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度智障儿童计算能力培养与计算器应用研究》研究总报告


第一部分:课题简介
1、课题名称:中度智障儿童计算能力培养与计算器应用研究
2、序言:《中度智障儿童计算能力培养和计算器应用研究》是我校于2006年申报的课题,被省教科所批准为省十一五规划课题。我校高度重视此课题的研究,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挂帅,对课题从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上都大力投入,多次召开课题研究会,解决课题中存在人力、经费、课题智力资源、课题指导等问题。课题研究前期我们成立了课题组,组织智障教育研究的学习20多次,有力地提高了课题组教师的研究能力;2007、2008年对智障生基本计算能力培养、计算器使用、教材选择、教法进行了重点研究;2009年对生活化数学中的计算器应用进行了研究,对教材、教法、教学模式进行了对比研究;2010年对课题成果进行了梳理。总之,此课题已经历了研究准备阶段、前期实验阶段、初步总结阶段、后期实验阶段和总结阶段,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3、内容摘要:在课题开展过程中,通过实践、研究,课题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一是参与实验的学生综合智能、特别是数学智能有了比较明显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好的学习习惯,并能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二是参与实验的教师成长迅速,教育教学综合能力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多人写出了质量比较高的研究论文,多人在市县优质课评比中获奖,多人被评为教学能手;三是通过实验、研究,我们编出了适合智障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宁阳特教中心生活数学》1——12册。
 
第二部分:研究报告主体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较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当前,在全省乃至全国智障教育教学研究中,数学教学研究相对比较滞后,中度智障生的计算能力培养研究、计算器应用研究几乎是个空白,智障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由于智障生的数学表现比普通儿童迟缓许多,应用能力更是明显落后,所以有些人、乃至有些教师认为智障生学不了数学,这严重影响了智障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影响了智障生数学概念的建立与数学能力的提高,对智障生毕业后的独立生活和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生活化教学研究中提出以生活适应能力为主线,选择智障儿童现在生活所需的实用性内容,实施教学。在内容选择上紧紧围绕“为了生活,依据生活,提高生活”的理念,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及对智障儿童实际生活的指导和运用,做到学是为了现在和将来的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课题“中度智障儿童计算能力培养和计算器应用研究”,决定对中度智障儿童的基本计算能力和应用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作比较深入而细致的实验与研究。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对计算能力培养的研究比较少,对生活化数学的研究比较深入,已取得了较大的突破;相对国内,国外对智障数学教学的研究就比较深入了,比如:有些学者主张将智障者的数学学习指导内容重点集中于四大范畴,即基础性的数观念指导、基础性的数计算指导、简易的数计算指导、算数常识的指导;有些学者在数的概念、量的概念、空间的概念、时间的概念方面进行了探索与研究;有些学者则在基本概念、运算与应用方面进行了研究。近年来,随着以生活课程为中心的教育目标改变,智障儿童的数学教育理念也随之转向于为“生活的自立”,为“职业生活”准备之需要而存在。换言之,由学科教育,转为指导“活的生活算数”,而学习指导的内容也被充分考虑与其将来的生活是否有密切关系。今后,智障生的数学能力将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与就业,对智障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将成为培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点,对智障生数学能力的研究也将逐步展开。
二、课题实验的理论依据和假设
理论依据:
1、本课题是根据中度智障儿童的数学培养目标和要求,从中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出发,在智障教育生活化教学研究和主题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在《残疾人教育条例》《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精神的指导下,结合我校实际,放眼正常人生活中充分应用计算器进行运算的现实,正视智障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而进行的研究。
2、            在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中,有关学习的理论经历了三个主要范形的转变,即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到情境主义的转变。情境主义主张按照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科学研究探索活动改造学校教育,使学生在真实或逼真的活动中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情境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不仅能促进有意义学习,而且有助于知识向真实生活情景的迁移。我们的课题正是要积极创设生活情境,对智障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学习的传授与数学技能的培养。
理论假设:
