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双核协同”人才培养模式课题申报
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申 请 书
项目名称:“知行合一、双核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的创新与实践
主持人 : 周军
主持单位: 宁波工程学院高教所
通讯地址: 宁波市海曙区后河巷20号
邮政编码: 315016
联系电话: 0574-87081205
传 真: 0574-87361724
电子邮箱: zhoujun7777@163.com
合作单位:宁波市教育局高教处 负责人: 李克让
宁波市教科所 负责人: 徐鸿钧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负责人: 张国昌
负责人:
浙 江 省 教 育 厅
二○○四年二月制
一、简表
项目简况 |
项目名称 |
“知行合一、双核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
项目类别 |
A、总体研究B、专业大类C、教学管理D、自选项目 |
是否招标项目 |
| |||||||||||||||||||||
起止年月 |
2007年10月——2009年10月 | |||||||||||||||||||||||
项 目 主 持 人 |
姓名 |
周军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69.11 | ||||||||||||||||||
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 |
讲师/高教研究 |
最终学位/授予国家 |
博士/中国 | |||||||||||||||||||||
所在学校 |
学校名称 |
宁波工程学院 |
邮政编码 |
315016 | ||||||||||||||||||||
电话 |
87081205 | |||||||||||||||||||||||
通讯地址 |
宁波市海曙区后河巷20号 | |||||||||||||||||||||||
主要教学 工作简历 |
时间 |
课程名称 |
授课对象 |
学时 |
所在单位 | |||||||||||||||||||
1991-1998 |
教育学 |
本科生 |
48 |
淮阴师范学院 | ||||||||||||||||||||
1998-2001 |
教学策略 |
研究生 |
40 |
华东师范大学 | ||||||||||||||||||||
2002-2005 |
课程与教学改革 |
教师 |
40 |
北京师范大学 | ||||||||||||||||||||
2005-2006 |
课程与教学论 |
研究生 |
40/学期 |
浙江师范大学 | ||||||||||||||||||||
主要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工作简历 |
时间 |
项目名称 |
获奖情况 | |||||||||||||||||||||
1998-2000 |
编写教育部组织的教育硕士教材《教育原理》 |
| ||||||||||||||||||||||
2002-2003 |
出版专著《教学策略》 |
| ||||||||||||||||||||||
2006-2007 |
服务型教育体系中政府的作用,2006年度宁波市教育局专项课题。 |
优秀论文奖 | ||||||||||||||||||||||
项 目 主 持 单 位 |
总人数 |
高级 |
中级 |
初级 |
博士后 |
博士 |
硕士 |
参加单位数 | ||||||||||||||||
4 |
3 |
1 |
|
|
2 |
|
3 | |||||||||||||||||
主要成员 不含主持人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职称 |
工作单位 |
分工 |
签章 | |||||||||||||||||
徐挺 |
男 |
1949.2 |
研究员 |
高教所 |
总体规划 |
| ||||||||||||||||||
唐旭东 |
男 |
1972. |
副教授 |
教务处 |
统筹 |
| ||||||||||||||||||
熊和平 |
男 |
1972.10 |
讲师 |
高教所 |
撰写论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项 目 合 作 单 位 主 要 成 员 |
总人数 |
高级 |
中级 |
初级 |
博士后 |
博士 |
硕士 |
参加单位数 | ||||||
4 |
3 |
1 |
|
|
2 |
|
3 | |||||||
单位:宁波市教育局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职称 |
工作单位 |
分工 |
签章 | |||||||
李克让 |
男 |
1971.4 |
副教授 |
高教处 |
市内调研 |
| ||||||||
杨晓波 |
男 |
1978.9 |
主任科员 |
高教处 |
市内调研 |
| ||||||||
|
|
|
|
|
|
| ||||||||
单位:宁波市教科所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职称 |
工作单位 |
分工 |
签章 | |||||||
徐鸿钧 |
男 |
1965.10 |
副研究员 |
宁波市教科所高教研究室 |
撰写论文 |
| ||||||||
单位: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职称 |
工作单位 |
分工 |
签章 | |||||||
张国昌 |
男 |
1979.10 |
助理研究员 |
高教研究室 |
调研 |
| ||||||||
|
单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立项依据:(项目的意义、现状分析)
项目的意义: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两种评价尺度。一种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另一种是学校外部的评价尺度,即社会的评价尺度。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外显质量特征即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而对高等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太关注;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要是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内部质量特征作为评价依据,即评价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整体上是否达到学校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是否相符。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既要接受学校自身对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的评价,又要接受社会对高等教育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因此,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校的当务之急。