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程《历史》教材用图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研究单位:苏州新区第二中学
课题主持人:汤红琴
简介:南京师范大学04届教育硕士,2004-2006年度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参与苏州市级课题《 吴文化与现代道德教育的研究》,省级课题《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都已结题。有十多篇论文获省市一、二等奖,并有多篇发表于《中学生政史地》、《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等杂志。
课题成员:顾丽红、王黑铁、朱卫华、代宁化、惠娟、胡艳
研究时间:2009年~2013年
“初中课程《历史》教材用图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在世界很多国家的基础教育阶段,历史学科都居于一种基础的、核心的人文学科的地位,它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培养综合性的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目前江苏地区而言,就存在着人教版、北师版、川教版等多套历史教材。教材用图大致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单一到综合,从粗糙到精美的过程……从用图类型的角度来看,大体可分为照片、文物图片、图表、漫画,历史地图等,此外还有根据文字记载和科学推测的大量示意、复原、想象图。从用图功能的角度来看,教材图片作为教材文字资料的一种解释、补充和完善,不仅发挥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还具有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等功能。以前历史教材中的图片功能更侧重于将它作为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形象性和生动性的工具。
由于教学新需求的推动和考试指挥棒的作用,教材中图的设置和图片教学的受重视程度也日益突现出来。从2007年江苏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看,试卷设计了大量有“图”的试题。根据不同的要求大体可分为以下两类:
1.历史图片的再认。如单项选择的第3题:“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文字表述的选项换成了图片。再比如第12题所体现是一种图文配合,即作为《眺望柏林墙的那一边》的配图。这样的变化更容易唤醒学生的记忆,因为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对图的印象往往比文字要深刻。与上述相类似的还有第21、25、27、28、35和37题。
2.历史图片的解读。历史图片作为材料出现,要求学生对图片所包含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如单项选择第15题。本题从图片材料的分析中我们就可以判断出正确答案。此外,还有其它一些图表和图示的使用。这些都说明现行对历史学科的评价中对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从2007年的学业水平测试试题来看,关于“甲骨文”在初中教学中就是一个重点,教材图片资料也很多。21题的图片《田纳西水利工程中的水坝》清晰的出现在初中历史教材九年级下册的P23页,35题之《格尔尼卡》则在该书的P107页。
以2003年盐城市历史中考为例,试卷中选择第3,13,21题出现2幅图片和一幅地图,共占6分(满分100分)。2004年宿迁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政治历史)全卷历史部分的题目仅“右图内容反映了”一题中出现图片,其余题中均未出现“图”。而从2007年江苏各市历史中考试卷分析,涉及图片的试题比例有明显的增加。其中通过对南京、镇江、南通、泰州四个地区的中考卷进行分析统计,得到以下数据:南京卷4幅,镇江卷19幅,南通卷10幅,泰州卷14幅。具体内容如表:
题型 地区 |
选择题 |
非选择题 |
南京 |
宗教建筑图 |
英国议会大厦、蒸汽机、牛顿人物 |
镇江 |
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一幅浮雕、南昌起义指挥旧址、卢沟桥抗击日军、守卫台儿庄、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雷锋、王进喜、黄继光、邱少云人物图、香港回归仪式、巴士底狱、白炽灯、 |
戊戌变法领导人、1953年周恩来访问印度、1955年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1972年尼克松访华、2001年上海APE会议、遭到炮轰后的凡尔登、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抗击日军 |
南通 |
浙江嘉兴南湖复制游船、电灯、汽船、汽车、飞机、1942年苏联“绞死希特勒”反法西斯宣传海报、WTO标识 |
1928年毛泽东与朱德会师、1911年辛亥革命形势图 |
泰州 |
秦朝官印、乔冠华大笑 |
历史地图:主要诸侯国、秦朝行政土、元朝行政土、香港回归、丝绸之路图。蒸汽机、飞机、火车机车、克隆技术、汽车、电灯、网络长椅 |
以苏州近几年历史与社会中考试卷分析,图文结合的试题虽刚刚露头,但却充分体现了其综合性的特点,以2006年苏州历史与社会会考试卷为例,47题中提供图片材料《中国民族分布图》和文字材料“中华大地,民族众多……现在中国的56个民族都是古代民族在中国历史的大环境中,经过长期的相互吸收、演化、发展而形成的。”结合两段材料要求学生陈述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主要位置、分布特点、唐朝时与吐蕃友好关系的标志性历史事件以及各民族交往方式等问题。
宋代郑樵说:“古之学者,左图右书,不可偏废。”傅斯年说“然若没有一部好图,教科书如失左右臂一般,而教授上又必感受极大麻烦”。如何处理图片与文字关系将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经过几年深入基层学校的调研发现,我们的大部分老师对历史图片教学已有一定的意识,知道历史教学离不开图片教学,但是教师对历史图片的教学方法还比较单一,侧重于“观赏”;对历史图片的选择层次还比较低;还没建立起目前初中历史教学所需的系统、科学、完整、高效的图片资源库,造成资源不均和不流通现象。而利用图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比较弱化,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对教材图片的重视和使用层次还停留在比较低的层面。
历史图片可以增加学生十倍的兴趣,是历史教材编写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具有传达信息、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功能。图在现行教材和中考试卷中所占的比例和种类较以前有了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08年苏州历史中考图片18幅,表现形式多样)。我们已然进入了“读图时代”,社会对“读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这块阵地上,如何“有效”使用历史教材图片开展教学,培养学生如何从图片获取信息,师生如何共同开发图片资源,其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二、课题的界定和理论依据