通过课题组的实验、研究,进一步促进中度智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智力得到较大开发与补偿,通过使用计算器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与解决简单生活数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更好的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同时,能在研究过程中摸索出适合中度智障儿童学习数学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研究目标:
总目标:通过研究逐步形成一套运用计算器提高中度智障学生计算能力,应用数学解决简单生活问题能力的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
具体目标:1、通过研究和实践,使学生掌握基本数学知识,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的概念;2、提高学生基本计算能力和应用计算器的能力;3、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出更加适合中度智障学生的数学教学模式;4、不断创新与改革,探索出适合中度智障学生学习数学的教学方法。
三、有关概念的界定
1、中度智障儿童计算能力培养和计算器应用研究:是指对中度智力障碍儿童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基本计算能力和如何应用计算器进行运算和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研究。课题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度的智力障碍儿童,轻度和重度的智力障碍儿童不在我们的研究范围之内;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培养中度智障儿童的基本计算能力和应用计算器进行运算和解决简单生活问题,比较复杂的逻辑性比较强的数学知识不在研究范围之内,同时对计算器的应用也只是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运算,比较复杂、高级的应用不在研究范围之内;用计算器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是指能习惯性的应用计算器到生活中去,用计算器进行生活中的简单运算,比如买卖东西等,比较复杂的生活数学不在研究范围之内。
2、智力障碍鉴别标准与分类:
(1)我国参照美国智力不足协会(AAMD)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智力残疾标准,按其智力商数(IQ)及社会适应行为来给智力障碍分类,下面是2006年我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中的《智力障碍标准》。
 
 
 
由于智力障碍的程度不同,因此各类智力障碍儿童都有不同的表现:
    一级智力残疾(极重度):几乎都有大脑的器质性损伤和严重的生理障碍,适应行为极差,面容明显呆滞,终生生活全都需要由他人照料,语言能力和运动感觉能力极差,通过训练只在下肢、手及颌的运动方面有反应。
    二级智力障碍(重度):适应行为差,生活能力即使经过训练也很难达到自理,仍需要他人照料,运动、语言、与人交往能力差。经过长期反复康复训练,可以形成某些非常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级智力残疾(中度):适应行为、实用能力都不完全,如部分生活能自理,能做简单的家务事,具有初步的卫生和安全常识,阅读、计算及对周围的环境辨别能力差,能以简单的方式与人交往。对他们进行特殊教育和训练,目的是让他们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具备从事简单劳动的本领。
    四级智力障碍(轻度):适应行为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具有一定的实用技能,如个人生活能自理,能承担一般的家务劳动或工作,但缺乏创造性和技巧,通过指导一般能适应社会生活,经过特殊教育,可以获得一定的阅读和计算能力。对周围环境有较好的辨别能力,能比较恰当地与人交往。这类儿童中有一些没有明显可见的异常症状,在学前期比较难以确定。
(2)美国智力不足协会按智商水平分类,把智力障碍分为四类(见下表)。这种分类法也是目前对智力障碍分级的普遍方法。
 
四、课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改革精神及新颁布的培智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为指导,以提高智障儿童的基本计算能力与使用计算器的能力为目标,力求在计算器应用研究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指导原则:注重实践原则 生活化原则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及实施步骤
研究方法:
在研究初期,主要应用调查法、比较法,了解智障数学教育的现状和他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确立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在研究中期,培养学生基本计算能力和计算器应用能力的方式方法方面,主要应用教学实验研究法,通过实验研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研究方面,主要应用实验研究法、比较法、归纳法、讨论法,切实总结出适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在研究的后期,主要应用经验总结法,真正总结出研究过程中的有价值的东西,写好结题报告和科研论文。
实施步骤:
本研究从方案审定、组织实施到撰写实验报告、迎接专家验收,历时五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1) 准备阶段:2006、6——2006、12,本阶段主要组织课题组人员查阅、学习相关资料、设计研究方案、分配研究任务、申请资金,达到人员到位、资金到位、方案可行。成果形式为调查报告、研究方案。
(2) 研究、实验阶段:2007、1——2010、6,落实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研究,目标是逐步完成研究任务,成果形式为研究报告。
(3) 总结阶段:2010、7——2010、12,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写出结题报告,迎接验收。成果形式为结题报告、科研论文。
六、课题研究的发展
1、子课题的划分
本课题分为以下几个子课题:智障儿童基本计算能力培养研究、智障儿童应用计算器研究、有效教学模式与方法研究。
2、课题研究开展情况
