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化文化差异与小学英语文化教学》课题结题报告

《中西化文化差异与小学英语文化教学》课题结题报告

常州市新北区小河中心小学 恽金花

一、课题的提出

英语学习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更是对该语言所蕴涵的文化习俗的了解;脱离了文化背景去学习语言知识,我们学到的只是语言的外壳。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习语言最重要的障碍是中西化文化的差异对学生思维和交际的干扰,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直接且根本地影响和决定了语言的语用原则和表达方式,影响到学习者对该语言及文化的认知和掌握。

在我参与到小学英语教学的这一年中,我发现很多时候,孩子们对于一些英语表述常常一知半解,有时甚至表现得很疑惑,同时在课前的free talk环节中,我还发现孩子们还是会冷不丁地冒出一些不地道,或者不符合英语国家口语习惯的英语,在观看英语动画片的时候,孩子们也会对翻译出来的台词表示不解,这些都源于孩子们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不解,孩子们经常会在课后问我一些相关的问题,而有时,我还真的会被问倒,所以,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把英语教“活”,同时我认为帮助孩子分析一些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在课上渗透相关的一些文化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英语《新课程标准》规定了英语教学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由此可见,文化因素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英语是一种语言,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新课程标准》吸收了现代语言教学思想,“强调用语言做具体的事,而不是简单的语言输出(表达)”这就是说,“为交际”应是英语教学的目的和归缩。同时,《新课程标准》又强调:要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含义,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密切联系。熟知有关文化知识有助于理解和表情达意。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好英语,扩大他们的视野,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本民族文化。《新课程标准》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此,日常教学时应根据《新课程标准》处理好语言与文化关系。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外语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具有跨文化的人文性,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学习一门外语,学生可以理解异国的文化与社会,有利于学生在将来的多元化社会中学会理解他人,学会互相尊重的同时,寻求合作与发展,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语言又是文化的写照,不仅反映文化的形态,而且语言结构部分或全部地决定人们对世界的看法。由于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际交往日益频繁。21世纪的人才应该学会与来自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政策制度的国家的人们相处,学会在多元化的世界中生存与发展,《标准》把文化作为教学内容与目标,强调英语学习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行为规范,要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差异,在尊重他国文化的同时进一步理解本民族文化,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鉴别能力,增强爱国主义和世界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人格修养,提高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它不仅包括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文明成果,还包括一系列社会生活特征,如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社会组织、社会关系等。《新课程标准》把文化列为教学内容和目标,并提出在起始阶段要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差异有粗略的了解,较高阶段要扩大学生接触英语国家文化的氛围,提高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初步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强化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表达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交际服务,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使学习者在与对方的交流中能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等进行得体、恰当的语言表达。这种能力反映出学习者对异域文化的理解程度。所以,语言和语言的运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就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而言,仅仅理解语言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了解文化的各个不同的层面以及对方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和日常交际密切联系,学生才不会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才会真正认识到文化因素对于语言习得的重要性。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到目前为止,文化背景知识在我国还没有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可以说,它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杂学,是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特点的一些基本常识。从教学角度看,根据语言的交际性原则,它应是实践课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应是一种密切结合语言实践的教学,它一般应与实践课同步进行,而不能脱离实践另搞一套。换言之,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更恰当地使用英语。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在文化教育的背后有一个潜在作用就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加强词汇讲解,重视语法、篇章结构的理解

词汇是语言表达的基础,要真正掌握一个词,离不开它的句法功能、搭配意义和感情色彩。由于人类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历史发展具有相似性,中英两种语言中部分词汇的文化内涵很接近,但另一方面,由于宗教信仰、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的影响,两种语言的词汇内涵不可能完全相同,有时甚至完全不同。在本次课题研究中,教师开始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牛津英语作为英语国家编写的教材在反应英语国家文化特色、凸现英语语言特点、体现英语教学特点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长处。因此教师抓住教材本身的特点,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文化。小学生好胜心强,教师深化了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英美文化的有关背景知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轻松自然地解英美文化,掌握不同于本民族的交际方式。同时做到了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在对话、课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在歌曲、儿歌教学中渗透文化。

