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以语文课程资源促学校文化力发展的实践探索》研究方案

《以语文课程资源促学校文化力发展的实践探索》研究方案

湖州市吴兴高级中学课题组

 

、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校际竞争在这个时代已愈演愈烈、日趋复杂,这种竞争的内容“正在且必将超出过去单纯的以学校输出质量(成绩)为标准”的竞争,而广泛地涉及“对各种资源的配置与运用”的竞争。这样的优胜劣汰引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里?我们认为,极其有效和重要的环节就是“打造学校文化力”,换言之,“学校文化力”将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内质。

吴兴高级中学于2001年8月由原湖州四中、八中、十二中的高中部合并组建。2002年2月被评为省三级重点中学;2005年4月被评为省二级重点中学。2005年原湖州织里中学并入吴兴高级中学,8月迁入新校园。2007年3月顺利通过省一级重点中学评估。5年中连升三级的吴兴高中,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增强价值内涵,形成文化力,打造特色品牌。

然而,文化力的形成往往依赖于长期的办学实践,须经过自身努力、外部影响、历史积淀而逐步形成,那么对于一所由多个学校重组而成的新建高中,如何摆脱校史短、文化浅、价值观冲突明显等客观原因带来的劣势,准确定位“学校文化”而在竞争中胜出呢?坦率地说,新建高中更需要以文化为战略武器,以独特的文化内涵为前提,通过构建师生的“精神家园”——共同的价值理念、行为准则等,从而积淀一种独特的“文化力”——“资本能量”、“人本力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合并前的四校都有数十年的历史,具有各自的办学特色,所以新校与以上几所中学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具有很大程度的承续与兼容。新建时的吴高或多或少吸纳了各个学校的风格:如吴高校长来自湖州中学,“青年教师校本培训”沿袭了百年名校湖州中学的做法;“百分竞赛”借鉴湖州八中的管理模式;注重“科研兴校”,全面培训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又带有湖州四中的影子等等。如何将各校“文化的碎片”上升为新校“文化的整体”,从而形成具有个性形象特征的文化力,是我们思考的重点。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为文化载体”的语文学科。经典文学作品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精神、哲学思想、审美趣味、民族智慧和理想人格,学生能够从中吸收各种文化营养,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发展自己的健全人格。《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必须充分发挥语文自身的优势,“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非常巧合的是,从2006年秋季开始,浙江省全面实施高中新课改,统一了各学科使用的教材。而高中语文采用的苏教版是以“人文性”的话题内容来统领各个学习专题,螺旋式地向学生展示人类文化的力量。在这样的挑战和机遇面前,我们认为,一方面学校应该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另一方面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更要“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历史使命,让学生在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以语文课程资源促学校文化力发展的实践探索课题,旨在探寻学校文化力发展的最佳途径,探究语文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与学校文化力发展的正相关性,从而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个时期以来,学校文化建设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论著颇丰。影响较大的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石中英的《文化多样性与学校文化建设》,将“学校文化”分为思想文化、人文文化、制度文化、科学文化、管理文化、物质文化等;并按管理层面又将“学校文化”划分为班级文化、群团文化、教研文化等。在刘引主编的《现代基础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中华书局20035月版)中,还以专题的形式多方面、多角度地探讨学校建设中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课程文化等

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程红兵曾围绕他们学校的培养目标,根据教育工作的逻辑关系把“学校文化”分为课程文化、组织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此外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关世杰等翻译的《世界文化报告——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中对“学校文化”也有过独到的剖析。

我们认为学校掀起“文化热”是教育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研究和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学校办学层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但我们课题组通过浏览、比较等多种途径深入调研后却发现一个有待思考的现象:目前国内外在将“文化”甚或“校园文化”持续升温的情况下却很少有人对“学校文化力”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众多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也仅止于校园文化“社团建设”等单一向度;即便是阐述“学校文化建设”的文章也是理论深度有余而实践意义不足。其次,能从课程资源的角度来研究“学校文化力”的文章更是鲜见,较多的文章是论及在学科(尤其语文教学)教学中如何做好德育渗透问题。

此外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谢兰荣的《新时期语文课程文化的重塑》从语文学科角度阐述了学科中的文化重塑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对语文新课程的研究较有深度和推广价值。但是除了前文所述的对“学校文化力”问题乏人问津外,能将“语文课程资源”与“学校文化力发展”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的尚无先例,这就为本课题“以语文课程资源促学校文化力发展之实践探索”的展开与深入提供了创新与突破的广阔空间。

为此,我们更愿意将“学校文化”作为一个动词而非名词来看待,使之成为“基于学校传统、结合实践境遇、谋求未来发展、不断与周围环境达到一种和谐共处状态”的“力”的动态过程。传统特质、当前境遇、发展趋向是本课题所架构的学校文化力发展的三维动态模型,语文课程资源则是本模型运动时的助推器。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其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1.课题界定

