵读还能开发学生右脑(即祖先脑),使人增强智慧,学习效率倍增。在诵读过程中,孩子完全无心而放松,反复念唱的音韵律动与眼看经文的视觉作用,皆能刺激右脑。在左右脑同步运作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开发三至五倍,并可以同步开发孩子的记忆力、专注力、理解力与创造力。心理学研究表明,0-13岁是人的机械记忆能力最强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学东西,不光记得快,而且记得牢。阿拉伯谚语曰:“少小时学习如金子上的雕刻,志大时学习如沙土上的记录”。因此,抓住孩子记忆的黄金时代,让他们诵读些经典的、高雅的、有深度的东西,既涵养身心,又开发智力,还增强能力,真会使他们牢记终生,也受益终生。
(三)、研究的内容
1、研究传统教育的诸多优势,尝试着寻求合适的途径运用到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2、研究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3、研究经典诵读课的教学方法,创建出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
4、将经典诵读课的教学与一、二年级课外识字有机结合,增大学生的识字量,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5、精选与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材内容相辅的经典古文,并尝试在课堂教学中以合适的方法将古文与现代文融合起来进行教学。
6、尝试在半学期内将课本内容学完,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诵读经典古文。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课堂教学研究法、辅以问访谈调查法、观察法。本课题的研究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开设校本课程,编写经典诵读教材,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再指导于课堂教学实践,以达到传统语文教学与现代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1.采用多样宣传,营造书香校园。
①利用校园里的宣传阵地营造出浓郁的书香校园文化氛围。
②每周五,开设“校园经典小广播”,由学生主持、播音,其内容有诗文朗读、赏析以及有关古诗文的趣闻轶事、寓言故事等。
③通过开辟“古诗角”、“经典壁”黑板报等形式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诗文佳作佳句,在“随风潜入底,润物细无声”中记住景点。
④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建立家校联系册,发动家长与孩子共读经典,共同创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
2. 开展丰富活动,体验“诵读”乐趣。
  ①每天早晨,让学生诵读;另外每周利用一两个中午时间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专题教学课”,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诵读经典,每月举行一次“经典诵读”为主题内容的读书活动课。
 ②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充分体验读经的愉悦。我们设想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读经典、传文化”等系列活动,如开展“诵读比赛”、“书画比赛”、“我与经典”的征文比赛等。通过各种活动,尽可能地给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另外,还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我读经典”、“我读古诗文”的活动,既让全体师生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3. 以“诵读”为载体,培养学生习惯。
①让学生每天坚持读背一句一段或一篇。三年级学生起都要准备一本经典诵读摘记本,随时记录,随时记诵。
②每周要对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一次抽查,及时了解学生的诵读情况。
③在学生熟读及能背诵的基础上,能理解大意或所描绘的形象。交流诵读的感受,体会和心得。
④教师要整合语文教学与经典诵读。把语文教学中那些枯燥、乏味的情节,用丰富的内容充实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教师教得带劲,学生学得乐意。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082月—20083。成立课题组,完成课题论证,制定实施方案。
研究实施阶段: 20083月—20092月。对实验内容进行具体研究论证并分阶段及时总结实验的阶段性成果
实验总结阶段: 20092月—20093月。全面总结实验工作,统计好实验数据,搜集整理实验材料,撰写实验报告,编写适合自己学生实际的字词能力评价工具。
(二)、研究的人员安排

课题
组有
关成
员的
有关
情况
姓 名
课题内分工
工 作 单 位
职务、职称
陈素
课题负责,开题论证,过程监测与指导。
撰写方案,收集整理案例,撰写结题报告。
三墩中心小学
年级组长
孙燕萍
课题活动监控
三墩中心小学
备课组长
四年级全体班主任
开展实践研究
三墩中心小学
王晓岚
课题研究指导
三墩中心小学
教导主任

七.研究成果
形成丰富的成果群,包括: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改革方案、论文等。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学头绪繁多,众说纷纭,每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都有它的优点和不足,但有一点是所有语文教师都在努力落实的,那就是朗读。“教学千法读为本”,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朗读。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说到:“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培养文明的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但在实际教学中对课文的朗读仍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对此,结合我本人的教学实际梳理如下:教师重视对文本的解析轻视对课文朗读;以默读、速读代替朗读;读的缺少感情,缺乏朗读指导和自身的范读;读的范围狭小,局限于班上个别朗读优秀的学生,等等。语文教学没有读书就没有一切,读书的关键在于如何激趣激情,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拿起课本走入书的境界,走入作者的心灵,实现心灵的碰撞,达到“书我一体”的境界。读不出这种味道,一切劳动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
