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题研究报告
“让三峡文化走进幼儿园”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宜昌市猇亭区教育幼儿园
我园自2005年10月申报省级实验课题《让三峡民间艺术走进幼儿园》,系湖北省教学研究室立项的“湖北省基础教育体验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课题的子课题。我园从课题资料的收集、修订申报材料,制定总方案、子方案到相关测评、实施教学阶段,入手做了大量的工作,经过一年多来的探索研究,现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了总结经验,以利于研究的深入开展,现在把前段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操作要点和实施措施:
(一)完善课题研究网络系统
完善的课题研究网络是教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也是教科研工作落实到实处的必要条件。为了“让三峡文化走进幼儿园”这一课题的顺利开展,我们合理建构了课题研究网络系统,机构设置,人员分工明确,具体如下:
1、机构设置
(1)成立“让三峡文化走进幼儿园”课题组,由园领导、园各年级有关人员组成。
(2)确立课题信息系统:课题组成员确定资料员,收集课题理论资料和实验情况资料。
2、人员分工:
课题策划和组织:向阳、魏江。
课题组组长:向阳、魏江——理论研究及收集整理资料。
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者:毛俊、徐桥萍、孙妍、李艳春、曹慧、沈艳梅——进行试点班研究工作,调查、了解、记录、辅导本班幼儿开展课题研究情况。
课题研究的指导:市幼教中心
以上这些为课题研究的有序开展提供了保证。
(二)更新教师理念,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参与课题研究的主力军,教师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到课题研究的内涵质量。课题组要求全园教师对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首先有总体的把握,在实践中进行恰当的操作、评价。每学期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课题研究计划,积极开展各项课题研究活动,实践课题实验。为了提高教师们的技能,课题组注意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每半月一次课题理论学习或课题研讨活动。我们还邀请了民间艺人
(三)营造氛围,优化民间艺术教育环境
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创设了优美、生动、富有情趣、具有感染力的环境。如:我们在每层楼的走廊设有泥塑风采栏,楼梯两侧也挂着师生精美的剪纸作品,让全园师生及家长欣赏和品评,从中获得美的感受;每一个班级还创设了不同自主性游戏区,有“剪纸乐”“贝贝工作室”、“巧手屋”“小舞台”“我行我秀”等等,孩子们在这里尽情地剪、做、讲、跳为幼儿提供了自由表现自己的空间,展示自我个性的舞台。
(四)激发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创造力
1、激发幼儿参与民间艺术教育的兴趣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幼儿是实验对象,研究成败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激发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幼儿才会主动思考,并自觉采取行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幼儿的兴趣,并在幼儿的兴趣点上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使幼儿获得有关经验,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对于生活在“卡通”时代的儿童,让他们接受民族艺术,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但幼儿对形象夸张、色彩对比强烈、具有鲜明装饰效果的剪纸作品有很强的情感接受性,例如:民间剪纸艺术作品,它们造型呈现夸张变形、色彩艳丽、具有装饰性和实用性,十分贴近我们的生活。于是,我们积极引导幼儿欣赏丰富多彩的民间剪纸艺术作品,幼儿在欣赏民间剪纸艺术作品时,对民间剪纸艺术作品表现得十分好奇和喜欢。我们在手工室里,挂
2、在艺术活动中多角度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1)通过民间艺术作品欣赏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根据幼儿的欣赏水平,我们选定欣赏内容。我们常常留意相关的信息,收集有关书籍、影视碟片,更是处处留意收集各类民间作品。根据不同的欣赏形式,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感受、发现作品中的美,为幼儿表现美、创造美打下基础。我们还常常发动家长、幼儿收集相关的照片、实物、图片等,并一起布置相应的活动区,让幼儿互相交流分享,并展开深入的讨论,使孩子们对富有创意的民间作品充满好奇,体会到民间艺术具有审美与实用双重功能的特征,培养幼儿对美的敏锐的捕捉能力。在欣赏的同时,鼓励幼儿发挥创新思想,用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幼儿的艺术思维力。例:在感受了民间舞蹈作品《采莲船》的美后,幼儿孩子们创编出了动作优美、造型各异的舞蹈,引起了家长的纷纷赞叹。
