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与途径的研究》研究报告

课题批准号:XJK03BJ013
主持人:张玉才
单位:沅陵县麻伊伏区教办
执笔:张玉才  宋泽平  全朝祥  符星文

             
《新时期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与途径的研究》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总数为3.67亿,其中农村未成年人为2.26亿,约占全国未成年人总数的61.2%。可见,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面对新时期农村教育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切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坚持把中小学德育工作摆在全面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树立和落实育人为本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农村实际,优化和创新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途径与方法,增强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已经显得非常必要。
1
、传统德育模式,在新形势下受到新的挑战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三十多年教育发展过程中,各级各类学校在坚持为政治服务的主导下,坚持以社会为中心,按社会要求或政治需要规定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强调个人适应社会下级服从上级,在一定历史的条件下,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发展。但我们发现遵照这种既定的道德规范与价值取向,德育目的被异化为教会学生服从,德育方法被演变为灌输与训导;德育评价的标准被扭曲为听话与否,即:听父母的话是好孩子,听老师的话是好学生。改革开放,为广大农村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条件。他们放眼未来、积极向上,特别是全国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学生的劳动和人格得到了充分尊重,他们逐步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人。青少年一代也希望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社会更需要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强迫学生服从,硬性灌输训导,已经远远与新时期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和新时期要求不相适应。
2
、招生制度改革,呼唤学校德育与时俱进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特别是招生制度的改革,为农村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农村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负面效应。一方面,为了适应高考的需要,一些高级中学调配最优秀的教师,集中最大的财力,举办省重点、市重点,这些学校不愁生源,一味追求高分。非重点高中、职高、中专(含民办)又面临吃不饱的困境,生源大战越演越烈,根本顾不上考分人品。另一方面,一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中小学思想道德的良性发展,这样,学校德育工作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升起学来不要的尴尬地位。学生对学校德育(含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德育效率低下,甚至造成时间与精力的浪费,而且这种现象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我们应该加强对农村中小学德育现状的研究,优化德育方法,使学校德育工作与时俱进。
3
、不良环境影响,促使学校改进德育方法
在经历二十多年的农村体制改革之后,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民生活条件得到充分改善,也使农村教育得到巩固和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丰富的人才资源。但农民生活水平整体偏低和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甚至出现边缘化现象,使农村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环境出现诸多不良因素。由于城乡差别的存在,家长送子女上学的期望值不断增加,乡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已演变为向城市送人,不是为乡村育人。而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生根本摘不了农民帽子,这种教育与社会的脱节,学习与生活的分离,已经造成学生对学校、对社会的道德信任危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农村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同时,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青少年一代的心灵。一些学生在网上聊天、谈恋爱、玩游戏,以致于荒废学业。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手里有了钱,又有大量的剩余时间,加之农村文化生活单调,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乡村社会公害,对农村未成年人道德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不可低估。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农村少数未成年农民子女精神空虚、行为失范;贪玩、早恋、出走,有的甚至触犯法律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一系列新的课题。
4
、农民外出打工,对学校德育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农民的生活环境更加宽松,许多农民兼农从商、进城务工、开办厂矿,致富路子越走越宽。同时,农村家庭结构、家庭子女教育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我们拟定课题时,对四所中小学510名学生的家庭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双方外出打工194人,占38.6%,父亲或母亲外出打工191人,占37.9%。两者相加,即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385人占76.5%。有的学生回到家里面临的是祖辈,仅有祖代和孙代的缺代家庭,得不到亲生父母的关爱;有的长期与父亲或母亲居住,父亲(或母亲)忙于生计,加之素质偏低,对子女教育或简单、或粗暴、或放任不管,孩子们的身心健康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还有的被其父母委托给亲友甚至是邻居,这类学生的道德发展尤其令人担忧。这样,学校与家庭配合也经常落空,甚至互相埋怨,相互诋毁,因此,我们在加强和改善学校德育工作的同时,应该首先着眼于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自觉性,增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改进德育工作方法,寻找新的德育途径,使之更贴近农村教育实际,我们的德育工作才会做得更好。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理论支撑

