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和教师正在对情境教学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教学,并取得了效益。法卢仲衡教授领导的中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所总结出来的“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方法”。胥长辰、刘学浩提出并论证的“学导式”教学方法,还有我们提出的“讲练工程”等教学模式。刘儒德教授在《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中对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及课堂中探究学习的基本环节与特点都作了介绍,对探究技能及训练也进行探讨。课堂导学模式正在被很多专家学者所关注,但是把它作为专门的课题去进行研究还不够深入,值得在教学中进一步探索,总结经验。

(二)研究的目的

在理论上,通过创设导学模式,可以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地显现出来,帮助学生从数、形两方面加以考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各种教学手段的引入,使学生在猜中学,做中学,改变了传统课堂中的听中学的单一局面,学生可以自主观察、思考,学习形式的多样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在实践上,学生一改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变得主动活跃,亲身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参与的过程中,在自主的、积极的探索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不断发展自身的学习数学的探究能力。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促进教师对于教材的解读。

(三)研究的意义

导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和运用情境,利用多种导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还通过直观手段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等手段,营造适宜的氛围,激起学生的情趣,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充分发展发散思维能力,培训收敛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自己。

导学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本的教学形式,它能使课堂充满悬念,让学生的思维接受挑战,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有效的提问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因此导学式教学已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模式,它要求教师以教学相关知识为背景,灵活创设问题的情境,有效进行问题开发与设计,应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与手段组织教学,并对教学过程与结果进行合理的评价。

探究学习兴起于20世纪中期的美国教育改革活动。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美国受到极大的冲击和震撼,引起了他们对教育意义和作用的重新认识,开始了对以“纯知识教育”为目的的传统教育的改革运动。1959年9月,美国全国科学院召开了专门研究教育改革的会议,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作了《教育过程》的著名报告,提出了自己的新教育观。他强调,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发现而获得解答,从而学会如何学习,增强探究能力。发现法一提出,就被当作一种促进学习动机、发展智慧、培养独立探索精神的最有效的方法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在1961年哈佛大学举行的纪念演讲会上作了《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的报告,提出了与发现法相似,但更具有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探究学习。美国学者萨奇曼认为,儿童生来具有一种好奇的倾向和强烈的探索精神,会本能地对一切新奇的事物感兴趣。他们会想方设法弄清这些新奇事物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这就是一种进行科学研究的可贵的动力。

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和教师正在对情境教学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教学,并取得了效益。法卢仲衡教授领导的中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所总结出来的“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方法”。胥长辰、刘学浩提出并论证的“学导式”教学方法,还有我们提出的“讲练工程”等教学模式。刘儒德教授在《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中对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及课堂中探究学习的基本环节与特点都作了介绍,对探究技能及训练也进行探讨。课堂导学模式正在被很多专家学者所关注,但是把它作为专门的课题去进行研究还不够深入,值得在教学中进一步探索,总结经验。

二、理论依据

任何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的确立,都必须依据正确的理论作先导。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生自主建构与知识结构相对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学过程就是把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课题“高中数学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有: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起着引导作用,学生整个人(包括情感和智能)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而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是主体参与的最重要行为。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适合学生积极主动、自主探究的学习条件,创设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氛围,并注重挖掘学生自身对学习的渴望和潜能,建立起一套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导学机制,体现主体参与意识,落实主体地位。

(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用”,“知其谁用”。

(三)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其“有意义学习理论”的框架下深入研究了教材的意义性及其学习条件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处理教材内容的先行组织者策略。他进而认为,学生接受学习的过程不应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应是一个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对学习新知识有三分生、七分熟的基础,学生既有原有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顺应和同化的思维属性,所以学生能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这一自主探究并不是盲目的随意学习,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意义、有目的的自主探究学习。现行教材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编排的,学生在知识迁移的作用下,具备自主探究尝试成功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理解新知识,使原有“认知---知识结构”得以改造或重组。

(四)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他们能根据教学目标有计划、有选择地观察现象、动手实践、思考问题。从初中到高中,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越来越强,他们喜欢讨论、探究问题发生的来龙去脉,搞明白事物发展的前因后果。同时,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尽管中学生思维有较大的发展,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完全成熟,不能放任自流,因此还需要教师的有力指导。一般年级越低,教师的导学作用越强,年级越高,教师的导学作用越弱。这为我们实施“导学”的教学模式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可靠的实践依据。“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质内涵是培养学生自学探究能力。依据学生自学存在的疑难问题和提供的反馈信息,确定教学目标和师生教学过程、活动设计,针对性的展开问题讨论,依据问题讨论效果,教师随机备课,精讲点拨,指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疑点和三易点(易错、易漏、易混的知识点)。师生共同总结,梳理知识结构,形成网络,理出规律,最后强化训练(如巩固性练习、分层练习、拓展练习等),当堂完成教学目标。

