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实践研究》的立项申报书
《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实践研究》的立项申报书
附件2:
编号 |
|
河南省
教育互联网研究“十二五”规划
课题立项·审批书
学科分类:综合实践
课题名称: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生思想
品德教育实践研究
申请单位:济源市实验中学
填表日期:2015-3-25
河南省教育互联网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填表说明
一、请按《河南省教育互联网研究课题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以计算机文本格式,如实准确填写各项内容。
二、本表报送一式三份,其中一份原件,两份复印件。请用A4复印纸,于左侧装订成册。本表所附“课题设计论证”活页,每份单独装订,报送一式三份。
三、封面右上方编号框申请人不需要填写,其他栏目由申请人用中文填写。申请人签章处,不得用打印字和印刷体代替。
四、本表所附活页,供隐名评审使用,必须填写,但不得出现申请人和课题组成员姓名、单位名称等互联网。
五、若有其他不明问题,请与本市课题办(部门)或省课题办联系咨询。
六、本表须经申请单位领导审核,签署明确意见,承诺信誉保证,加盖公章后上报。
七、河南省教育互联网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郑州市顺河路11号
邮政编码:450004
联系电话:0371-66324285
电子邮件:hndjyjb@126.com 一、数据表
课题名称 |
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实践研究 | |||||||||||||||||||
关键词 |
信息技术 初中生 品德 实践 | |||||||||||||||||||
课题 负责人 |
李培兴 |
性别 |
男 |
民族 |
汉 |
出生日期 |
1970.01.29 | |||||||||||||
行政职务 |
政教副主任 |
专业职务 |
中一 |
研究专长 |
物理教育 | |||||||||||||||
最后学历 |
本科 |
最后学位 |
|
担任导师 |
| |||||||||||||||
工作单位 |
济源市实验中学 |
电子信箱 |
hnjylpx@126.com | |||||||||||||||||
通讯地址 |
济源市天坛中路1046号 |
邮政编码 |
459000 | |||||||||||||||||
联系电话 |
(区号)(单位)(手机)13838934629 | |||||||||||||||||||
身份证号 |
410881197001298516 | |||||||||||||||||||
主 要 参 加 者 |
姓名 |
出生年月 |
专业职务 |
研究专长 |
学历 |
学位 |
工作单位 | |||||||||||||
苗胜男 |
1974.07 |
中一教师 |
英语教育 |
本科 |
|
济源市实验中学 | ||||||||||||||
周秋利 |
1975.08 |
中一教师 |
品德教育 |
本科 |
|
济源市实验中学 | ||||||||||||||
李中礼 |
1978.11 |
中二教师 |
语文教育 |
本科 |
|
济源市实验中学 | ||||||||||||||
王健 |
1978.09 |
中二教师 |
数学教育 |
本科 |
|
济源市实验中学 | ||||||||||||||
崔玉朵 |
1981.05 |
中二教师 |
德育教育 |
本科 |
|
济源市实验中学 | ||||||||||||||
张扶千 |
1978.11 |
中二教师 |
信息技术 |
本科 |
|
济源市实验中学 | ||||||||||||||
|
|
|
|
|
|
| ||||||||||||||
预期最终成果 |
课例 研究报告 |
预计完成时间 |
2016.11 |
二、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近三年来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成 果 名 称 |
著作者 |
成果形式 |
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 |
发表出版时间 |
回归物理教材 培养自学能力 |
李培兴 |
论文 |
人民教师 |
2013年4月 |
打造师生幸福成长的乐园 |
李培兴 |
论文 |
河南校园 |
2013年第5期 |
阅读丰盈智慧 书香溢满校园 |
李培兴 |
论文 |
河南经济报 |
2013年12月10日 |
道德的力量暖人心 |
李培兴 |
论文 |
河南经济报 |
2013年12月24日 |
让教育回归本位 |
李培兴 |
论文 |
河南经济报 |
2014年1月14日 |
素质教育呼唤良性师生关系 |
李培兴 |
论文 |
中国教育学刊 |
2014年第11期 |
法制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
张扶千 |
论文 |
河南省教育厅论文成果评比 |
2013年9月 |
|
|
|
|
|
|
|
|
|
|
三、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十一五”规划以来承担的研究课题
课 题 名 称 |
课题类别 |
批准时间 |
批 准 单 位 |
完成情况 |
初中生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 |
市级规划 |
2012.05 |
济源市教研室 |
结题二等奖 |
初中数学教学方式对学生两级分化影响 |
市级 |
2012.05 |
济源市教科所 |
结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课题设计论证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和实践依据、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概念界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限3000字内) |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现代人的生活、学习、交流方式也随之不断改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进行信息技术思想教育研究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学校德育教育和教学方面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也给学校德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国内各校都在积极探索与实践互联网环境下的德育教育和教学,努力构建学校德育互联网化体系。 信息技术大潮对初中生思想品德培养教育的观念、途径、形式和内容都提出了富有冲击力的挑战。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手段、一种方式、一种工具,在为学生学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为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提供某种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网络是一个“万花筒”,各种健康的、不健康的信息、甚至反动暴力等信息混杂其中,自制力较弱的中学生往往出于好奇和心理冲动,刻意去寻求一些色情、暴力信息,故而使其深受网络中的黄、赌、毒等“电子海洛因”的毒害。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悄然带来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中学生思想品德培养教育工作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学校在网络时代应如何开展中学生思想品德培养教育活动,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新课题。