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元化知识课堂教学有效性性性研究》总结报告
作者:执笔:杨闵卓 肖同富 来源:网络采集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30日 点击数:
宜昌市小溪塔高中化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程资源开发促进学校特色构建研究》是宜昌市“十一五”三个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之一,高中化学是高中必修课程,也是高考必考学科,如何充分开发化学资源,促进学校特色构建,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爱,掌握化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和能力。另一方面如何激发全体化学教师投身教育科研热情,掌握课题研究方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化学高考中各种题型均是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为载体,所占分数比重大,难度高,尤其是元素推断,物质推断,化学实验都是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综合运用,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贮备大量的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信息基础上,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一个学校一个教师要提高化学教学质量,首先必须加强元素及化合物部分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元化知识的兴趣,让学生掌握学习元化知识的方法,加强识记,建立知识网络体系。因此,对元素及其化合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目前初中所学元化部分系统性太差。学生在初中接触到的元化知识基本上是零碎的知识片断,没有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更没有掌握学习元化部分知识的基本方法,学生升入高中后,不能很快适应高中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更没有主动去识记积累,往往比较忽视复习巩固,久而久之,学生大脑中信息储备量太少,导致元化基础知识运用时就会遇到思维障碍,遇到综合性较强的推断题,就无从下手。。由于不能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学习化学的热情和信心,就会出现两极分化,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人本理论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提倡人的平等,尊重人的个性和需求,发挥人的潜能。这一观点为本课题的研究指明了研究的方向。
2、建构主义理论
首先,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主体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的被动吸收,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
其次,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认知主体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的。
第三,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
因此,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于教学实践对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3、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
教育心理学认为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分析和综合,科学思维可以分为科学抽象思维、科学形象思维和科学直觉思维三种基本形式,而科学创造性思维是在科学抽象思维、科学形象思维和科学直觉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层次综合能力,是科学思维结果具有新奇性、独创性、目的性和价值性的科学思维活动。科学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深刻性品质、灵活性品质、批判性品质、敏捷性品质和独创性品质等。
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突破口。培养中学生的思维品质,首先,应使中学生明确科学思维品质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其次,抓住科学地训练这个突破口,第三,重视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4、科学研究方法论
科学研究方法论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研究方法,使我们的教学研究有了方法指导。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提升化学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和能力,优化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养成教师教学反思的习惯。
2、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探究意识,优化学生的学习形式。
3、通过课题研究探索高中化学元化知识课堂教学有效途径,构建元化知识课堂教学模式系统和辅助系统,
4、应用研究成果进行实践创新活动,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教材中对应的知识内容:碱金属、卤素、氧族、氮族、碳族、镁铝等主族元素及过渡元素铁。其研究方法及理想模型可适用于有机物内容。
2、建立不同课型和不同内容对应的理想模型。
课型 |
理想模型 |
主要目的 |
新授课 |
1、已知问题情景探究式。
2、实验发现问题探究式。
3、自学探究式。 |
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情趣和探究能力。提高新授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活动课 |
1、已知主题—活动验证模式。
2、实践活动—发现问题模式。 |
旨在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研究方法和能力,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高活动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习题课 |
1、典例—迁移—归纳模式。
2、规律—演绎—典例模式。
3、学生分组自编习题模式。 |
摈弃知识点一锅煮的训练模式,以专题训练为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习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评讲课 |
