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策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普通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策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三水华侨中学课题组 梁础珊执笔
一、课题背景与目
当新世纪迈着急促的脚步临近人们时,教育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培养高素质人才”,便不仅仅是国人的一句响亮的口号,而成了整个社会对教育的一种厚望。但教育(特别是重点高中的教育)如何面对急剧变化的信息时代、如何面对扩招后不再全是“精英”的学生,已成为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我校成为以高中教育为主的学校,在读高中学生已达2000多人。因此,对各层次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的“再加工”能力成为我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指标。我校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教育活动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依归的理念,在以往各学科开展研究(探究)性学习的基础上,于1998年12月开展《普通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策研究》课题行动研究。我们设想,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开发和综合学习活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等途径,改革高中的教学与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与活动的自主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教学最优化,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得到全面发展,高质量地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与创新能力。
我们认为,开展信息化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教育目标结构可作如下表述:
研 究 性 学 习 | |||||||||
学习体验 |
人格健全 |
学力、能力提高 | |||||||
积极 态度 |
创新 欲望 |
科学 精神 |
意识 品质 |
创新 学习 |
科学 方法 |
信息 能力 |
合作 能力 |
思维 能力 |
实践 能力 |
|
|
|
|
|
|
|
|
|
|
二、理论基础
1.教育的本源与本质理论。
2.教育、学习心理学理论。
3.现代教育信息论理论。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设想
本课题主要是研究课程改革与教育教学组织形式(讨论法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活动教学、综合主题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形式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活动等)的革新与学生能力发展、教学模式现代化的构建与应用等问题。设想开展如下工作:
1.教育观念的更新。
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变革学习方式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在实施此项探索的整个过程中,我校在原有师资队伍校本培训计划的基础上,要更为注重组织领导班子、不同年资教师分层定位培训。根据我校师资队伍以年青教师、初中级教师为主的特点,将继续教育培训定位为“教师校本培训高起点策略”,其中重点为继续实施“三六九人才工程”计划(要求新进校教师的业务水平达到三年过关、六年初显特色、九年成骨干):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成立由我校教育教学有特色的高年资中级和高级教师组成的导师团。此项工作已初显成效,目前,在我校的许多学科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青年教师已成为中坚力量。
为了使全体教师能及时了解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前沿信息、使教科研工作能规范地开展,课题组将定期邀请省教科所专家来校作科研专题报告,计划的报告主题有《中小学教育科研对策探讨》、《教学目标整合问题》等。此外,我校还将继续派出师生到日本、香港友好学校访问,并与国内友好单位加强联系,从境内外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吸取有益的经验,以利于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开展。
2.全面开展课程改革和德育改革。
①课堂教学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主渠道。在教师中树立民主教学的观念,将研究性学习策略引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之中,强调在体验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增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交互性。侧重运用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主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探索转化和研究,不仅重视学生心智技能获得发展,而且也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我校还将坚持开设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书法课(一课时/周,必修),使全体学生能在美的熏陶中拓展知识视野、提高文化品位,进而有利于塑造更为健全的人格。
②活动课程的设置将继续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保证。2000学年以来扩展为高一、高二年级全体学生参加的包括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性活动必修课(三课时/周),此类课程主要运用问题解决模式设立研究课题,模拟科学研究的情景和过程,强调学习过程的参与和体验。
③创建与研究性学习观念相适应的学校管理、学生德育模式。我校的德育系列侧重开展“学生自主意识与现代公民素质养成”的专题探索,放手让学生参与学校和班级的管理,给学生搭建一个施展才华和锻炼能力的舞台。
“研究性学习”课程以学年为周期分年级规划,主要的教学安排、活动类型、学生相关的学业评价概述如下:
研究性 学习类型 |
研究性学习活动类型及教学时间安排 |
成果表达 与评价 | |||
学科课堂教学 |
研究型课程 |
综合实践活动 | |||
学科内分点综合 型 |
数学 |
课堂教学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主渠道,要求教师将研究性学习方法作为学习策略指导的关键一环介绍给学生,并从教学内容中选取或指导学生选取课题开展研究型教学,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与信息能力。 |
每周利用两个下午安排3个课时(含劳技实践),由学生自选课题和导师,按本课程要求开展活动。主要 方式有:个人一般探索活动(课题的确定)、集中活动(讲座)、小组活动(合作与创新)、成果 表达活动(产生知识)等。 |
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由学生社团或学校有关部门组织学生举办、参加的大型活动,如:社区服务、社会调研、劳技教育实践,以及我校传统的“迎新年科技美食校园一条街暨贺岁联欢晚会”,中日青少年友好 交流活动,粤港 澳校际学生交流活动等。要求每生每学期参加活动不少于2次。 |
1.学生的成果表述形式可以是:作品。评论、研究性报告、实验结果、论文、合理建议、解决问题的方案、调查的原始材料等。 2.成果评价:师生互评、学生互评、特聘专家评定等。 3.成绩表达:以等第为主,并附之以实质性评述。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信息 | |||||
语文 | |||||
英语 | |||||
政治 | |||||
历史 | |||||
书法 | |||||
艺术 | |||||
体育 | |||||
学科交叉综合型: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在课题导师指导下进行探索研究。 |
四、预期的阶段性收获
1.1998年12月:组成由校长、主管教育教学的行政领导、学科组长和相关年级组长、班主任参加的研究队伍,并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1999年1月~2002年3月:课题启动、实验阶段。我校参加实验的各教育、教学部门具体确定研究实验内容(专题),组织课题理论学习会、学术报告会,实验班、实验教师开展实验研究。相关实验部门的研究专题主要有:德育系列侧重开展“中学生自主意识与现代公民素质养成”的专题探索;学科教学主要探讨自主学习的开展,如语文科的自主阅读探索、历史科的体验性教学实验、数学科的现代数学思维的养成、理化科的自主实验设计研究、英语科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生物和地理科的“人与环境”主题社会综合实践教学研究等。学校课题组要求各教育教学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制定研究子课题,人人参与行动研究。通过科研为载体,促进师资队伍校本培训的规范化、科学化,同时也使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益进一步提高,从而达到科研兴校的目的。
3.2002年8月开始:巩固和发展阶段。课题组着手进行工作阶段经验交流和阶段成果总结,组织观摩课和经验交流会;出版并推广成果,扩大实验队伍。收集师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索过程中的优秀案例和论文等,为各种形式的成果展示做好充分准备。
预期的成果有:
(1)构建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书法欣赏与研究系列;
(2)推广一批有利于学科教学和综合活动使用的能力培养指导材料;
(3)发掘一批有利于教学创新的课例和活动方案并加以推广;
(4)形成具有特色的“心育”德育模式。
4.2002年4月~2002年10月:总结提升阶段。总结经验,及时交流推广。写出课题总结报告,建立课题档案库,迎接验收。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高中体育课题申报
- 下一篇:高中新课程实验研究子课题实施方案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