这一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正是建立在以上理论基础上进行的初步尝试而构建的。

三、课题的界定与理论假设

(一)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建立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传统权威式的师生关系让位于平等的、互相尊重、相互负责的交往方式,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二)变更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思想。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在教学中广泛采用探究式学习、体验学习等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多方面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各种智能。

(三)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生动的、真实的生活。让学生在自由自在、丰富多采而又充满挑战性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四)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具有丰富的知识、健康的情感、独特的个性和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代新人,在未来社会中自尊、自信、自强,敢于迎接社会的挑战。

(五)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先进教学的基本方法、具备教育科研能力的新型教师。他们能够将教学作为创造性的事业,从教学过程中体会到教学生涯的快乐,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与学生同提高共发展。

四、研究目标

把“导学式教学模式”的操作模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各种智能。

(一)从教案到“学案”

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精彩完美,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没让学生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在当今教学改革中,又出现另一种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注重课堂的“活跃”场面,而忽视教学的最终效果,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轰轰烈烈”,最后却拿不出实效。其原因在于只看到学生自主意识强,而忽视自主能力弱的现状。要认识到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关键,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为此,我们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助式“学案”。

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必须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的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助学方案,称之为“学案”,通常要提前一天或几天印制完成,发放到学生手中。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讨论交流,并在“学案”上作相关的学习记录。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学习掌握;剩余部分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学案”还鼓励学生在自学中探索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又反过来促进老师的教学。

(二)“学案”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1、基本结构

在编制“学案”时,应依据学习的内容、目标和学习者的情况而变,没有千篇一律、固定不变的格式。但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原理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能力到理论的运用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同学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学中“学案”设计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明确教学目标建立知识结构框架

学案中要体现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

知识目标包括学科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课时知识结构。通过知识结构分析,建立知识结构框架,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

(2)把握知识的重、难点找出最佳切入点

“学案”把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一定的练习,给学生一定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3)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究求知的重要手段,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教师要依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依据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还要具有一定的层次。

(4)通过练习及时自查和巩固学习效果

在“学案”的最后还要有一部分,对学生自学探索后的自查巩固。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自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各个层面的新问题,帮助学生及时从练习中发现这些问题并进行及时的正确的引导,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2、学案编制的内容

学案的编制要以教案为依据,要体现出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它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其内涵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问题思考”、“阅读教材”、“学案导学”。

(1)学习目标

(2)知识构成

知识构成可以分成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两部分。线索是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基础知识是学案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框架、基本知识点、教师的点拔和设疑、印证的材料等。上述要素的编排要体现教师的授课意图。对于重点内容要设计思考题。

(3)学习方法

学案中所介绍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的。一般包括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

(4)技能训练

技能训练是一节课学习的检验,它有选择题、填空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等。训练题的设计,要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既要有基础知识的检验,又要有基本技能的训练。提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题目编排由易到难,控制习题数量,按容易题:中等题:高档题为7:2:1的比例来编写,为兼顾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适当编拟一些选做题,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学习水平。

(三)“导学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环节

“导学教学模式”的教学精髓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不仅着眼于当前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于能力的开发和未来的发展,其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习的基础;培养创新思维是学习的核心;教师的导学是学习的前提;讨论质疑是学习的方法;教学形式应是多样化的,如讲授、启发、自学辅导、实验探索、问题讨论等,教学中应尽可能创设问题情景,以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求知欲、探究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提出问题,模拟情景,发表不同见解,引起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创造与主体性品质。

学案的组成部分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疑点、读书思考题、疑难信息反馈、学习活动的设计、梯度导学导练、知识拓展等部分。设计“导学学案”时,着力点应放在“学案的设计”上,它包括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如观察、记忆、联想、对比、推理、归纳、思考、讨论等,还要拟定培养学生何种思维方法,训练何种学科能力,指导何种解题方法等,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

尽管“导学教学模式”的操作模式具有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各自不同特点,但从“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来看,基本上具有以下环节:示案自学→以案导学→信息反馈→组织讨论→精讲点拨→当堂达标→扣标整合→拓展创新。

1、依据示案自学情况,进行以案导学

课前下发“导学学案”后,学生据此进行预习自学,课上老师可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信息反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有目的的运用导语、演示实验、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创设情境,把握学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指导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实现会学。学生以“导学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主动查阅教材、工具书,做实验,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尝试中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自学智能。

2、依据疑难信息反馈,组织讨论,尝试解疑

“导学教学模式 "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去试一试,并给了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这样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地位,学生在尝试中遇到困难就会主动地去自学课本和接受教师的指导。于是,学习就变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使他们产生了“我要学”的愿望,在这种动机支配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问题,又使他们产生了成功的喜悦,就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生个体发言、同桌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证等多种讨论方式,并充分调动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多角度、多层次的辨析,尽可能互相启发,消化个体疑点。引导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氛围,要求学生大胆质疑、敢于争论并各抒己见,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智能的最佳时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