1、自省—研讨—质疑模式。
2、归类—讲授—反思模式。
3、学生分组评讲模式 |
摈弃逐题评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反思习惯,提高学生归纳和演绎思维和能力。提高评讲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复习课 |
1、纲要导学质疑模式。
2、自主归纳复习模式。
3、问题剖析发散模式。 |
旨在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归纳能力和发散思维。提高复习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3、建立课题研究的管理体系
①建立教研组对教师的培训体系。
②建立教研组公共资源包。包括教案、导学案、试题库、论文、研究案例、课件、学生习作。
③建立教研组人本资料档案。包括个人获奖(论文、辅导、研讨课、质量奖)及学生成绩等信息。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及重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为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我们将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以文献分析,比较借鉴、实验研究、案例分析、理论构建等为主要的研究方式,重视资料的采集,整理和分析过程,重视案例收集和分析,重视教师的教育叙事和比较分析研究,在理论和实际的交叉点上进行研究,同时我们将结合自己学校的具体实际,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1、改变教师传统教学理念。2、建立各种理想模型。3、各种模型的推广与应用。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实验准备阶段。
2008年秋季完成了对元化知识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完成了课题立项工作,完成了对课题组成员的培训工作(见课题研究活动记录及培训统计表);
2、实验研究阶段。
按照实验方案各组成员进行具体的实验研究,书写出各种模型的研究报告,举办了对应模型的观摩课,具体如下:
2009年春季——以高一为阵地对新授课三种模型进行研究;以高三为阵地对复习课三种模型进行研究,并举办对应模型的公开课。
2009年秋季——以高一为阵地对活动课两种模型进行研究,并举办对应模型的公开课。区教科所对本课题进行了中期检查。
2010年春季——以高二为阵地对习题课三种模型进行研究,并举办对应模型的公开课。
2010年秋季——以高三为阵地对评讲课三种模型进行研究,并举办对应模型的公开课。
3、实验总结阶段。
2011年春季收集各种模型的研究报告;建立教研组公共资源包(包括教案、导学案、试题库、论文、研究案例、课件、学生习作)。收集教研组个人资料档案(包括个人获奖论文、辅导奖、研讨课、质量奖及学生成绩等信息)。
七、课题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取得的实际效果。
①通过课题研究提升了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本次研究积累了课题研究经验,为今后的课题研究打好了基础。二是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了一系列高中化学元化知识课堂教学有效途径。三是建立了教研组公共资源包,率先在校内实现了真正意义上得资源共享,提高了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劳动生产力。
②通过课题研究的运用提升了学生化学学习的素养。以教室和黑板为主要学习场所,以讲----练-----考----评为主线,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辛苦,而学生能力没有得到全面发展。本课题建立的各种模型注重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开放性、主体性、互动性、探究性执教,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扩展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学习情趣、科学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③本课题研究与实践大面积提高了我校理科综合教学质量。
2009年高考我校理科综合获得市二类学校二等奖
2010年高考我校理科综合获得市二类学校三等奖(私立学校加入)
2011年高考我校理科综合获得市二类学校三等奖(私立学校加入)
2.
小溪塔高中化学课题组成员成果一览表 | ||||
类别 |
时间 |
姓名 |
级别 |
奖项 |
教学质量奖 |
2008年9月 |
杨闵卓 |
区级 |
区教育局高考教学质量优秀奖 |
2008年9月 |
肖同富 |
区级 |
区教育局高考教学质量优秀奖 | |
2009年10月12日 |
宋成艳 |
区级 |
区教育局高考教学质量优秀奖 | |
2009年10月12日 |
肖同富 |
区级 |
区教育局高考教学质量优秀奖 | |
2009年10月12日 |
杜正国 |
区级 |
区教育局高考教学质量优秀奖 | |
2009年11月25日 |
肖同富 |
市级 |
市教研中心2009年高考质量奖(化学)二等奖 | |
2009年11月25日 |
杜正国 |
市级 |
市教研中心2009年高考质量奖(化学)二等奖 | |
2009年11月25日 |
宋成艳 |
市级 |
市教研中心2009年高考质量奖(化学)二等奖 | |
2010年9月1日 |
黄海洲 |
区级 |
区委、区政府优秀教师 | |
2010年9月1日 |
方庆军 |
区级 |
区教育局优秀教师(二等奖) | |
2010年9月1日 |
杨闵卓 |
区级 |
区教育局优秀教师(一等奖) | |
2010年12月6日 |
杜正国 |
市级 |
市教研中心2010年高考质量奖(理综)三等奖 | |
2010年12月6日 |
黄海洲 |
市级 |
市教研中心2010年高考质量奖(理综)三等奖 | |
2010年12月6日 |
陈宏 |
市级 |
市教研中心2010年高考质量奖(理综)三等奖 | |
2010年12月6日 |
聂家培 |
市级 |
市教研中心2010年高考质量奖(理综)三等奖 | |
2010年12月6日 |
肖同富 |
市级 |
市教研中心2010年高考质量奖(理综)三等奖 | |
2010年12月6日 |
宋成艳 |
市级 |
市教研中心2010年高考质量奖(理综)三等奖 | |
2011年9月9日 |
杨闵卓 |
区级 |
区委、区政府优秀教师 | |
2011年9月9日 |
龙卫华 |
区级 |
区教育局优秀教师(二等奖) | |
2011年9月9日 |
肖同富 |
区级 |
区教育局优秀教师(三等奖) | |
2011年11月20日 |
胡兆华 |
市级 |
市教研中心2011年高考教学质量奖(理综·化学)三等奖 | |
2011年11月20日 |
杨闵卓 |
市级 |
市教研中心2011年高考教学质量奖(理综·化学)三等奖 | |
2011年11月20日 |
方庆军 |
市级 |
市教研中心2011年高考教学质量奖(理综·化学)三等奖 | |
2011年11月20日 |
肖同富 |
市级 |
市教研中心2011年高考教学质量奖(理综·化学)三等奖 | |
2011年11月20日 |
李超 |
市级 |
市教研中心2011年高考教学质量奖(理综·化学)三等奖 | |
2011年11月20日 |
聂开明 |
市级 |
2011年高考教学质量奖(理综·化学)三等奖 | |
成果
证书 |
2010年9月25日 |
胡兆华 |
区级 |
优质课选拔赛(高中化学)三等奖 |
2010年9月25日 |
龙卫华 |
区级 |
优质课选拔赛(高中化学)二等奖 | |
2010年9月25日 |
黄海洲 |
区级 |
优质课选拔赛(高中化学)三等奖 | |
