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
写作教学中师生心理态势的调控策略研究
上海市通河中学 唐秋明
一、 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推进,我们发现,现实作文教学中的模式化现象与新课标中提出的培养学生个性化要求,有着巨大的差距。特别到了高中阶段,作文教学,就简化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师生写作教学形态固化现象和心理态势问题分析:
阶段 |
具体各阶段 |
角色 |
固化模式 |
心态分析 |
写前准备 |
长时记忆(主题知识和话语知识)储备阶段 |
师 |
一味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 |
急于求成,目标不够明确。 |
生 |
乱读、偏读、不读 |
缺少自主性的选择。 | ||
写 作 过 程 |
前写作阶段(构思) |
师 |
对审题、立意、结构、选材等方面进行指导 |
割裂地、过分地强调技巧。 |
生 |
顺着教师或被教师肯定的发言者的思路进行构思 |
依赖,迷信技巧。 | ||
作文阶段(转译): |
师 |
等待、催促 |
与已无关 | |
生 |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字数 |
敷衍,完成任务 | ||
重写阶段(评价、修改): |
师 |
打分、佳作评讲、问题罗列/很少要求修改 |
权威评判 | |
生 |
接受、听/不修改 |
全盘接受 | ||
写后回顾 |
长时记忆与工作记忆调整阶段 |
师 |
无 |
忽视 |
生 |
无 |
漠视 |
注:上表中的“具体各阶段划分”参照“海耶斯—弗劳尔模型”。
(二)写作教学中师生心理态势的调控策略:
1.教师自我调控策略
⑴ 教学关系中教师心理角色的调整
指导者→服务者
(创设写作环境、激发创作灵感、提供材料搜索源……)
⑵ 作策略性知识的心理认识的调整
由过分地、割裂地传授写作策略性知识→使学生将其转化为可自我调控的写作能力
(写作策略性知识,即关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的方法和规则)
2.对整个写作教学过程注意力分布的心理调整
从过分强调或忽视某些环节→科学地、合理地分布教学注意力
3.学生自我调控策略
⑴ 文训练心理准备的调控
消极准备→积极准备
⑴ 写作教学中自身位置的心理调整
被动接受者→主动索取者
⑵ 写作过程中情绪状态和动机维持的心理调控
从情感、动机的无序→情感、动机的有序控制
⑶ 学互动调控策略
①师生对话,健全反馈调节机制。
②问题讨论,提升评估指导质量。
③阶段评议,加强写作能力整合。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三、研究的实施步骤:
参照行动研究法的一般操作步骤,本课题大致分四阶段进行:
计划阶段:(2004.10—2004.11)调查研究、文献查询、调控方案设计、方案初步论证
行动阶段:(2004.12—2005.5) 调控方案实施与观察,不断细化操作环节
考察阶段:(2005.6—2005.8) 考察行动内容、效果,行动条件和制约因素,行动者情况和出现的问题等
反思阶段:(2005.9—2005.10) 课题小结,修改方案,准备开始新的行动。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