3、教师精讲点拨,学生归纳总结

提倡学生自学为教师的精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课堂时解决学生反馈的疑难信息时,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备课条件下进行随机备课,它需要教师有更丰富的知识,更高妙的教学机智,更精湛的业务水平。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处理学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一是点拨: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或是某个问题,某个组已经解决,其它组仍是疑点,教师可让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做一次“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教师补充点拨,这也可以说是讨论的继续。二是精讲,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针对其疑点,快速确定讲的内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归纳智能的提升。

4、扣标整合,形成网络

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把知识梳理成线,形成网络加深印象;要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引起全体同学足够的重视;教师及时反馈,评价学生课堂表现,起导向作用。

5、当堂达标训练,知识迁移拓展

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 针对学生达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待教师及时矫正之后,可即时补充补偿练习题,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面向全体教,挖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逐层分化,立足教材,超越教材,以开放的学习思路,拓展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把新知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进而形成个体的创新性能力。

总之,教而有法,但无定法;学而有法,贵在得法。以上环节不一定每学科每节课都机械照搬,应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取舍。

六、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讨论研究新形势下普通高中学校的特点及发展要求,探讨普通高中学校学生的现状及学习、能力特点。

2、反思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探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新路子——导学模式。

(1)导学案的编写

导学案的编写是教学的核心部分,它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导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一份好的导学案,可使知识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差的导学案只能加重学生负担,重蹈传统教育的覆辙。因而,要针对不同的对象编写不同的导学案,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导学案的课堂使用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力工具。要让学生爱上这个工具并有效地使用它,更需要教师的引领和关注,要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乐事,一种习惯。教师应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教师“导”,学生“学”,“导”为主体,“学”为主线,把讲授、自学、讨论、谈话、练习等各种形案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有创造精神的人。

3、在实践新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研究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并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具体思路如下:

1.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整合模式

根据教材内容,或是在知识的产生和形成阶段,或是在知识的拓展与应用方面,创设教学情境,从而确定整合模式,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把学生分为不同的教学单元,分类考查

为了研究结果的分析,我们争取把学生分为一个同等程度的实验组和一个不同程度的实验组进行教学研究,在同等程度的实验组体现不同教学效果的差异并进行相应的变量分析,在不同的实验组中体现问题导学式教学对学生的巨大影响不仅在同等程度上,也会在不同的认知起点上发挥作用。

3.分类制订教学设计方案

根据认知学习理论预先制订教学设计方案,从而避免盲目的实践探索。由课题组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就教学设计的方方面面进行详细论证,最后形成教学设计方案。其中主要进行对学生认知程度和认知策略的分析,以便进行分类区别对待,同时方便对实验结果分析时的变量分析。

4.教学设计方案实施与对比

邀请校教研室及校评议组、校课题组、其它教研组老师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并对课题开展情况提出批评与建议。并同步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同等对比和不同时期的对比。

5.设计方案的调整与继续

因为学生不是僵死的物体有着鲜活的个性和生命力,所以我们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和对比,以便更好的适应学生的学习,同时使实验结果更加明显

6.实验结果的分析

对两个实验组分别分析,既能看到同等学生的差异又能感受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别,重要的是不同的学生还会因为自身认知策略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效果。方便我们以后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运用情境化、实效性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在进行具体项目的研究时,则根据不同的研究领域及其特殊性,运用相关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等开展研究。

(1)行动研究法:开设研究课,并加以深入分析,通过课后教师评议、学生反馈情况提出改进方案,再开设研究课,继续探索,逐步完善数学教学导入的新模式。

(2)调查法: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研究课的教学效果作出评判,为下一轮行动提供借鉴。通过与各种类型学生交谈,了解学生对课题研究课的看法,以弥补问卷调查法的不足。

(3)案例研究法:通过了解开课、听课老师的观察结果,对课题研究课的教学情况作定性判断开展案例研究。

(4)文献法: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

(5)比较法:相似与同类的对象或现象的个别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征加以对比,确定别比较对象异同点及其相互关系的过程。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1)准备阶段:

2009.3.30 提交申请表

2009.4.1-9.25 撰写研究方案和立项申请表

2009.10.16-11.30   接收立项证书,修改研究方案,进行开题论证

(2)研究阶段:

2009.12.3-2010.1.30 1、完善方案2、提高理论素养3、问卷和调查方法设计

2010.1.30-2010.2.28   1、总课题任务分解2、按计划的内容开展研究

2010.3.1-2010.6.1   1、开展自我反思,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以教学案例与课件的形式研究导学式教学模式