2)改革作业模式

在研究中,我们对英语的作业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改革,作业不再是机械的语言训练和书写,而是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在布置作业的同时,将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运用语言的同时得到文化的熏陶。作业的布置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语言的学习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如,在课堂上教师引入了源自西方的母亲节,课后可以要求学生制作一张卡片在母亲节送给自己的妈妈。这种和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改变了这种作业方式,学生的思维不再只停留在抄写单词和背诵课文的层面,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了解语言的文化层面,从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的学习态度端正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也随之提高了。

3)深入开展英语文化活动

在研究中,各班积极主动通过课外途径,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学校定期开展课外阅读,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鼓励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通过书籍和报刊这种大众传播媒介把学生和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联系起来。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于他们年龄层次的印刷材料,如小学生英文报、卡通漫画、《英语突破》等,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提高语言技能的同时丰富文化知识,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同时鼓励开展主题活动,感受文化魅力, 课外主题活动是小学生昂首期盼的学习方式,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能深深吸引和打动学生,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外开展一些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目标与国家的文化魅力。以节日为主题的活动不失为渗透文化内涵的好题材,西方国家有许多特有的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等,这些特殊的节日饱含着浓郁的异国文化。通过这些以节日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在了解西方风土人情的基础上,拓展语言,使学生在具体参与的过程中学会交际,并亲身体验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学生在接受语言熏陶的同时,还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把自己的特长展示给老师和同学们。因此,课外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了很多的西方文化、了解了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

4)教学手段的充分运用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发现,传统的教学手段往往不再能满足教学的教学需要,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于是我们要求教师能充分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营造浓郁的英美文化氛围。在导入英语文化的过程中,教师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特别是运用能体现西方文化的教学媒体创设语言文化环境,在浓郁的英美文化氛围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对外国文化的感悟达到了较高层次的和谐统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随之提高。

1、幻灯、录音、录像

音像制品以其直观、形象、生动、富有情趣的特点深得小学生的喜爱。利用图形、图像、动画、音乐、语言各种信息结合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各种富有英美特色的音乐、风光、动画片,刺激学生的感官,使课堂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教学内容直观有趣。

2、实物

利用具有文化特色的实物开展教学活动。主要借助能代表英美文化的实物,如明信片、邮票、钱币、报刊、玩具等物品进行语言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当地的文化。

3、网络

网络媒体以其集成性广、表现力强;交互性强、参与度高;受控性强,自主性大等特点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模式、方法和技术,成为教师激活课堂、寓教于乐、提高效率的助手。利用网络,教师大大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背景,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

4、体态

英语国家的人们在谈话的时候还伴有许多手势和面部表情。及时地向学生介绍各种体态语的意思,教学中教师充分的运用体态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说话者的意思,进而更好的了解西方文化。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

六、研究步骤及过程

本课题实施分三步进行:

20072月—4月准备阶段。参加开题培训,组建课题小组,确定研究人员,开好课题会,签好课题责任状,拟订课题方案,实行调查研究,分析调查情况,确定研究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20075月—200712月实施阶段。制定阶段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英语文化活动和活动总结,及时进行阶段总结,撰写经验文章。

20071月—20085月总结阶段。进行课题总结,撰写经验文章及课题实验报告,专家评审,召开结题会。

七、课题研究成果

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实践研究,我们在很多方面作了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也将继续进行下去。