(一)基本思路
本课题着眼于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主导性、全局性的重要地位,从研究农村未成年人教育现状出发,对如何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整合农村德育资源,构建德育新模式,优化德育方法,拓宽德育途径,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与实践,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培养和造就千百万计适应新形势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研究依据
1
、教育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规律,以瓦··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凯洛夫《教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孔子的积极道德主体思想、素质教育理论、终身教育理论以及以近代陶行知先生为代表的教育家一系列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紧密联系当前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的实际问题和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和谐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坚持参考和借鉴古今中外未成年人教育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具有共同性的方法和途径。
2
、研究的方法论依据
系统论原理告诉我们:构成系统的各要素既存在着相对的独立性,亦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站在系统的整体高度,协调好各要素的关系,形成合力,优化德育的整体功能。

三、研究概况

(一)目标和重点:
总体目标:致力于西部落后地区农村九年义务制学校,如何有效利用农村德育资源优势、优化与创新中小学德育工作方法、构建新时期农村中小学德育新模式,按照科学发展观对建立健全学校教育、社会教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德育网络的研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转变德育观念,提高德育效率,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和造就千百万计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研究的具体目标如下:
1
、根据乡村社会出现的影响农村未成年人道德发展的不良现象和打工潮所致的家庭教育薄弱等问题,研究和探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构建新时期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网络。
2
、通过对中小学教师实施德育方法与途径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增强教师的道德修养,提高德育工作能力,更新德育工作方法,发挥学校在学生思想道德发展中的主渠道作用。
3
、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研究本土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探索开发符合农村未成年人实际,体现农村中小学特点的校本课程。
4
、通过学生自我教育方法与途径的研究与实践,拓展学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空间,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
5
、探索适宜于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管理的评价体系,构建多元评价机制,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沟通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研究重点:通过研究使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与道德实践有机结合,探索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构建新的德育评价体系及运行机制,整体推动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社会化进程,真正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全面提高民族的道德素质。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是探讨新时期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与途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新形势下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与实践
采取会议调查、问卷调查、个别座谈等形式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弄清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和影响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的各种社会不良因素。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联络小组、关心下一代协会和教师家访制度;编写《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指导中小学生家长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子女教育方法,探索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方法与途径,构建切实有效的德育工作网络。
2
、中小学教师实施德育方法与途径的研究与实践
全面启动师德建设五个一工程,进一步健全教师政治学习和教师工作考评制度,开展德育工作经验交流、案例分析和德育研讨活动,把教师德育工作的绩效纳入年终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的重要内容、研究教师评价及其运行机制,探索出加强教师修养,提高教师能力,增强学校德育实效的方法与途径。
3
、学生自我教育方法与途径的研究与实践
广泛开展对农村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性格、个性的研究,探索新时期农村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规律,以班委会、团支部(少先队)、学生会为活动平台,积极开展适宜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活动,探索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4
、利用本土德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的研究与实践