值得指出的事,“知行合一、双核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我校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学校总体主动适应社会的表现。这是在国家经济迅速发展、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体制亟需重大突破的情况下,高等学校为了适应这种种重大的变革,进行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现状分析:当前,我国高校课程、教学及相关管理设施不力,使毕业生知识技能结构不完善、动手能力弱、创新精神匮乏,环境适应、职业迁移能力严重不足。这与我国社会转型、科技革命中知识激增、市场竞争激烈的现实及其对人才的要求极不适应。基于此,必须立足环境变化及其对人才的新要求,对传统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从高等教育自身角度来说,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迈入了大众化阶段,并逐渐向普及化进军,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质量观、价值观等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也是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既要培养大批在某个领域具有开发、领导、调控能力的社会精英,还要培养更多的具有较强迁移能力、具有一定实际技能和相当理论基础的一线劳动者。因此,大学的人才培养观应强调指向职业或职业的准备性,增加实习、实训、实践环节,将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寓于活动课程中。在大量的实习、实训和实践中,学生的专业知识也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检验,专长得以发展,创造力得以挖掘,从而有助于学生培养适应能力、冒险精神、合作意识,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养成较强的职业素养。 |
三、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1.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改革内容: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知行合一”学校精神为指导,以社会对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需要为参照基准,针对全校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的全面改革。改革的重点是优化学校的专业总体结构,并对每一个专业,包括增设的专业、合并后的专业,重新定位其培养目标、设计其培养规格、制定其培养方案、选择其培养途径。 改革的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构建一套完整的、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学校特点的实践创新型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应用性工程类本科院校,必须找准自己的方向和明确培养规格,我们提出培养“现代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仅对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步骤,也是学校自觉融入到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举措。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探索出一种培养模式,在短短的四年期间让学生基本完成工程学习、实践训练和实际工作体验。 | ||||||||||||||||||||
2.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及可行性分析 实施方案及实施方法: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宜构建以核心课程为中心的核层式(核心课程、一般课程和拓展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结构体系。 在课程形式上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应职教育”组成。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为两课、外语等(2-3门);专业教育设置专业核心课程(5门左右),应职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职业资格考证教育,二是针对就业岗位群的单项技能培训。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理论课总学时控制在2100左右,以加强实践教学;其中,建设核心课程为首要任务,各专业都把建设核心课程作为重中之重。教学内容改革要坚持“应用能力导向”原则。即每门核心课程要以培养何种能力为导向重组、优化教学内容,即强化“能力项——知识点”体系。任课教师都应明确,本门课程主要培养何种职业能力,怎样实施教学,并据此讲清知识框架及知识点。建立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应用开发能力的关键所在。改革方案拟把实践教学整合为基础实验教学、工程基础训练、综合运用实践、素质拓展与社会实践四个平台相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 具体实施计划 一、研究的前期调研活动分工(2007年10月-2008年2月) 1.省内外同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情况调查、汇总; 2.国内外相关人才培养模式信息汇总; 3.宁波市相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调研; 4.校内各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汇总。 二、学校总体方案制定及完善(2008年3月-2008年12月) 1.分析比较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异同; 2.召开人才培养模式小型学术研讨会; 3.制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方案; 4.咨询有关专家并结合具体情况进一步修改方案; 三、撰写论文并发表(2008年6月-2009年10月) 1.撰写相关论文 2.汇总各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报告,撰写研究总报告。 | ||||||||||||||||||||
