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随感:一道味道特别的菜——“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析与定位

一道味道特别的菜——“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析与定位  

作者:江西省万安县枧头中学 张永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确实。随着新课标教程的逐步推广与普及,在不断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有许多文本信息得到了众人的认可,特别是那些与旧教材大有改变与突破的内容,其中语文教本中的每单元之后的综合性学习成了语文书变化之中最为亮丽的风景线。而且随着现在考试的改革与发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了考试题中的热点、亮点和难点。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也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笔者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参考了许多优质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案例和录象,结合了同学反映的情况,总觉得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大餐中的一道味道特别的菜。笔者觉得语文综合性学习应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的时间里面对不同的对象采取合理而有效的方式以达到相应的效果。因此,我认为应给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价值定位,特别是目前广大的农村中学,经过两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觉得可以将其定位于以下几个方面,以与大家共讨。   

    搭建学校与社会的桥梁。以往生活在象牙塔内的莘莘学子,要么就是拘泥于课堂书本的理论知识,要么就是通过报纸、电视了解到的信息社会,甚至虚拟社会,其中有的根本就是想象和梦幻。在开展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之后,学生就能在学习理论知识之时去实践真实的社会,同时,学生也能在实践真切的社会之中有所收获,二者相辅相成,并能体会到学有所用的感觉。比如进行一次课外人物调查或人物采访,就能使学生接触到社会中的各种身份的人物。在活动总结汇报时,同学们大谈收获,许多学生谈到了在生活中懂得了怎样去接近、如何去面对不同的人物。特别是农村的孩子,生活空间的狭窄,使他们难以与真实的社会沟通,成了生活中的另类。在他们心中,难以将学校知识与社会联系起来,只是为成绩而学习,为考大学而学习,家长关心的只是成绩与排名,家长与学校、学生沟通的唯一方式也只有成绩,社会对学校评价的唯一标准就是考了多少个重点,而语文综合性学习将打破这种局面。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肯定要动用学生大量的课外时间,也将家长、社会起来了。这使学生与家长、社会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增多,也让家长全方位去审视孩子,让社会用一种重新的眼光来看待学校。这样学生的知识提高了,见识增长了,而且社会生活能力也得到了锤炼,也拉近了学校与家长、社会的距离。因此,这一环节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它是联系学校、社会之间的桥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体现语文的大课堂。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活动。这种学习更能体现出新课程是一次革命。相比较过去而言,语文归语文,数学归数学,科目之间的界限非常严格,清晰,学习似乎与生活无关,学生学起来感觉很散,很乱,很单调。农村中的孩子只是老实巴交地来应对,而现在的综合性学习改其态,成了科目之间红线。学生学习也不再是呈单调割裂之势,而是游刃于各科目之间,融会贯通,各取所需,相互利用,共同提高。长期以来,我们都说着大语文,其实就是将语文课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等同。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强调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整合,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个性和聪明才智,强调的是要在活动中培养观察、发现、思索、探究的能力,强调的是要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在试题中经常出现的学科渗透题,如果能够将综合性学习放在大语文课的环境中,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特别是作为农村学校,由于各种教学硬件的不到位,条件受限,要使学生能在学习中任我畅游,就一定要搭建综合性学习大课堂这个大平台,而且这也突出贡献了语文作为母语的枢杻作用,因此我们应给予高度重视。   

    提高个人素质的捷径。新课标的学习要求始终要把学生的主体摆在首位,以提高学生个人素质为目的。现在社会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条最好的途径,它主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通过自主选择活动,自愿组织人员,自行开展活动,阅读材料搜集信息,调查采访,获取资料,再行筛选,研究整合,最后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其中主要是为了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精神,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特别注意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同时注重对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的考查。据在学生中调查,90﹪以上的学生反映,通过综合性学习提高了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个人素质。从平时的活动到各种考题,它都是对能力的考查,既要动手又要动脑,既要学习理论又要亲身实践。特别是对于农村中学的孩子而言,听说读写无一不可放下,因此利用综合性学习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而且在不断的活动中,还能锻炼学生为完成某种任务而所拥有的合作与探究精神。新课标的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学生走上社会后对社会适应能力,能将课堂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工作之中,这样就能提高他们将来的自学能力和处理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结果,学生的素质就日见提高了。   

    提供写作素材库。生活在农村中的小孩子,一般阅读面不广,见识比较狭小,生活的环境比较单调、单纯,面对生活也不够主动。因此,以往写作文总是拿起笔之后使劲的想,临时抱佛脚,然后东拼西凑而成。而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能在平日里关注身边的小事,观察社会的变迁。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会用心去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五彩缤纷,去感受万物相通的气息,去体味生活的美好。也不是生活中的闲人。在平时的搜集与收集之中,在一种潜移默化之中增加了学生心中的东西。其中包括语言、材料、选材、中心等方面。学生平时活动与实践之中,生活积累较多,则写作文时肚中就有货,这样在写作之时就能有的放矢。而且随着素材的增多,写作水平也就水涨船高了。   

    折射了乡村文学的缩影。目前的教材都是全国统一使用,这样对于课文的理解与教学就有着难易之别,其中有着天时、地利之优的地区更有优势。笔者觉得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乡村教材的缩影,教师于其中之一不能只是忠实于教材,而应充当加工和挖掘课程资源的角色。教材也只是工具,教师只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征对目前教材中的许多活动,我们无法按其中的要求来开展,特别是农村中学,由于各种条件的受限,无法上网,不能进行电视采访,没有图书馆、博物馆,我们只能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根植于本土,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以开发本地潜力为宗旨,进行内容乡土化,形式乡土化的开展。教师可以根植于课内,从学生主体出发,选择教材中贴近学生自身教学资源的实际内容来实施;或者改编教材中与自身教学资源距离甚远的内容来实施;或者以教材为范例依托自身资源自行设计内容来实施,自主开发。因地制宜,用好课程资源,将身边的生活生存环境等乡土资源作为最好的资源。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始终是一种乡土的氛围。   

    以上可以看出,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和附庸,而是具有独特功能并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它是突破了原有学乎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它不仅改变了学生学习的地点与内容,更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与渠道。使他们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这些对于目前的农村中学学生来说都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教学之中应以一种高姿态,来面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应给它一个合理的价值定位。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