在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我们组织课题组部分成员(主持人柏和平、课题研究责任人赵德柱)参加了省教科所组织的课题研究专题培训,回来后向课题组全体成员作了详细的汇报,课题组全体成员都大有收获,对如何开展课题研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2006年10月——2007年3月,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了《中度弱智儿童数学可接受能力的初步调查报告》《数学课堂教学分层次和生活化有机结合的实践研究》《生活化在智障学生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中度智障儿童生活化数学教学法初探》等课题成果,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增加了教师搞研究的信心与勇气。
第二阶段研究中,我们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全国各地培智数学教学与研究的经验与成果,不断开拓、提高课题组教师的眼界与研究水平,使教师的研究能力不断提高。五年多来,共组织理论学习40余次。我们还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研讨(每月一次,共约50次),交流讨论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研究心得,商讨解决办法,促进了课题研究的开展与教师研究水平的提高。
每个学期我们都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公开课教学,由业务副校长、教务主任、副主任、课题组成员组成的评优小组对公开课情况进行指导与评比,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与研究能力的不断提高。五年来,课题组成员共上公开课60多节。
在研究中,学生一、二、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到基本计算能力的培养上;四、五、六年级的时候,则侧重于计算器应用的研究。通过近五年不断研究与摸索,教师对怎样培养与提高智障生的基本计算能力,有了比较深的认识,形成了相对较好的方法;在计算器应用研究方面,根据学生智力状况、生活实际进行了大量的买卖东西练习,培养了学生使用计算器的习惯,提高了学生使用计算器的熟练程度。
具体来说,在教学内容上,这几年先后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与加减运算,20以内数的认识与加减运算,100以内数的认识与加减运算;进行了乘法的认识与简单的表内乘法的计算;认识了部分几何图形,认识了钱币、学习了钱币的换算,学习了时间,认识了年、月、日,认识了钟表,学习了简单应用题。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能正确认读及书写百以内各数,会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能计算百以内不进位加法,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技能与技巧,会借助计算器计算得数是千以内数的加减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在教学方法方面,主要通过趣味化教学、生活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爱学,乐学,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寻得信心。在数的认识方面,主要是利用实物教学法,学生刚接触数学,难免觉得枯燥难懂,实物教学法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认识10以内的数时,我们更多的利用了学生感兴趣的糖果、积木、饼干等实物,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待学生掌握了10以内数的读写以后,我们又利用多媒体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教学数的顺序,通过幻灯片、唱儿歌、开火车游戏等进行了正向数数、反向数数的练习。10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迈入数学殿堂大门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这就像盖房子打地基一样,只有地基牢固了,才能放心往上垒高楼。在教学10以内数的顺序时,我们在每个学生手指上写上数字,这样既直观,又有趣,伸出两只手,10以内数的顺序一目了然。这样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大部分智障学生掌握了10以内数的顺序,认识了10以内的数,对数的序列性有了一定的理解,并且能够通过数数,知道日常生活用品的数量;待学生完全掌握了10以内数的读写及数序后再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教学,学生掌握起来就容易的多了。教学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过程中主要有三个感悟:(1)、在教简单加法(5以内,最多10以内加法)时,先用实物来教。要反复地练习,不怕麻烦,不怕重复,充分利用实物教学,待学完5以内数的加减法以后,可以借助小棒等物品,但仍要用数数的方法教,即用逐一计数(加1)的方法,不要用按群计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组成一组)的方法来教。如果儿童仍有困难,可以把对数的理解变成记忆。比如让儿童背加法表,有的儿童可以“算”得很好。(2)、在教简单减法(5以内,最多10以内的减法)时,也是先用实物,用数数的方法来教。和教加法类似,要用逐一计数(减一)的方法,而不要用按群计数的方法。如果儿童有困难,也可以让他们背减法表。减法比加法更难,必须等加法学得很巩固以后再开始,否则很容易混淆。
(3)、在进行计算教学时,可以用计数器,它很形象,也很方便。
100以内的数则通过运用自制教具——两位数识数卡配合数数进行训练,参与课题实验的20名学生有12人能够基本掌握,能够通过数数进行相关的加减计算,其他8人在提示下能够认读100以内的数,进行简单的计算;在10以内加减运算方面,主要通过数小棒、玩具等实物进行了数的分解与合成,以十分形象的形式,让学生明白了数的加减的意义,能够通过数手指、数小棒、数实物等形式进行10以内的计算。20以内数的计算方面,用的时间比较长,关于进退位,是一个难点。学生的逻辑思维比较差,记忆力参差不齐,有的好点,有的比较差,关于进退位很难理解。我们运用了很多方法,比如用实物、小棒等演示凑十法,用五行计数器演示凑十法等,学生对分解、组合成十、再组合接受的很慢,有一多半的学生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基本理解、掌握。学生对“位”的概念接受的也很慢,为什么“借一当十”为什么“够十进一”不明白,老师讲时明白,一讲完又不明白了。这方面也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只能天天不断地反复训练。