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课题:《中小学海洋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中小学海洋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定海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小学海洋教育实践与研究》总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陈文萍 主持人:邬国帧 成 员:冯玉胜 李国云 张炜炜
一、课题提出
海洋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将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新领域和最广阔空间,是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与环境三大危机的所在。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确定的《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门,是一种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海洋不仅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也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二空间。近年来,一些重大国际行动已把国际关系的焦点逐步向海洋领域转移。因此,许多海洋学家,包括很多政治家都预言: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海洋教育是实现海洋强国的需要。中国是个海洋大国;拥有加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我国古代就有“环九州为四海”、“物产富饶为陆海”的记载,海洋构成中华民族的半壁疆域。关注海洋,也就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不绝之声。
15世纪初,我国伟大的世界航海先行者郑和就指出:“国家欲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也曾说过。“今后之太平洋问题,则实关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者也。”我国三代领导人也一直非常重视海洋事业的发展。江总书记指出:“开发和利用海洋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在海洋世纪到来之际;‘’海洋强国”已是全体国人的共同心声,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海洋意识也已成为中国跨世纪海洋战略的一件头等大事;海洋将是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之一。
海洋教育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浙江省是个海洋大省,舟山是我国唯一以群岛设置的地级市,拥有1390个岛屿;在2.22万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其中海域面积就占了2.08万平方公里。定海区作为舟山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极为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和海洋人文资源,当地社会经济等备项事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海洋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海洋经济已占了当地经济总量的很大比重。1991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舟山时,为舟山人民提出了“开发海洋,振兴舟山”的发展战略目标,大力做好“海”字文章也已成为全体定海人的共同目标。
海洋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根据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在中小学校开设有地方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力,有利于他们更深入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也有利于形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当代中小学生是海洋世纪的主人,更是未来海洋开发的生力军。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海洋意识,是提高全体国民海洋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海洋教育,有利于树立他们立志从事于海洋事业的远大理想,有利于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海洋型人才打好基础,有利于学生个性能力的形成,丰富他们的人格,也丰富素质教育内容,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然而,海洋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科学,还没有完整的教育理论,也没有现成的教育内容,更没有那一种教育模式可供参考,目前国内外也没有对此进行系统研究的机构。因此,我们旨在通过基层学校的实践,并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形成成果,走出一条基础教育特色之路。
二,课题界说
海洋教育是随着海洋世纪的到来而只是近几年才被提出来的一个新课题,过去曾有人将地处海岛环境的教育称之为海洋教育,但这种以地域为标准来定义一种教育行为有其一定的偏颇性,更合理的应该从其教育内容的特性进行定义。
因此;我们认为:海洋教育从广义上说是以海洋为主题的一门教育科学。具体地说,它是以海洋自然资源、海洋人文资源及相关海洋学术研究成果为基本教育素材,对中小学生开展以海洋地理、海洋气象、海洋生物、海洋历史、海洋国防、海洋法规、海洋环保、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文化等为内容的教育活动。突出教育内容的海洋性,强调教育过程的实践性。其教育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海洋的认知水平,提高预见和解决海洋问题的基本技能,正确理解人类与海洋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海洋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增强海洋意识,树立献身海洋事业,建设强大国家的远大理想。