2010年10月21日 |
胡兆华 |
区级 |
氮族元素(高中化学)研讨课 | |
辅导
成果 |
2008年11月 |
宋成艳 |
省级 |
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优秀辅导奖 |
2008年11月 |
肖同富 |
省级 |
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优秀辅导奖 | |
2008年11月 |
杜正国 |
省级 |
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优秀辅导奖 | |
2008年11月 |
杨闵卓 |
省级 |
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优秀辅导奖 | |
2010年11月 |
杨闵卓 |
省级 |
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优秀辅导奖 | |
2011年11月 |
宋成艳 |
省级 |
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优秀辅导奖 | |
2011年11月 |
龙卫华 |
省级 |
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优秀辅导奖 | |
2011年11月 |
刘洪德 |
省级 |
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优秀辅导奖 | |
2011年11月 |
程瑞生 |
省级 |
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优秀辅导奖 | |
获奖
论文 |
2008年6月18日 |
胡兆华 |
区级 |
论文《化学有效教学善用归纳对比法》三等奖 |
2008年6月18日 |
杨闵卓 |
区级 |
论文《实施有效课堂 师生共成长》二等奖 | |
2009年4月9日 |
方庆军 |
市级 |
论文《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三等奖 | |
2009年12月15日 |
杨闵卓 |
国家二级 |
论文《大胆运用自学探讨发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一等奖 | |
2009年12月25日 |
胡兆华 |
省一级 |
论文《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一等奖 | |
发表
著作 |
2009年9月12日 |
杜正国 |
省级 |
论文《浅谈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自主性学习》被《教研周刊》第11期刊用 |
2009年12月 |
杨闵卓 |
省级 |
论文《大胆运用自学探讨法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在《新课程》18期发表 | |
2010年4月12日 |
杨闵卓 |
省级 |
论文《食盐运用点滴》被《教研周刊》第15期刊用 |
3、形成了十四种模型研究报告。
人 员 |
类 别 |
任 务 |
胡兆华 |
新授课 |
1、已知问题情景探究式研究报告及案例。 |
黄海洲 |
2、实验发现问题探究式研究报告及案例。 | |
杨闵卓 |
3、自学探究式研究报告及案例。 | |
刘宗军 |
活动课 |
1、已知主题—活动验证模式报告及案例。 |
宋成艳 |
2、实践活动—发现问题模式报告及案例。 | |
邹志崇 |
习题课 |
1、典例—迁移—归纳模式报告及案例 |
陈 宏 |
2、规律—演绎—典例模式报告及案例。 | |
汪丽平 |
3、学生分组自编习题模式报告及案例。 | |
杜正国 |
评讲课 |
1、自省—研讨—质疑模式报告及案例。。 |
聂家培 |
2、归类—讲授—反思模式报告及案例。 | |
方庆军 |
3、学生分组评讲模式研究报告及案例 | |
陈能斌 |
复习课 |
1、纲要导学质疑模式报告及案例。 |
龙卫华 |
2、自主归纳复习模式报告及案例。 | |
程瑞生 |
3、问题剖析发散模式报告及案例。 |
八、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1、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学校条件的限制,包括硬件设施、教师工作负荷太大导致研究精力不足,实践得不到充分保证。
②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教师对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不足,积极性有待提高。
③课题组对课题研究内容的理解和研究水平存在差异,尚需一段时间来磨合,使研究的方向、方法更加一致。
2、今后的设想
①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增加教师的视野,优化教师的教学理念。让我们的教师完成由不想改——我想改——我要改——学习改——我能改的嬗变。
②再利用三年的时间积极推广五课型十四模式成果,多积累课题运用的实践经验,使课题研究向深度和精度发展。
九、结论
高中化学元化部分课堂教学有效性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基本知识层面。要突出三条线的课堂教学——①结构线: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制法和用途;②性质线:物理性质包含七个方面,化学性质要研究每种元素对应的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和盐的有关知识,还要研究每种物质分别与其它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和盐作用的情况;③氧化还原反应线;
2、基本技能方面。高考试题中元素推断、无机推断、实验评价对元化知识运用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要提升学生综合运用元化知识的能力,必须强化识记及评价——元化知识是其它板块的载体,学生只有通过识记大量的元化知识,知识信息达到一定的贮备量,才谈得上综合运用,这是学好化学的前提和基础。。
3、教学方法方面。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变灌输式教学模式为探究性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学习品质,培养学生化学情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要加强实验教学——增加和改进教材中元化部分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走进实验室,通过切身实验感受知识,领会大全世界之奥妙,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严密细致的思维习惯,踏踏实实的实干精神。
4、教学手段方面。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扩宽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和容量,搜集元化部分最新前沿技术及应用资料,加强STS综合运用教学,一是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元化部分资源包,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增大课堂容量;二是让学生走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获得感性认识,体验知识价值。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