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研究》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研究》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至少半年以上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交由父母单方、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监护、抚养或独立生活的儿童。随着流动人口的大量出现,留守儿童的群体不断扩大,其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外延逐步扩大。留守儿童群体包括城市的留守儿童与农村的留守儿童。本课题研究的是生活在农村,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的留守学生,其品德方面存在的不同程度的问题。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教育。广义的德育是指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公众、政府部门在内的各方面对受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施加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等方面的教育,而狭义的德育则专指道德教育。

我校地处偏远农村,在校生中留守儿童众多且大多数存在着品德缺陷,从而学习受到影响,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对我校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进行调查,我们发现:他们的思想品德现状主要存在一下一些问题。

1、思想上不求上进,厌学情绪严重。做为一个还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其主要的任务是学好文化知识,为将来服务社会做好知识与能力的储备。但现实中却不尽如人意。“有所追求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对未来的迷茫与无方向感导致了学习动力的欠缺,也造成了思想与行为的偏差。

2、情感冷漠性格内向,心理出现异常。由于父母监管的疏忽,留守儿童的心理出现异常,其个性心理特征主要有如下特点:第一、性格缺陷。父母不在身旁,留守儿童得不到家的呵护,集中表现为:任性、冷漠、自卑、郁闷、失望、敏感、孤独、不安、胆怯等。有些代为监管的监护人重生活的照顾与安全上的责任,而轻视教育与心理上的引导,造成留守小孩我行我素、不尊敬老人、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在学校常常表现为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平共处等等。第二、心理压力大。压力的原因主要来自生活、周围环境与对未来的焦虑。留守儿童需要自己做饭,洗衣,还要给寄养人家适当分担些家务与农活;认为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羡慕别人,有被歧视的压抑感等。有的留守儿童为今后的生活着急,想上大学又担心家里负担不起,部分留守儿童把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定位为与父母一样外出打工赚钱。

3、行为偏差怪僻,桀骜叛逆。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与社交各方面与正常家庭的孩子有一定的偏差,表现在学习上学习目的性差,上课守纪性差,经常欠交作业,逃课逃学,极少数留守小孩迷恋游戏机,甚至夜不归宿,还有极少数留守学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待人处世上缺乏有效引导,自制力差,在家或不尊重长辈,顶撞监护人,或保持沉默,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吸烟喝酒,进网吧,甚至谈恋爱等等。在人际交往上或者是胆小任性,孤僻怕人,不太合群,对别人防备有加,或者是呼朋结友,聚众闹事,打架斗殴等等。

我们研究这一课题,有着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掌握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我校决定就留守学生品德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以了解他们的行为特征、行为习惯,并形成相应的教育管理策略;通过对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促进少年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建立符合留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管理方案,促使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更好地完善人格,形成良好品德,以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

公众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象关注较多,县内外教育机构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展得很多了。但对产生的教育问题及其解决的专项研究还远远不够,不同地区往往各有特色,同一地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也各有差别。这些研究,重点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和他们面临的严重困难和问题,在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也存在以下不足:

(1) 关注的焦点多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方式的消极面,对留守成长方式积极因素的研究比较缺乏。

(2) 只集中研究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存在的问题,缺乏面向过去和未来的纵向研究。

(3) 只研究表象,比较缺乏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4) 对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课题研究成果具有比较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本课题的理论研究成果可以为各级政府乃至全国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参考。也可以为我县农村基础教育研究打开一个新的突破口,有利于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和谐农村社会的构建。可能的创新之处:

(1)关注了教育对象中的特殊群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2)以儿童的健康成长为宗旨,尊重儿童的主体性,构建 “博爱”的学校教育文化。

(3)通过研究,创立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

二、研究目标、内容

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品德状态,了解留守儿童的品德教育状况、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品德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1) 在教育实践方面,为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出贡献。发掘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的积极因素,增强人们解决问题的信心。展开面向过去和未来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纵向研究,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经验,教训和前瞻性指导。构建面向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切实可行的教育体系,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

(2) 在教育理论方面,打开农村基础教育研究一个新的突破口,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农村教育的整体改革。

(3) 在综合效益方面,为各级政府部门解决广大农村留守儿童以教育为核心的系列问题提供参考,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研究的内容:

1、健龙初中留守儿童品德现状分析和归因研究

2、健龙初中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重要观点:(1)留守儿童道德品质上存在一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亲子关系的失调和道德情感的变异、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与道德观念的混乱、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等。对此,应该从法律、制度层面去解决。加强德育工作,是家庭、学校、社会、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的紧迫任务。通过教师爱的教育以及建立良好的学校道德教育,对留守儿童施以正确的教育,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最佳整合,保证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与留守儿童品德的健全发展。

三、研究思路、方法

研究思路:从学校处于经济落后地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现状出发,切实找准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需求,立足于解决本校的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学校教育功能,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积累研究经验,作为以后工作的指导。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了解我校、周边部分学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品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3、经验总结法

