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定量描述与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    何本南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初中数学新课程自2003年在我市初次实验到2005年全面铺开,《数学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无时不在地冲击着每一个初中数学教师的心灵。教师们开始将所学的新思想、新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引发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的许多变化,不断改变着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但冷静分析这些变化,发现课堂教学中表面上似乎师生互动非常好,有问、有答、有操作,而就其实质而言,还是没有超越原有的教学模式。呈现出以下三大特征:一是完成认识性任务,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教学目标设定中最具体的是认识性目标,其它的,或抽象、或附带,并无真正的地位,即使有,各种目标大多未呈整合状态。二是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仍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尽管也提出研究学生的任务,但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在教师备课过程中只是作为一个处于一定年级段的抽象群体来认识,研究的重点也放在学生能否掌握教材,难点在何处等,依然是以教材为中心地思考学生。三是上课仍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环境中的交流和对话,动态生成是它的重要特点,教学过程是“精心预设”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动态生成的教学理念,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的新要求。  

基于此,通过认真分析和研究,我们备课组教师一致认为将“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改变目前教学中“穿新鞋,走旧路”现象、真正实现新理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课改目标的较好途径。具较强的针对性,极富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现状  

华东师范大学的 叶澜 教授在探索“新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建构丰富的思想,面对当代教育的“老房子”——课堂教学, 叶澜 教授提出了改革的思路:用生命的动态生成观念来审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生命意义的有机构成部分,具有个体生命价值;促进师生生命多方面的发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把人的发展置于中心位置,把课堂教学提高到生命的高度。她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成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随着新课程在全国的全面展开,动态生成的教学理念逐步成为新的教学理念之一。从网上查询发现动态生成性教学在小学阶段的实践研究较多,在中学的文科教学中也时有文章介绍,但在初中数学的教学领域,鲜有经验文章发表,理论研究更少。初中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特点、机制及引领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  

三、研究目标   

    1、总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达到教师教学理念和教育实践的根本转型。让教师意识到,教学活动不只是教书,而且育人。认识到学生成长的多方面生命需要及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和发展的可能,从而重视、研究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过程,使课堂教学活动焕发生命的活力。   

    2.具体目标   

      (1)教师部分:   

     通过课题研究,不断地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切领会其新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不断改善。在这个基础上,构建初中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模式。将数学教学提升到生命的层次,使学生成为鲜活的学习主体,使数学教学成为师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生命发展的过程。   

      (2)学生部分:   

      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学生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拥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使得各种情感态度、知识技能、价值观在过程中“动态生成”。   

 四、研究内容与策略   

 1、教学内容——搭建宽泛的平台  

      我们将有意识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走近”学生,这种活动目的在于使学生有更加广泛的学习平台,能享受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源,我们考虑从以下两点来做:  

1)拓展学习空间  

     把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前积累集中,课中交流、总结,课后反思、拓展;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把学校、家庭、社会生活都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数学学习的多样性;  

2)拓展学习资源  

    课堂教学资源除用好课本资源外,还可结合校本资源以及因特网、电视新闻、报刊、杂志、参考书、游戏等有用的相关资源。这种广泛、多渠道收集到的教学资源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兴趣。      

 2、教学设计——预设的厚积薄发       

1)备目标。框架性的目标定位,既使教学有章可循,又使教学的动态生成有一个更大的空间。  

2)备学生。备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这是学生生成的基点,也是生长点。生成是学生已有基础上的生成,如果超过了这个基点就可能生成不了,若低过了这个生长点生成也就无所谓生成了。   

3)备“节点”。把握一些课堂中最可能生成新资源的“节点”。传授新课时看新知识的生长点;小组合作探究时看探究点;提问时看产生疑问的疑问点。这些点最可能生成新的资源。要设法预设出可能生成的哪些与新的目标有关的数学资源,也要预设可能生成哪些与新目标无关的“假资源”,去伪存真。调整方案,把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转化成数学的亮点。  

4)备应对。如何应对课堂中出现的“非预期性信息”?在动态性生成数学过程中肯定会碰到没有预设的情况,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应变能力,智慧地、艺术地变意料之外于意料之中。既让学生在淋漓尽致的发挥中生成知识,又让学生的思维始终不离开课堂的主题。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一要耐心倾听,二要捕捉思想,三要恰当点化。   

