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合唱教学中提高中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班级合唱教学中提高中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班级合唱教学中提高中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与研究》2013年被市教科所批准立项,同年12月在教科所赵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中期管理。本课题一直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前推进着,经过不断发现问题与不断探索,课题研究取得一定成效。参与者得到锻炼,教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得到培养。为给今后教学工作提供借鉴,现总结报告如下,请各位专家和同行指正。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合唱又是音乐教育的主要部分。合唱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审美能力和高尚情怀都有重大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这就是课标中社会交往价值的体现,要想更好的体现这一价值,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班级合唱学习。
新课标(2011版)中要求七至九年级学生在课堂合唱练习中积累演唱经验,进一步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江苏省教研室在对初中音乐教材内容做了调整。教材各版快由浅至深、由简渐难的增加了合唱作品的数量。使得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实施班级合唱成了研究的课题。
区级“新公民素养的形成”活动从2013年开始在中小学进行着。其中包含了音乐素养的养成。
我校七年级、八年级学生在班级合唱中捏着嗓子小声唱;歌曲演唱情感表达平淡,唱任何的歌曲都是一个味儿;歌唱中遇到高音时会自行调低八度或者另起音调进行;在课堂上只在乎自己的唱,而忽视了聆听其他同学的声音;对聆听优秀的合唱作品提不起兴趣。针对以上现状,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对歌唱音色的正确理解,每个声部旋律的准确、合唱中的和声音程意识、歌曲演唱时的情感表达、我校班级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在此基础上研究出在课堂中实施班级合唱的有效策略,促进我校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 概念的界定
“班级合唱教学中提高中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与研究”本课题通过七年级学生在两年的时间内学习班级合唱,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策略研究。
三、 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学生班级合唱的学习内容,设计出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合唱的策略;通过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练习方法,充分提高合唱课堂教学有效性;通过把生活中的音乐与课堂中的音乐学习相结合,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丰富中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同学在合唱欣赏、表演中的相互评价,为我校成功实施“体艺2+1”和“新公民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内容
1、七年级中学生合唱审美能力的状况与分析研究。
2、七八年级班级合唱曲目的选择与整合研究。
选择的曲目采取以教材为本,再添加学生喜爱的合唱曲目,以及中外传统的合唱曲目相结合。
3、提高中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研究。
通过静心的聆听合唱作品、灵活的气息运用、歌声的高位置保持、二声部合作时运用轻声歌唱加聆听音色等策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观察法、调查分析法、案例研究法。通过调查问卷、测查,了解研究现状、学生个体音乐能力和合作意识,不断调整研究方向,并通过研究学生在各年级段合唱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表现,探索如何以有效的指导策略组织趣味性的合唱教学,培养学生对合唱的兴趣,促进初中生音乐能力的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课题研究过程中以教学为载体,注重在选择教材内容与组织形式上、途径、方法等方面作有价值的探索,探索音乐活动的趣味性合唱教学,研究过程中注重营造良好的艺术环境,创设生动丰富的音乐活动区域,调动全班参与合唱的积极性,通过研究不同阶段学生前后表现和作品的测量比较,验证研究结果。
1.文献研究法:学习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课题研究的最新成果,借鉴利用,掌握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 调查研究法:了解当前我校学生班级合唱的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了解学生对班级合唱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原始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撰写调查报告;
3.行动研究法:这是本课题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随时调整和修正实践方案,边实践,边研究,边解决实际问题,使研究工作按照研究设计顺利进行;
4.经验总结法:总结课题研究的实践经验,不断验证,修改提高,形成成果。
五、实施过程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七年级学生对班级合唱审美能力的状况。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合唱又是音乐教育的主要部分。合唱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这些审美能力有着重大意义。本次调查问卷是调查初一(1)、(3)、(5)班和初二(1)、(2)(3)班学生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解学生音乐学习方面的信息和学习合唱的意愿。
综合分析,我校学生的音乐认知来源比较偏面化,主要以网络传播的流行歌曲为主,而聆听古典音乐、合唱音乐、民族音乐的学生比例很少;接触过系统艺术训练的学生较少,对音乐知识的学习积累较少;大部分学生音乐方面的自信心不够强。由此可以看出,我校大多数七年级学生聆听音乐的途径比较单一,没有完善的接受音乐技能或技巧的训练,欣赏音乐时就没有抓手,无法合理的评价作品,自信就更谈不上了。
我们也发现大多数学生愿意参与班级合唱活动,因此这恰是创新素质培养的较佳载体。尚有很少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参加班级合唱活动,可能是在歌唱中基本乐理知识的不足和歌唱方法指导不到位导致学生学习合唱的主动性的丧失,造成学生兴趣减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次调查活动给我提供课题研究的方向:培养学生歌唱的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音乐的方法和技能,重新建立正确的歌唱习惯,改进合唱教育教学方法,提升音乐课课堂教学质量,优化音乐课堂教堂教学.