1.课题界定。历史图片所指的并不仅仅是用以解说历史的图片,还指用以研究历史的图片,而任何图片,都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去进行研究。图片与所有的文字、人物、事件一样,一经产生就已经成为历史,它的身上就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带有历史信息。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图片已不仅是一种“直观性的历史素材”,它更应属于历史教材的内容,与文字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历史。历史图片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教学资源,教科书的插图,既可看作课文系统的内容也可看作课文辅助系统的形式,具有两重性。如何使用历史图片,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本课题旨在研究现行初中历史各版本教材图片的使用情况和教学中存在的低效问题,拟从现有教材图片运用,历史图片资源建设,历史课堂图片教学等方面进行探索,实现初中历史课堂的趣味性、知识性和有效性的完美融合。
2.理论依据。教育理论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也是教材图片发生诸多变化的影响因素之一。“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些儿童通过视觉较容易认识和记忆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些则通过听觉以及教科书较容易认识和记忆所要学习的内容。现代教学论认为教科书应当利用认知心理学的这一研究成果,全面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1]因此,从提高教学实效性的角度看,教科书最好采用一些彩色的图片,或者考虑多用图画、照片来表述难以用文字表述清楚的内容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本课题准备以心理学、美学、教育学等关于研究图片及图片教学的理论成果作为研究依据,针对目前初中历史教材图片教学中存在的无效和低效行为,以及历史图片使用随意的现象,尝试提出具体策略,以求提高初中历史图片教学的实效。
三、研究目标
1.本课题旨在于系统研究目前初中历史教材中在历史图片选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究如何进行图片资源的建设以及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更好的使用教材图片以进一步推进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2.初中历史课程除了历史内容,更强调社会史和文明史内容,与传统历史教材选图进行比较,突出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历史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3.研究与高中教学的衔接问题,就初中阶段该如何进行图片的相关教学,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了解新课程与信息化背景下,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合格公民,反映在历史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对图片的观察能力和如何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研究内容
1.归纳现行江苏主要初中教材历史图片的存在类型,总结当前历史教材图片选用中的优势和还存在的问题。
(1)开展学生座谈,了解学生对历史图片的兴趣和关注点。
(2)开展教师座谈,了解教师在常规历史课堂中对历史图片资料使用的一般方法、经验和困惑的地方。
2.整理、收集现行初中各版本历史教材和近5年来全国历史中考包括高考试卷中出现的历史图片,总结历史图片的表现形式和考察方式,为教学提供指导。
(1)课题组教师进行分工协作,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三部分,按书本分册、分专题进行分类整理,以便更好的开展研究和指导以后的教学实践活动。
(2)找寻一些规律和方法层面的东西。
3.探究初中课堂图片教学的主要功能和有效使用方法。
(1)每学期每个月定期开展区级、校级公开课,把研究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开展课件制作比赛和评优课比赛,提高教师运用图片教学的能力,也为历史图片的资源建设做素材的积累。
4.在图片教学方面研究如何实现与高中教学的接轨,重在研究如何突破教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进行积淀。
(1)邀请高中教师为初中教师开设讲座,面对面的进行交流。
(2)组织教师去听高中老师的课,相互学习。
5.初中历史图片资源的建设,尤其是如何实现与乡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结合。
(1)利用教师本身的优势,结合初中历史教材相关内容积累一些适合初中学生的图片资源,包括静态、动态或音像等资料。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共同建设,实现资源的多元性和实效性。
五、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谈话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历史复习的现状,以及实验之后的学习效果。
2.文献法:查找相关资料,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以一定教学理论为依据,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对历史教材图片类型、功能、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
3. 经验归纳法:根据教学实验所提供的教学事实,不断提炼总结,形成文本指导教学实践。
4.对比实验法:通过平均班级的对比实验,探究图片教学的地位与作用,观察课堂教学的效果。
六、成果展示
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
计划书 |
所有初中版本教材图片研究 |
论文 |
中高考试卷图片资料收集 |
汇编资料 |
开设实验课 |
开课 |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
报告 |
优秀课系列录像 |
光盘 |
提高历史图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
论文 |
初中历史教学图片资源库 |
光盘 |
七、研究步骤
1.启动阶段(2009.5----2009.8):课题立项申请
2.实施阶段(2009.12----2012.9)
(1)通过请专家指导讲学,立足于教材培训和课堂教学实践,让课题组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得到研究能力的提高,获得有效信息。
(2)将课题组教师分组,明确每位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定位和各自的研究任务,做到分工明确。每月课题组教师通过教研活动,对各自实验的方法和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反思,以利于改进实验方法。
(3)充分发挥老师和学生的能动性,构建高质量的历史教学所需要的图片资料。
(4)根据实验情况反复进行优化调整。
3.总结阶段(2012.12-----2013.6):对实验成果进行汇总,请专家给与指正,形成最终成果。
八、保障条件
1.研究资料:网站和校园网络提供大量资料的查询。学校图书馆有较多相关参考资料可供研究借鉴。学校定期邀请教育专家介绍教育前沿研究动态和最新教育教学理念。高新区初中历史中心组的组织保证和区内各校老师的积极参与。与各校教研组通力合作,搜集尽可能丰富的教学实践素材与课堂实录。
2.研究经费:课题组成员参与编写的各类教辅资料所获得的稿费既是课题研究的成果之一,也为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资金上的保证。此外,还有区教研室和各校的大力支持也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3.时间保证:本课题和新教材、新课程实施基本同步进行,此项课题研究将纳入高新区教学教研工作中,并与学校课改教研、师资培训等工作相融合,每学期每位教师都有开设公开课的计划,每一学期进行二次实验交流,每学年进行一次小结。以期长效坚持下去,提高整个高新区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