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济源市实验中学课题组

课题名称: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实践研究

课题实验对象:七、八、九年级学生

一、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一)研究的背景及趋势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现代人的生活、学习、交流方式也随之不断改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进行信息技术思想教育研究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学校德育教育和教学方面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也给学校德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国内各校都在积极探索与实践互联网环境下的德育教育和教学,努力构建学校德育互联网化体系。

信息技术大潮对初中生思想品德培养教育的观念、途径、形式和内容都提出了富有冲击力的挑战。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手段、一种方式、一种工具,在为学生学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为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提供某种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网络是一个“万花筒”,各种健康的、不健康的信息、甚至反动暴力等信息混杂其中,自制力较弱的中学生往往出于好奇和心理冲动,刻意去寻求一些色情、暴力信息,故而使其深受网络中的黄、赌、毒等“电子海洛因”的毒害。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悄然带来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中学生思想品德培养教育工作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学校在网络时代应如何开展中学生思想品德培养教育活动,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新课题。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以互联网对学生进行优秀品德教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向学生展示内容生动、准确、具体的事例情景,有效地提高德育效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互联网、校园网的资源分析德育课中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各学科都在利用互联网、校园网上的德育资源,结合本学科的实际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手段。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中小学德育教育仍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将互联网教育与德育进行整合,促进德育创新。

(二)理论和实践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强调了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从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其中包括了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方面的意见。《意见》指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互联网也通过信息技术传播,腐蚀未成年人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

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是受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因素影响和作用的,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交往、合作、竞争提供了崭新的环境,同样也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展现了全新的舞台。而初中阶段是学生渴望独立、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期,学生学习使用电脑和信息技术,不只是学知识,更主要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互联网时代也给我们的学校德育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计算机信息技术活动为中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鉴于上述背景,我们决定设立《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实践研究》,旨在进一步更新德育观念,开阔德育视野,利用新的教育技术和手段,调动师生德育积极性,切实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围绕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推动教育互联网化科学发展。结合当前德育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根据我校现有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条件和已经建立的德育示范校特色,将两者有机结合,积极探索现代化教育背景下的思想道德建设,实现手段、方法、内容的创新,从而提高德育的效率。

(三)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观点:1.信息技术互联网环境下青少年思想趋于多元化,价值取向无法统一,但并不能影响学校传统美德的教育。

2.青少年获取知识的深度、广度明显加强,势必要求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兼容并蓄。

3.青少年受信息技术毒素影响较大,个人诚信比较脆弱

4.如何加强青少年信息技术安全教育是一个系列工程。

创新之处:

1.开辟信息技术专题留言栏、专题咨询信箱,建立班级QQ群、班级博客,使用信息技术对学生思想引导和行为干预。

2.通过德育网站向学生推荐有益网站。

3.开辟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信息技术道德培训,使用信息技术与家长交流互动,促进家校合作。

4.进行网上学生社团活动,网上家访,对学生进行网上帮扶。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品德形成雏形阶段,缺少分辨是非能力。为了锻炼学生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利用互联网资源优势,适应年龄、身心特点,因势利导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紧密贴近当前社会现状,有效选择教育资源,以多种活动形式,扎实有效的展开教育活动,使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观、世界观。

而传统的德育途径重说教轻活动,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生活,在传统的德育途径面临着来自信息技术的挑战的形势下,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努力探索,拓展出适合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途径,这已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新课题。而德育途径的拓展必须借助信息技术超级工具的影响力,这是信息技术时代的必然选择。

本课题基于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对学生品德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学校互联网环境下德育实施和德育管理的行为模式,发挥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优势,构建学校家庭社区情感支持系统,以情感为突破口,面向全体,通过对学生鼓励,表达信任,促使其进步,共同享受成功,最终达到提高道德水平、人文素养和互联网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成功教育形式,为中学生心智的健康成长提供可靠保证。增强德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二、 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 已有基础

本研究从2015年春季就开始启动,主持人和苗胜男、周秋利、崔玉朵等老师都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并长期致力于班级管理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实践工作,主持人李培兴自参加工作以来发表相关教育教学论文30余篇,分别获国家级、省市级各种奖项。其他成员都曾经在一线教学中进行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训和数据,有了一定的基础。

(二)研究力量

本课题组的教师全部参加过课题的研究,在学校或是骨干教师,或是技术精英,有丰富的研究经验,能够承担课题的研究任务。本课题组成员由中青年教师组成,有学校政教处副主任、团委书记、督导室主任、信息技术、政治、语文等学科的教师,既有学校中层领导,又有三位年富力强的班主任,年龄结构合理,有多年的教育管理、教科研开发、德育工作、团队工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经验,尤其在初中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课题组成员一直奋战在教育一线,有的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和学生相处的时间比较长,对特殊情况都有记录,保留了许多一手资料,并积极钻研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我们对研究的顺利进行和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充满了信心。

