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结题报告

2006年秋季起,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实践在我省全面实行,这场改革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对广大历史教师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和震荡。如何彻底有效地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实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转变,是摆在一线历史教师面前一项全新而艰巨的任务。

一、课题提出的基本背景

新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这就为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旧版高中历史教材不同的是,高中新课程历史教材采用的是专题式编写体例,涉及的专题知识更深更广,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技能的要求更高。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升华,成为高中一线历史教师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我们通过深入调研,发现课堂教学的问题意识已得到我们全体教师的重视,并进行着不懈地探索。但是,对我们的课堂问题教学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后,我们发现仍然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问题设计“教材化”

目前,不少教师设计的问题脱离学生实际,问题设计存在“教材化”倾向。教师在课堂上提的问题绝大多数是其根据教材内容预先设定的,问题往往因缺乏针对性而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不能真正诱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多拘泥于教材,脱离学生的智力水平,其结果或者是由于设计的问题太难,学生不会作答;或者是由于设计的问题完全无“认知冲突”,学生不愿回答。

2、问答主体“教师化”

课堂上很少见到学生主动、大胆地对教材或教师的讲课内容提出疑问,致使学生始终处于被教师的问题牵着走的被动学习状态,他们的思维也是跟随性的,问题教学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更为可悲的是,目前问题教学还存在“答”的“教师化”现象。有的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干脆自导自演、自问自答,成了学生的“代言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问题跟自己没关系,不思考也不要紧,反正有教师来作答,答错了倒可能遭到师生的批评与挖苦。这样的问题教学只会禁锢学生的思想,窒息学生的思维。

3、问题教学“结论化”

在问题教学实践中,重问题结论、轻思维过程的现象普遍存在。现在常见的问题教学模式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交流——提供结论”。这样的课堂,教师真正关注的是学生的答案是否与自己的期望一致。当得到的是学生不够准确或近似的答案时,教师难免会对这些回答敷衍了事,进而急忙转问其他学生,直到问到他所认可的答案为止。这里的问题讨论只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手段,教师并没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也很少有对问题解决的方法、思路等方面的启发与点拨,更无暇顾及学生在探索问题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结果,学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4、思考时空“狭窄化”

有的教师一提问题马上就叫学生回答,或学生回答后不进行评价,或不让其他学生充分发表不同意见,或学生还没有回应,教师就又频频发问,结果是搅乱了学生的思维。还有的教师向学生亮出问题后,过多地分析讲解这些问题,唯恐自己没把问题解释清楚,占去了学生大量的思考与体验时间,最终把学生教得没问题,以为这才算成功的教学。也有的教师为了急于获得问题的答案,只让个别优生回答,致使大多数学生只是机械接受个别优生现成的思维成果。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满堂灌”,只不过是学生向学生灌输而已。这些教师的种种做法根本原因在于教学观念落后,他们只关注教学内容,只想如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无视学生是学的主体,忽视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情感变化。

基于对以上问题教学的思考,为进一步促进我市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实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目的,市级课题《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在三明一中、三明二中、宁化一中等三所实验校进行具体实践的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基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以问题为主线的历史教学模式的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开展该课题的研究,扎实、稳妥地推进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有利于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开展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方式“问题教学法”的研究,有利于扎实、稳妥地推进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有利于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形成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网络和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有利于通过教学活动实践,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问题教学法的研究是历史教学方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该法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传入中国,进入90年代,该法的研究掀起热潮,主要集中于探讨历史教师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设问,如何组织学生相互讨论等,以朱光明的历史问题探讨法、李经纬的问题讨论法和侯西强的问题中心教学法具有代表性。新课程实施以来,有许多教育工作者也在探讨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实际运用,但普遍存在以下几个不足:

(1)未针对教材编写体例的变化深入研究问题教学法与新教材的有效整合;

(2)对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贯彻新课程理念,提高学生技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不足;

(3)对问题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运用的研究不足。

因此,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为了更加有效地实施 课程教学,对问题教学法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这一课题的研究就显得更加必要、更加迫切了。

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学生体验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同时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

本课题预期实现的研究目标是:

(1)探索一种将问题教学法与新课程三维目标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即让学生通过体验、探究、参与讨论、调查、实践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把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密切结合起来,以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2)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双基为中心、考试为中心”的课堂结构,逐步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生活为中心、三维目标为中心、全面评价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最终使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型向主动参与型转。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收集积累相关的理论资料,寻找理论支持和依据,形成课题方案;收集学术界教育界在该课题上的研究成果、教学案例等。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09年1月——2010年2月):按照制定的课题方案实施课题研究,并积累相关材料,形成阶段性课题研究成果。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0年3月——2010年8月):根据课题操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材料,结集教案和反思教案,提出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新策略,撰写相关论文,形成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经过研究我们确定人员分工:三明一中林永全老师负责研究的子课题为:问题教学法的内涵及特性;三明二中谢金彪老师负责研究子课题为:问题教学法引入新课改高中历史课堂的必要性;宁化一中肖毓云老师负责研究子课题为: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宁化一中李青明负责研究子课题为:问题教学法中的师生关系研究;宁化一中刘志明负责研究子课题为问题教学法的优缺点评析及与其他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这些老师都是我市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骨干教师,都工作在历史教学第一线,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课题组绝大部分成员任教于课改年段或参加过新课改培训,对高中历史新课程的了解研究均较深入,积累了相关的教学和研究资料。三明一中、三明二中、宁化一中拥有丰富的教学研究资料和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学校积极支持本课题的开展。

我们对问题教学法这一课题的研究包括:

(1)问题教学法引入新课改高中历史课堂的必要性,即为什么要实施问题教学法。

(2)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即如何实施问题教学法。包括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各个环节的体现与实施,问题情境设置的基本 原则等。

(3)问题教学法中的师生关系。

(4)问题教学法的优缺点以及其他教学法对问题教学法的优化补充。

课堂教学是科研的主阵地,特别是基础教育的科研,一线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更具推广的价值和意义,它的功效更具内涵,两年来,我们围绕课题主要做好:

⑴公开教学。上好实验课、示范课,重点探究新观念的体现,新模式的运用,旨在通过公开教学及时传播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⑵专题研究。重点研究落实问题教学法的理论,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侧重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研究问题。

⑶教学评比活动。以实验为契机,推进各种评比活动,及时总结推广,辐射运用。

(4)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双基为中心、考试为中心”的课堂结构,逐步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生活为中心、三维目标为中心、全面评价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最终使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型向主动参与型转化。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与结论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本课题组积极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目前已经基本完成第一、第二阶段研究工作,并取得可喜的成果。

(一)注重组织机构建设和理论学习

完成课题,组织是保证。为此,我们成立了以三明一中、三明二中、宁化一中为成员的课题组,并对研究条件配备、对外联系、调查分析、媒体技术、资料搜集与提供、课题实验、成果形成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分工。随后,为了保证本课题的研究达到预期的成效,在宁化一中肖毓云组长的带领下,课题组成员从教学理论和多媒体技术两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准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教师明确了教育的本质,即“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凸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是非能自辨,疑难能自决,高精能自探,斗争能自奋”,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知道了教材只是“工具和凭借”,教师一定要能立体解剖教材,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在教学策略上,教师从注重学生思维的高度出发进行操作,立足于问题教学,探索了学科问题教学的课堂模式。

(二)立足课堂,着力构建学科问题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既是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又是课题成果价值推广应用的归宿点。课题研究也只有“来源于教学,服务于教学”,课题才会充满活力,呈现生机。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充分利用分处三个不同年段并担任备课组长的优势,在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段同时开展问题教学法的课堂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渐探索出了一套 “问题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教学流程:

创设            尝试             自主              反馈

情境            引导             解决              梳理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从生活情境入手,或者从历史基础知识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法:①通过语言描述,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②利用录音、录象、电脑动画等媒体创造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③利用照片、图片、实物或模型。

(2)尝试引导,把历史活动作为教学的载体。

学生在尝试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把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向,难以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难以判断知识运用是否正确、方法选择是否有效、问题的答案是否准确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引导。

常用启发引导方式:①重温与问题有关的知识。②阅读教材,学习新知识。③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联想、猜测、类比、归纳、推理等。④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

(3)自主解决,把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长远利益。 让学生学会并形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需要让学生反复经历多次的“自主解决”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把历史思维方法的培养作为长期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意识。

常用方式:①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体会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快乐。②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应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再进行尝试解决。③对于思维力度较大的问题,应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共同解决。

(4)练习总结,把知识梳理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选择和设计例题与练习,培养学生主动梳理、运用知识的意识和历史语言表达能力,达到更好地掌握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和历史思维方法的目的。

