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作业分层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凉城二中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作业分层研究课题研究方案简介

 

一、方案的提出

为了解决我校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时间、内容一刀切,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又结合我校生源的特点经数学组多次讨论.三次教研组开会研究决定,确立了数学组的课题研究项目为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作业分层研究课题研究。其主要目的是探究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的着眼点主要在这一点上)

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育提出的要求。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就不能无视这种差异,而应因人定标、因材施教。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而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更是我们实行素质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教育观下,我们必须认清应试教育下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符合素质教育标准的形式多样的数学作业形式。素质教育要求下的教师,设计作业不应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而应蕴含丰富的教育因素,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一)传统作业分析

1.习题形式单调、陈旧。主要以计算题和应用题为主,不能从多方面检查和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这种习题的条件和结论多是单一的、不变的,即所谓封闭的、规范的习题,缺乏开放性,不利于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时间、内容一刀切。大部分教师在布置的作业时,往往要求学生(优秀生和学困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同一的内容,期望达到同一的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因而造成了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作业的弊端是学困生由于理解能力差,作业难度大,造成这部分学生厌学,成绩下降,最后发展为不交作业,不想上课。这是因为所布置的作业没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离学生的解题经验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差太大了。

3.在初中阶段,鉴于当前我国中小学生负担过重主要表现为书本多、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竞赛多的情况,国家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绝非不要作业。

(二)国内研究

顾淑平老师在《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实验研究报告》中指出,她们在开展了作业分层后实验效果显著,研究表明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实验在培优辅差方面的优越性非常明显,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实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自主能动作用得到尊重和发挥,学生的情感、兴趣、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明显增强。

(三)国外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琼斯(D.M.Jones)曾做过一项实验研究,被试为两班程度相同的学生,实验班按照个性,因材施教,对照班采取共同目标,统一教学。在实验班,教师注意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个别问题个别对待。在对照班,教师则对全班学生共同要求,而对个别学生的具体情况则不给予特殊处理。一学期后,两班接受同样的测验,其结果显示实验班成绩远优于对照班。

根据以上分析,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又结合我校生源的特点,如何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提出了进行《新课程理念下我校初中数学作业分层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1    课题的界定

所谓初中数学作业分层,首先是根据我校初中阶段学生差异和需要进行学生分层,然后进行作业分层。学生分层的标准是由智力和原有知识水平决定的学习水平,作业分层依据学生分层的情况匹配每一层的学生。数学教师在布置主要课外作业时因人而异,区别对待,不同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其作业的内容与要求也各有不同,而且还要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学习情况随时调整作业要求。

2 理论依据

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个体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不同的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等方面都具有不同方式,他们理解、贮存、迁移和使用信息具有不同的途径。不同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带有个性特征的认知风格。

三、研究的目标

 1. 通过研究,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主动地学习,并努力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以此提高整个班级的数学水平。

2.通过研究,提炼基本经验,探索规律,提供适合于学生的作业形式与内容,建立一套我校初中数学作业分层的教学模式。

四、研究内容及采取措施

1、研究内容

1)学生分层   2)课内练习分层   3)课外作业弹性布置

2、研究措施

1)学生分层

由教师根据学生差异和需要进行学生分层,分别划分为C组、B组、A组。一般需要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后才可实施。例如:学有余力的优秀生可分为 C组(占全班人数的30﹪),中等以上的学生可分为B组(占全班人数的50﹪),暂差生或学困生可分为A组(占全班人数的20﹪)。 对有进步的同学可升到高一级的组(如:A组升到B组),同样,对退步的同学要降到低一级的组(如:B组升到A组)。

2)课内练习分层

     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差异,在设计学生的课堂练习时,应做到内容上分层次,要求上有差异。并且在实验的实施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要随时调整练习的要求。

一类题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注意班级中的暂差生或学困生,内容以本节课应掌握的基础题为主;

二类题面向班级中中等以上的学生,题目的设计力求有一定的难度,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三类题面向班级中学有余力的优秀生,内容在二类题的基础上要有一定的发展,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鼓励超前学习。

3)课外作业弹性布置

教师应针对各层次学生在认识与情感等方面不同的需求来布置作业。所布置的作业应遵循:低层次学生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中层次学生有变化、有综合、主动走、促发展。

五、课题组研究成员及分工

项目负责人:张占林(凉城二中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负责协调资金配套及指导全面工作。

长:赵兰和(中学高级教师)负责全面工作,并拟订课题方案,做好课题的实施方案和课题的实验总结成文工作。

副组长:高孝(中学高级教师),李秀娟(中学二级教师),协助组长开展工作,课题执笔人,负责学生分层、课堂作业设计、寻求作业分层的策略。

  员:张占林(中学高级教师),贾瑞英(中学高级教师),巩秀廷(中学一级教师),刘全寿(中学一级教师),刘志文,张文彬(中学二级教师),负责课堂作业.课外作业设计,寻求作业分层的策略。

六研究过程

实验时间为一年,主要分三个阶段:

1  准备阶段:(2008.3.—2008.5.

认真组织参加研究的教师学习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主体教育概论》及有关信息、资料,吸取广大教师的有关经验和体会,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形成较为实用、科学的研究方案。

2  实践探究阶段:(2008.5—2009.6)

依据研究方案,开展作业设计内容、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加强日常沟通,不定期的组织参加研究的教师研讨、分析实验情况,完善方案。并将设计内容及时汇总使用,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交流推进。

3、实验的总结阶段: (2009.6.—2009.8.)

1)进行课题实验总结,形成实验报告。

七已经完成的工作

从开学到现在已经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成立了以七年级教师全员参与的课题研究小组,并将七年级学生按第一第二次测试成绩学生确定了实验班和对比班,收集到了做为课题研究的最原始的数据。并制作了相应的计算软件。并对相关人员作了培训。

八存在的困难

    初次开展此项工作,缺少经验和方法,现在的做法是边实验边摸索边总结,望上级主管部门给于业务上和理论上支持,也希望的经验的语文组的老师门为了我们学校的共同发展,为了提升二中的教学水平,把你们成功的经验毫不保留的奉献给我们。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