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阅读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模型与实证研究

农村初中生阅读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模型与实证研究

来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作者:马群仁

江苏省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马群仁主持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农村初中生阅读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模型与实证研究”(课题批准号:DBA150336)。课题组主要成员吴文芳、夏正娟、李建、陈书桂、席加宏、张丽、李猛、刘必锋。

一、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课题在文献研究和现状调研的基础上,选取阅读动机、阅读过程、阅读环境、阅读评价等影响阅读的相关因素,应用结构方程工具(SEM),实证分析不同的“阅读动机、阅读过程、阅读环境、阅读评价”对阅读生活质量的影响度,验证“阅读动机、阅读过程、阅读环境、阅读评价是影响农村初中生阅读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并存在交互作用”的假设。在此基础上,运用“阅读关怀”理论,建构“动机——过程——环境——评价”的农村初中生阅读生活质量改善模型,通过讲述“阅读故事”等叙事方式和数据分析,验证模型的实效性,探索改进农村初中生阅读生活质量的系列对策。

1. 农村初中生阅读生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文献分析,选取阅读动机、阅读内容、阅读时间、阅读方法、阅读环境、阅读性别差异、数字阅读等近30个指标,制作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和访谈等形式,对江苏省苏的建湖县上冈实验初级中学、盐都区郭猛实验初级中学、滨海县正红初级中学等15所农村乡镇中心初中近万名学生进行了多次调研。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阅读动机、阅读过程、阅读环境和阅读评价等四个影响农村初中生阅读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作为进一步实证和建模的依据。

2. 农村初中生阅读生活质量改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假设阅读动机、阅读过程(阅读时间、阅读方法)、阅读环境、阅读评价对初中生阅读质量的有正向影响,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测量。在进行假设检验之前,本研究使用Amos 24.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以检验测量模型的结构效度。同时在对农村初中生阅读动机测量结构进行探索的基础上,形成农村初中生阅读动机调查问卷,借助问卷对农村初中生阅读动机的总体情况和差异进行分析,数据的分析主要使用SPSS18.0和AMOS6.0软件进行,具体统计方法是,使用项目分析、相关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检测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使用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描述农村初中生阅读动机的整体情况和差异状况。

3. 农村初中生阅读生活质量改善的理论模型建构。在调查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动机——过程——环境——评价”的农村初中生阅读生活质量改善理论模型(参见图1)。

图1 农村初中生阅读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的分析框架

4.运用“阅读关怀”理论建构基于“动机——过程——环境——评价”的农村初中生阅读生活质量改善模型。对中外阅读理论做文献研究,用以指导课题实践,同时深入研究图书馆学提出的“阅读关怀”概念,充分借鉴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丰富“阅读关怀”的理论内涵。基于对农村初中生阅读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提出阅读生活质量改善模型。

5. 改善农村初中生阅读生活质量的对策研究。从对策协同的视角,构建面向农村初中生阅读生活的一系列对策,主要包括调控“阅读动机、阅读过程、阅读环境与阅读评价”的对策。通过打出一套对策“组合拳”,及时调控农村初中生阅读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促进形成农村初中生阅读“动机、过程、环境、评价”的协同效应,整体提升阅读生活质量。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观察研究、案例研究、模型构建(SEM)等。

1. 建模分析:在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基础上,构建农村初中生阅读生活质量改善理论模型。运用问卷调查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并在对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基础上,对农村初中生阅读生活质量与影响因素的动态关系进行研究。运用SPSSSEM 计量统计软件,通过模型拟合程度和路径系数,反映农村初中生阅读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之间的关系强弱,实证检验理论研究得到的理论假设和理论模型,保证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2. 案例研究:观察15所农村初中部分学生从7年级到9年级的阅读生活状况及其在阅读关怀理念下教师引领其提升阅读生活质量的过程,形成跟踪观察记录和分析报告。

3. 行动研究:参与课题的教师对实验班级学生阅读生活进行基于人文精神的阅读关怀,在反思性实践中创新阅读动机、过程、环境、评价的关怀方式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幸福度和阅读素养。

二、结论与对策

(一)主要结论

1.本研究调查表明农村初中生的阅读呈知识取向和应试取向,实用性、功利性明显,阅读主要受外部动机驱使;学校、教师对农村初中生阅读生活质量提升起主导作用;由于课业负担重,学生的阅读时间主要是双休日和寒暑假;阅读媒介以纸质为主,随着年级的升高,手机、电子阅读器等电子媒介阅读的比例逐渐加大;农村初中生有精读和摘抄的习惯,但在阅读中较为关注情节,偏向识记式阅读,缺少思辨性阅读;学习成绩越优秀的学生,阅读热情越高,由读到写的转化意识也越自觉;男女生阅读习惯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女生的阅读方法和习惯要优于男生;课外阅读主要在家里进行,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学历层次、阅读习惯对学生的阅读质量影响重大。

2. 本研究证实“阅读动机、阅读方法和阅读环境”分别对农村初中生“阅读质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阅读评价和阅读时间”对农村初中生“阅读质量”并没有显著性影响。在提高阅读质量的过程中,阅读动机是至关重要的内部条件,阅读环境是需要重视的外部条件,阅读方法是提升阅读质量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尽管阅读时间和阅读评价对初中生的阅读质量没有显著的直接关系,但是阅读时间和阅读评价仍然是影响阅读质量的因素。阅读时间受到阅读动机、阅读方法和阅读环境等的影响,因此应当通过对动机、方法和环境等因素的提升,有限度地延长阅读时间,以提高阅读质量。阅读评价对阅读动机和阅读方法等产生影响,因此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且尽可能用多维度多类型的评价方式来提高阅读质量。

