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科研课题:《初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课堂流程》

《初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课堂流程》

作者:王克军  

提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传统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容器。《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势必推动教师教学方式的更新。
 
关键词: 阅读 质疑 探究
 
一、问提的提出:
      
我们已进入21世纪,新世纪的教育是终生教育,衡量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是学会学习,《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教育将走向战略性转移。我们须摒弃以往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创造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合作能力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将面临一场学习的革命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它占用的课时多,倾注老师的投入大,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领略语言之美、感悟语文魅力的主渠道。在传统的阅读教学实践中,往往有两种倾向:一是串讲,从时代背景到情节结构、从段落划分到主题思想再到写作特点,每堂课都是这样程式化的归纳讲解,标签式的简单判定,教师的单向信息输出多,学生的信息反馈少。二是串问,课堂上,教师一问到底,要么问一些缺乏思考价值的问题,要么设计一些问题的圈套,让学生往里钻,缺少学生主体感悟和质疑的展现。这些做法,减少了学生自己阅读思考消化的时间,限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泯灭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创造精神,使他们消极被动地接受信息。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产生疲劳,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不利于现代人才的培养,同时又造成教师的主观性,盲目性,随意性。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把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转变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式阅读。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势必推动教师教学方式的更新。探究式阅读教学,就是本人在教学中尝试的一种教学方式.
 
探究式阅读教学的课堂操作流程:

 
(一)、整体感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整体感知文本,揣摩品味语言,是探究式阅读的起始环节。阅读是整体感知文本的目的,也是手段。通过阅读(诵读、朗读、范读背诵、等形式)感知文本,使学生从读中发现问题,体会语言的魅力,行成语文能力。正如古人所说:书要苦读不读不得要旨,不读不知其意味,不读不能领略语言之美。经过长期的阅读训练就会将文章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行成语感,丰富词汇,掌握语言规则。同时,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情感体验,受道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得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下一步揣磨品味,探究质疑,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揣磨 质疑
        
语文是一个自学性很强的科目,尤其是现代文阅读。它具有较强的个性色彩。就学生来说,读者会借助自己的主体经验来品味文本。由于个人的智力背景(知识水平,生活体验,文学背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必然出现不同的状态。有道是: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就阅读文本而言。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艺术整体,都是作家的艺术创作。聪明的作者,他了解:"人在进行阅读时,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他在创作时。就故意"闪烁其辞布置艺术空间,或者在不易表达的情况时。干脆在创作中留出空缺。再者,一篇文章本身带有多重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心理学角度,人类学角度,文学角度,伦理学角度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质疑探究的时空,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改变过去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尽信书不如无书”“发现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用批判的眼光,从自己的视角,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的方式,大胆质疑,发现与众不同的东西,体味自己独特的感受。
 
(三)、探究讨论
        
在探究式阅读中,学生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可能用同样的形式去解决,老师要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这也是老师主导作用的一种表现。
 1
、对于阅读文本的时代背景、文章的原著、作品出处、同一作者其他作品等,过去一般由教师讲解,学生记录,学生处在被动地位,探究式阅读教学,将这部分内容,课前让学生自己查有关资料,上课时,由学生介绍有关知识,学生互相补充。例: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课前让学生搜集鲁迅的有关资料,结果,学生将小学、初中、高中有关鲁迅的品全部搜集出来,有的还通过网络查到了鲁迅的故事。通过让学生自主查阅,培养了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由于他们自己针对性学知识,印象深,记得牢,提高了自学能力,扩大阅读范围。
 2
、对于一些难度不大的疑问,采用小主持人形式。第一步,主持人在课前收集同学们质疑的问题,选出教容易的问题。第二步,上课时,由主持人组织学生共同探究解答,第三步,由主持人(或在老师帮助下)总结归纳作出点评。这种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地位,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讲台不再是老师的领地,教师则是学生探究的合作者、指导者。
 3
、分组讨论,增强合作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的一些问题,有的难度教大,老师先不必费尽心思去讲解,可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各抒己见。讨论结束后,由小组选派代表上台陈述讨论的意见,最后,教师可根据情况纠正总结。这样,学生既动脑又动嘴,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同时你会发现会有一个个小先生诞生。
 4
、课外探究,
        
学生的一些富有创意的问题经教师点拨,一时也难一解决,又受课堂时间的限制,这类问题,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最后将课题的研究结果书面形式写出来。既研究问题,又锻炼写作能力。
 
(四)迁移拓展
        
有探究才有研究,有研究才有发现。探究式阅读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从阅读的文本中摄取有关信息,提出多种假设,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整合,进行多次尝试验证,推导出自己的结论。最后将自己的新知识、新经验、新感受用于新的问题情景中,形成迁移能力。例:学习苏轼的《明月何时有》时,老师鼓励学生对古诗词中,有关的诗句进行探整理,这样,经过查找资料,对古诗词中有关月的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迁移了知识,拓展了知识面。
        
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在教学目标的指向上,强调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开学生得手脚,让他们积极探究。在教学理念上,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强调以人为本学生观。这种教学模式,既是一种教学结构和可以操作的教学程序,又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注释:(1)曾祥芹主编《阅读学新论》19999月版第198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