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以互联网对学生进行优秀品德教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向学生展示内容生动、准确、具体的事例情景,有效地提高德育效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互联网、校园网的资源分析德育课中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各学科都在利用互联网、校园网上的德育资源,结合本学科的实际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手段。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中小学德育教育仍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将互联网教育与德育进行整合,促进德育创新。 理论和实践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强调了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从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其中包括了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方面的意见。《意见》指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互联网也通过信息技术传播,腐蚀未成年人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 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是受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因素影响和作用的,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交往、合作、竞争提供了崭新的环境,同样也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展现了全新的舞台。而初中阶段是学生渴望独立、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期,学生学习使用电脑和信息技术,不只是学知识,更主要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互联网时代也给我们的学校德育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计算机信息技术活动为中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鉴于上述背景,我们决定设立《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实践研究》,旨在进一步更新德育观念,开阔德育视野,利用新的教育技术和手段,调动师生德育积极性,切实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围绕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推动教育互联网化科学发展。结合当前德育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根据我校现有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条件和已经建立的德育示范校特色,将两者有机结合,积极探索现代化教育背景下的思想道德建设,实现手段、方法、内容的创新,从而提高德育的效率。 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品德形成雏形阶段,缺少分辨是非能力。为了锻炼学生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利用互联网资源优势,适应年龄、身心特点,因势利导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紧密贴近当前社会现状,有效选择教育资源,以多种活动形式,扎实有效的展开教育活动,使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观、世界观。 而传统的德育途径重说教轻活动,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生活,在传统的德育途径面临着来自信息技术的挑战的形势下,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努力探索,拓展出适合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途径,这已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新课题。而德育途径的拓展必须借助信息技术超级工具的影响力,这是信息技术时代的必然选择。 本课题基于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对学生品德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学校互联网环境下德育实施和德育管理的行为模式,发挥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优势,构建学校家庭社区情感支持系统,以情感为突破口,面向全体,通过对学生鼓励,表达信任,促使其进步,共同享受成功,最终达到提高道德水平、人文素养和互联网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成功教育形式,为中学生心智的健康成长提供可靠保证。增强德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关键概念界定 信息技术环境:在电子计算机及其信息技术、多媒体、电子白板、通讯等现代教育互联网手段作用下的教学环境。本课题的信息技术环境特指我校现有以及即将拥有的互联网软硬件实际情况,一是包括校园局域网,“班班通”,校信通;二是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室、校园广播系统、远教系统;三是德育工作信息技术,通过搭建平台,实现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德育教育连接;四是师生互联网运用掌握情况等。 计算机信息技术活动:是指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下,以电脑、信息技术为主要活动载体的学习和娱乐活动,是以能充分发挥学生创新能力、锻炼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其主体人格为基本目的的。 初中生思想品德:初中生思想品德是受教育者个体在道德认识、情感等主要作用下以其相对稳定的方式体现出来的外化的道德品质。初中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内外因素共同规范的过程。初中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信息技术文化对其思想品德的影响较为敏感。道德行为在本课题中特指学生在信息技术活动中的良好道德行为。 研究内容 1.研究初中生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全方位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2.研究互联网时代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组织管理机构。 3.研究如何提高教师互联网时代下的思想道德教育意识,保证学生健康、安全地应用互联网。 4.研究在信息技术课和互联网整合中如何有效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5.研究利用互联网、校园网、班级QQ群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初中生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6.