对收集的资料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4、个案研究法

选择恰当的学生样本,通过跟踪调查、教育引导,摸索留守儿童教育的一般规律。

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研究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

研究的组织

学校教导处负责课题有关理论的组织学习,课题的总体规划、研究方法引导,督促指导以及课题有关开展工作。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的具体指导下收集有关研究资料,并共同分析总结,最后由课题负责人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研究的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2010年3月——2010年7月为课题申报和理论建构阶段

主要目标:召开课题组活动预备会议,开题论证会议,进行职责分工和研究预设,在课题立项之后寻求理论的指导与帮助。

(2)第二阶段:2010年9月——2011年12月为全面铺开阶段

主要目标:各种资料的收集、各项研究实验、案例的开展,摸索积累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3)第三阶段:2012年3月——2012年7月为验收结题阶段

主要目标:摸清我校留守儿童品德现状,总结出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的模式或有效方法,反思、完善研究,完成课题的结题。

四、研究基础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4-03-23.

[2]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06

[3]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修订版

[4] 迟希新.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5(06)

[5]邱霞.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问题研究[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06)

[6]黄应圣,刘桂平 .农村"留守孩子"道德品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 .教书育人(教育新理念).2004(11)

[7]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8]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J] - 江西教育科研2006(02)

[9]吴琛,褚卉,刘婷婷.亲子关系与留守儿童道德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08(09)

[10] 余海英,李化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的道德成长问题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7(04)

[11]孟爱玉.不同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道德成长的影响[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五、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学术背景及人员构成:

本课题主要参加者均为偏远农村初中教师,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深厚的文字功底,有好几位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掌握着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有几位教师的教育教学论文在县级论文比赛中获得过一二三等奖。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均未参加过任何课题研究,理论知识欠缺,研究经验几乎为零。

课题组组长:校长,体育专业,中学管理七级岗位,37岁,全面负责课题的各项工作

课题组成员:

副校长,中学一级教师,中文专业,37岁。负责资料的收集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并形成研究报告

教导主任,中学一级教师,物理专业,33岁。负责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班主任1,见习期历史教师,24岁。主要负责周边学校留守儿童资料的收集

班主任2,中学一级教师,英语专业,41岁。负责收集本校七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班主任3,中学一级教师,化学专业,35岁。主要负责收集本校八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班主任4,中学一级教师,语文专业41岁。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九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班主任5,中学一级教师,政史专业,44岁。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九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的来源:购买《教育学》《儿童心理学》 订阅期刊和网上下载

完成本课题的保障条件:

首先,课题主要研究人员是学校领导、教导主任及班主任,能保障研究经费的落实并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参与研究活动的内在动机很强,有利于克服困难,完成研究任务。参研人员绝大多数实践经验丰富,热情高涨;参研人员均为中青年,完全有时间和精力完成此项研究。

其次,课题组成员均有较高的写作水平,擅长将研究发现提炼出研究成果。

另外,课题研究方法多样化,适合不同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文献法有利于了解此类课题的研究现状、前沿动态和明晰指导课题的基础理论;调查法有利于研究者在课题实施中发现个案的特色,规律性的东西,以便提炼和总结打下基础。这些都为课题研究的进行和顺利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

1、留守儿童品德问题仍然未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包括教师家长自身也未引起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开展起来比较困难。

2、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评价量表缺乏量化的标准。

3、理论知识不足,课题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引领,只能摸着石子过河。

六、预期研究成果

主 要 阶 段 性 成 果( 限 报5项)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阶  段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承 担 人

1

2010年9月——2011年12月

健龙初中留守儿童品德现状的第一手调查研究资料

调查报告

各班主任

2

健龙初中留守儿童思想道德评价量表

评价量表

教导主任

3

健龙初中留守儿童品德教育案例研究成果

研究个案

各班主任

4

2012年3月——2012年7月

健龙初中在实施留守儿童德育教育中的对策探究

论文

副校长

最 终 研 究 成 果 ( 限 报 2 项 )

序号

完成时间

最  终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负 责 人

1

2012年7月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副校长

2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思想道德评价量表

评价量表

教导主任

七、经费预算

序号

经 费 开 支 科 目

经      费      预      算

金 额 ( 元 )

1

资料费

订阅报刊杂志

500

2

国内调研差旅费

调查研究学生情况所需车费,

补助费

1000

3

小型会议费

会议开支

1000

4

计算机使用费

纸张油墨、办公经费

800

5

印刷补助费

印制各种表册

400

6

管理费

课题管理费

800

7

其他

8

以上7个科目

预算经费合计

肆仟伍佰元整

年度

预算

2010年

2011年

2012 年

1500元

2000元

1000元

其他经费来源

课题经费保障说明

教研经费做保障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