2.选择适合班级合唱的曲目
首先,在中学音乐教材中选择合唱曲
在音乐课堂中根据教材合唱歌曲的难度,由浅入深地组编各年级各班的合唱曲,并在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加以训练。以下列举出部分曲目
适用于班级合唱的教材曲目 |
|||
年级 |
曲目 |
练习要求 |
|
七上 |
练声曲(33页) |
初步了解轮唱 |
|
七上 |
欢乐的啦啦歌 |
轮唱 |
|
七下 |
发声练习(43页) |
三度练习 |
|
七上 |
欢乐颂 |
第二声部长音练习 |
|
七上 |
茉莉花 |
局部二声部 |
|
七上 |
我和你 |
局部二声部 |
|
七下 |
渴望春天 |
局部二声部,第二声部主干音 |
|
七下 |
我们在一起 |
重复乐句采用双声部练习 |
|
八上 |
爱我中华 |
骨干音 |
|
八上 |
赶圩归来啊哩哩 |
局部重复 |
|
八上 |
桑塔露琪亚 |
局部二声部,骨干音 |
|
八下 |
黄河船夫曲 |
第二声部持续加入“嗨佐”的号子声 |
|
八下 |
大海啊,故乡 |
稍简化的双声部练习 |
|
八下 |
踏浪 |
局部重复的二声部练习 |
|
八下 |
钟声滴答 |
三度关系,简化第二声部 |
其次,加入学生喜爱的合唱作品。
《同一首歌》、《橄榄树》、《外婆的澎湖湾》、《感恩的心》、《让世界充满爱》这些通俗歌曲深受初中学生的喜爱,由著名的合唱指挥杨鸿年教授改编的这些合唱歌曲,更加的艺术化。利用音乐课堂在班级合唱中加入这些歌曲,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涨。
序号 |
曲目 |
1 |
同一首歌 |
2 |
橄榄树 |
3 |
外婆的澎湖湾 |
4 |
感恩的心 |
5 |
让世界充满爱 |
再次,结合中外优秀的合唱曲目
在班级合唱中结合课外的中外优秀合唱曲目进行训练,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序号 |
曲目 |
1 |
送别 |
2 |
猜调 |
3 |
踏雪寻梅 |
4 |
掀起了你的盖头来 |
5 |
五月的鲜花 |
6 |
红蜻蜓 |
7 |
牧歌 |
最后,根据各班级的差异选择合适的合唱曲。
我校是分层次教学,各个班的学生素质都有差异,有些班级男生多女生少,有些班男生少女生多,有些班学生音乐素养较高,有些班则稍差些,有些班整体音准较好,有些班整体音准较弱,这些都是我在选曲是需要考量的。普通班的学生整体素质一般,我就给他们选择音域较窄且节奏鲜明,旋律流畅但难度较低的歌曲,如《欢乐的啦啦歌》、《黄河船夫曲》等卡农和伴唱的作品;中层班的学生整体素质较好,我就给他们选择部分二声部,且第二声部进行简化处理的作品,如《踏浪》、《赶圩归来啊哩哩》、《我们在一起》等;提高班的学生素质水平相对较高,我就给他们选择一些二到三声部的作品,如《我和你》、《渴望春天》、《桑塔露琪亚》、《钟声滴答》等;男生比例较多的班就选择《青春舞曲》、《欢乐颂》这类节奏明快且音域不宽又有力量感的作品,女生比例多的班级就选择《大海啊,故乡》、《茉莉花》这类抒情流畅的作品,这样就以扬长避短,充分展示男女音色的特点;针对一些班级有个别声乐水平较为突出的学生,我就在作品中加入领唱,如《爱我中华》等作品。
3.采取措施营造合唱环境,培养合唱兴趣
现今的学生普遍喜欢通俗歌曲,靓丽的外貌加上个性的音色,足以让少男少女们去模仿。充分利用校园里的午间广播,播放通俗歌曲的合唱版、中外的现代合唱作品,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同时在部分同学上、下学的校车上播放合唱曲,歌声渗透到同学们的校园内外的生活中,让同学们尽情地感受合唱、欣赏合唱、尊重合唱。
4.培养习惯,学会聆听,学会表达
“聆听”是指以一种尊重的态度,全神贯注的倾听音乐。这既是学习音乐技能的基本方法,更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必经之路。合唱作品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只有通过聆听才能使其变为感性对象和悟性,聆听音乐实际上伴随着音乐审美接受的全过程。多听、反复的听,一直贯穿合唱学习,无论是单音练习、音程练习、和弦练习,还是轮唱、长音保持式的双声部、三度式双声部等合唱练习。学生听范唱、范奏、不同声部的旋律、声部之间的配合、合唱队与伴奏的配合也是从仔细聆听开始的。学生在学会聆听的同时,也是培养习惯的过程。
在仔细聆听过后,就是学会用声音、肢体、语言、表情去表达音乐的感受。歌声传递的信息可以直接用声音模仿的形式表达,也可以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叙述,身体语言丰富的学生可以融入肢体动作来表达,在深情地歌声中还能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去传递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5.科学的发声方法,提高合唱表现力