1         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了提高

首先,通过这次题刻研究,学生认识到任何语言都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语言不仅在语言知识方面存在不同,而且在语言使用方面也大相径庭。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文化差异,故而我们不能单方面地把自己熟悉的母语语用知识想当然地运用在英语阅读中,以免导致错解,误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我们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低年级阶段要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高年级阶段,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2         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师终于放弃了以前停留在常识性文化知识讲解的教学模式,开始大规模创设各种语言场景,把抽象的文化与语言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实践中去体验、感悟。尤其是那些与中国文化有差异的交际规则及言语行为习惯一定要让学生反复操练,做到举一反三,熟练掌握。根据认知规律,学生的语用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现行牛津教材正是根据这一规律,以螺旋式循环往复的方式编写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中不同的语言功能,在不同语境中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逐步渗透, 把握英语语言文化,进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小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初始阶段形,教师在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时候一定要把握,教师要多介绍主流文化,在课外阅读中多向学生介绍积极健康的内容。涉及到颓废的、不健康的或不同意识形态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批判地认识。总之,通过文化学习,学生认识到文化无所谓孰好孰坏,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是多样性的。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培养世界意识。在英语教学中注意文化的教学,引入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英语知识,事半功倍,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积极乐观的思想和健全的人格,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3         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鼓励学生多看有关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书籍,这样能使他们加深对一些文化现象的了解。例如:英国人见面时总喜欢谈论“气候”这个话题,很多学生对此感到不解。如果教师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了解英国的地理知识,就可以帮助学生解开谜团:英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气候不稳定、变化无穷的国家,因此“气候”是他们非常关心的问题,也就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谈论的中心话题。另外,阅读文学作品、报刊等也是积累文化背景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和英语报刊如《中国日报》、《21世纪报》等,不仅可以明白怎样在不同的环境里使用特定的语法现象,掌握大量的惯用法,而且还可以借文学作品涉及面广这一优势了解英语国家民族与本民族的不同特点,了解外国文化,以此克服因为文化差异给语言学习所带来的困难,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获取所需信息。教师在这方面也要加以引导。

4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学习效率得到了提高

在以往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文化知识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尽管掌握的词汇量很大,语法知识也很好,然而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有时运用母语的交际习惯来套用外语以至闹出笑话。

而通过此次课题研究,我们在很多方面作出的尝试,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学习效率得到了提高:

1.首先是了解西方文化常识有助于词汇教学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例如:英语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词汇,如"Ladies first, Thanksgiving, sandwich"等等;汉语中的"少先队、黑五类、一国两制、跃上新台阶"等等,这些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如果把汉语中的"少先队、警察叔叔、月饼"译成英语就是:"Young Pioneer, Uncle Policeman, mooncake"。这些词都很简单、常见,可是外国人却很难懂,因为他们不了解有关的文化背景。同样,我们学习英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例如:"You are, indeed, a lucky dog"这句话,如果按字面翻译成汉语就是:"你真是一条幸运的狗。"这在汉语中完全是一句骂人的话。""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是贬义的,如我们常说"走狗""癞皮狗""狗崽子""狗头军师"等等,用来描绘所厌恶的人。可是,在英语中这句话是说,"你真是个幸运儿。"""在这儿用来指人不但没有骂人的意思,而且还表示一种亲昵的关系。 在美国""是家庭成员。人们认为它往往含有深厚的感情。因此,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义不同。我们要想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社会,学习这个社会的文化。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

2.了解西方文化常识和思维习惯有助于掌握英语语法,提高英语表达的准确性。   

 语法是语言表达方式的规范,它揭示了连字成词、组词成句、句合成篇的基本规律。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各异。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接手段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如要表达“他是我的一个朋友”,不能说“He's my a friend”,而应该说“He's a friend of mine”,双重所有格准确地体现了“他”与“我的朋友们”之间的部分关系。又如“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看到if,两句的语法关系便了然于胸。汉语则未必如此,“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还怕没办法?”毛泽东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看上去像是一连串动词的堆砌,几个短句之间无连接词语,但其上下文的语意使它们自然地融为一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对于学习英语语法,减少Chinese  English(中国式英语)的错误是有帮助的,可提高学生英语表达的准确性。

3.了解西方文化常识有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两种实际知识,一是英语的基础知识,二是运用英语的交际知识和交际规则。只有让学生们同时掌握以上两种知识,英语的社会交际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我认为这正是母语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根本区别。只重视前者,忽视后者,往往会造就出"高分低能"的学生,因为只掌握了书本知识的学生,他们的英语是在不具备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情况下学习的,一旦面向社会,进入一种陌生的文化环境,他们在实际运用语言的时候,就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交际。例如:学生们在街道上或商店里看见外国人就问:"Hello! Where do you come from? 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你从哪里来,你叫什么,你多大了?)"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会把外国人弄得很尴尬,他们不知该不该回答,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在某些国家,这样一连串的问题一般只在医院、移民局、警察局这类地方才使用。

