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研究结题报告

  •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研究结题报告

 

  • 【内容摘要】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在教学中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通过激励提问、相互解疑、 合作学习、激发问题产生、合理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次研究在有关资料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个案调查、实践的对比,我们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从反馈的各项指标来看,研究事实的效果明显优于实验前。

    【关键词】问题意识   质疑    合作      激发  问题产生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还指出:“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而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最有效的学科之一。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学则生疑,疑则学进。平时我们常说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分析、解决问题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发现与提出问题,并且要在很正常的情况下发现问题,这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要登上这个境界,首先必须具有问题意识。

    然而,目前数学教学存在这样一种倾向,既学生总是被要求去解答由教师或他人所提出的问题,而很少有机会自己提出问题,并予以解决,教育的过程几乎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导致了学生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少。造成这种学生问题意识较薄弱的现象并不是偶然。

    首先是在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加之生怕学生弄不懂,听不明白,往往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琐细的分析、讲解,但过多地诉诸纯理论的分析、讲解,学生的创新就失去了展现和培育的空间。

    其次是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和讨论,但学生被动地回答问题,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体现,再加上教师应变机智不够等因素,结果使教学流于形式,放而不开,无法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再次是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师自编、自导、自演(少数学生当群众演员)的教案剧。导致我们的教育是“没有问题”的,我们的学生是“不敢有问题”。

    总之,当前教育虽在不断改革,老师的观念也稍有改变,但大部分教学过程仍存在“问”的“教师化”现象。课堂上很少见到学生主动、大胆地对教材或教师的讲课内容提出疑问,致使学生始终处于被教师的问题牵着走的被动学习状态,他们的思维也是跟随性的,问题教学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课题组提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研究,必须突破课堂中学生始终处于被教师的问题牵着走的被动学习状态,,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课程的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一个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①。

    2、赞可夫提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的趋向,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有学习动力,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从而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三、课题研究的综述

    “所谓问题就是你遇到一个情境,一个没有直接明显的方法、想法或途径可遵循的情境。”国外的一些专家也给出了多种定义。②如“当生物有一个目的而不知如何去达到该目的时,问题就发生了。” “问题是‘所应该’与‘所实际发生’之间的差异。”③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马秋金斯认为:“问题情境是主体与客体思维上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类型;他的特点首先是当主体完成要求发现新的、主体千年所未知的知识或动作方式的作业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④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刺激和思维碰撞条件,可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激发问题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本课题组认为,这些理论强调以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为中心,忽视了理论联系实际,容易给人以误导。

    著名教育家陈龙安教授极为重视“提问”的方法,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提问的技巧,可用10个词提问:假如、列举、比较、替代、除了、可能、想象、组合、六W、类推,灵活运用这10种提问的方式⑤。但课题组认为问题意识的培养主要是训练一种能力、养成一种习惯、并不仅仅是一种模式。

    在国内,江苏洋思中学通过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带着问题进课堂,课堂充满了活力。该理论提出了较新的教学方法,但教师不能放手让学生毫无目的的自己去摸索,这样容易失控,而且别人的教育经验,不能都适合于每一个学校,有的教学方法只强调某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

    当前,已经有一些教育专家开始关注类似的研究,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力,使他们养成敢问、善问、爱问的好习惯。但课题组认为,他们还未深入下去,倡导的仅仅是理论而已,缺乏相应的实践性,我们可以把问题意识的培养理解为一个长期的过程,即初期可以由教师创设提问的情境,再进行相应的评价,鼓励他们质疑,激发他们产生新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及内容设计。

    1、问题意识的概念范畴:所谓“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解决但有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问题意识的培养要求施教者以“问题-探究-问题”为模式,以“疑问”为中枢开展教学活动,使学习者养成“敢问”、“善问”、“爱问”的好习惯。

    2、课题研究的意义

    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萌发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②激烈竞争意识,提高兴趣

    ③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创新方法,培养学生进行创新学习。

    ④有效改变教师、学校的教育教学观念,给学生营造创新学习的环境。

    ⑤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3、研究的目标:

    ①全面促进教师改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研究水平,、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推动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②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养成爱问、敢问、善问的好习惯。

    ③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技巧和方法,开发创新的潜能,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组织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活动能力和实践能力。

    ④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形成乐于创新的品质。

    4、课题研究的内容:

    (1)问题意识的研究。

    ①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②教学中渗透质疑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⑵合作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研究。

    ⑶建构知识互动提问的研究

    ⑷激发问题产生的研究

    ①引入开放题教学② 引入竞争机制,合理评价,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五、研究的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要在现代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现代管理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紧紧把握培养的方向。在创新学习课堂中则体现“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学校、教师的重要位置,为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科学性的原则:问题意识培养从培养的方法和技巧上都力求科学合理,项目的分类具体简明,易于操作。

    (三)交流反馈原则

    要使实验取得成功,富有实效,最根本的方法是畅通实验的信息渠道,实验中的要求应及时贯彻,实验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应及时解决。因此,实验中,要创设机会,多途径交流反馈,使实验始终在互动中实施。