后来,我们20以内的计算先让学生自己算,再让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算。现在,只要是10以上的计算我们都建议学生用计算器运算,这样效果比较好。在学生学习使用计算器中,我们先是给教师配备了计算器、计数器,又让每个学生配上计算器。在上课时,课题组的教师先是集体讲解,让每个学生先认识了计算器,知道了各个键的功能,学会了按键;又一个一个地教他们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开始时,主要进行了100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现在教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教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乘法的简单计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模拟商店和市场进行购物训练,让学生在购物中学习运用乘法、学习运用计算器进行购物账的计算,使学生养成使用计算器的习惯。学生对使用计算器有很浓厚的兴趣,在使用计算器计算后,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对数学也有了信心和兴趣,变得乐学、爱学起来,但是也有一个弊端就是,学生对计算器有一定的依赖性,对于能够口算的简单计算题目,学生有时候也会用计算器计算,思维有了一定的懒惰性,如整十数的加减计算,百以内不进位加法的计算类似的题目,学生有时也会借助计算器,这就需要教师多加督促,正确引导。计算器的使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训练学生的手眼协调,同时能够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参与这次课题研究的学生共有20人,全部都掌握了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能熟练地使用计算器计算百以内数的加减法,有16人完全掌握了计算器的使用,会用计算器计算得数是千以内数的加法,会计算简单的乘法,但仍有较重度智障学生4人无法完全掌握,需要在教师的提示下逐步进行计算。
在第三阶段中,在学生方面,主要进行了计算器使用熟练度的训练和在社会实践中自主应用的训练。通过强化训练,学生按键的正确率和熟练度都有了明显提高,在生活中都能够积极主动地使用计算器辅助计算。在教师方面,课题组的教师积极总结研究成果,不断分析、总结,都写出了质量很高的研究论文,其中多篇论文在论文评比中获奖并发表。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次课题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基本结束。课题研究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学生方面
1、 学生形成和掌握了与生活相关的简单的数概念,数学计算能力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有较大的提高,参与实验的20多名学生有一半以上的愿意数数,经常不自觉地数教室内物品的数量、校园里花草树木的数量、宿舍、餐厅等场所生活物品的数量,对数字、数学有了一定的兴趣。
2、            学生能够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在生活中能够进行简单的购物,掌握了购物的基本方法步骤,基本形成了购物这一生活技能。现在参加实验的20多名学生都能够在菜市场和商场进行简单地购物,能够购买家长、老师要求的物品,也能够自主购买自己喜爱的物品,懂得了挑选商品和付钱,有一半的学生懂得用计算器计算付款的数量。
3、            学生基本养成了使用计算器的习惯,能够自觉地使用计算器帮助自己,在平时计算、外出购物时能够自觉地拿出计算器并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这个习惯地形成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将来的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   教师方面
1、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都有了比较大的进步。近几年来,课题组成员中有多名教师执教县级公开课、县级优质课和市级优质课并获奖,6名课题组成员获市级优质课一、二等奖,5名教师被评为县教学能手。课题组成员的论文有多篇在《现代特殊教育》杂志主办的评选大赛中获奖,两篇在“全国教育管理与实践论坛”大赛中获奖并入编《全国教育管理与实践创新探索》丛书,三篇在《读写算》杂志上发表,多篇获市级以上优秀论文奖。
2、            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确定了适合中度智障儿童的数学教学内容与教材。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先采用了人教出版社培智书社的93年版的实验教材,课题组成员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积极讨论,并进行了适当的删减。不过经过两年的实验,我们觉得这套教材不大适合中度智障儿童,一是内容相对较深,二是生活化气息不够,三是不够形象直观。后来我们又采用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实用数学》,经过两年时间的试用,我们觉得这套教材比较适合智障儿童。一是教材内容步子比较小,分得很细;二是教材十分生活化,生活气息深厚;三是教材直观形象,很多数学问题都采用文字与图像相结合的方式,易于智障学生的理解;但有些内容过于繁琐。现在,我们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我们研究情况,结合两套教材的优点,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编制了更加适合我们学生的校本教材——《宁阳县特殊教育中心生活数学》,这套教材目前我们编制了第1——12册,基本能够适应我校智障学生。
