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研究”子课题《语文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与形式的研究和实践》
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研究”子课题语文实践活动课 的内容与形式的研究和实践
执笔:南京市伯乐中学
一、课题的提出
九十年代初,国家教委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大纲(试用)》指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要加强对语文课外活动的指导”。在《大纲》这一精神的指导下,九十年代中期我们学校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但是一些
1999年由南京市教研室组织的“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研究课题组在即将结题前提出了“‘导学式’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研究”的新课题(该课题被批准为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的重点课题)。我们欣然参加了该课题的研究。通过学习,我们认为:该课题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是对当前封闭式语文教学的一次有力挑战。长期以来,语文教坛三个“唯一”的现象相当严重。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所,学生的语文素质难以提高。然而,开放的时代呼唤开放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应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大单元教学模式研究”这个课题此时应运而生,它是时代的产儿,代表着语文教改的方向。“‘导学式’大单元教学模式”有“四步骤八课型”,语文活动课是其中的一个课型。在“大单元教学”过程中,语文活动课被相对固定起来,就能解决语文活动课在时间上难以保证这一问题。另外,过去我们有过搞语文课外活动的经验。为了冲破“三唯一”的封闭式教学的旧格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在语文实践活动方面探索出崭新的路子。我们便确立了“初中语文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与形式的研究和实践”(原名叫“语文活动课的内容与形式的研究和实践”)的子课题。
二、课题确立的理论依据
1、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语文课堂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
2、试用修订本《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3、《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人类学、建构主义理论等。
三、课题界定
“语文实践活动课”是以“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的课。“活动”是它的灵魂,离开了“活动”这一特点,就不能算是“活动课”了。“语文实践活动”既包括课内的活动(如故事会、朗诵会、辩论会、课本剧演出等等),也包括语文的课外活动(如采访、调查、文学社团活动等等)。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将课本内与课本外、课堂内与课堂外、校内与校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沟通起来;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发现、发掘、发展学生的潜能,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语文实践活动课”应具有语文的特点,应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语文素质的提高。“语文实践活动课”,既然是“课”,就必须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和计划。无论课内的语文活动还是课外的语文活动,都应当如此。
另外,“语文实践活动课”是大单元教学八课型之一,因此它活动的内容必须与所在的单元有内容的联系,而不是游离单元之外的语文活动。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
(一)语文实践活动课的三个阶段
课题研究从语文实践活动课目标体系的确立、操作体系的实施、评价体系的应用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培养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语文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努力实践着:使全体学生以愉快的心情,饶有兴趣地、主动积极地学会思考,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在成功中体验学习和创造的快乐。
这一阶段,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开展语文活动,教师是“导”,学生是“演”,其主要意图是通过实践活动巩固课本上所学的知识,如《我们爱自然,我们爱科学》就是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知识。结合家庭生活开展语文活动,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弥补教材编写相对滞后产生的局限。再如《兵器世界》的活动课,满足了同学们对武器的了解的要求,同时也使学生明白了课本、课堂只是语文学习的一方天地,社会才是语文学习的大舞台。结合社会生活开展语文活动,可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把大语文观落到实处。比如语文活动课《文字诊所》,以学生活动为主,融视、听、说于一体,学生兴趣浓,他们动手、动口、动脑,或演讲,或表演,轻松活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互助合作能力,组织能力,主持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得到了发展。这一阶段,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其养成了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第二阶段:保持兴趣,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但兴趣本身不是认知的需要,只有在认知需要借助于兴趣转化为某种动机以后,才能开始有效的学习活动。语文实践活动课集开放性、综合性于一身,正是为学生创设了最佳的语文学习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需要,而不是负担。这样就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这正是我们做教师所追求的一种教育理想。学习本身是一种既艰苦又愉快的智力劳动。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践活动课形式,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操作实践,主动获取了知识,学会了技能时,就会强烈感受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无穷乐趣,并逐渐意识到智慧的力量,创造的途径,从而体验到克服学习困难获得成功后的成就感、自信感和满足感。这种心理体验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
这一阶段,同学们广泛联系生活,自己选材,开展的活动很有品位,形式很新颖,体现了他们一定的审美情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兴趣浓厚并持久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不竭动力。“神游水浒”、“秋雨诗意”、“走近冰心”等活动可见一斑。而“西行漫记”、“海峡两岸一家亲”等活动则充分体现了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度责任感。