常用练习形式:①小论文写作。②让学生进行错解剖析等。

总结是把历史知识与技能通过“同化”或“顺应”的机能“平衡”认知结构的必要步骤。适时组织和指导学生归纳知识和技能的一般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记忆和应用。

课堂教学的实践最终的目标是要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学生对问题教学法实施以后的情况反馈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为此,我们分阶段开展了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在问题教学实践及实施的初期,主要调查了学生对现有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看法;在课题实施一个学期后,再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问题教学法实施的感受、看法,并征集学生的意见,为下阶段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在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的结合点上下功夫,也显现了一些成效:在市教科所组织的高三历史学科会及市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观摩中,三明二中田民轩、姚婧、三明一中颜志文、黄燕、宁化一中刘志明、曹朝峰展示了课题研究课六节,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自2008-2009学年度起,我们要求教师在实践课中必须体现课题内涵和各科新课程精神,力图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展示研究成果,并要求教师在实践课基础上写好案例反思,通过“学习备课——轮流上课——互相评课——案例反思”这一循环,促进了教师对课题内涵、新课程标准的再认识和再实践,让每一位教师在学习研究中经历一次课题内涵及新课程标准精神的洗礼;开展多次课题赛课和课题研讨活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形成论文成果。

在前期资料整理以及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课题组老师积极进行理论总结,形成了一系列论文成果。

肖毓云老师在《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中,以高中历史人民版 必修二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一课时)为例,论述了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具体地运用“问题教学法”为我们的教学服务的问题;同时,在广泛开展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研究成果《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从问题教学法引入的必要性、问题教学法中的问题设计、设计问题的原则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分析,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创新教法的实施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李青明老师在《试论“问题教学法”中师生关系的构建》中,分别论述了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其内涵、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应遵循的原则、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具体举措等,详细阐述了在问题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师生关系的相关问题。在《问题教学法中的师生关系》研究小结中,进一步指出,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育理念的逐步更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普及,传统的专制型师生关系已成为实施新课程的桎梏。立足新课程,在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目标三者之间构建新的平衡,教师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敢于放下架子,勇于丢掉面子,善于寻找路子,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建立起一种适应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就是民主平等、理解宽容、互尊互信及和谐合作。唯有如此,新课程才能得以真正全面实施,问题教学法才能顺利推进,基础教育才能越来越接近它培养人、塑造人、提高人的本质。

刘志明老师在《高中新课程历史问题教学法的优缺点评析》一文中,结合问题教学法的前期实施情况,论述了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实施中的优点及弊端,最后指出:高中课堂教学关键是如何将问题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充分有机结合,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共同发挥多种教学方法并举带来的较好的教学效果。用最合适的方法达到教学目的,这一点才是关键。在《问题教学法与史料教学法的优化组合》中,从在问题教学法中引入史料教学的必要性、问题教学法与史料教学优化组合的方式两个方面阐述了问题教学法与史料教学法组合的问题,并对两种教学方法的结合进行了一定的反思,为问题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式的优化组合提供了范例。

(四)以课题开展为契机,促进师生的个性成长

经过两年多的课题研究,我们发现课堂中的师生都有了可喜的变化。学生方面:问题意识强烈,课堂上敢于提问,愿意与同学合作探究,有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教师方面:通过课题研究,有了较强的问题意识,掌握了一定的问题教学策略,教育科研能力也水涨船高。两年来,学校历史学科教学质量稳步上升,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升,学校已形成了课题研究梯队。

四、课题研究的反思

1、及时推广

课题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总结规律,推广成果。对于一线的学校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能发挥课题研究成果的作用,应用于日常教学,打造精品意识,提高教育质量。我们还将要进一步总结提炼,扩大课题研究成果的影响面,实现校际间的成果共享,使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2、深化研究

我们的课题虽然关注了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也作出了大胆的尝试,实践并总结了问题教学法在学科教学中的操作模式,但我们不能有小满即胜的思想,决不能视结题为终点。因为,学习、实践、研究、创造,是任何一项课题研究永恒的主旋律。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学习新课程的相关理论,从已总结的经验中汲取营养,少走弯路,让我们从事的课题研究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行动,使每一位课题研究者都成为教育科研的受益者。我们将继续关注课堂教学,关注研究过程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