a.训练正确的气息和音准基础
青春期的孩子的嗓子、身体都在发育,唱歌普遍用胸部呼吸,存在气息浅、吸气抬肩、不会保持气息等错误吸气方法。我教学生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让气息稳定而灵活,找“闻花”感做深呼气练习,慢吐S做吐气练习;用半打哈欠的方法启发学生打开喉咙,放松下巴。为了音准和音质更好,用白声和有气息控制的高位置声音对比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发声概念。
b.“轻声”找音高
“轻声”歌唱能够形成正确的发声状态,避免喊唱。“轻声”可以克服唱歌时的紧张和僵硬,还可以通过聆听到琴声或者同伴的声音,帮助自己自信的找到音高,准确的唱出来。“轻声”是要求学生用打哈欠的状态练习,学生容易用气息支撑的力量找到声音的高位置。
六、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两年的课题研究,我校学生的审美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各班还培养了一些“声乐小能手”,这些小能手参加校园比赛和演出,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自身的歌唱能力也得到了锻炼。由小能手们组成的小组合参加2014年市中学生文艺会演演唱小合唱《老男孩》获三等奖;参加2015年京口区第五届中小学生文艺展演活动,合唱《绣红旗》和《采蘑菇的小姑娘》获二等奖。
2、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经验
在一次次的围绕课题开展的音乐课活动中,注重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班级合唱的能力是我追求的目标,在通过不断练习、思考、打磨后成为了我上课的亮点,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在课题研究中,本人围绕班级合唱组织公开课教学,课后与同行进行经验交流。2014年本人执教的《瑶族舞曲》在市初、高中音乐学科优秀课评比活动中,获一等奖。校公开课《香格里拉并不遥远》、《念故乡》、《爱我中华》获得了校内外同行教师较好的评价。
3、积累了关于合唱教学的资源包
在这两年时间内,学生们共同排练的合唱歌曲逐渐积累了很多,这些风格各异的作品,是送给学生的音乐资源包。在资源包内有各个少数名族的歌曲、各个地区的歌曲、各个国家的歌曲、不同意境的歌曲。方便了学生以后的学习体验。
4、论文和课例
通过课题研究,本人撰写三篇教学论文并获奖。2014年市第四届“我的教育故事”评选中,《美妙的和声》获二等奖。2014年、2015年镇江市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中,《探讨中学音乐歌唱教学中情感教育渗的途径》和《谈如何让初中学生走近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均获三等奖。
六、研究结论
香港著名的童声合唱教育家、指挥家唐少伟先生曾经说过:“搞好童声合唱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强学校普通班级的合唱教学……”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长期合唱的基本学习和训练,既是教给学生进行终身学习音乐的方法、手段,也是为更好地优化音乐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教师有意识的在合唱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对合唱学习有着理性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发展。
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课题的原始资料收集和整理方面做的不到位,例如课堂实录、教研活动实录等影像资料的收集。
2、由于学校校舍的整修,学生排练场地的限制,以年级为单位,开展班级间的合唱比赛无法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合唱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
3、吴洁 《观摩 借鉴 提高——对加强合唱教学的几点思考》天津教育教学研究室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中学生音乐学习期末终结性评价方法的研究
- 下一篇:高中音乐作品鉴赏研究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