从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就照搬西方的理论,用西方的理论机械地图解我国的语文教育。最早肇始于《马氏文通》的西方语法理论造成了现在徒劳无用而又繁琐的 语法教学;其次,自从1903年语文学科独立之后“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以及四书五经的琅琅诵读声逐渐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教师对一看就懂、索然无味的白话文的繁琐分析。 五四后,中国语文教育在操作上的总体思路,即四个字“举一反三”。每学期以二三十篇文章为“例子”,进行非常“科学”细致地“拆解”、深入地“鉴赏”、精心地“把玩”、反复地“历练”,以此达到让学生“循例”学会听说读写、“循例”自能“繁衍”大量言语的目的。前面师生对二三十篇“例子”文章的拆解、把玩、历练,即“举一”,后面学生“循例”“繁衍”大量言语即“反三”。而这样的思路所导致的就是我们现在语文课堂上的“重讲轻读”“重分析轻感悟”“重理解轻背诵”。所以,语文教育从语文学科独立开始就犯了方向性的错误,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整治。因此,语文教育应该回归传统,符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最近几年来,各地相继举办了围绕着“与经典同行”主题相关的讲座或比赛,如台湾王财贵博士极力倡导儿童读经活动,以及北京、天津等地也举办了儿童诵读《大学》、《中庸》、《论语》和《弟子规》等活动。伴随着优秀诗文这样的阅读内容而来的是诵读方法的兴起,让学生去整体感悟、吟咏、体味。
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好学生朗读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课。基于此,提出了小学语文经典诵读式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经典诵读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理论基础
语文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读写;最要进行的教育就是情思。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是培养其阅读兴趣的最佳时期;三、四年级是奠定写作基础的关键时期;整个小学阶段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塑时期。错过了这些机会,学生进入了小学高段或中学,老师即使付出再多的教育努力,往往也是“事半功倍”。学生最重要的阅读就是读经典,读那些读了一辈子也忘不了的著作文章,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曾经沧海难为水”的阅读境界。
毋庸置疑,小学语文课程的目的是多元的,它包括学习语言运用,即使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话能力说话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习语文知识、人文知识及相关知识;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及人文精神的教育;接受美育的熏陶和情感的感染;得到视野的开扩和智力的开发;接受思维能力的训练;等等。这些任务都是至关重要并相互关联相互提升的,面对如此深重厚广的语文教学任务,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思考的即放在教学第一位的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是第一条,即学习语言的运用。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的教学,且是母语的教学。叶老说到“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由此可见,中小学的语文课应该姓“语”,是一门基础学科,学生学语文主要的应该是打好学习语言与运用语言的基础。教学中首要的是提高学生认识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是基本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就是建立和提高学生的语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抓好抓实朗读这个环节,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必须注重诵读教学。叶老就指出:“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探究方面比以前注意得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功夫太少,多数学生只是看看而己。这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并且强调:“在目前的语文教学里,大多数还没做到好好地读。有很多地区,小学里读语文课本还是一字一拍的,这根本不成语言了。中学里也往往不注意读,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出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这是不能容忍的。读得马虎,就减低了语文教学的效果,哪怕你旁的方面做得相当好。”