(2)引导幼儿创造性的学习和运用民间艺术的技能。
为了让幼儿初步了解民间艺术作品的特点,我们制定了各项活动的活动教学目标,目标制定从幼儿的身心发展出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目的、有系统、循序渐进地进行,逐步提高幼儿的技能和审美能力。如小班从撕纸开始,接着开始无意识剪、沿纸剪、按意愿剪,这样一步一步的深入。在剪纸活动中,我们不仅会教给幼儿剪纸的基本方法,但同时又把创造的余地留给孩子。又如大班幼儿在进行民间故事活动时,能自己制作一些简单的道具,并将故事中的人物角色自由分配,进行角色表演,又时还会对故事情节稍作篡改。
(3)在趣味性游戏中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必须选择形式多样、活泼生动的教育方法,如游戏法、故事法、歌谣、剪纸、添画等不同形式来进行民间艺术教育活动。如:用剪出的人物、动物制成有趣的皮影戏来操作游戏;引导幼儿用废旧材料制作出道具进行表演活动;用自己制作的玩具,和爸爸妈妈一起参加亲子运动会,等等。这些活动激发了幼儿对美的事物和美的环境产生美的情感体验,培养对美的感受力,也促进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4)为幼儿搭建创作平台,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
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不是灌输和被灌输的关系,而是双向交流的关系,教师把民间艺术作品中的美,通过观察、讨论,给予幼儿启发,不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幼儿,而是作为引导者,为幼儿创作搭建平台,让幼儿大胆想象和创造。在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后,经常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好作品。
(五)利用社区资源,做好家园配合工作
1、开放课题的半日活动,让家长知道课题研究的过程及重要性。
2、定期召开家长会,了解幼儿园及全社会对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最新目标及教育信息。
3、我们定期开展与社区的联谊活动,将幼儿的剪纸、泥塑作品进行展览,并组织幼儿送戏进社区,表演连响、采莲船、龙灯、腰鼓等节目。
二、课题中期研究成果及体会
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不论是在专业素质方面,还是业务素质方面,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目前,小班幼儿已经能够独立的捏出水果、蔬菜等简单的造型,中班幼儿能够折叠六角形,并剪出漂亮的图案,大班幼儿已经能教熟练的掌握腰鼓、龙灯、彩莲船等表演技巧。其中,幼儿舞蹈节目《夏夜交响曲》获市二等奖,贲派小朋友的美术作品《美丽的宜昌》荣市三等奖,,
三、 课题研究的困惑与思考
1、本课题研究的困惑
通过本课题前期的实践研究,我们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与深入研究。诸如怎样更好地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怎样将研究从实践层面上提升到理论层面上;各年龄段幼儿教学要求的难度该如何把握,重、难点如何突破;如何更进一步地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使民间艺术活动渗透到各种游戏中去等。
2、本课题研究的下一步打算
(1)组织课题组教师不断进行有关民间艺术教育的理论学习和探讨,努力提高课题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对该课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2)组织幼儿开展“我是小艺人”的评比活动,鼓励个性审美,倡导幼儿的独立性。
(3)在幼儿园开展“民间艺术周”与社区开展联谊活动。鼓励合作互动,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面对种种困难,我们坚信“办法绝对比困难多”这一充满敬业精神的哲理,齐心协力,不断学习,力求做好课题研究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今天,我们欣喜的看到幼儿园崭新的面貌,教师队伍积极进取,追求创新,幼儿好学、乐学。展望未来,我们踌躇满志,继续探索三峡文化特色兴园之路,为建设一支研究型、创新型的师资队伍,把幼儿园办成具有鲜明特色教育的名园而继续不懈努力。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