三、课题研究条件与基础
定海地处海岛,具有许多独特的海洋自然资源。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海岛地理、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化学、生物、土壤、植被等都形成了一定的特性,使海洋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有了必要的教育素材。
丰富的海洋人文资源为海洋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氛围。在千百年的发展史中,舟山岛民与海洋同生共衍,在民情民俗、文化教育、经济科研等各方面都充满了浓郁的海洋气息 如白泉的舟山锣鼓、临城的海洋刻纸、马贾的古文化遗迹等。在当地的社会学术团体中,其中有10多个社团是以“海洋”’冠名。定海的一些知名企业大多以开发海洋产品为主,有水产养殖加工,有海洋医药、食品、港口工业,有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等。当地政府把对中小学的海洋教育文化名城计划中。这些丰富的海洋人文资源为课题研究及今后海洋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基础。
当地中小学对海洋教育的探索已有较长的历史。早在1917年时,舟山定岱盐场公署创办的10所盐务小学,除传授文化知识外,还传授制盐工艺、海洋水文等海洋知识,开创了基础教育中海洋教育的先例。“大跃进”时期,舟山地区开办了渔、农、盐业中学265所,使中小学海洋教育的雏形基本形成。13年前,我市有些学校在校内分别成立了少年海洋学院,开展一系列以海洋为特色的教育活动,成为现代中小学海洋教育的最早探索者。近年来,定海区已有20多所中小学校自觉地开展了备种形式的以海洋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的开展,为我区今后开展系统的海洋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宝贵的经验。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所谓“参天地之化育”,阐释了人与天合、人与天地同道的哲学观,揭示了人与自然的一种内在关系,即人与自然合一或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开展海洋教育,就是要使人们知晓,应当从知与行两方面,在新的层次上,跃上顺天而为、与道偕行的轨道,从而谋求人与海洋之间和谐共荣的途径,达至u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的目的。因此,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认识是海洋教育产生的哲学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高度概括“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因可持续发展思想关系到当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到经济持久的增长;关系到社会的安定繁荣,因而成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共同遵守的准则,也成为中国21世纪发展的重大战略。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准则,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与海洋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也为海洋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它促使我们通过海洋教育,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海洋,树立强烈的海洋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并促使人们从概念到行动且不断地从认识向参与的历程迈进。
(三)课程论
课程,按一般理解,它指的是学校教学内容。课程论的一个层面是关于课程的设计或编制。从应用的角度看,海洋教育作为一项课程,主要研究这门课程的具体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的实施、课程结果的评价等。结合当前的课程改革趋势,在中小学开设海洋教育实践课程,力求教育内容系统化,教育过程科学化,课程设置合理化。
(四)创新性学习理论
罗马俱乐部1盯9年发表的《回答未来的挑战》中认为,学习分两种类型:一种是维持性学习,另一种是创新性学习。创新性学习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社会日新月异发生的变化。它所表现的预期性和参与性特征,就是要化个体思维为创新性的社会化功能的实践,引导青少年具有团体的意识、行为和社会归属感、义务感和责任感。随着人类海洋事业的发展,培养有良好预见的人,引导学生为“面向未来”而学是教育的任务,只有让学生有效地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培养他们科学预见能力 这也是海洋教育的目标之一。显然,海洋教育需要以创新性学习理论作指导。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方法为指导,研究成果要体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的科学性。
2、教育性原则
作为一门教育科学,它与其它教育行为一样,要突出以人为本,实现教育的认知、技能、情感等目标,既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又为这门学科教育今后的全面实施作准备。
3、系统性原则
海洋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它的教育内容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形成一定的系统性,把握好教育内容之间有效衔接。
4、普遍性原则
海洋教育要全面实施,所研究的成果必须具有普遍推广适用价值,而且能基本保证在更大范围的推广适用。
5、渗透性原则
大量的海洋知识与技能需要与相关科学教学有效结合,有机地渗透到有关学科的内容、课程之中。另外,海洋教育还应与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忧患意识教育以及学校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特色教育结合起来,使这些教育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