研究和挖掘本土德育资源,编写《校本德育》教材,积极开展爱三农活动,提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人有困难的事帮助做。探索加强农村未成年人养成教育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学习习惯和卫生习惯,增加吃苦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5
、构建农村中小学德育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研制《新时期农村中小学德育评价手册》和与之相对应的《学生成长记录》和《教师德育绩效记录》,构建中小学德育工作评价体系,探索师生在评价中参与,在参与中交流,在交流中提高的基本方法。
(
)研究的组织实施
1
、本课题研究目的是: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胡锦涛主席强调指出的学校德育必须做到德育为首、育人为先的指示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2
、研究方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高度审视和借鉴多学科的研究方法,采取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坚持把研究德育工作基本方法、拓宽德育工作途径与解决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对加强和改进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行系统的研究。
3
、研究的分工。
根据课题组的研究要求,具体分工如下:
《新形势下、农村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与实践》承研单位:蚕忙中心小学,负责人:赵泉、杨圣忠、全朝祥。
《中小学教师实施德育方法与途径的研究》承研单位:五强溪镇中心小学,负责人:符星文、蒋海珠、周成华。
《学生自我教育方法与途径的研究》承研单位:七甲坪镇中学,负责人:曹先辉、张伟、全卫芳。
《利用本土德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的研究与实践》承研单位:楠木九校,负责人:宋泽平、全焕文、全朝江、全主政。
《农村中小学德育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应用》承研单位:五强溪镇中学,负责人:谭建华、张玉才、全朝祥、陈刚、邓小英。
4
、具体措施:
、弄清情况,确立研究目标。组成四个调查组,分别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的社会不良因素、本土德育资源,采取会议调查、问卷调查、个别座谈和实地考察的办法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力求情况清楚,目标明确。
、落实人员,健全研究工作队伍。成立由19位有一定研究能力、工作责任感强、工作经验丰富的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组成总课题组,下设五个子课题组,子课题主持人由总课题组成员担任,每个子课题组由10—12位教师组成。
、加强学习,提高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一是组织学习(含自学)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教育理论专著,提高研究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二是组织课题组主要研究人员参加主持人研修班学习,掌握具体研究方法和相关理论;三是请省、市、县教育专家来本区讲学,对参研人员进行零距离指导;四是定期召开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引导参研人员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五是举全区之力,对农村未成年人道德发展进行个案分析。
、落实方案,增强研究工作的有序性。总课题组及子课题组根据研究目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坚持每2个月召开一次研讨会,总结前段工作,明确后段任务;每学年召开一次全区中小学班主任参加的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总结经验,及时推广。
、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由总课题组制定出《课题实验研究工作管理办法》对在研究工作中做出一定贡献的研究人员进行奖励,其资金从研究经费中列支。
、落实经费,确保研究工作正常开展。建立课题研究专帐,由区办下拨2万元,学校自筹2万元,省规划办下拨经费完全进入专帐。
5
、研究实施步骤及基本情况。
本课题实际筹划于2003年元月,同年6月完成申请立项工作后正式实施,200310月被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为十五规划一一般资助课题。其研究工作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03年元——12月)
1
、精心选题。2003年元月,区教办再一次组织中小学校长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和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形成了适应新形势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遵循教育规律的共识,拟定出《新时期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与途径的研究》课题。
2
、全面设计。(120032月,组成四个调查组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影响农村未成年人道德发展的不良社会因素和本土德育资源进行会议调查、问卷调查、个别座谈和实地考察,撰写出了《新时期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为课题提供了研究背景依据。(2)进行文献研究,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分析背景,界定课题,寻找政策法规和教育理论支撑。(3)成立研究机构,确定子课题和相关实验学校。(4)填写立项申请书,制定研究方案。(5)制定课题管理办法,落实研究经费,编制经费预算方案。
3
、申请立项。200311 月被批准为湖南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
4
、开题论证。2004318,课题组主要研究成员张玉才、符星文、全朝祥、宋泽平参加在麻阳县一中召开的怀化市2003年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课题开题论证既课题主持人研修班,专家组一致同意本课题开题研究。20044月,我们又在区内召开专题会,讨论通过各子课题研究方案。
5
、培训队伍。2003年元月:请县教研室主任马刚同志,教研员田安生、刘叙偶等同志举办教育科研理论辅导班,组织学习相关教育理论,让与会人员明确教育科研的意义、方法,目的和任务。2004年元月课题组成员张玉才、符星文、全朝祥、赵泉参加了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3年立项课题主持人研修班,提高了对本课题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了解了课题管理部门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掌握了课题研究的操作办法。20042月,在区教办举办有各子课题组成员共59人参加的课题研究培训班,组织全体研究人员学习本课题的《实施方案》,由课题主持人张玉才同志作《当前贫困农村未成年人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培训讲座。20053月,请全国课改专家长沙开福区教研室主任李志宏同志一行5人来我区讲学,全区18所中小学班主任以上的全体管理人员参会。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04年元月——20056月)