研究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德育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道德品质。 研究目标 1.探究在互联网全面介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情况下,在初中生思想道德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建立互联网时代如何有效的开展德育工作的机制。 2.探索如何利用互联网的软硬件环境优势,丰富互联网时代德育工作实施方法,扩大德育教育工作实施的领域,优化互联网德育工作实施的手段,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施的效能。 3.培养中学生基本的道德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做人基本习惯、做事基本习惯和学习基本习惯,促进青少年健康人格发展。 4.掌握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生所思所想所为,互联网环境对学生价值取向以及人格形成的影响,明确如何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观点:1.信息技术互联网环境下青少年思想趋于多元化,价值取向无法统一,但并不能影响学校传统美德的教育。 2.青少年获取知识的深度、广度明显加强,势必要求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兼容并蓄。 3.青少年受信息技术毒素影响较大,个人诚信比较脆弱。 4.如何加强青少年信息技术安全教育是一个系列工程。 创新之处:1.开辟信息技术专题留言栏、专题咨询信箱,建立班级QQ群、班级博客,使用信息技术对学生思想引导和行为干预。 2.通过德育网站向学生推荐有益网站。 3.开辟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信息技术道德培训,使用信息技术与家长交流互动,促进家校合作。 4.进行网上学生社团活动,网上家访,对学生进行网上帮扶。 研究思路、过程和方法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15年4月底完成 学习有关德育的基本理论,对研究的意义、目的、内容等有一定的认识。采用调查研究法,对学生的德育现状展开调查,主要查阅近几年个人成长档案,听班主任、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意见和反应,从理论到现状分析为研究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学习研究 2015年5月——2016年3月 采用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和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德育新论,了解国内外学者的各种相关观点,了解兄弟学校优秀的育人材料,并通过交流座谈的形式丰富大家的阅历。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实施方案或阶段工作计划。 第三阶段:组织实施 2015年5月——2016年9月 采用实证研究法,采用案例研究法对典型的德育案例、典型的教师、学生,甚至是社会团体、家长个人的言行,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找出良好思想道德形成的规律,上升为经验并撰写论文,留下德育过程中智慧的点滴结晶,以利于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第四阶段:总结反思 2016年9月——2016年10月 采用经验总结法,全面、系统的汇总研究资料,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研究、抽象、概括,做出客观判断,形成正确论断。 |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限填20项) ·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研究经费、研究时间及所在单位条件等) |
一、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1. 此领域与本课题有关的论著、论文: ①《信息技术环境下未成年人校园德育教育模式探讨》作者:庞君 李玲 万建华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5年第02期 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中学德育探究》作者:袁圣东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04) ③《关于信息技术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影响的调查与思考》作者:王斌 熊英 刘琍琍 熊霞 周文锋 江西教育科研2002(09) ④《信息技术文化与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 作者:刘守旗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06) ⑤《信息技术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及信息技术教育》作者:金飒 贵州教育 2004年第8期 ⑥《论信息技术时代的学生道德教育》作者:姜广运 教学与管理 2004年第18期 ⑦《借助信息技术渠道 开辟学校德育新天地》作者:宋忠芳 高桂平山东教育科研 2000(11) ⑧《少年儿童图书馆与绿色信息技术时空——浅谈少儿图书馆在青少年信息技术道德教育中的实践》作者:张岩敬 天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 ⑨《论信息技术道德教育》作者:韩卿元 张晓慧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 01期 ⑩《适应信息技术时代特征 调整学校德育战略》作者:田国秀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2. 本课题研究的有关参考文献: ①《试论信息技术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J]》作者:刘爱莲 湖南教育 2002年第21期 ②《探索德育的新途径——信息技术德育[J]》作者:赵向明 思想 .理论. 教育 2001年第8期 ③《信息技术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学位论文]》作者:朱彩萍 西北师范大学 2002.5 ④《信息技术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其对策》作者:王鸿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1(02) ⑤《加强青少年的信息技术道德教育[J]》作者:汤悦 上海电教 2001年第3期 ⑥《中小学德育专题》作者:朱小蔓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⑦《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问题及对策[J]》作者:吴万波 中小学校长2001年第8期 ⑧《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德育途径的拓展研究[学位论文]》作者:严建新 南京师大2004.11 ⑨《学校德育的新视点——信息技术德育[J]》作者:高玉丽 北京教育 2002年第8期 ⑩《信息技术社会与学校教育[J]》作者:马和民 吴瑞君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年第8期 二、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本课题组的教师全部参加过课题的研究,在学校或是骨干教师,或是技术精英,有丰富的研究经验,能够承担课题的研究任务。 