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优化小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策略研究》

《优化小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策略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我校高段语文组经过近一年的课改实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照新课程新理念,还存在许多差距,还有许多困惑需要研究解决。  

   

我们高段语文教研组的老师,通过自学、讲座、集中培训等方式,积累了一定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有较高的课改热情和主动意识,都能积极参与语文课改活动。自觉地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去实践语文课改。但是,我们认为,在一年来的语文课改中,我们在如何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问题上,存在着形而上学的弊端,对新课程的运用浮于表面。最突出的一个现状是学生的学习耗费时间多,效率低下,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理论的实践上还缺乏必要的技能。特别是课堂教学还限于传统的做法,没能大胆的放开手脚来从学生的语文学习上进行灵活地指导,一味地注重预设的教学程序,往往使“教”与“学”的行为枯燥化、单板化。教师忽视农村小学和农村学生的环境特点,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细节研究太少,轻于挖掘和利用农村教育资源和课堂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对课程、教学与教学理论运用的整合还有很多困惑,对语文课究竟怎样上才能符合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也有很多困惑。  

   

为了改变我们教研组的现状,重提优化语文教学策略的老课题,特别是在“减负”压力下的语文教学,本着从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语文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角度进行研究,以促进我高段教研组对语文教学改革向深层次推进。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国内外对语文教学的研究都有论著,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在我国实施新课程的形势下,很多教育专家、学者、教师也都致力于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体现新课程的研究。我们作为农村小学,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能力,以研究课堂教学实例来探索语文教学的优化策略,符合教师与学生的双重需要。  

   

三、课题的界定和理论依据  

   

语文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品质以及与学习能力交相互动的学习方法等诸多因素的总称。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学习和仓储式储备,由于其具有单一性、被动性和机械性的特点,这一方式正逐渐丧失其应有的活力,使其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语文学习的需要。  

   

优化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最重要的一环,研究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学改革一线的老师,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全面的研究,是一项非常艰巨庞大的工程,也是语文教师力难能及的事。所以,我们将本课题的研究内容范围与我们教研组的实际相结合,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因素去考虑。  

   

  1、《国家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基本理念说明: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建构主义的理论观点。这种策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教学意义的生成起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教学中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和“顺应”。生成性课堂教学设计能使学生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直接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时又可以使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产生新的生成。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在“同化—顺应—同化”的过程中逐步发展、丰富的。  

   

3系统科学原理。系统科学有三个基本原理: 1.反馈原理。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可能实现有效地控制,从而达到目的;没有信息反馈的系统,要实现有效地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是不可能的。一个控制系统,无论是物理系统、生物系统,还是社会系统,其信息通道必然是一个闭合回路。既有控制部分的控制信息输入到受控部分,也有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回送到控制部分,形成一个闭合回路。语文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让学生达到信息输出和控制的一个闭合回路。2有序原理。任何系统只有开放、有涨落、远离平衡态,才可能走向有序;没有开放、没有涨落、处于平衡态的系统,要走向有序是不可能的。系统开放即与外界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是必要条件;“涨落”指对系统稳定状态的偏离,是实际存在的一切系统的固有特征;而系统只有远离平衡态,才可能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语文教学是具有开放性的,是在破坏这种平衡态的目的下而设计的。 3整体原理。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也不是一盘散沙,它的设计是把多种因素的内部结构及“边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任何系统只有通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整体功能;没有整体联系,没有整体结构,要使系统发挥整体功能是不可能的。一个系统作为整体有内部结构和系统的“边界”组成,任何系统的整体功能E整等于各个部分功能的总和∑E整加上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结构产生的功能的总和∑E联。公式表示为:E=E+E  

   

4、教学设计理论。美国学者肯普指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在连续模式中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它也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和促进教学活动程序化,精确化和合理化的现代教学技术。在此理论基础上,美国教育学家史密斯和拉根认为,所谓教学就是信息的传递及促进学生到达预定、专门学习目标的活动。包括学习、训练和讲授等活动。所谓设计就是指在进行某件事之前所作的有系统的计划过程或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实施的计划。本课题中就是把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设计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通过发现、分析和解决新的教学问题来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  

   

四、研究的内容与策略  

   

1)分析本组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帮助教师运用新课程新理念进行整合课程与教学,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差异有效地组织教与学活动。在以往的备课中,我们总是习惯将目标细化,使学生容易获取标准答案,能按规定路线行进,而教师则轻松地控制整个过程。实践证明,如果给一个统一的标准、学生做的、想的都一样,就不可能有生成。这样的备课思路束缚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阻碍了他们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他们健康全面的成长。有意义的教学目标必须是定位准确的,是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这是由新课程所决定的,更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将致力于教师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的探索。  

   

2)分析本段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现状,帮助学生利用现有的学习能力、学习资源进行有效学习活动。目前,在我们学校的学生中,总是习惯于教师的讲解,自己的聆听,按部就班地接受老师的信息,课堂思维不活跃,表达不清晰,不连贯,学习方式不灵活。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将通过课堂教学细节来探索优化的策略,促使学生的学习灵活多样。  

   

3)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语文教学理论,结合语文学习内容与学生学习特征及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构建符合现代教学观、学生观、学习观的最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着重研究形成语文课堂教学准备策略、教学行为策略、学习方式选择策略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4)整合小学语文教材开发语文实践课的研究  

   

采用“离心发散拓展式”,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运用现代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的语文实践活动。  

   

5)挖掘本地资源开发语文实践课的研究  

   

采用“向心聚敛呼应式”,以本地语文资源为教材,进行广泛的阅读、作文、交流等语文实践,以百川汇海的形式,把本地的语文资源聚敛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课内语文教材互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使语文课程更加多元化、立体化。  

   

五、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不断地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切领会其新教育思想,达到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根本转型。  

   

 2、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一些具有生成力的课堂教学策略,从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促使阅读教学的变化,构建“自主式” “交互性”等学习方式。使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更具生命活力,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  

   

3、通过语文的实践活动的研究,能让学生在课堂内外,丰富我们的课程资源;并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充分展现个性,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六、研究方法:  

   

文献法:文献法是一种利用教育文献研究教育现象,深化教育认识,解决教育问题的非接触性方法。文献法的操作方式是收集、阅读、整理、记录、分析。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查找各种国内外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关于支持本课题的理论知识。  

   

观察法: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进行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在本课题的中,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观察法,观察学生的生成情况。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的基础是探讨、论述与某人、某事或某种情况有关的各个方面。在本课题中,主要是研究某一个课堂实例的设计、实施及实效。  

   

行动研究法:是指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为的目的。  

   

七、研究步骤:   

    1 准备阶段。(9月——10月)   

   1 建立课题组。   

   2 查阅资料、分析教学现状、学习有关理论知识、确定课题。   

   3 小组讨论,查阅资料,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本阶段主要应用文献法。)   

    2、实施阶段。( 108 ——200611月)   

   1 把本课题的各种策略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2 阶段交流,不断地发现问题,完善各种策略,使其达到最理想的实效。写出反思、案例、阶段小结。   

   (本阶段主要应用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   

    3、总结阶段。( 1119 ——1月)   

   1 收集原始材料。   

   2 分析整理材料。   

   3 撰写研究报告。   

   4 课题研究成果展示。   

   5 结题评估。   

   

八、研究的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教案集、教学实录等形式  

   

九、课题组成员  

组长:张国涛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