3、教学环节——开放与引导相结合。  

关于开放性:  

1)提出弹性问题。所谓“弹性问题”是指问题富有开放性、包容性和针对性。能有效地激发和导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  

2)所提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原有水平。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让学生能积极参与探求未知活动。  

3)留下弹性时空。我们每节课至少要有1/3的时间甚至1/2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学习。并且在小组讨论后安排大组交流。在多数学生思维趋同的时候,让思维发散的学生发言,因为这样的学生发言是引发点。将是一种为目标而生成的资源。  

关于适当的引导:  

1)当学生的思路受阻时,要适时引导,启发学生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  

2)当学生在小组活动时,为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也要适当地引导。让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尽可能展现自己的见解和个性。  

3)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同时对各种发散思维的见解,老师要适当地引导、聚集生成的数学问题。  

 4、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优化组合   

     生成性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思考。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有着平等的关系,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因此,生成性教学选择的教学方法更应该体现“开放性”与“民主性”,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学生的思考与教师的引导相结合  

生成性课堂教学中,当问题被提出来后,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化”和“个性化”的倾向,教师应该进行适当地进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理性”和“层次性”,递进式地完成教学目标;  

2)生生合作与师生合作相结合  

生生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在交流中碰撞产生火花,生成更多的与教学目标相关的教学资源。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之间也存在合作关系。师生间的合作更体现师生间的平等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2)教师提问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生成性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导主要是靠提问的方式来实现的。教师通过“启发式”、“递进式”的问题,诱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的质疑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学会独立思考,真正动脑筋提出问题,发现新知识;  

3)学生的思考与实践相结合  

 当学生不能靠思考得出结论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学生不仅能通过实践操作直观、准确地得到相关结论,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更能生成一些意想不到的学习资源。  

 五、概念界定                                                 

所谓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  

1、生成是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生成主要发生在教学活动之中,虽然它也需要教学之前的宏观设计,但是教学前的设计只是生成的一般指导,具体怎样生成,生成的结果怎样等等需要在教学过程之中得以体现。  

2、生成的过程是动态的。课堂的生成性是在教学情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动态是生成的条件,生成是动态的结果。   

3、生成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生成不是教师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它需要教师和学生一道共同建构。  

4、生成需要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生成不是只有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就可以了,它需要生成的情境、相互传递的信息、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情感等因素的积极配合才能得以实现。  

六、研究对象   

     2006 学年度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八年级(1)——(12)班  

七、研究程序   

  本课题共用时一年,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5-----2006.8)    

     对课题进行规划设计,撰写研究方案,组建课题小组,确定研究实验班级,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研究策略。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6.9——2007.6)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结构重组、教学设计的精心预设、教学环节的弹性控制、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来促进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的实践研究。小组成员通过多次课堂案例分析,上课实践,在研究过程中边研究边总结调整修改方案。   

    第三阶段:总结推广阶段(2007.6——2007.8)    

  分析研究过程,总结研究成果,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及“动态生成性教学”策略推广。   

 八、研究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及论文。    

    2.研究案例分析。   

      3.观摩课、示范课、实验课。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何本南 、张大华     全面负责课题的规划、调整、总结等。   

    组员:  

王文建   重点负责课题策略之一的“教学内容——搭建宽泛的平台”的研究,及材料的收集等   

     徐秉云    重点负责课题策略之一“教学设计——预设的 厚积薄发”的研究,及材料的收集等   

     樊红良  重点负责课题策略之一“教学环节——开放与引导相结合”的研究,及材料的收集等   

          重点负责课题策略之一“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优化组合”的研究,及材料的收集等   

十、研究条件分析  

1、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科研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培训和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学校有较浓的教科研氛围。  

2  八年级数学备课组六名教师中有四个中年教师两个青年教师,都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科研能力,并且有一年的新课程教学实际经验 ,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  课题组负责人张大华老师,是学校教务主任、浙江省教坛新秀 、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有很强教科研能力。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