各国有各国的生活习惯,中、西方的生活习惯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要恰到好处地同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就必须尽可能地、全面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尤其是与我国文化有差异的背景知识,诸如:西方人尊重别人的隐私,一般不打听对方的私事、年龄、收入、住房、婚姻状况;打招呼时,不明知故问(如:您在看书?),也不问别人是否吃过饭了(除非您想请对方吃饭);对别人的称颂要表示感谢等等。还有中、西文化在请客,吃饭方面的差异。中国人请客、吃饭,总喜欢向客人敬酒敬菜,一而再,再而三,生怕客人没有吃饱喝足。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请客、吃饭不一样,男主人或女主人通常只敬一次,你要是想吃想喝,就接菜接酒,不要假装斯文,不要指望主人会敬第二次,否则你自己挨饿受渴。在主人向你敬酒时不要一饮而尽,应只饮一小口。主人希望客人自己动手(help yourself),不要拘谨,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如果你不知道主人敬给你的菜是什么味道,你可以要一点点,尝一尝,不要全然拒绝。如果的确不喜欢某个菜,你可以老实地,但又客气地说你不习惯吃这种菜,但是放在你盘中的菜,杯中的酒,最好把它吃光、喝光。在餐桌上进行对话、交际就要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习惯要有所了解,否则你可能要么会饿肚子吃不饱,要么会把整个场面弄得很尴尬。

 

总之,通过这次课题研究,通过诸多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深入研究,学生开阔了眼界,拓宽了知识面;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学习兴趣也有了提高。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英语的学习中,并对英美文化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会主动地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并和本民族的文化进行比较。通过学习,他们懂得了生活在不同国家的人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传统习俗、思维方式以及道德观、价值观,逐步理解了语言表达的差异是由各自的文化背景所造成的。对于英语中称谓语、问候语、告别语等语言和母语的差别不再感到困惑不解,相反,他们能较自如地进行简单的相互交流。丰富的人文文化使原有的语言更具有现实意义,借助于此,学生所学的语言得到了运用,增加了他们的交往机会,使他们能在实际生活中主动地向外国朋友问候、打招呼。

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导入,教师本身对英美文化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和体验,更重要的是我们认识到文化的导入对英语的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八、反思及设想

1、在研究过程中,我觉得对于文化的导入应侧重知识文化,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修养为主。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英美文化有其特殊的魅力,但由于中西两方的政治背景不同,西方文化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因此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语言符号的表层,还应向学生传授语言符号下面的深层文化,只有这样学生对西方的文化认识才会从文化知识过渡到文化意识。

2、如何为培养真正合格的跨文化交际的人才打好基础,我觉得光靠教师的努力还不够。我们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教学内容和策略上还应作出相应的调整,社会、学校、家庭应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接触真实的世界,使他们能更直接、迅速和频繁地接触外国文化,更敏锐和深切地体会不同文化体系的碰撞、冲突、调节和融合,并在文化融合中发挥积极作用。

3、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向当代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素质的提高,对跨文化知识的了解,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作为教师不仅要会教语言,更要了解中西方的文化,要善于收集和积累有关的资料,为在课堂上渗透文化内涵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文化的导入要统筹安排做好计划,在备课的同时应当分析教材,挖掘语言和文化的结合点,做到心中有数。

文化的渗透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达成,它要靠平时点点滴滴积累,要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我们预定的目标。因此,作为外语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跨文化意识,这样才能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九、主要参考文献有:

[1]刘双.文化因素在词汇理解中的作用.[J].外语学刊,1995

[2]杜瑞清.英语教学与美国文化.[J].外语教学,1987

[3]吴国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问题.[J].外语学刊,1990

[4]李瑛.文化因素对词汇理解的干扰.[J].国外外语教学,1998

[5]胡仲文.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6]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7]《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0

[8] 卢春媚. 浅论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及汉语言的特点[J ].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