1
、各实验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家庭教育联络组、关心下一代协会、创办家长学校,制定各组织章程及活动计划,制定家访制度,并适时开展各种活动;组织编写《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中小学生家长读本》,研制《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联系卡》
2
、启动师德建设五个一工程,即:每位教师每学期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写一本政治、业务笔记、出一个德育工作金点子、交一个知心朋友(表现较差的学生)、写一篇德育经验总结(或论文或案例分析);建立教师业务档案和教师工作考评制度,把教师德育工作绩效纳入主要内容;制定《中小学德育工作管理办法》。
3
、建立健全中小学班委会、团支部(少先队)、学生会,制订符合农村中小学实际的活动方案(含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干预措施)。
4
、编写《德育校本教材》,开展爱三农活动,并制定活动方案,做好活动记录,要求相关教师写好《活动分析报告》。
5
、组织制定《新时期农村中小学德育评价手册》,研制《中小学生成长记录》。
6
、各校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德育工作网络。
7
、每学期期末,各校提交德育工作总结,总课题组织编辑《麻伊伏区中小学德育工作总结汇编》。
8
2004915日,在楠木九校召开麻伊伏区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宋泽平同志作《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全朝江同志作《加强对中小学生产劳动教育,提升学生思想素质》、赵泉同志作《利用本土德育资源,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典型经验交流。蚕忙小学、五强溪镇中学对《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联系卡》、《新时期农村中小学德育评价手册》、《中小学生成长记录》作了可行性分析报告(含实施情况、信息反馈、修订意见)。最后,由主持人张玉才同志作总结报告,他认真总结了前段研究工作所取得的主要成绩,指出存在的实际问题,明确提出后段工作的主要任务。
9
20041015——18日,组织人员修改《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联系卡》、《中小学德育评价手册》和《学生成长记录》,提交总课题组讨论通过,并在所有实验学校实用,其中《联系卡》在全区范围内推广。
10
20041020——26日,进行《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的改稿工作,并构成初稿交总课题组各研究成员审稿。
11
200411——12月,动员全区各中小学班主任以及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每人撰写一个德育工作案例,由总课组成员筛选、编辑《德育工作案例集》,其中优秀家庭教育案例编入《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一书。
12
20053月,召开大型德育工作研讨会,全区班主任以上的教育教学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共600多人入会,由主持人张玉才同志作《构建农村中小学德育新模式》研究报告,并请全国课改专家李之宏同志,县教育局领导周万水、马刚等同志亲临指导。
13
、总结阶段(20057——200510月)
、展示子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子课题结题评比工作。
、由张玉才、宋泽平、全朝祥、符星文撰写结题报告,2005710提交总课题组讨论通过。
、发表相关论文、总结,整理研究成果,并向省规划办申请结题。
20051013,在县教育局会议室,省专家小组对沅陵县2003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课题进行验收与成果鉴定工作,本课题顺利通过答辩和鉴定,专家组一致通过结题。

四、研究成效

(一)、转变教育观念,发挥了学校在学生道德发展中的主渠道作用。
课题研究前期准备阶段,我们对本区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了解到各中小学都能较为全面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放在全面素质教育的首位,积极开展大型德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广大中小学生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讲文明、有礼貌,学校德育工作从整体上看做得很有成效。但是,各校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活动,应试教育导致的片追现象仍然存在,教师对未成年人教育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方法陈旧,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近三年的研究中,我们自始至终把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建立健全了学习制度,把时事政治、教育理论学习纳入中学、中心小学周工作例会的重要内容,要求村级小学教师每月集中到中心小学学习两次;采取集中学习、函授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办法,积极开展教师读书活动,促使全体教师由经验型向学者型过渡;教导处对教师的学习笔记、学习内容、心得体会进行定期检查、并量化为分值记入业务档案;组织骨干教师去常德市一中参观学习,还特地从省城请来全国课改专家到我区讲学。通过学习和交流,全体教师提高了认识,转变了教育观念,提高了教育能力,增强了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师的观念转变和教师能力提高之后,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落到了实处,充分发挥了学校在学生思想道德发展中的主渠道作用。本课题结题之前,我们对子课题承研学校五强溪镇中学和蚕忙乡中心小学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数据表明,被抽调学校德育工作组织健全,内容全面,管理到位,效果明显,学生对学校德育工作满意率达98%。同时,我们对20名学生家长进行个别座谈,家长们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较高,反映子女回到家里能主动做家务劳动的达95%。在教育局组织的沅陵县中小学2004年度工作责任目标检查中,我区被检的五所中小学全部进入全县前十名。学校德育工作逐步走上了科学化、正规化轨道,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学生犯罪率为0,违规违纪现象相对减少,助人为乐、勤奋好学尉然成风。
(二)优化育人环境,拓宽了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途径。
事实上,环境影响(家庭、社会)大于学校教育。逐步推动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社会化进程,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教育,营造一个与学生成长和谐一致的外部环境,是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培养一代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对此,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作了有益的尝试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加强联系,勤于指导,提高农村家庭教育品位。
