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后进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课 题 负 责 人 杨梅
负责人所在单位 赣榆县门河中学
填 表 日 期
连云港市教育学会制发
一、基本情况
课题名称 |
《农村初中后进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 ||||||||||||
组长 |
杨梅 |
出生年月 |
1979.02 |
职务 |
教师 |
学历 |
本科 |
联系电话 |
18205125966 | ||||
主持人 |
杨梅 |
出生年月 |
1979.02 |
职务 |
教师 |
学历 |
本科 |
联系电话 |
18205125966 | ||||
主 要 参 加 人 员 情 况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职务 |
学历 |
工作单位 | |||||||
孙成广 |
男 |
|
教研组长 |
本科 |
赣榆县门河中学 | ||||||||
董自艳 |
女 |
|
教师 |
本科 |
赣榆县门河中学 | ||||||||
王明 |
女 |
|
教师 |
本科 |
赣榆县门河中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预期主要成果 |
发表论文《谈农村中学后进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爱心祝成长 习惯助腾飞》等论文 | ||||||||||||
经费来源数额 |
学校拨出此课题专项科研经费8000元 | ||||||||||||
预定完成时间 |
2014年12月 | ||||||||||||
二、课题论证报告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一)现实背景及概念界定 1.现实背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本旨是,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在新课改中也反复强调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研究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的位置。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私立学校扩大招生,农村中学学生生源严重流失,留下来的学生基础薄弱,自制力不强,学生不会学习或不知学习。同时,农村的部分家长文化水平较低,自身厌学或辍学外出务工,即使在家也是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也无能力教育孩子并且也不会教育孩子,教育方法不当,草草应付,有时不良习惯还影响坏了孩子,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的学习得不到保证。而且随着流动人口的大量出现,农村中学学困生的群体不断扩大,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业成绩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我校这两年中考成绩非常优异,被评为教育教学质量先进校,这与我们狠抓后进生是分不开的。在这方面也总结了一些管理经验和方法。 2.概念界定 农村初中:是指坐落在县郊社区及以外区域的初级中学,是与城市初级中学相对而言的,和城市学校相比,一是学生的起点低,即中考成绩相对较低;二是学生的心理素质较低、知识面不够广泛、反应和接受能力较低,学校的各种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后进生:,一般是指那些学习成绩差但表现尚好或学习差、纪律差、行为习惯差的学生。过去人们把他们叫做差生,现在称为后进生,即“后来进步”之意。 在我们教育界中,所谓“后进生”,通常指那些在学习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他们个性不同、习惯不一。这一概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其相对性,“后进生”是相对优等生而言的;二是其发展性。“后进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教育教学措施得力,他们是可以转化并不断进步的。后进生的转化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习惯:是一种自动化了的反应倾向或活动模式,稳定的行为方式,它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它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还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等。它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因此,习惯可能起到积极的和消极的双重作用。 学习习惯:是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 语文学习习惯: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训练后形成并发展为学生个人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语文的倾向,使语文学习,成为自然而然的行为,不需强迫。它是后天形成的,并且在形成之后,有稳定性倾向,能左右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 农村初中后进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是指以农村初中后进生学生为培养对象,以这部分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为主要内容,针对农村后进生学生特点,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寻找培养农村初中这部分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使他们克服不良的语文学习习惯,逐渐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3.选题意义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在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促使学生自主自觉有效地学习。而培养后进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也是为社会输送了合格的人才。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当代教育者必须更加关心“后进生”这个特殊群体。因此,提出本课题的研究非常有必要,对教师专业发展、实施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公平都有积极意义。 本课题在“建构式生态课堂”中,对农村初中后进生学习习惯现状进行研究,对他们的学生学习习惯尤其是学习的方法进行深入剖析,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归纳和总结这部分学生存在的共同问题,进而探索出培养这部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为我县农村初中的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 旨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更多一线教师意识到后进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引起更多的教师对后进生这一群体的重视,同时为其他教师的进一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4.