本课题是一项关涉学校发展走向的行动研究。课题的基本指向是:应用国内外学校教育的成熟理论和经验,充分运用语文课程资源的文化载体功能,在对学校现有文化内涵提炼的基础上,寻找语文课程资源中切合吴兴高中学校文化力的部分,通过课内外多形式教学活动予以最大化、最优化,使之成为浸润每一位学生灵魂、提升学校内涵的精神力量。

本课题中的“语文课程资源”特指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学科的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报刊,影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图书馆、博物馆;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都在此列。

“学校文化力”是基于学校文化而不同于“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一种特定的具有动态性的“人本力量”,通俗地讲就是学校文化所产生的“能量”。吴兴高中以“亲水文化”为个性化识别标志,建构以“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为核心的学校育人理念,提炼以“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奔流不息的探索精神”为两翼的吴高精神。

本课题拟从如下三个纬度(即基本内容)展开子课题研究,全面揭示语文课程资源与学校文化力发展之间的逻辑联系。

2基本内

①《吴兴高级中学的学校文化现状与发展态势研究》

本项子课题主要研究各校在合并前的自身文化传统、多校合并重组后的现有学校文化的内容与倾向性特征,仔细梳理现有学校文化中的成果和不足,提出如何弘扬这些成果,弥补这些不足,提炼出适合新学校历史、符合时代需要、体现办学理念的标帜。这种“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基本信念和价值观念”,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学校发展的,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将被提炼为“亲水文化”。

②《基于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学校文化力之发掘与利用》

学校文化力是由各种要素构成且在综合发生着作用的。本项子课题旨在探究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在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挖掘课堂教学资源中符合学校以“上善若水”为主体,以“宽容与探索”精神为两翼的人文内容,寻找它们与新建高中文化力发展的助推关系,从而进一步从学科层面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③《语文课外课程资源与新建高中学校文化力发展的关系研究》

课外资源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物质情境、文化情境和人际情境对学生发展产生潜移默化影而构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子课题研究是一个介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课题,既涉及学校的文化力发展,又关注校外的课程资源对学校文化力发展的提升。

(二)预期目标

1.完成对吴兴高级中学学校文化现状与发展态势的理论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校园文化理论及新课程理念向推进学校文化力发展实践的转换,包括形成研究报告及相关文集(论文集、②校本教材、课堂教学案例集、课外活动方案集、学生活动成果汇编--调查报告、习作、小论文等、创建网页、刻录课件、视频资料)等。

2.经探索而取得的促进学校文化力发展的实践性做法,如 “亲水文化”系列的文化长廊(文化墙)的设计、《上善若水》警句格言手册刊发、“亲水文化”系列的全校性活动项目的形成,以及“青春读书节”的举行等。

3形成学校“亲水文化”的“强刺激”,增强全校师生对学校精神的认同感,使“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育人理念,“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奔流不息的探索精神”深入人心。

4提升吴兴高中的社会知名度与美誉度,在市、省级或以上新闻媒体中介绍、宣传学校“亲水文化”的品牌特色,力争品牌效应。

四、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一)子课题《吴兴高级中学的学校文化现状与发展态势研究》的操作方法

1召开教师座谈会、组织问卷调查等,了解四校合并前的学校文化传统、知名校友等;由课题组成员中来自这几所学校的老师分别撰写调研报告。

2根据新校组建后教代会上通过的学校发展五年规划,分层次召开座谈会,畅谈学校远景目标。

3课题组依托校工会和团委、学生会,举办以“我理想中的吴高”为主题的师生征文比赛、演讲比赛。

4举办“学校发展·个人成长”教师论坛。

5研讨活动:“校在水中”的吴高,如何以“水”为资源载体,提炼出简洁而有创意的、与吴高所推崇的宽容进取、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永不言败的精神同质的学校文化力的精髓。

关键词:亲水文化;一体两翼

  :以“亲水文化”为个性特质文化,建构以“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为核心的学校育人理念,提炼以“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奔流不息的探索精神”为两翼的吴高精神,最终目标是致力于创建一所理想的学校。

(二)子课题《基于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学校文化力之发掘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1巧借苏教版教材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的教材选编特点,充分发挥语文课内资源模式多元的作用,在高中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在了解学生实际水平和需求的情况下,以课堂教学模式的灵活多变,依托现有必修与选修教材中潜在的课堂资源,对其中最具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部分予以大力挖掘。

2积极而有效地利用隔周安排的语文阅读课时间,结合模块教学的内容和学校文化精神发展的需要,在阅览室阅读的渠道之外通过课堂上播放《唐之韵》、《百家讲坛》等系列深具人文知识性的节目,逐步树立起文化立校的教学思想和发展理念。

3指导学生阅读《沧浪》等校办的语文杂志,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唐诗鉴赏词典》、《宋词鉴赏词典》等语文工具书,提高阅读鉴赏水平,在学生的人生底片上打下精神底子。

4通过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诗歌朗诵会、课本剧表演、课前5分钟演讲等形式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和谐共融,提升其作为现代公民的良好素养。

(三)子课题《语文课外课程资源与新建高中学校文化力发展的关系研究的主要措施

1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进行“世界经典名著赏析”,挖掘名著的内在人文内蕴,形成“我向名人学习”的和谐校园氛围。通过影视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发挥其教育魅力,以文学的眼光去品评,开展影评征文活动。