2010.6.2-2010.7.1 反思总结及下阶段的工作布置

撰写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3)结题阶段:

2010.7.1-2010.10.1 综合四个专题的研究结果与研究报告,做结题准备

2010.11.1-2010.12.1申请结题

八、研究成果或课题研究阶段成效

(一)课题研究阶段成效

1、有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各种智能、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思维品质

这种模式从根本上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了浓厚的主动学习的氛围,创设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自主探究的主体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维时空。学生能在积极的动脑、动手、动口中提高自己的各种智能,课堂教学成了积极思维的主阵地。它的思维渠道是开放的,发散的,迁移发展式的。真正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探求未知领域的“点金术”、“金钥匙”。有了长期的自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成为必然,学习成绩随之大幅度提高。这仅仅是近利,真正的收获,是在几年,十几年后,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再是机械的“书橱”,知识的“容器”,而是会学习、有头脑、有胆识的高素质人才。

2、变学会为会学,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真正的学习是在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和在学生走出课堂之后的后续学习。“导学教学模式”是改革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他们可以初步理清教材内容,记录学习中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学生有了认知冲突,教与学都有了明确的方向,教师只是有重点地帮助学生解决疑点,而不是面面俱到,可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节省了大量板书的时间和学生作课堂笔记的时间,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问题的理解和深化上。

3、学生的学科智能明显提高

经过研究和实践,实验年级学生的学科智能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实验年级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明显较宽;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综合能力测试成绩明显提高,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4、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改进教法

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使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更趋于开放化。老师直接接受来自学生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信息,使教师的施教思路更加开阔。同时,它使教师摆脱了个体经验、习惯定势和教学思维定势的束缚,能更加科学地导学施教。青年教师在与老教师一起共研教材、编写学案的过程中学到老教师的教学思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大大缩短了青年教师的成熟时间。

5、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全体学生都从被动听课中解放出来,学习主动性强,探究意识强。加之学案设计时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了不同学生需求的梯度导学、梯度导练的学习内容,使各类学生知识上学有所得,能力上学有长进,学有所长。教师在导学过程中重点指导学困生,使优秀生吃得饱,中层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6、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推动和深化了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开展

课题“高中数学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提高了我校的教学质量,深入进行教学科研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和追求。在深入进行课题研究的同时,教学科研工作在我校形成了浓厚的氛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研究成果

获奖论文

苗红英 数学教学实践新课程理念的几点体会

苗红英 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孙志新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孙志新 浅谈如何激发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周婧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情景创设艺术

尹玉芝 反思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杨景艳 新课程前提下高中数学导学教学模式探究

杨景艳 信息技术与中学教学整合的点滴体会

王斌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杨贵枚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杨贵枚 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

此外有17篇导学案,34篇教学设计,11篇论文,36个教学课件,35个教学反思,35个教学案例。

九、研究存在的问题

通过课题研究与实验虽然解决了不少问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备课工作量大,需要查阅的资料多,要写出高质量的“导学案”并得以实施,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素质和教学经验;学生自学时间参差不齐、各项智能训练的形式及课堂组织教学方面,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十、研究的反思和下阶段研究的计划

由于“中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的研究过程,就是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的实践,因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中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优化了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站在应用问题的终极目标上,以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为切入口,以认识问题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为媒介,思维转化为主导,能力培养为目标,在教师的有效启发诱导下,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思维,达到轻松、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依据学生学习的心理品质和学习能力、个体层次差异、数学教育发展的前瞻性,充分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情况组织教学,因而极大的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由原来的害怕数学考试,变成了乐于数学学习,并对数学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

2、锻炼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培养了教师的研究能力。形成了集体研究的良好氛围,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一年来,数学教师撰写课题相关论文10多篇,并获得区、市及奖。大家一致公认“数学课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推广。”

3、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高中数学“中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实施的关键是: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 “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就需要依靠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和运用能力。在这里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是关键。通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和我们组织的评估,基本上达到了这些目的。

在一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自身的许多不足:

第一、教师理论研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强研究人员的理论学习和研究水平的培训,努力提高研究人员的理论研究素质。通过课题的研究达到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开发新课程的能力和进行创新教育能力。

第二、课题研究日常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今后要设立课题研究专门资料柜,确定课题研究独立资料管理员,真正做到课题资料齐全、规范,为通过终期评价准备扎实的一手资料。加强教学效果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探索进一步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的思路,培养学生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三、利用现有的资源,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完成工作,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第四、还需有计划组织课题组成员走出去,到兄弟学校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运用他们的研究方法,提高课题研究的效率,并从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创新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工作,提高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下阶段研究计划:每位课题组成员每个月完成至少一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课件、教学反思,本学期撰写至少一篇与课题有关的论文。此外各年级的课题组成员还要根据本年级的实际情况认真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务。课题组定期开会交流研讨实践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