课题组根据农村人口稀散,家长素质偏低,因外出打工所致家庭教育薄弱等实际问题,对如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保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进行认真的讨论和研究,并做出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要求承研学校成立家长委员(每个行政村一个代表)会,每村成立家庭教育联络(由家长委员会成员任组长)组,并制定出相应组织章程和活动计划,坚持每学期召开2次会议,让他们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管理,学校领导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学校工作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家长实际。二是,创建家长学校,坚持每学期举办一期家长学习班,由学校领导上家庭教育辅导课,让家长们交流教育子女的心得与体会,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改进方法。三是,编写《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中小学家长读本),组织家长进行函授学习和自学,帮助家长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正确的教子方法。 四是,课题组还研制出《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联系卡》(可邮寄),取代了以往仅由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单一性评价的《通知书》。其创新之处,在于体现了新课程思想,增加了学生、教师与家长三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拓展了学生自我选择,自我教育的空间,进一步加强了学校与外出打工和边远山区学生家长的联系。五是,建立健全了教师家访制度,要求班主任做到五个必访,科任教师每学期家访不少于2次,并填好家访记录以待检查。六是,学校以班为单位编好《家长通讯录》,随时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随着这些措施的逐步落实,家庭教育出现了新的起色,实现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自我教育的高度统一。
2
、健全组织、全面治理,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课题组把关心下一代协会作为联系社会教育的结合体,其成员由聘请的法制副校长、综治专干、离退休老干部、老校长、老教师和老村民组成,联系本乡镇、本校实际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每学期由法制副校长或综治专干上一堂法制教育课,由老干部或老校长上一堂革命传统课,进行一次学校及周边环境治理,办一件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实事。近三年来,由学校关协向社会筹资共20多万元,有5所学校新修了校门,修筑围墙共200013所中小学实行封闭式管理,撤消了学校500以内的2个游戏室和一个网吧,进一步净化了学校周边环境。课题承研学校五强溪镇中学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家长委员会和关心下一代协会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联合举办了上网利弊大家谈大型德育活动,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进营业性网吧的难题。县教育电视台法制栏目对该活动进行了专题报导,为全县中小学治理周边环境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该校副校长课题组成员邓小英同志撰写的案例《大家谈,让他走出网络误区》获中央教科举办的“2005年全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成果展评一等奖。
3
、联系实际、综合开发,挖掘本土德育资源。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德育资源极其丰富。课题组着眼于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地位,着力挖掘本土德育资源,培养学生热爱农民、热爱农村、热爱农业劳动,即爱三农的高尚品质。各校依据课题组下发的关于本土德育资源开发的几点意见,结合本乡镇的实际编写《校本德育课程》,把本土自然景观、民俗风情、名人轶事,编入校本教材,作为综合实践课的内容之一。这样既有知识介绍与链接,又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与操作性,为课堂渗透本土文化内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在使学生继承和宏扬优秀的本土文化的过程中,扩展了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空间,加深了学生与三农的感情,提升了农村中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同时,在《校本德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让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农业劳动和家务劳动;开展走访老农民、给五保老人打柴等活动;提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有困难的事情帮助做。探索出加强农村未成年人自我教育的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劳动习惯、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增强了吃苦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遵循教育规律,优化了适宜于农村未成年人成长的德育方法。
在历时三年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注意紧扣农村中小学校和农村中小学生的特点,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力戒假、大、空,力求真、实、近,提出并优化了榜样示范法、活动陶冶法、自我评价法、成人引导法,环境熏陶法等德育方法。下面简单介绍其中三种方法的实施及其产生的成效。
1
、榜样示范法
课题组把每个学期期末总结工作作为落实德育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依据课题组设计的《中小学生成长记录》和《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评分细则》,由班主任组织学生通过三评评出三优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广播,宣传他们的优秀事迹,并通过家庭教育联络组把喜报发到学生家庭,表彰他们的优秀事迹。这样的榜样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看得见,学得快,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
2
、活动陶冶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主阵地,爱三农活动为主要内容,团支部(少先队)、学生会、班委会为活动平台,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选择,学会判断,使中小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3