(二)、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诵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古称“讽诵”。最早见于《周礼》,郑玄注释“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对于诵读的作用,古人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宋代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唐代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声”是感人心之最切者,而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以声传情,因声会义。清代曾国藩在家训中说:“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读,以倡其气,继之以密咏悟咏,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又说“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诵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现代王力教授主张:“只有熟读一二百篇古文,然后感性知识丰富了,许多书本上所未讲到的理论知识,都可以由自己领悟得来,这样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才能真正地掌握了古代汉语。”诵读在帮助学生疏通文字,体会感情,理解内容,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训练读书技巧、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和记忆力提高语文素养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语文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读写;最要进行的教育就是情思。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是培养其阅读兴趣的最佳时期;三、四年级是奠定写作基础的关键时期;整个小学阶段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塑时期。错过了这些机会,学生进入了小学高段或中学,老师即使付出再多的教育努力,往往也是“事半功倍”。学生最重要的阅读就是读经典,读那些读了一辈子也忘不了的著作文章,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曾经沧海难为水”的阅读境界。
(三)、著名学者的呼吁
一九八八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共同宣言: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身上去寻找智慧。
(1)陈越光(中国青基会社区与文化委员会主任):
背诵是儿童的天性。孩子们脱口而出的各种广告语、影视台词、流行歌曲、校园俚语等等,都是所谓“无意识记忆”。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多背点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可以做为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
(2)叶嘉莹(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一般人常以为幼儿园的孩子太小,如何能懂古诗?这种观念并不正确。我在海外教4岁到8岁的孩子学古诗,效果极佳。幼年的直感能力强,记忆能力也强,若以唱歌游戏及说故事的方法教孩子们学古诗,他们不仅很快就可以熟记成诵,而且很感兴趣。若老师善加引导,他们还可在学诗的同时,学到很多有关历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类知识。
(3)高本汉(瑞典•世界语言学家):
中国学生即使在低年级里,必须背诵几种大部的经典,并须熟记历代名家所作几百篇的文章和几百首的诗歌。这种学习的课程,采用了已经二千年,养成大家于古代文书具有特别的熟悉;结果,古代的历史和文学,又发生了一种崇视敬爱的心理;这种实在是中国人的特色。这种聚集成功的大资产,以供中国著作家任意的使用,在文辞的修饰上,自然能得到有效的结果。
三、经典诵读教学的实践原则
1广泛性原则
广泛性原则是指在所有课文都读熟读精之外对课外的合适的读物进行广泛的涉猎。广泛的读,适合学生读的名家名著要读一读,合适的读物也要读一些,只要读得多了,兴趣自然会逐步浓厚起来,这就有了学好语文的前提。
2、陶冶性原则
古典诗文最大特点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选择健康、有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的作品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同时教师创造相应的情境要体现遵循潜移默化陶冶感染这一原则。经典文学教育要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各科教育中,渗透于校园以外的家庭中,以达到潜移默化滋润陶冶学生的心灵的作用。
3、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学生学习获得成功的良好保证,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培养学生喜爱民族文化要以多种形式引导幼儿感受体验,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热情、投入积极的参与,从而培养幼儿审美情趣等多种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内涵的界定
什么是诵读?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响亮的口头语言。这是一种眼、口、耳、脑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动作的阅读,它能训练语音,再现课文情境,加深理解,培养记忆力、语言感受力、口头表达力,增强语感。背诵是指凭借记忆念出读过的文章词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而成。背诵有助于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诵读教学就是在课堂上以兴趣的积累、习惯的培养、情商的开发为前提,调动学生读书的欲望,充分的朗读。以读为前提加强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提高包括速读、略读、精读、朗读、默读、整体感知、理解分析、赏析评价等等在内的阅读能力。篇幅短的文章甚至要求其会背,长些的文章要求其读熟,重点段落也应该会背。
(二)、基本特征
