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培养计算准确率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初中数学培养计算准确率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魏县第七中学李红顺

一、问题的提出和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1、《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学信息的表达和交流能力。而运算能力排在其余诸能力之前。可以这么说,数学就是计算,离开了计算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见计算能力对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2、计算是中学数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能力,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他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多年的中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一直是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刚进入初中阶段七年级新生,这个问题尤为突出。我所教的班也不例外,进入初中之后,数学运算由小学的加减乘除增加了乘方开方,还有绝对值化简以及去括号法则的运用更是难上加难,随之而来的便是学生计算准确率的下降,因此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已经成了当前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

3、七年级是初中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初始阶段,因此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这一块知识的教学,抓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提高计算的准确率,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课题界定

计算是一种将单一或复数之输入值转换为单一或复数之结果的一种思考过程。准确率是指对一个事物表达或描述的正确程度,用来反映对事物的正确性解答。培养学生计算的准确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能力是指数学上的化归和转化的能力,即把抽象的、复杂的数学表达式或数字通过数学方法转换为我们可以理解的数学式子的能力。计算能力是整个数学能力中最基本的内容,所以培养初中学生具有相应的计算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项最基本任务。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仅与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密切相关,而且与训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三、理论依据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曾说“数学才能在童年的早期就能形成,期中大部分是以计算能力的一般形式——数的运算能力——的形式出现的。当然,确切的说,计算能力还不是数学能力,但是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形成真正的数学能力——推理的能力、求证的能力和独立的掌握数据的能力。”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人并不是被动地受制于环境的影响,而是在主动与环境的同化与顺应中建构起自身的认知结构,促进认知的发展。人的发展不仅与环境有关,而且与个体的认知背景、认知结构、认知发展的阶段、认知动机和态度等有关,并受它们制约和影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观察、思考、探索,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使学生不仅建立优质高效的学习策略,而且培养学生创造性得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现代认识心理学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在大脑中处于惰性状态,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被激活,被运用,才能内化为学生的能力,而使认识得到巩固,并帮助学生更主动、更灵活地去学习新知识。

所有这些都强调了计算能力和生活的联系。我们希望通过研究,增强我校教师通过合理的手段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再提高。

四、研究目标:

1、通过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我们要使学生亲身经历和自我体验,让学生体验研究的过程,掌握研究的方法,感受研究的艰辛,分享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在研究的过程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使他们不仅仅实现在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实现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独立创新的舞台

五、研究内容:

1、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分析

在计算练习中,学生的计算错误经常发生:不是看错数字,就是写错数字;不是抄错数字,就是漏写符号;加法当减法做,乘法当成了除法,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无法理解的错误等。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归纳为知识性错误和非知识性错误。知识性错误是指学生对于计算法则概念或运算顺序的不理解。非知识性错误是指学生不是不懂得运算导致错误,如抄错数字、不认真审题、注意力不集中、易受负迁移干扰等。

2、概念、法则理解不清

概念和法则是学生思维的基本形式,又是学生进行计算的重要依据。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计算法则才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有些错误是由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不清而引起的。

3、运算不认真

计算题数据较大,运算步骤过多时,学生就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极不耐烦,不认真审题,没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没有耐心去选择合理算法,从而导致错误出现。

4、思维迁移的影响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消极的作用则干扰学生学习新知

5、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也是造成学生错误重要原因。首先学生对学习重要性和正确性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不感兴趣,解题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没有力求准确的情绪倾向,心不在焉,敷衍了事,结果出现错误。其次是耐心不足,在计算时学生都希望很快能算出结果。因此,每当遇到较为陌生的算式或较复杂的算式时,就不能耐心地去审题,选择合理的算法。在怕难怕繁、耐心不足的情况下进行计算,常会出现错误。

六、研究方法:

1、实践法

通过数学教学活动亲自参与学生“小课题”的研究,对其起引导点拨作用,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调查研究法

调查我校数学教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及想法,了解学生“小课题”研究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3、上网查询法

通过计算机网络查找国际上对这一课题 先进的经验及研究成果,对自己的研究起借鉴作用。

4、经验总结法

对研究的经验及结果进行反思梳理,归纳提升积累经验,修改并确定下一步方案,通过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研究成果

七、研究步骤与措施: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2018年4月2019年4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研究步骤、时间、内容:

1、准备阶段(2018.4---2018.5):(1)制定计划要求。(2)制定研究方案

2、试验阶段(2018.6---2019.2):(1)实施具体方案。(2)反思经验与不足。

3、总结阶段(2019.3---2019.4):(1)根据课题研究,观察学生在合作交流和口语表达方面的变化。

(二)实施措施:

1、创设情境,理解算理。

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来理解算理,只有理解了算理,学生的计算的准确性才有保障。

3、开展竞争,形成技能。

开展竞赛符合学生好胜、不甘落后,喜欢表扬的年龄特点,竞赛中,通过竞争可以促使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计算得以正确、迅速的保证。许多中学生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计算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还要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所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一看,看清楚数字和运算符号,明确运算顺序;二想,想算特点,可否利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三算,应用法则计算时要边算边检查,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5、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

知识和能力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必须以理解掌握数的概念、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和法则为基础,“理解”要求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应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学生基本掌握法则后,可简化中间的环节进行计算。学生学习计算法则都是从单个法则开始的,在教学中应进一步将这些法则联系起来,形成法则系统。

6、精心设计与安排好练习。

要使中学生计算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就需要进行必要的练习。要精心设计练习题,精心安排好练习。首先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要重视练习过程中的思维因素,把计算练习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一堂课的练习要分层次进行,逐步加深。

八、研究成果及呈现方式

预期成果:通过对七年级学生计算的准确率研究和探索,总结出行之有效的,能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计算准确率的方法。尽量在短期内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平时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并且灵活运用计算方法快速计算,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呈现方式:研究报告、论文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