3、在教学方法上,形成了一套比较适合智障学生的教学方法。对于智障学生来说,直观形象尤为重要。我们的教学方法,其一就是直观教学法,采用图形、图像、实物、视频等辅助教学,教师上课时不允许空讲,上任何一节课都要做充分的准备,各种教具准备齐全,电脑课件恰当美观;其二,就是情境教学法,积极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近似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和生活技能,学生接受得比较快,对以后的生活也有很大帮助。我们一是在上课时模拟生活场景,进行数数、认识商品、认识价格、挑选购物、付款的练习,二是建立了生活角,课题组提供相关模拟商品,标好价格,摆上货架,课下学生有的当售货员,有的当顾客,自主进行购物练习;其三,就是个别教学法,对每个学生都单独辅导,让学生都能真正理解教师教的内容,真正进行计算器的运算操作,有的学生集体讲时不明白,跟不上,老师就对其个别教学、个别指导,直到明白为止,对程度较好的学生,在知识转化为技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技巧性点拨,对购物的计算提出较高要求,并指导其完成;其四,就是及时巩固反复训练法,智障学生难会易忘,好不容易学会了,就要及时巩固,反复训练,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会的知识,形成相关技能,每一个知识点学会后,我们教师都要指导学生进行千百次的反复训练,让学生真正掌握;其五,游戏法,利用游戏来向智障儿童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矫正缺陷。它包括发展智力为主的游戏和发展体力为主的游戏。例如在教1+1=2时,采用两名学生上台完成一个走动的游戏,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更加有利。
4、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培智学生的教材表现形式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在研究中,我们发现,直观形象的材料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大,能够促进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学习技能。目前采用的《实用数学》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但我们觉得还不够,如果能加入一些声像内容,对学生掌握知识,学习技能会有更大的促进。比如录制一些生活技能方面的视频(我们不可能创设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也不可能天天来创设这种场景),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在我们编制的教材中,由于条件所限,没能加入声像内容,在今后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会逐步将这一块补充上来。
5、在教学模式上有了新发展、新突破。在研究中,我们既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突破与发展。一是师生合作共同学习模式,让教师走下讲台,师生互动,共同创设情境,共同表演各种生活片段;二是各科教师相互合作共同教学模式。各科教师相互配合,负责数学教学的老师和其他各科老师说明情况,请求配合,其他老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复习巩固,从而让学生真正掌握。三是以环境为依托的生活场景教学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两个分支:一是模拟生活场景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先是有意识地对各种生活场景进行模拟创设,通过模拟的场景让学生理解生活知识,思想中初步形成购物程序——识别、挑选、认清价格、确定数量、付款,基本形成购物的技能。二是真实生活场景教学模式。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商店选购物品,在真实的场景中再度解析、理解购物程序,真正形成生活技能。
6、  学校的研究气氛更加深厚。教师对教学研究更有兴趣,逐步形成了以搞研究为荣、以出成果为荣的良好风气。现在不少教师都定下了自己的研究目标,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方向。
(三)   教材方面
根据研究情况,我们从2010年起着手编制自己的校本教材,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现已编出了我们自己的数学教材《宁阳特教中心生活数学》1——12册,填补了我省智障教育在数学教材开发方面的空白。
八、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在课题研究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解决。
一是教学与教研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备。在研究和教材编制过程中经常需要课题组成员自己选择、组合一些材料,特别是一些声像材料,需要自己拍摄、自己录制,但是,课题组没有专用的相机和摄像机,在研究中十分不方便,不便于积累材料。建议以后的课题研究中,加大课题投入,要给课题组配备相关器械,促进教学研究的开展。
二是课题组成员相对较少,研究不够深入。由于我校进行培智教育的人员少,而学生由于智力的原因管理比较困难,所以课题组成员的工作量都比较大,平时日常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占用了很大的精力和时间,用来进行研究的精力有所不足。我们所主张的在生活中学,也仅仅做到了在现有条件下创设相关的生活情境,组织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学习进行得相对较少,要求家长配合的较多。建议今后的课题研究,特别是比较大的课题,要给课题组多配人员,让课题组成员有更多的精力进行课题研究,促进课题研究的不断发展。
九、今后的研究设想
课题结题后,为了使研究成果得到推广和发展,我们有以下设想。
一是不断补充声像内容,逐步完善所编制的校本教材。
二首先在我校推广使用我们的校本教材,再逐步向周围县市区推广使用,让更多的学校分享我们的研究成果,让更多的智障孩子享受我们的研究成果,促进智障数学教育的发展,促进智障孩子生活数学能力的发展。
三是对课题进行拓展性研究,在数学教学效率方面展开研究,使我们这次的课题研究进一步深入下去,取得更大的成果。
 
第三部分:参考文献
1、《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研究》            华夏出版社       陈云英主编
2、《弱智儿童适应性功能教育课程与实践》 重庆出版社       张文京 许家成著
3、《特殊儿童个别化教学设计与实施》      重庆出版社       张文京著
4、《智力落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华夏出版社       肖非   刘全礼著
5、《智力落后儿童早期教育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茅于燕编著
 
 
 
                                     宁阳县特殊教育中心课题组
                                        2011年08月03日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