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济南三职专 宋卫卫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教育体制,受“分数至上”思想的影响,为了追求高分,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间缺乏充分理解与沟通,学生缺乏合作意识与交往技能,适应社会的能力不高,培养了一批高分低能的“人才”。 此形势下,我们所有的教育者都有共同的追求€€€€高效率学习,因此,新一轮课程改革应运而生,它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倡导学生主动求知主动探索发现有关知识。然而每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短时间内学生如要想最大限度获取信息资源和信息交互量,仅靠老师的讲授和单一的师生交流还不够,因此,小组合作学习逐渐走进我们的课堂。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协作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等方面实效显著,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地运用于日常教学中。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共同的、 开放的、学习, 它要求学习小组成员共享目标和资源、共同参与任务、 直接交流、 相互依靠。那么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是否是旁观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再是原来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者” 而是整个学习活动的“管理者”、 “促进者”、 “引导者”等多种角色,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当是一个“学习者” 和“合作者”,直接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各种课堂,但是,也出现了华而不实的表面合作,看起来热闹,实质学生却并没有象教师预想的那样,通过小组合作学会知识,学会与别人合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种学习方式作深入地研究与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如何?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如何? 怎样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最大的发挥?如何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二、文献综述
1.理论性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于上个世纪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是学习者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策略。虽然合作学习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形式,但是合作学习又在本质上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小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观与策略,在增加学生的交往、促进学生社会技能与情感的发展以及有效学习方面,具有较显著的优势。将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突破原有教学组织形式的束缚,把课堂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把思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学会与人合作奠定了基础。
1.1小组合作形式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
1.2更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
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
1.3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
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仅仅在必要时给予学生以研
究方法和学习条件方面的支持而已。
1.4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
当今社会很多的工作性质都要求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团对精神和合作品质。因此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这种品质的最好手段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不但教会了学生“学会学习”也教会了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2.实施方式的研究
2.1开放式
基本式:班级不设统一研究主题,小组研究题目由学生提出,学生自愿组成合作研究小组,各小组研究的课题互不重复。此种研究方式适用于课外,课堂上不宜实行。
2.2半开放式
基本式:全班确定一个共同的内涵丰富的学习主题,然后由学生提出一个在该主题范畴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题目,将这些题目交全班讨论予以调整(如合并相近题目,删减不适当的题目等),确定一批可供开展合作研究的题目。由研究兴趣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课题研究合作学习小组实施研究,各小组研究的主题相同但具体题目互不相同。此种研究方式适用于课下合作,课堂上交流。
2.3集中式
3.分组性研究
3.1在小组活动中 大多数的教师都采用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这种异质型合作小组是在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基础上建构成的小组合作形式。确保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 背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 使之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各小组自己推选组长 所有的具体研究由学生自己完成。在小组合作中 每组成员都有自己独立的任务 有分有合 各展所长特长互补。但是这样的分组,也可能会造成组内成员的不平等,基础好的同学做的更多,基础薄弱的学生参与的机会少一些,甚至只是大家合作的旁观者。
3.2异同混合型合作小组。此种分组方法要求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要让每个小组都有所获,题目设置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要让学生“够一够能摘到桃子”。
3.2自由组合型合作小组。按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使各组学生相互之间由于存在信赖感而畅所欲言,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合作氛围。
3.3“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学习小组。
按照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相近的学生组织在一起,按照学习能力安排不同的合作内容。基础薄弱的学生没有压力,能主动参与合作,逐渐树立起的自信心,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强势学生得到更多更广的思维碰撞,更利于创新意识的激发。
4.有效性研究
4.1合作学习小组的实施使师生减负落到实处,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疑难问题可在小组中讨论解决。
4.2实施合作学习小组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并使学生组织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4.3使学生组织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4.4实施合作学习小组后,学生可以在小组中互评,培养了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协作精神。