第三阶段:综合性语文活动,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全新的语文教育教学理念,令我们茅塞顿开,使“语文实践活动课内容及形式的研究”柳暗花明,一节“漫步花的世界”,以第一册四单元宗璞的《花的话》为出发点,由此生发开去,让探究的触角延伸到生物、化学、医学等学科,延伸到养生、美食等领域,延伸到环保及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用不同的形式尝试着实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沟通、整合,并综合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品质。
这样的实践活动课的模式好像是一个倒置的漏斗,表面上看入口很小,可是一旦进入活动过程就会发现,其中有着广阔的空间。
新近颁布的《课程标准》反复强调“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倡导。”这一阶段,我们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充分的体现了这种精神。
(二)语文实践活动课的主要内容
1、结合家庭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课中的“语文”二字,虽然不能如杜威提倡的传统活动课那样,每节课都做到多学科内容交叉,但是,要尽量挖掘语文与其它学科交叉的内容,特别应挖掘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方面的内容,以丰富语文学习的资源。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儿童的第一
2、结合学校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以某个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由学生组织实施教学方案。我们尝试着进行了《书籍是我友——我与书的故事(一)》、《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与书的故事(二)》、《趣谈报纸——读报好处多》、《神游水浒》、《采英撷粹 ——名言警句收集》、《 缀语连珠——对联集锦》 等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活动。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书海遨游,采撷人类智慧的花朵,读书,读好书,更好的去读书,“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以《 缀语连珠——对联集锦》为例,活动从字谜拉开帷幕,紧接着古今中外词对、诗对琳琅满目,更令人惊叹的是两位女同学将全班同学的姓名以对联的形式演绎出来,而且恰如其分,博得满堂彩!下课了,同学们余兴未了,欲罢不能,其情其景,历历在目。
结合学校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也可以对生 活中的某些语文现象进行剖析,或者以讲座形式,介绍一些贴近生活的热门的文学、语言知识;可以教师抛“ 砖”以引学生之“玉”;可以放手让学生编筐,最
3、结合社会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这种活动课以课堂为主阵地,起于课堂,也可以跨出课堂。我们尝试进行了如下活动:
《货币发展史》、《兵器世界》是结合经济、历史学科的知识进行设计的。其中《货币发展史》是以第三册第五单元《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为切人点,演绎发散、扩展、生成的。
《海峡两岸一家亲》,则是结合台湾当局分裂祖国的行径,结合时事热点问题进行设计的。
《西行漫记》是结合西部开发的形势进行设计的。
这些活动跨越古今时空的隧道,纵横东西方文化,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结合社会生活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如模拟招聘人才,市场调查,走访英模,参观人文景观,规范用字,到法庭旁听等等。
4、结合自然、科学、文化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如初一年级语文实践活动课——
(三)语文实践活动课的时间安排
语文实践活动课一般每两周进行一次,一次1-2课时,如果课时紧张,则可以安排在第二课堂进行。
五、课题研究的成效
1.通过研究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
(1) 学生语文学习成绩显著提高。
三年来,本校语文中考成绩如下:
1999年中考语文成绩
比较范围 均分 合格率 优分率
本校 88.3 94.0% 26.9%
栖霞区 79.5 77.3% 7.1%
超区 8.8 16.7% 19.8%
南京市 84.0 86.7% 14.5%
超市 4.3 7.3% 12.4%
2000年中考语文成绩
比较范围 均分 合格率 优分率
本校 88.4 93.10% 34.48%
栖霞区 82.4 81.41% 14.86%
超区 6.0 11.69% 19.62%
南京市 85.8 86.98% 22.72%
超市 2.6 6.12% 11.76%
2001年中考语文成绩
比较范围 均分 合格率 优分率
本校 91.74 97.44% 41.03%
栖霞区 83.37 88.14% 10.07%
超区 8.40 9.31% 30.96%
南京市 85.07 90.47% 20.86%
超市 6.67 6.9% 20.17%
注1:我校99、2000、2001年连续三届,均为两班,三届六个班学生均参加了课题研究,故中考成绩只能与市、区平均分比较。
注2:我校连续三年中考差分率均为零。参考率100%。其中,优分率99年,2001年名列栖霞区第一,2000年名列栖霞区第二。优分率逐年大幅上升。
(2) 学生获奖面积广,层次高。
校“秋雨文学社”2000年被评为南京市“十优文学社” 。近三年来,我校学生的作文频频在全国及省市大赛中获奖,或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据初步统计达85人次之多。
2、教师教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观念得以更新,我们信心足,热情高,走出去,请进来,动脑筋,想办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高。不少教师的教学已初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在市、区产生一定的影响。近三年来,课题组涌现出一名区名师、一名区青优、一名区优秀党员、一对区“青蓝工程”优秀师徒。语文教研组2002年也被评为市先进教研组。课题组成员有极强的成果意识,近三年来,积极撰写教科研论文,获市三等奖以上有22篇,其中全国一等奖1篇,二等奖3篇,省级一等奖1篇,还有5篇发表在市以上刊物上,课题研究硕果累累。
3、学校的品牌效应提升。
围绕这一课题,学校共向市、区搞了三次专题研究活动,十五次专题讲座、备课主讲和课题研究经验介绍,在市、区引起了较大反响,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
由于语
六、结果分析与结论
课题组在“语文实践活动课内容与形式”的研究过程中,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实践活动课”的“目标体系”、“操作体系”和“评价体系”,使语文实践活动课扎实有序地开展起来。
(一)确立明确的目标体系
课题研究的开始阶段,目标定位在“知识和能力”、“思想品德教育”上。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逐渐向“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展开设计,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开发。
通过设计一项语文学习的任务或问题 ,来组织学生在现实(或模拟现实)的情境中开展活动,从而获得直接体验与直接经验,使其成为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人;通过设计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生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的活动。最主要的是通过活动最大程度地使学生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促进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形成“浸润式”的学习氛围,建构家庭、学校、社会之间语文学习的平台,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