2路标、报廊等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利用校园优美环境,熏陶学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等等,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3利用研究性学习实地参查调研,了解当地社区课程资源的条件与分布状况,如自然环境、名胜古迹、经济文化状况、文化名人()、民俗风情、节日文化等,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创造新的文化资源。

4创建文学社团,开展文学讲座和文学笔会,办好文学社刊,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悟和见解,形成清新、自我、诗意的文学文化氛围。利用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5办好校园广播站,采访、编排、播送校内外新闻;利用图书室、阅览室、报亭和网络媒体等工具和场所,扩大学生阅读量,拓宽学生知识面;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711——20081

课题组成立,确定主要研究人员,并以主要研究人员为骨干组建子课题领导小组,研究并制定主课题研究方案。语文组老师自愿报名参加。召开课题研究组成员会议,学习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各成员确定各自的研究侧重点。

2实施阶段:20082——20087

1)子课题申报与开题准备;

2)子课题研究方案讨论与完善;

3)制定子课题实施策略,边实践边改进;

4采访调查,收集资料,分析数据,各课题组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5)由学术委员会邀请专家进行课题研究的中期指导。

6)根据专家意见,结合实际现状,调整研究内容,补充相关资料

7)课题总结准备,每人完成一个研究工作总结,各组长完成子课题终结报告。

3总结阶段20088——10

整理资料,总结提炼课题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全部成果。

在子课题的基础上完成总课题的结题报告撰写。

结集编印课题研究论文以及师生的各类成果汇编。

(二)人员分工

1吴兴高中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之学校文化力的发展态势研究………………… 蒋玉宇

2四校合并前原有学校文化精神的发掘与扬弃 ………………  红计玉琴 李品磊 於子明

3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中学校文化力发掘的意义与前景展望 ……………………………俞晓瑾

其中:    必修模块一中学校文化力的发掘与利用  ……………………董 

           必修模块二中学校文化力的发掘与利用  ……………………陶 凯

           必修模块三中学校文化力的发掘与利用………………………徐 

           必修模块四中学校文化力的发掘与利用………………………潘亚萍

           必修模块五中学校文化力的发掘与利用  ……………………姚丹凤

语文读本一中学校文化力的发掘与利用………………………计玉琴

语文读本二中学校文化力的发掘与利用………………………刘晓佳

语文读本三中学校文化力的发掘与利用……………………… 

语文读本四中学校文化力的发掘与利用………………………吕何娴

语文读本五中学校文化力的发掘与利用………………………王立新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语文元素的挖掘与渗透 …………………………………………… 

其中:    校园文化中的强健元素与学校文化力的结合…………………杨凤仙

地方课程中学校文化力的发掘与利用  ………………………王 

校本课程中学校文化力的发掘与利用  ………………………费   

研究性课程中人文性课题的选题策略  ………………………费建琴                       

      “新农村建设”之社区实践活动与学校文化力的关系 ………宋春学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吴兴高中原名湖州市第十五中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没有上百年甚或数十年的文化积淀,一切都是从无到有,从艰难起步到平稳发展并趋向高位运作。诚然,学校文化必须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但我们认为,吴兴高级中自2001年由湖州四中、湖州十二中、湖州八中的高中部师生合并而组建,又于2005年将湖州织里中学并入后,各校的学校文化已或多或少有所积淀并随教师带入新建高中,那么5年后来探究各校文化对新建高中学校文化建设的影响就具备了实践依据。

虽然各自的学校精神具有传承性,也有相对独立性。但经过5年的磨合理应会共同生成一种新的文化认同感。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构想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契机。我们认为只有全体吴兴高中师生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上达到了融通和融合,并且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愿景目标,学校才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新校园地处湖州西山漾风景区和新兴工业园区,毗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国示范点“八里店农民新村”。占地200余亩,各种教学设施均按照省一级重点中学标准建造和配备,能满足各种教学需要。作为一所新建学校,5年来我们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始终未停止过相关的呈分散状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尤其在“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教师致力于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撰写的论文多次获省、市级奖或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这些将有助于本课题的深化研究。学校一直非常注重“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多媒体设施、宣传栏、广播等资源完备,新课程背景下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的开设和研究性学习的如火如荼;政教处、团委开展的社团活动等,都使学校文化的战略个性日益显现,这些无疑将提升“学校文化力”,提高了社会知名度。

课题负责人黄丽君老师,是教育部“跨世纪园丁工程”国家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又是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有高尚的师德和严谨的作风。多年来主持全校的教学和教科研工作,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出版专著2部,已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近50篇;主持过5个部、省级课题,获得过全国科研成果特等奖等多个奖项;是湖州市政府确定的“专业技术带头人”,有专项科研基金作保障;是湖州市教学明星、湖州市十佳思想政治工作者,有政府津贴支撑。课题组成员多来自本校语文组,是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者,部分是市级、市属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具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开拓创新的能力,同时也具备课题研究与控制能力。

                             执笔:  黄 丽 君

                              2007年10月18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