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课题也要“家”养

教师们在教学研究中大多参与过课题研究。研究的课题基本上是各级教育研究部门如教科所、教研室规划的课题。偶尔个别胆子大一点的教师,从实际教学中提出自己的课题,却很难获得教研部门的承认。
   
如果将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课题称之为课题,教师自己提出的课题为课题,那么课题与课题相比,有许多优点。首先,课题来源于教学实际,能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问题,虽然是微观教学研究,但有很强的必要性和针对性。其次,课题是由普通教师自主提出来的,在研究过程中有很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再次,课题投入少,研究周期短,见效快,是非常好的短平快式的教研方式。因此课题是课题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和有益的补充。然而课题的命运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
课题常常是大兵团作战,有各级专家学者指导,有许多同行分工协作,教研也容易进入快车道。而课题往往是教师单兵作战,是个体性研究,受教师本身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限制,教研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做一个课题除了耗费大量的精力外,还需要一定的资金。课题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非常容易获得教研专项资金。然而,课题所需要的资金只能靠自己筹措。教师本身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工资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更不用说用来搞教研了。因此,资金严重缺乏是制约课题研究的瓶颈。
    “
课题在结题时基本上都有个成果鉴定会,然而,课题结题时,即很难找到成果的认定机构,自己辛辛苦苦做出来的课题到底有多大的成果,有多大的价值,有多大的理论突破等都成了问题。
   
因此,课题如果一直戴着帽子,得不到正式承认,那么,即使在教师精心呵护下能顽强地生存,也会面黄肌瘦,不会结出丰硕的教研成果。
   
即使课题在理论上有重大的突破,在实践上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是却不知道到哪里去推广。好的成果养在深山人不识,是非常可惜的。因此,我们希望课题也要养。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