3. 本研究运用“阅读关怀”理论,作用、统整“动机、过程、环境、评价”等农村初中生阅读生活质量影响因素,构建基于“动机——过程——环境——评价”的农村初中生阅读生活质量改善模型,以发挥各种影响因素的协同效应。本研究验证了阅读质量改善模型有助于广大教师理解影响农村初中生阅读生活质量的主导因素,并通过自觉实践模型,提升农村初中生的阅读生活质量,实现阅读育人的目的。

(二)具体对策

1. 重点改善影响农村初中生阅读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一是改善初中生阅读动机的建议。(1)根据行为主义者倡导的强化理论,要求教师合理地利用奖励和惩罚。对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皆可以采取对阅读成果的奖励来强化学生对于阅读的热爱,从而提高阅读质量。(2)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一些“可能自我”的观念性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班会等形式,引导初中阶段的学生设想自己读更多有意义的书后得到的成就,促进学生阅读质量的提高。(3)根据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要求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个体成就动机,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对于力求成功的学生,要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阅读任务,安排竞争的情景,并设置可量化的评价方式;对于避免失败者,要安排少竞争或者竞争不大的情景,并对他们的阅读成果进行及时的表扬加以强化,多采用定性的评价方式。二是改善初中生阅读环境的建议。(1)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初一学生,对于一切还都充满好奇和未知,因此首先应当通过校本课程的设置,树立阅读的意识;其次要通过社团组织、读书会等,扩散阅读的影响;最后要通过树立阅读榜样,营造阅读的氛围。(2)对于开始分化的初二学生,首先要通过让学生自己组织阅读活动的形式,增加学生对于阅读的参与感和主动性;其次要通过鼓励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分享探讨,形成互帮互助、争相阅读的环境。(3)对于面临升学压力的初三学生,要通过在试卷中设置课外阅读的题型,来促进阅读环境的延续和发展。三是改善初中生阅读方法的建议。(1)对于初一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且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要强化整本书阅读的意识。经典名著的整体架构、文体章法、线索分合、人物个性的动态走向等,都需要学生有整本书阅读的统照能力。为此,教师可以通过“鱼骨分析法”引导学生勾勒整本书的结构模型,通过指导阅读序言和后记领悟作者的写作意旨,通过绘制“人物族谱图”“性格走向图”等宏观把握整本书的人物情节脉络,通过创意拟写“大事记”“词条索引”“章回目录”等方法引导学生剖析整本书的结构章法。(2)对于初二学生,学科增多且难度增加,同时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因此需要强化阅读批注的习惯。教师应当指导学生阅读批注的角度,从语言、内涵、人物性格、情节铺垫等不同角度批注;给予学生阅读批注的榜样示范,授予学生简单的批注模式;搭建学生批注交流的平台,充分利用微信QQ等平台即时展示学生的阅读批注成果,生成可以效仿的、动态互补的阅读方法。(3)对于初三学生,面临备考压力且时间紧迫,因此需要加强对泛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检索相关书目,并根据摘要、目录等信息对整本书的内容框架有所了解,带着问题去阅读,以提高阅读质量。

2. 充分发挥基于“动机——过程——环境——评价”的农村初中生阅读质量改善模型的协同效应。阅读动机是阅读过程、阅读环境、阅读评价、阅读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阅读过程、阅读环境、阅读评价也是阅读动机与阅读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指导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不能只重视单一影响因素的作用,而要根据农村初中生的生活环境、阅读心理、阅读方法特点等,运用“阅读关怀”的理论,协同多种因素,综合施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以“同情”的立场理解、调适学生的阅读动机,以“对话”的方式参与、引领阅读过程,以“协同”的策略创设、优化“共读场域”,以“育人”的目标设计、实施基于真实情境的评价体系。

3.着力优化以讲述农村初中生的“阅读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叙事性实践策略。学生叙述自己的“阅读故事”,教师倾听学生的“阅读故事”,通过“阅读故事”写作、讲述、交流,学生体验自己的阅读经历,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帮助贫困学生、留守儿童等“弱阅读群体”建构作为主动的阅读者的自我认知。

4. 系统建立理论研究、制度设计、实践推进、主题研修“四位一体”运行模式。(1)聚焦动机、环境、过程、评价等方面,对农村初中学生阅读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继续进行实证性研究,为“阅读关怀”的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2)根据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阅读要求和农村初中生的读情状况,从内容供给层面优化阅读书目,方法指导层面强化阅读课程指导,从考核评价层面引导书香校园建设。实践推进上,成立“阅读关怀”工作室,持续开展“师生共读”“亲子同读”阅读活动,通过师生、亲子的阅读叙事,记录阅读过程,分享阅读经验,唤起更多的阅读期待和阅读参与,建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名著导读模式,引发农村初中生的阅读需求,提升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和反思性阅读能力。聚焦农村初中教师阅读素养和农村教师阅读关怀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以课例分析与故事解读的方式建构了农村阅读教学课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生成发展机制,建设农村初中阅读新生态,助力学生通过阅读实现自我教育,促进精神成长。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