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学习方式的研究》课题部分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学习方式的研究课题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1、研究从初中数学学习方式的生成与学习策略的开发入手,抓住学生学习的核心地带,研究现代社会人所应该具备的学习能力,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转变教师教学方式,进一步地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教育教学创新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通过初中数学学习方式的研究,掌握处于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从而全面认识教育的主体,实现尊重学生的个性需要和个性特点,通过定量研究,分析在实施新课程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模式背景下,他们在初中数学学习方式又有哪些重大的变革,特别是他们当前的学习方式和精神生活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学生的评价决策提供情况,为今后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3、通过研究初中数学学习方式的变革,及时反馈教改当中,优化课程设置、教学规律、教学程序及教学效果,变教书型为研究型,教中提高,教中优化。培养、锻炼一支由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所组成的教研、科研相结合的教科研队伍,促进教育理论的学习,科研方法的掌握,进一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发展学生的素质,在正常智力的情况下,促进学生科学文化,情感、习惯、态度等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适应环境的能力、适度的反应控制等心理素质的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做事、学会思考、学会合作,为学生打好健全人格的基础。

(三)实验假设

1、合作技能与合作意识是合作成功的前提,通过合作技能的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2、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能加快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能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

3、合作学习课堂教学评价采取“行为次数量化分析,发展趋势期待评价”的方法,即坚持用评价内容规范教师备课;课时评价不求全责备,只量化积累;阶段评价综合分析教学走向;期末评价全面分析发展趋势;能有效的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发展导向,促进学生合作发展、差异发展和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课题研究背景

当前,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影响,中考备考压力及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中应表现出来的高度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利于实现学生真实、真正的发展,必须对目前课堂教学中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目前,改革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索已成为新课改的热点和聚焦点。

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真正落实课程改革目标,实施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在课堂上. 当前,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课程改革,特别是其核心问题—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加之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使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围绕新课程改革,许多新问题、新思路、新实验和新经验层出不穷,如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中,探究性教学; 自学为主,讲练结合; 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合作学习; 对话式教学; 先学后教,当堂练习等等都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这些经验末必适应每一类学校和每一所学校, 加之这些方法、模式操作性的局限问题,给我们学习借鉴增加了困难。

另一方面,中考备考教学仍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学校必须面对的最大现实问题,阶段性的中考备考教学与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求得和谐统一,这是每一个初中教师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能否找到实现双赢而使二者都通达的有效途径,目前各种研究结果都还没有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2、课题研究的价值

其一是探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与发展,使课堂教学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 践行好新课改的理念。

其二是通过有效教学思路的研究,为重构新的教学策略提供一些理论依据、科学方法及成功经验的佐证,为我校实施新课改,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好校本教研基础。

其三是通过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揭示学生认知规律和课堂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助于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能力的提升和教育教学特色风格的形成.

其四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的现代技术含量已大大增加,有效的教学策略,应较充分体现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该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必将会有力促进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学习方式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及针对性,对师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与途径

(一)课题的理论依据

1、如何改变基础教育阶段中学课堂教学的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的特点是:以提高全体学生全面素质为目标,在贯彻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法”的过程中,从小学到初中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本课题所面临的国内教育的形势背景。在深入开展以课程改革、课堂改革和考试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改革试验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将是改革的核心,是实施新课程、完成新课标的关键。

2、本课题所说的“学习方式”又可称为“学习风格”,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于1954年首先提出。它是指学习者喜欢并习惯使用的学习策略,反映了学习者对不同教学方式的偏爱以及他们的学习倾向。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要求从传统的以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合作的、探究的、网络化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与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