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微课题研究之理论陈述

初中语文微课题研究之理论陈述(正不断添加之中)

 (2014-12-07 15:11:42)

              课题:关注段落教学,兑现语文学习双功能

 张志公先生在《要重视“段”的研究》说:“在语言表达中,段落是极其重要的。无论是说或者写,一串连贯的句子构成一段话,是一篇讲话或一篇文章的组成部分。一段是一篇的具体而微。“

 范守纲说过:“段落虽是篇章的组合部分,却又是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部分,段落自有中心,有内容,有头尾。语句连贯,合乎情理,合乎逻辑,合乎习惯,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缘于此,志公先生说:“段的训练是语言的训练,逻辑思维的训练,思想认识的训练,又是文体、风格以至艺术的训练。”  

                 课题:初中语文集体备课的冷思考                       

   传统的集体备课是什么样的?

  老师们围在一起,分析教材,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安排教学步骤,寻找恰当的教学策略,仅此而已。

  开放的集体备课应该是怎样的?

  语文富有人文色彩,更具个性差异,更需要因人而异进行因材施教。如果全组教师都只从一个角度去赏析解读文本,那么,语文教学将走进一个怎样的狭隘闭塞的空间啊!所以,应该充分发挥每个老师的特长,以百花齐放为教研模式,以共同进步为目标,这样的备课才是最具广泛意义的备课。

              课题:语文课堂的主角,只能姓“语文”

学科渗透应该“有度”,语文科不能种了别人的地,而荒了自己的田。不吟不赏,仅仅在形式上“新翻杨柳枝”,不是学语文的正路,辜负了一首首好诗文。

学生随心所欲的表演和闹哄哄的说笑,热闹的背后是浮躁,活跃的下面是虚无。当铅华洗尽,一切归于平静之后,我们不禁要问,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到底获得了什么?

               课题:让学生真正步入体验和品味的境界

文学作品对学生的教育作用,绝不能靠反复宣示真理而达成,而是靠合情合理的潜移默化,教师应和学生一道感受作者的理解、宽容,及其理性的发展过程,营造既有高尚境界又平凡真实的课堂氛围,才可能使学生对至高的人格理想萌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真心倾慕,这就达到近期目的了。文学作品中表达理想或真理的警句,或者我们从中提炼出来的教诲,必须经过情感经验,动心移情,方可在学生心中打下烙印。如果把它符号化了,不切实际,就会造成许多人批评过的“语文课堂上的虚伪的崇高,受教育者离真善美的距离反而会更远,达不到文学教育的目的。

 语文教学的水平,语文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教师能够把握每一篇文章的个性,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感受。任何一个有价值的教育资源,要在学生那里取得教育作用,都应将它融入到相应的体验过程,通过调动学生的生理的、心理的、生活的经验,还有他的知识积累,加入到体验的过程中,并举一反三,生生不息。

 我们须用多种方式多层面地让学生进入一个体验的想象的思考的过程,在感觉、情感、理性的作用下,使教学内容在学生的脑海里的烙印,像树上刻的字,日子越长,印记越深,并随时可以激活类似信息。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