    六、研究方法和阶段研究要求及措施

    1、课题研究分工

    组长:鬃?/SPAN>

    执笔:鬃?/SPAN>

    王双亭  鬃?/SPAN>  负责七年级的课题研究

    王剑英  鬃?/SPAN>  负责八年级的课题研究

    2、研究方法

    ①行动研究法:先由课题组成员对问题 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准备。再在课堂中具体实施,并由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探讨,依托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去审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将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②经验总结法:该方法要求我们根据研究所提供的材料, 分析学生提问能力的现状,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从活动开展的大量实践中,发掘和总结科学有效的方法,及时推广。

    ③个案研究法: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抽取部分典型学生作为个案,将课题实施前后个案的情况进行比较。

    ④调查法:用该方法来弥补经验总结法的不足。为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调查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3、阶段研究要求

    坚持课题研究与提高参加实验人员的素质相结合,每两个月组织一次理论学习和研究情况的报告,及时纠正研究措施,不断增强教育实效性;加强调查研究,加大能力训练的力度,力求在学习能力和习惯上养成有一定突破。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06.5—2006.9)

    1、学习有关理论文章,积累心得,进行调查论证。

    2、制订并上报课题研究方案。

    3、明确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成立课题小组。

    第二阶段:研究实验阶段(2006.10—2007.6)

    (1)、2006.10—2006.12

    着力构建七年级段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重点研究如何激发学生质疑

    (2)、2007.1—2007.3

    着力构建八年级段问题式课堂模式。重点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问自教、合作探究的能力。

    3、2007.4—2007.8

    重点研究如何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07.9—2007.10)

    (1)、对课题的研究过程进行整理总结,撰写实验报告。

    (2)、开观摩课,邀请专家鉴定,做好结题的各项准备

    七、课题实施内容的研究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关键。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对实验班实施的教学策略是:

    (一)问题意识的研究、

    1、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提问题,或者不敢提问题,其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学习观念陈旧。要鼓励学生勇于批判,有批判才能开拓,才能有问题,才能有创新。课题组通过给学生讲名人故事提高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如爱因斯坦从小爱问为什么,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其次还要提高学生问“问题”的兴趣,消除懒得问“问题”、怕问“问题”的思想情绪,锻炼敢问“问题”的勇气。再次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对待,不论问题多么肤浅或异想天开,都不要觉得不好意识。最后还要要求学生学会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不要取笑提问的同学。我们通过调查反馈表明由于课前鼓动学生提问的工作比较到位,课堂上多数学生都能提些问题,不懂的问题还展开讨论,有的下课后还继续与老师一起共同问题,学风相当不错,非实验班则不然,与实验班相比差近20个百分点。具体统计如下

    表一:学生会主动提问题的人数对照表(单位:人)

    班级

    人数

    前测

    中测

    后测

    实验班

    50

    15

    24

    35

    非实验班

    50

    20

    23

    25

    2、教学中渗透质疑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间积极互动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因此本课题研究的关键是渗透质疑的方法和技巧的指导,鼓励学生自由地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像,大胆创新,并能对某些带有共性的看法或结论质疑,得出自己的结论。课题组教师通过四节课(附件1-4)对实验班学生的用心指导,发现学生质疑能力提高很快,下表是我对实验班两位同学进行跟踪调查的情况。

    表二:一星期主动质疑的次数对照表(单位:个)

    学生

    前测

    中测

    后测

    王超

    2

    7

    10

    郑智斌

    1

    5

    9

    (二)、合作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研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却比较容易发现毛病。根据这一点,在教学中,我们对实验班着重从以下几种情况实施“合作学习”:(1)学习内容较难,大多数学生仅靠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解决问题;(2)学习活动量较大,全部由学生个体来完成需要化大量时间,那么组织学生分工合作;(3)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之后,为了共享学习成果,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当小组合作学习中遇见了新问题,则先由小组成员共同解决,本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记录下来让其他小组解决,如果再解决不了的,就与老师共同探讨,以培养学生相互解疑能力。由于课题组对实验班的“合作学习”实施比较到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很大提升。我在实验班和非实验班都给出这样一道题:如图一,当AB∥CD时,图中的∠APC与∠PAB,∠PCD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请说明理由。对这个问题,实验班不仅给出了五种解法,而且有些解法出乎老师的意料之外,非实验班只给出了三种解法。说明实验效果是有效的。

    (三) 建构知识互动提问的研究。

    建构观认为,知识必须形成网络在学生头脑中建构,才会形成力量。建构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者的创新智力活动。课题组经过讨论研究形成了一套“探疑-质疑-释疑-留疑”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探疑阶段,不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充分提供给学生创新的机会,对学生提出的新奇想法,哪怕看起来有些荒谬,但只要有创新成分就要给予鼓励和奖励。在质疑阶段,通过各种各样的变化训练,如一题多解、改变条件、改变结论、变换角度等方法来寻求问题的变异。在释疑阶段,师生以创新性为标准,各持己见,共同评价学生的思维结论,对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树立尊重差异,追求新颖性的概念,通过发散性的答案引导学生以创新为标准去评价别人与自己的思维成果。留疑阶段是知识的应用阶段,给学生以极大的余地和广阔的探究空间。这种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课题组通过四节课(见附件1-4)的教学统计,发现实验班创新型的学生人数比例高出非实验班1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效果较好。具体统计如下表:

    表三:思维类型测查情况统计表

    班级

    总人数

    参与型

    求知型

    求实型

    创新型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实验班

    50

    10

    20

    24

    48

    11

    22

    20

    40

    非实验班

    50

    15

    30

    25

    50

    10

    20

    12

    24

    (四)激发问题产生的研究。

    1、引入开放题教学。

    开放题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其特征是题目的条件不充分,或没有确定的结论。也正因为这样,所以开放题的解题策略往往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数学教育中开放题有其特定功能。课题组教师设计“你发现了什么”“你得到哪些信息”这类难度较大且开放性的问题,使之成为全班性的信息,引导学生带着这些开放性的问题集体研讨、集体解决。这样,不论是基础好,或是基础落后的学生都能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阐述自己的观点,获取成功的机会。并且常让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编题,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2007年5月,由课题组负责人鬃?/SPAN>老师开了一堂关于开放题教学的观摩课,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进行本课题研究,效果非常显著。(见附件四)

    2、 引入竞争机制,合理评价,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①学生相互评价。

    课题组开展了“我为同桌出道题”的活动的评价尝试。参与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参加活动,动脑筋出题,合作解决问题,相互进行评价。学生不仅了解自己学习的情况,而且增加了对学习数学的兴趣。由于通过各种方法的实施,实验班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得到增强,所以这项活动实验班完成率比非实验班高出30个百分点。具体统计如下:

    表四:“我为同桌出道题”的活动完成率对照表

    班级

    人数

    完成率(%)

    实验班

    50

    90

    非实验班

    50

    60

    ②分层要求,分层评价。

    具体办法是:分别对待、分层表扬、分层评价。对后进生以鼓励为主,能提出简单的问题给予鼓励,并引导延伸;对优等生要求高一些,多鼓励他们去挖深知识点,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八、研究成果

    1、 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习惯、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都有一定的提高。

    表五:实验班创新素质对照表

    班级

    人数

    创新意识强(%)

    创新个性强(%)

    创新学习强(%)

    创新能力强(%)

    实验前

    50

    37

    32

    28

    36

    实验后

    50

    49

    51

    46

    47

    2、有效地改变了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相互影响、互相促进、教学相长的新型教学思想,较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助手的观念,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3、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负担,提高了质量

    通过对实验班进行问卷调查(见附件十),有90%的学生认为课业负担适当。具体统计如下:

    表六:学生学习负担量调查统计

    认为负担适当的

    认为负担重的

    认为负担过重的

    弃权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50

    45

    90

    11

    22

    4、问题意识的培养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活动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见附件五)

    5、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毕业班升学率居全市前列,其它非毕业班的优生率、及格率及平均分大幅度提高。

    6、课题组成员的收获

    教科研成果喜人。课题组在科研期间,举行了多层次的教学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深受各级领导与同行的好评。同时,课题组成员撰写了一大批教学科研论文和案例,在市学科论文中获得好评。撰写的论文有:

    教师论文(见附件六-八):①鬃?/SPAN>:《浅谈初中数学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获江山市二等奖,《寓情感教育与数学学习中》获  江山市三等奖

    ②鬃?/SPAN>:《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师教学案例分析(见附件九)鬃?/SPAN>:《情趣中学数学,探究中求发展》获江山市三等奖

    九、存在问题及今后的展望

    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我们在课堂教学操作中仍存在着不足:

    1、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不尽相同。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要灵活运用,根据各学科的特点进行变通,产生一些符合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的变式。

    2、 高教师自身素质,不断战胜、超越、完善自我。教改使教师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得善解人意,学会解读学生的心灵,课堂教学活动的协调运作也更需要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机智。

    3、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还不是很完善,对学生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十、参考文献

    《龚春燕与创新学习》  杨春茂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1月

    《跨世纪中小学教师教改论文集》赵来群  何柯可    中国档案出版社 1998年

    《魏书生精讲学生高效学习法》   魏书生    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5年5月

    《数学教育评价》  马云鹏  张春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7月

    《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学科教学评价》 顾益 浙江教育厅师范教育处 2006年

    《推敲新课程课堂》   徐斌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6年1月

    《积极学习》M.希尔伯曼著  陆怡如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10月

    《合作课堂》L.A.巴洛赫著  曾守锤   吴华清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11月 

    十一、注解

    ①《数学新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②甘华鸣:《创新的策略》,四页,北京,红旗出版社

    ③【美】郭有迂:《创造性问题解决法》,117页,(台)心理出版社,2001

    ④高文:问题教学,《外国教育资料》  ,1988(2)

    ⑤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