6、创新性原则
海洋教育是一项崭新的课题,在没有现成成果指导基础上,需要研究者以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胆魄创造性地去解决研究领域中的各项问题。同时,通过海洋教育也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预见海洋问题的能力。
7、整体性原则
海洋教育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从整体出发,研究整体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时从教育对象出发,既要对研究对象实施教育,也要对全体学生实施教育。
8、参与性原则
海洋教育特别强调教育过程的实践性,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必须通过让学生参与来达到教育目的。
六、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 构建中小学海洋教育体系,促进中小学生海洋意识的提高。具体分为课题研究目标与培养目标。
(一)课题研究目标:探索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海洋教育体系。
具体包括:
1、研究创建中小学海洋教育理论体系。
2、研究形成中小学海洋教育教材体系。
3、研究构建中小学海洋教育模式。
4、研究创建中小学海洋教育网站。
(二)培养目标: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强烈的海洋意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索能力 从小树立从事于人类海洋事业的远大理想,为建设强大的国家而刻苦学习。
具体包括:
(1)掌握一定的海洋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学会学习,重视实践。
(2)具备一定的个性特长,为培养21世纪的海洋人才打好基础。
(3)树立远大理想,积极探索海洋奥秘;具有强烈的海洋意识,勇于献身人类和民族的海洋事业。
(4)形成良好的意识形态,达到人与海洋和谐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热爱海洋,热爱家乡,热爱海岛的思想情感。
七、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中小学海洋教育纲要。使学校和教师明确海洋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使各年级的海洋教育构成一个既相对独立又有一定内在联系的递进发展体系。
2、中小学海洋教育教材体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编排各年级的具体教学内容,确定各年级段的知识点和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形成系统的教材体系。
3、中小学海洋教育模式。海洋教育区别于一般的学科教育,其教学过程更加强调社会实践性,其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客提出适宜的具体方法。
4、课程设置体系。根据海洋教育内容,在学校教学计划中,开设必修课、选修课、学科渗透课、社会实践活动课等。
5、海洋教育评价体系。作为一种教育行为,其考评的内容也包括知识自标、技能自标和情感目标。同时,作为一门社会实践课,更加注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度和量。
6、教师培训策略。对从事海洋教育的教师,要求更多地了解海洋,关注海洋,提高科研水平,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广泛交流,提高实际教学水平。
八、课题研究方法:
由于海洋教育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和一些子课题的特殊性;研究方法总体上宜采用综合研究方法、具体的则以行为研究为主一从研究目标出发,通过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归纳,最后形成研究成果。在研究过程中,还要辅之以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等。
九、课题研究步骤
(一) 起始论证阶段(1998年10月—2000年9月)
1、提出课题,论证课题方案。在马岙中心学校、定海小沙小学、定海海山小学、定海大成中学进行前期偿试性研究。
2、编制完成总课题研究计划;提出海洋教育指导性子课题由学校申报。
3、收集资料;建立海洋教育资料库。
4、建立《中小学海洋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组。
该课题由定海区教研中心教科室负责实施,总课题组简称‘蓝色家园”。各子课题组由各承担学校组建。
(二)实质性研究阶段(2000年10月一2003年12月)
1、分设子课题。依照不同的研究内容,总课题分设20项独立的子课题,分别由22所学校承担。
子课题主要研究任务:(1)创建本教育领域的有关教育理论。(2)组织开展相关教育实践活动,形成科学系统的教育内容(纲要、教学计划、教材等)。(3)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模式(教案集、活动设计、课件、学校配套环境建设等)。
2、编著《中小学海洋教育读本》、《海洋知识读本》、《中小学海洋教育理论集》、《中小学海洋教育教案集》等。
3、组织开展海洋教育教研活动。指导子课题研究工作,组织课题研讨。举办中小学生‘海洋—一我知你多少?”海洋知识测试。举办中小学生海洋文学、美术、劳技作品大赛,举办中小学生海洋知识竞赛,举办“定海区中小学海洋教育成果展览”等活动。
4、开展中小学海洋教育课程设置问题研究。
5、创建定海区中小学海洋教育网站。
(三)鉴定结题阶段(2004年1月-2004年12月)
形成总课题研究成果。待各子课全面完成结题工作后,总课题将由省及以上有关部门专家进行鉴定结题。主要成果形式,《中小学海洋教育读本》、《海洋知识读本》、《中小学海洋教育教材》一套、《中小学海洋教育理论文集》、《中小学海洋教育优秀教案集》、中小学海洋教育网站、《课题结题报告》等。
(四)成果推广阶段(2005年1月后)
1、召开中小学海洋教育成果推广大会。
2、在全区中小学全面实施海洋教育。
十、课题组成员分工:
总课题负责人:陈文萍 总体负责课题研究与海洋教育工作开展。
主持人:邬国桢 具体负责课题研究与海洋教育工作开展。
成 员:冯玉胜 指导美术、劳技等子课题研究,提供经费保障。
李国云 协调其它部门间工作,负责海洋教育网站创建。
张炜炜 指导幼儿海洋教育子课题;负责资料收集等。
[返回]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2010年度初中政治课题申报
- 下一篇:“通过口琴课堂教学培养初中学生音乐素质…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