(三)保障条件

1.组织保障

① 本课题成立以李培兴为组长的课题组织机构,涉及政教、团队、班主任、信息技术教师层面,并有实践经验丰富、有较强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教师参加,确保研究队伍的精干和实干。学校具有宽松的科研环境,制定有《教科研工作奖励制度》,拥有一套课题实验机制。

② 建立人员培训制度,学校对参加研究的人员进行培训,组织参观学习,不断提高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课题组成员明确课题研究内容,每学期制定研究计划,进行资料搜集,建立健全课题研究档案,做到有序保管,分项归档。

③ 建立交流评估制度,校领导小组对课题的研究进行定期评估,确定研究的效果。

2. 研究资料的来源

课题组成员关注近年来国内信息技术德育教育研究成果,开展多种形式的品德教育活动,并注重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形成学校德育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

3. 学校的硬件和软环境建设

我校有开展课题研究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在硬件和软环境上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购入品牌电脑、多媒体电子白板等,电教设施齐全。同时我们还具备扎实的科研能力,课题组成员大都会制作多媒体课件,熟练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各个学科的教学。

4.技术保障

我校在校园网开辟德育教育专利,成为一个面向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的多层次、多功能的德育信息平台。成立了“家长学校”,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能力的作用。举办“道德讲堂”,为班主任工作、德育科研提供信息服务。通过建立QQ群等及时了解学生、家长、教师对德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5.经费保障

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奖励制度》,对教科研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重奖,也是课题研究完成的重要保证。

6.时间保障

学校充分考虑到课题研究人员的实际情况,为确保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缩减了研究人员上课以外的临时性工作,并充分利用双休日开展活动,以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三、 研究内容和目标

(一)研究内容

1.研究初中生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全方位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2.研究互联网时代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组织管理机构。

3.研究如何提高教师互联网时代下的思想道德教育意识,保证学生健康、安全地应用互联网。

4.研究在信息技术课和互联网整合中如何有效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5.研究利用互联网、校园网、班级QQ群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初中生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6.研究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德育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道德品质。

(二) 研究目标

1.探究在互联网全面介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情况下,在初中生思想道德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建立互联网时代如何有效的开展德育工作的机制。

2.探索如何利用互联网的软硬件环境优势,丰富互联网时代德育工作实施方法,扩大德育教育工作实施的领域,优化互联网德育工作实施的手段,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施的效能。

3.培养中学生基本的道德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做人基本习惯、做事基本习惯和学习基本习惯,促进青少年健康人格发展。

4.掌握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生所思所想所为,互联网环境对学生价值取向以及人格形成的影响,明确如何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四、研究实施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15年4月底完成

学习有关德育的基本理论,对研究的意义、目的、内容等有一定的认识。采用调查研究法,对学生的德育现状展开调查,主要查阅近几年个人成长档案,听班主任、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意见和反应,从理论到现状分析为研究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学习研究  2015年5月——2016年3月

采用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和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德育新论,了解国内外学者的各种相关观点,了解兄弟学校优秀的育人材料,并通过交流座谈的形式丰富大家的阅历。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实施方案或阶段工作计划。

第三阶段:组织实施  2015年5月——2016年9月

采用实证研究法,采用案例研究法对典型的德育案例、典型的教师、学生,甚至是社会团体、家长个人的言行,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找出良好思想道德形成的规律,上升为经验并撰写论文,留下德育过程中智慧的点滴结晶,以利于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第四阶段:总结反思  2016年9月——2016年10月

采用经验总结法,全面、系统的汇总研究资料,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研究、抽象、概括,做出客观判断,形成正确论断。

五、最终成果的形式

科研论文、实验研究报告

六、课题组成员分工

主持人李培兴:全面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规划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工作;认真召集课题组成员召开课题研讨会,撰写课题申报相关材料,并对课题研究的时间进程、研究方法、研究经费、研究成果等做出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和设计。

主要成员苗胜男:认真按照申报材料的相关规划和设计,组织课题组成员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课题过程的研究。研究过程要有原始素材积累、工作过程记载、研究分析过程材料、中期工作总结、咨询、交流过程记载等。

主要成员周秋利:针对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如需调整研究计划或研究内容的方向,应及时向市电教站提出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主要成员王健:组织课题研究的结题材料。结题材料要具备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和成果推广、交流报告。课题结题材料的格式应按照市电教站管理办法的统一要求进行。

成员李中礼:负责课题申请结题,要取得相应级别专家或同行的结题意见,并对成果进行推广。

成员崔玉朵:负责课题成果的创新工作,保证课题研究成果的前沿性和不具有争议性。

成员张扶千:负责科研论文成果及优秀课例、课件刻录、汇总、保存。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