3.项目预期的成果和效果(包括成果形式、实施范围、受益学生数等) 预计成果形式包括“知行合一、双核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报告集,主持人及成员发表核心期刊以上文章8篇,“知行合一、双核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是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全校范围内实施,预计受益学生数8000人。 4.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受各种因素影响,当前我国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的是科学型人才,而不是工程型人才。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在于,真正找准了工程类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并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作为一所新建应用性本科工程类院校,层次上介于技术与研究两者之间,改革始终强调工程科学与工程实际的紧密结合,同时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亦可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社会发展所引起的就业变化进行转换。我们认为工程师至少可分成三种类型:技术型、实践创新型和研究型,主要特点见下表:
|
四、教学改革基础
1.与本项目有关的教学改革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教学改革工作成绩 主持人多年从事教育与心理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并已获得教育原理博士学位,出版了教学研究的专著《教学策略》,对高校教与学的基本规律有较透彻的研究,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项目申请者所承担的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情况 1998 参与编写教育部组织的教育硕士教材《教育原理》,在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主讲《教学策略》等课程。 1999 参与华东师范大学校本课程课题,发表论文《试论校本课程的影响因素》,《教育发展研究》,1999,12期。 2000 参与教育部师范司主持的“教师专业化”研究项目,参与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2002-2003 参与教育部基础课程研究中心项目,对全国中小学教师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培训。 2004 参与原教育部师范司袁振国司长主持的“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出版项目,出版专著《教学策略》。 2006至今 服务型教育体系中政府的作用,2006年度宁波市教育局专项课题,已结题。 2006至今 新升本科院校教师评价与教师激励模式研究,2006年度宁波工程学院校级高教研究课题。 |
2.学校已具备的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学校对项目的支持情况(含有关政策、经费及其使用管理机制、保障条件等,可附有关文件),尚缺少的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包括教学基本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风建设和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等。我校通过相关制度建设,取得了初步效果。加强制度建设是通过一系列全校性会议来展开的。在2004年召开全校科技工作大会的基础上,2005年先后召开了思政工作大会和教学工作大会,2006年上半年召开了师资工作大会,2007年召开实验室建设工作大会。每次大会以后,都发布了相关的规章制度,激励各分院加强本科教育教学基本建设,努力培育特色;同时激励师生员工出成果,出精品,为学校建设添砖加瓦。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学校实施了“321质量工程”,即建设重点专业、重点课程和重点实验室,培养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加强教学评估,促使师生员工在“321质量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展才华,树立“品牌”。目前,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的各种条件基本具备。 |
3.申请者和项目组成员所承担的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情况 申请者2000 参与教育部师范司主持的“教师专业化”研究项目,参与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2002-2003 参与教育部基础课程研究中心项目,对全国中小学教师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培训。2004 参与原教育部师范司袁振国司长主持的“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出版项目,出版专著《教学策略》。项目组成员曾主持《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等教育部课题2项;主持《普通高校院(部)工作绩效考核》、《宁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等教育厅、市哲科课题3项;出版《高职教育合格性与发展性评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25万字;《宁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主编,西安电子科大出版社,2005年5月,21万字;《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方案选编》(教育部高教司编),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等。 |
五、经费预算
支出科目(含配套经费) |
金额(元) |
计算根据及理由 |
合计 |
60000 |
|
1.省外调研 |
15000 |
考察国内同类型学校,含交通、住宿补助等 |
2.宁波市内调研 |
5000 |
市内相关院校调研及座谈会 |
3.通讯及耗材 |
5000 |
电话(含长途)及打印耗材 |
4.小型学术研讨会 |
20000 |
8-10人的小型研讨会 |
5.版面费 |
10000 |
用于6篇核心期刊及以上论文发表 |
6.专家咨询费 |
5000 |
邀请国内著名专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六、主持人所在学校意见
公 章 学校领导签字 年 月 日 |
七、教育厅专家组评审意见
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
八、教育厅审批意见
(盖章) 主管部门领导签字: 年 月 日 |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