理论假设及依据: (1)“罗森塔尔”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2)新课程相关理论 新课标强调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天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一新的理念说明: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语文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语文知识的活动。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在中国知网以“语文学习习惯”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近五年共有207条相关文献,其中有关小学学习习惯培养的有近一半,职教和大学有30多篇,初、高中的共有大约50篇左右,我对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主要有如下的观念。 在国外,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J.S.Braner)依据认识心理学观点认为:学生具有独立人格的巨大潜能、个性差异,只要善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动机、情感、智力因素,相对落后的同样可以提高学习成绩。 在国内,近年来,从行为习惯培养入手来研究少年儿童,也已开始受到国内教育界的关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少教育者从学科领域、地域差别等不同侧面对学习习惯研究有所涉及。2008年9月王璇(华东师范大学)在《培养中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方法研究》中从使用工具书、预习课文、积累知识、广泛阅读、勤于观察等几个方面对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方法进行了研究;2009年张洁(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培养初中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策略》从影响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四个方面:生理、心理、最佳时机、社会环境入手,阐述了“语文学习分制度”在学生学习习惯养成中的重要作用。2011年3月张渊乐(南京师范大学)在《中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策略新探》从课前、课上、课后三个阶段对语文学习习惯的策略进行了阐述。2011年淳安县临岐镇小学《小学中段语文预习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同年张文玫《对语文教学中学生预习习惯培养的研究》,从预习习惯的培养方面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研究者大多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习惯的内容上,主要研究培养学生哪些学习习惯,对于培养学习习惯的方法缺少深入的研究,缺乏对学生实际需求的分析,实践的范围多是针对全体学生,或是研究小学生或初、高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而对于农村后进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研究很少。基于以上原因本课题组选择了该课题。 本课题与之联系和区别:本课题和同类的课题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我们主要研究为广大的一线教师提供一些实际操作中可借鉴的经验与方法, 本课题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等课题研究相比较,有下列创新之处:我们所关注的仅仅是农村初中后进生,切入点比较小,实用性比较强。我们研究的重点是培养农村初中后进生学习兴趣的策略和培养农村初中后进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有效策略。所以本课题的操作性比较强。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法、时间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 对后进生学习习惯的现状进行研究。重点对:(1)后进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及其成因;(2)后进生目前的学习习惯方法进行研究,主要从“课前预习习惯、在语文课堂中学习习惯、在课后作业完成习惯”等三个方面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研究。 2.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情况进行研究。主要包括:(1)主要采用跟踪不同年级后进生和家庭教育良好的学生进行对比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家庭教育缺失对学生学习习惯影响的研究,然后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寻找解决的策略。(2)转变后进生学生家长教育理念的研究,主要从“家校互动,尝试家长结对帮扶,亲(指和后进生家庭有亲情关系的)家互助”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3.农村初中后进生语文学习中常见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根据农村初中后进生语文学习的现状,以《建构式生态课堂学习指导》为抓手,以语文早读和语文课堂为主要平台,发现和总结后进生语文学习中的主要问题,思考和探索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探寻解决方法。 4.农村初中后进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及策略研究。 针对后进生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学习积分制”和“小组捆绑制”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 5.对后进生学生语文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并在实践中改进研究。 通过个案研究、实践研究的方法,分三个阶段对班级后进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1)师生一起学习,摸索学习方法;(2)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学习提纲,掌握学习方法;(3)学生自己学习,总结学习方法。 研究重点: 1.培养农村初中后进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2.培养农村初中后进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有效策略。 (二)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分析农村后进生学习低下的原因,寻找激发后进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有效策略,探索“建构式生态课堂”下,促进后进生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提高他们语文学习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学习语文的习惯。 (三)预期成果: 发表论文《谈农村中学后进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爱心祝成长 习惯助腾飞》、《学习积分制,给“厌二代”学生一个全新的自我》等论文三篇,获奖论文《潜龙腾渊天地宽——也谈后进生的转化》、获奖案例《一个后进生的转化纪实》若干。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借助中国知网这一网上阅读工具,阅读相关的教育理论,并阅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建构式生态课堂”的内涵要求》等相关书籍,密切关注教改动态,积极搜集学习初中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特别是关注与课题相关的研究,同时注意加强对课堂实施过程、教学成效的分析研究,全面掌控研究进程。 2.调查研究法 以本校的后进生为研究对象,对后进生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并对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了解后进生的个人具体情况(家庭环境,学习兴趣等),课外学习的情况(包括课外是否进行学习,学习的时间,方式等),为本课题的后继研究创造条件。 3.行动研究法 有计划、有步骤的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实验过程中随时注意观察后进生学习动态,收集后进生学习资料,对之作出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予以解决。 4.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 针对后进生的不同情况,因人而异,制定不同的指导方案,并定期比对同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情况变化,随时对指导方案作出调整。 (五)时间步骤 研究的思路及过程: 1.研究思路: 本课题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路线,具体为:文献检索(了解国内外关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研究现状,确定目标和内容)→现状调查(开展多样问卷调查、访谈、个案跟踪、案例分析)→探究策略(培养农村初中后进生语文学习习惯的有效策略)→实施操作(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语文课堂,深入研究培养农村初中后进生语文学习习惯的有效策略及相应的评价策略)→分析总结,提炼成果。 2.研究过程步骤: (1)准备阶段(2013.04——2013.12) 此阶段为制定计划,调查分析阶段。联系学校和班级实际,提出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观点。搜索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资料和实践研究成果,进行理论准备,论证课题的可行性。 (2)申请立项阶段(2014.01——2014.02) 深入理解研究课题,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查找相关的资料。 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主要是如何进行调查、调查要注意哪些事项、调查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等) 组织开题论证,请专家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进行阶段性探索。 (3)研究阶段(2014.03——2014.11) 针对农村初中后进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关的调查,访谈;结合课题实施,选择有关学术专著阅读;在实践中研究培养农村后进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方法和策略,定期组织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检测各种策略效果,更新观念,及时反思。及时分析后进生的思想与学习方面出现的变化,调整课题实施方案,做好案例分析与材料整理。探寻农村后进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有效策略,完成部分阶段性成果,完成阶段性论文。 (4)总结推广阶段 (2014.12) 针对开头提出农村初中后进生存在的不良学习习惯方面相关问题,回顾课题研究过程,组织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认真分析,撰写出关于培养后进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策略,使之系统化和理论化。 继续进行课题研究,并进行总结,形成研究报告。 三、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等 1.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 (1)课题主持人中学一级教师,本科文凭,有多篇论文发表,县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有很强的上进心。多次承担市县课题结题。 (2)课题组成员的理论修养和文化素养较高,有一定的教改、教研水平和经验,都参与过一些教改实验。成员中有高级教师、校长、一线骨干教师,均是语文教师,具有主持或参与市县级课题研究的经历或经验,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3)落实聘请教育学会的专家作指导,并已经开展培训,并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进行大量的有力的指导。有上级教育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有一大批能干的实验人员共同努力,相信该课题研究一定能取得成效。 2.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 本课题组为全面了解学生真实情况,设计了《农村初中学生学习习惯调查问卷》,并于2013年9月份对我校的学生做了调查问卷。问卷涉及学生的预习、课堂学习作业以及复习四个方面共20个问题。总体来看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有待于进一步养成。 3.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 (1)课题组成员都配备了电脑、扫描仪等设备,装有宽带,保证了上网需求。 (2)学校科研工作十分重视,能够给予时间便利,提供配套科研经费,以及其他一切便利条件保证课题的顺利完成。 (3)确定了研究教师和实验班级,为课题的开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4)我校制定了《科研管理条例》,教师们都形成了较强的科研意识,教师们都能积极参与课题实验,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 (5)师资力量雄厚。为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我校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成员有教科室主任、语文教学骨干、计算机教师等。课题组教师具有相应的教学科研能力。
|
三、评审意见
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意见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
县、区教育学会意见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
市教育学会评审意见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