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微课题研究之理论陈述
初中语文微课题研究之理论陈述(正不断添加之中)
(2014-12-07 15:11:42)
学科渗透应该“有度”,语文科不能种了别人的地,而荒了自己的田。不吟不赏,仅仅在形式上“新翻杨柳枝”,不是学语文的正路,辜负了一首首好诗文。
学生随心所欲的表演和闹哄哄的说笑,热闹的背后是浮躁,活跃的下面是虚无。当铅华洗尽,一切归于平静之后,我们不禁要问,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到底获得了什么?
文学作品对学生的教育作用,绝不能靠反复宣示真理而达成,而是靠合情合理的潜移默化,教师应和学生一道感受作者的理解、宽容,及其理性的发展过程,营造既有高尚境界又平凡真实的课堂氛围,才可能使学生对至高的人格理想萌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真心倾慕,这就达到近期目的了。文学作品中表达理想或真理的警句,或者我们从中提炼出来的教诲,必须经过情感经验,动心移情,方可在学生心中打下烙印。如果把它符号化了,不切实际,就会造成许多人批评过的“语文课堂上的虚伪的崇高,受教育者离真善美的距离反而会更远,达不到文学教育的目的。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