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能它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懂得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开展经典诵读,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专家认为,“道德”、“品性”、“气质”等重要价格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经典教材中皆是美心美文,嘉言懿行。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这对于培养“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有理想”的“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经典教材都是文言,经典诵读就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像我们的古人一样接受文言的滋养,奠定雄厚的文言基础。
经典诵读还能开发学生右脑(即祖先脑),使人增强智慧,学习效率倍增。在诵读过程中,孩子完全无心而放松,反复念唱的音韵律动与眼看经文的视觉作用,皆能刺激右脑。在左右脑同步运作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开发三至五倍,并可以同步开发孩子的记忆力、专注力、理解力与创造力。心理学研究表明,0-13岁是人的机械记忆能力最强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学东西,不光记得快,而且记得牢。阿拉伯谚语曰:“少小时学习如金子上的雕刻,志大时学习如沙土上的记录”。因此,抓住孩子记忆的黄金时代,让他们诵读些经典的、高雅的、有深度的东西,既涵养身心,又开发智力,还增强能力,真会使他们牢记终生,也受益终生。
(三)、研究的内容
1、研究传统教育的诸多优势,尝试着寻求合适的途径运用到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2、研究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3、研究经典诵读课的教学方法,创建出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
4、将经典诵读课的教学与一、二年级课外识字有机结合,增大学生的识字量,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5、精选与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材内容相辅的经典古文,并尝试在课堂教学中以合适的方法将古文与现代文融合起来进行教学。
6、尝试在半学期内将课本内容学完,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诵读经典古文。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课堂教学研究法、辅以问访谈调查法、观察法。本课题的研究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开设校本课程,编写经典诵读教材,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再指导于课堂教学实践,以达到传统语文教学与现代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1.采用多样宣传,营造书香校园。
①利用校园里的宣传阵地营造出浓郁的书香校园文化氛围。
②每周五,开设“校园经典小广播”,由学生主持、播音,其内容有诗文朗读、赏析以及有关古诗文的趣闻轶事、寓言故事等。
③通过开辟“古诗角”、“经典壁”黑板报等形式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诗文佳作佳句,在“随风潜入底,润物细无声”中记住景点。
④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建立家校联系册,发动家长与孩子共读经典,共同创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
2. 开展丰富活动,体验“诵读”乐趣。
  ①每天早晨,让学生诵读;另外每周利用一两个中午时间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专题教学课”,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诵读经典,每月举行一次“经典诵读”为主题内容的读书活动课。
 ②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充分体验读经的愉悦。我们设想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读经典、传文化”等系列活动,如开展“诵读比赛”、“书画比赛”、“我与经典”的征文比赛等。通过各种活动,尽可能地给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另外,还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我读经典”、“我读古诗文”的活动,既让全体师生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3. 以“诵读”为载体,培养学生习惯。
①让学生每天坚持读背一句一段或一篇。三年级学生起都要准备一本经典诵读摘记本,随时记录,随时记诵。
②每周要对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一次抽查,及时了解学生的诵读情况。
③在学生熟读及能背诵的基础上,能理解大意或所描绘的形象。交流诵读的感受,体会和心得。
④教师要整合语文教学与经典诵读。把语文教学中那些枯燥、乏味的情节,用丰富的内容充实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教师教得带劲,学生学得乐意。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082月—20083。成立课题组,完成课题论证,制定实施方案。
研究实施阶段: 20083月—20092月。对实验内容进行具体研究论证并分阶段及时总结实验的阶段性成果
实验总结阶段: 20092月—20093月。全面总结实验工作,统计好实验数据,搜集整理实验材料,撰写实验报告,编写适合自己学生实际的字词能力评价工具。
(二)、研究的人员安排

课题
组有
关成
员的
有关
情况
姓 名
课题内分工
工 作 单 位
职务、职称
陈素
课题负责,开题论证,过程监测与指导。
撰写方案,收集整理案例,撰写结题报告。
三墩中心小学
年级组长
孙燕萍
课题活动监控
三墩中心小学
备课组长
四年级全体班主任
开展实践研究
三墩中心小学
王晓岚
课题研究指导
三墩中心小学
教导主任

七.研究成果
形成丰富的成果群,包括: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改革方案、论文等。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