本课题组成员由中青年教师组成,有学校政教处副主任、团委书记、督导室主任、信息技术、政治、语文等学科的教师,既有学校中层领导,又有三位年富力强的班主任,年龄结构合理,有多年的教育管理、教科研开发、德育工作、团队工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经验,有多人在教育部核心期刊、国家、省、市报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尤其在初中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 三、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组织保障 ① 本课题成立以李培兴为组长的课题组织机构,涉及政教、团队、班主任、信息技术教师层面,并有实践经验丰富、有较强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教师参加,确保研究队伍的精干和实干。学校具有宽松的科研环境,制定有《教科研工作奖励制度》,拥有一套课题实验机制。 ② 建立人员培训制度,学校对参加研究的人员进行培训,组织参观学习,不断提高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课题组成员明确课题研究内容,每学期制定研究计划,进行资料搜集,建立健全课题研究档案,做到有序保管,分项归档。 ③ 建立交流评估制度,校领导小组对课题的研究进行定期评估,确定研究的效果。 2. 研究资料的来源 课题组成员关注近年来国内信息技术德育教育研究成果,开展多种形式的品德教育活动,并注重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形成学校德育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 3. 学校的硬件和软环境建设 我校有开展课题研究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在硬件和软环境上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购入品牌电脑、多媒体电子白板等,电教设施齐全。同时我们还具备扎实的科研能力,课题组成员大都会制作多媒体课件,熟练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各个学科的教学。 4.技术保障 我校在校园网开辟德育教育专利,成为一个面向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的多层次、多功能的德育信息平台。成立了“家长学校”,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能力的作用。举办“道德讲堂”,为班主任工作、德育科研提供信息服务。通过建立QQ群等及时了解学生、家长、教师对德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5.经费保障 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奖励制度》,对教科研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重奖,也是课题研究完成的重要保证。 6.时间保障 学校充分考虑到课题研究人员的实际情况,为确保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缩减了研究人员上课以外的临时性工作,并充分利用双休日开展活动,以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
六、预期研究成果
主 要 阶 段 性 成 果 | ||||
序号 |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
阶 段 成 果 名 称 |
成果形式 |
负责人 |
|
2015 年4月 ---------- 2015年 6月 |
|
调研报告 |
李培兴 |
|
2016年 9 月 ---------- 2016年10月 |
|
研究报告 |
李培兴 |
|
2015年4月 ---------- 2016年9月 |
|
科研论文 |
李培兴 |
|
2015年5月 ---------- 2016年9月 |
|
教学案例 |
李培兴 |
|
2015年 5月 ---------- 2016年9月 |
|
典型课例 |
李培兴 |
|
2015年5月 ---------- 2016年9月 |
|
活动实录 |
李培兴 |
|
年 月 ---------- 年 月 |
|
|
|
|
年 月 ---------- 年 月 |
|
|
|
最 终 研 究 成 果 ( 限 报 3项,其中必含研究报告 ) | ||||
序号 |
完成时间 |
最 终 成 果 名 称 |
成果形式 |
负 责 人 |
|
2015年5月 ---------- 2016年9月 |
|
展示课 |
李培兴 |
|
2015年4月 ---------- 2016年 9月 |
|
科研论文 |
李培兴 |
|
2016年9月 ---------- 2016年10月 |
|
研究报告 |
李培兴 |
七、推荐人意见
不具有小学高级职称、中学高级职称或其他高级专业职务(称)的申请人,须由两名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推荐。推荐人须如实介绍课题负责人的科研态度、专业水平、科研能力和科研条件,并说明该课题取得预期成果的可能性。 |
推荐意见:课题主持人李培兴参与研究过省市级多项课题,课题组成员均参加过省级以上课题研究。该课题组是一个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凝聚力很强科研团队,他们的研究必将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拓宽途径,增强德育教育的时代性和时效性。 第一推荐人:王永利 专业职务:校长 研究专长:地理教育 工作单位: 济源市实验中学 推荐人亲笔签名: |
推荐意见:本课题组成员均耕耘于教学第一线,均是省市级优质课教师、市级骨干教师。他们热爱学生,热爱教学,勤实践、善反思,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在省、市报刊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教学经验总结,该课题研究必将对我校加强中学生品德教育,深化德育教育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二推荐人:郭战军 专业职务:书记 副校长 研究专长:物理教育 工作单位: 济源市实验中学 推荐人亲笔签名: |
八、课题申请单位意见
本单位完全了解河南省教育互联网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有关管理规定,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单位承担。证明课题负责人之申请书所填写的内容完全属实,该课题负责人和参加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适合承担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本单位能够提供完成该课题所需的时间和条件;本单位同意承担该课题的管理职责和信誉保证。 |
本课题组成员由中青年教师组成,全部参加过课题的研究,涉及政教、团委、督导、信息技术、政治、语文等学科的教师。既有学校中层领导,又有三位年富力强的班主任,年龄结构合理,有多年的教育管理、教科研开发、德育工作、团队工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经验,有多人在教育部核心期刊、国家、省、市报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尤其在初中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有较丰富的研究经验。学校具有宽松的科研环境,拥有一套课题实验机制,有开展课题研究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在硬件和软环境上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为课题的完成提供保障条件。同意申报该项研究课题,同意承担该课题的管理职责和信誉保证。 |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活动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