5.教师作用的研究
5.1问题的开发者良好氛围的创造者
5.2合作学习的组织者、策划者
5.3学生交流评价的指导者、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5.4合作后的总结归纳
新课改形势下教师不再霸占整个课堂,但也不是简单地把时间全放给学生,自己降为一个旁观者,要实现正确地角色的转变与定位,才能使得小组合作学习不再流于形式,不再只是公开课的装饰品。
6.评价性研究
该研究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效果、保证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积极性的关键,确立全新的合作学习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合作学习把 “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 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形成了 “组内成员合作 组间成员竞争” 的新格局 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进步。
6.1教师评价为主逐渐向学生互评为主转化
合作学习中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相互评价代替教师的评价,应引导学生评价学习过程,评价组员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评价自身的长处与不足,评价合作的效果和成绩等等。这些做法既能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确立。
6.2重视个人评价与全组评价相结合
对整个学习过程作出的评价,首先要对整个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再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还包括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和对问题解决后的反思。不论什么样的评价方式,都要重过程而轻结果,重实质而轻形式,要首先把“小组合作表现”列为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
三、研究的目的任务和思路方法
⑴研究的目的任务即目前小组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内发生着分裂和重组,在小组学习中,存在着不平等的参与现象。
2.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设置合适的内容、问题,各位小组成员都能找到事情可做,调控整个课堂让课堂“活而不乱”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3.如何更合理地在合作学习后进行真正有效地从行为表现、实施结果、合作动力、合作态度等进行评价并通过考试问卷、访谈确定小组合作的效果。
4.如何在三类学校,学生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普遍偏低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从一个小小的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还要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施素质教育,让每位学生最终高考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⑵研究的思路方法
1.文献分析法:从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分析该课题研究的方法、程度和已经形成的结果。
2.实验法:在同一个班级内,选取不同的结构单元实施小组合作,进行对比实验确定小组合作的效果。
3.考试问卷或访谈调查小组合作的效果。
无论何种方法都要注意理论与实验研究同时进行。
四、研究的主要构想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为实行素质教育而应运而生的新型的学习方式,将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社会化、教学动力的产生机制和课堂教学交往方式等方面将突破原有教学组织形式的束缚,促使学生个性的协调发展,促进教育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全体进步的美好愿望,它在培养学生学会生存与学会合作,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论文的基本框架
1.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要素、功能及基本环节。
2.建构“班级集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实验研究。
2.1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2.2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可能性和条件。
2.3选取高中化学必修1中的合适内容,设置合适的问题,按照“异同混合型合作小组”合作来完成
2.4课堂及时评价和单元过关检测评价相结合检验小组合作的效果。
六、研究的方案设计、进度
1.2008年4月一2008年8月
1.1学习掌握有关理论;
1.2调查研究目前高中学生合作交往意识及行为技能水平状况,当前班级授课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方式。
2.2008年9月一2009年3月
小组合作实验研究:
2.1目前课堂教学主要方式,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的形式和发展特点。
2.2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包括如何分组,选取合适的合作课题等)
2.3合作学习后的评价:可采用当堂总结、师生共评、过关测验、问卷调查等方式。
3.2009年3月一2009年4月
分析有关资料数据,总结实验研究成果,撰写研究论文。
七、文献资料
1 王坦.创作学习原理与策略 M 1 北京 :学苑出版社.1992.
2 毕华林 化学教育科研方法 山东教育出版社
3 王坦.合作学习管理与策略 M 1 北京 :学苑出版报.1992.
4 王坦.创作学习原理与策略 M 1 北京 :学苑出版社.1992.
5 王坦.合作学习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6 毕华林 亓英丽.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 盛群力.合作学习€€一种新的教学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1991(1)
8 阎立钦.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研究.1997 (7)
9 叶澜.教育研究及其方法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1
10 张庆林 杨东 高效率教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1 马兰.掌握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若干比较[J] 1 比较教育研究.1993 (2) .
12 丁邦平.合作学习€€大面积提高学业成绩的理论和方法.[J]外国教育资料 1998(5) .
13 唐力.化学课程评价体现科学探究方法内容的命题构思[J]中学化学.2003(3)
14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15 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育研究.1997(7)
16 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7 毕华林.化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18 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评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9 毕华林 刘冰.化学探究学习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0 亓英丽.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论及教学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2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