、自我评价法
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点,课题组在学生自我评价体系中,设计了动态评价静态评价方案,即:每学期中以班为单位召开2次以上我真行主题班会,引导学生评价自己平时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为人处事和行为习惯(标准是不定的),寻找自己的闪光点,自我激励,勇往直前;每学期末让学生按照评价细(依据新守则新规范把应该遵守的各种道德准则量化成的记分表)则,给自己记分(标准是一定的),让学生在评价中参与,在参与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四)强化德育管理,探讨出新时期农村中小学德育新模式
课题组根据农村中小学面临的实际问题,结合我们长期从事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的感受,参阅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著,借鉴古今中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反复讨论研究提出学生自主,成人帮助、多元评价的德育新模式,并进行了大胆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
1
、学生自主,即实施自主性德育。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注意引导各承研学校的教师广泛接受新信息,形成新理念。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识,自主先择,可以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主体,而不是教师实施德育的容器;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把自己看作是学生在社会化(成长)过程中的顾问,而不是做说一不二、正襟危坐的法官;树立正确的德育观,把德育看成是对学生成长的指导,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训导,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选择,实现自主构建、自我完善的育人目标。
2
、成人帮助。
中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情绪易变,自控力不强,特别是农村的孩子对外界信息接受面不大,加之家长对子女教育存在着诸多缺陷,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较差,更需要成年人的帮助和指导,我们课题组把成人帮助作为构建自主性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教师)教育、家庭(家长)教育、社会(社会成人)教育怎样联系与沟通,形成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与实践,其效果是明显的(前面已作介绍)。
3
、多元评价。
在总结经验、寻找差距的基础上,我们课题组根据构建自主性德育的要求,设计出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教师对教师、学生对教师、学生对学生、家长对教师、家长对学生的多元主体式评价体系(如图),编写了《新时期农村中小学德育评价手册》,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相关的教育法规为蓝本,构建德育评价准则,实行分值量化。

教育行政      学校       班主任   科任教师      学生   学生
                                  

       
评价结果及其运用是师生在评价过程中最关心的焦点,课题组坚持实行评价三公开(评价方案公开、运行程序公开、评价结果公开),让全体师生了解评价的全过程,达到互相交流,自我反思,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引入激励机制,一方面,把对学生的评价结果作为评三好学生、优秀干部、优秀团员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把对教师的评价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学校连同教师的教学实绩及其他工作情况,对每个教师实行综合评分,与年终福利、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直接挂钩,使学校德育工作有刚有柔,刚柔相济,相得益彰。
学生自主、成人帮助、多元评价德育新模式的提出与实践帮助和指导农村中小学教师确立了德育工作主体是学生的理念,整合并优化了新时期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改进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管理[祥见课题主持人张玉才同志撰写的《构建新时期农村中小学德育新模式初探》研究报告,此文公开发表在《当代教育论坛》2005.8(下半月刊)]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了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在研究过程中,激发了大部分教师学习教育法规,钻研教育理论,捕捉教育信息和研究教育现象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进一步掀起了教师读书热,使一大部分中青年教师开始由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化,成为学校工作的骨干力量,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仅2004——2005学年,全区共有16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于具有国际国内刊号的各种专业杂志上,在中央教科所、全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报刊杂志社联合举办的“2005年度全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成果展评活动中,有六篇论文获一等奖,12篇获二等奖,8篇获三等奖。多篇论文在省、市教育科研部门获奖。刘翠娥等四位教师获沅陵县2005德教双馨教师称号。
(六)促进全面发展,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由于本课题研究切合了新时期农村中小学、家庭和学生实际,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进一步形成了领导重教、群众支教、教师乐教的良好社会氛围。据对一所实验学校的民意调查,社会人士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满意率达92%;同时,也推动了学校其他工作的发展,在20042005年初中毕业会考中,本区九所初级中学连续2年全部进入全县前20名,其中,有6所中学迈入全县前10名,在2004沅陵县中小学工作责任目标年检中,被检的五所中小学全部进入全县前10名;小学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8.6%,巩固率98.2%,蚕忙小学、楠木九校被县人民政府授予特色学校称号,取得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
在沅陵县2004年召开的两会中,教育局采用本课题研究得出的有关数据,以《新时期贫困农村中小学德育现状及对策》为题进行了大会交流,为县委县政府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沅陵县教育电视台把五强溪镇中学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家长委员会和关心下一代协会在总课题组指导下联合举办的上网利弊大家谈大型德育活动在法制栏目中进行了专题报道,县政法委和综治办把这一成功经验向县委县政府组织的学校及周边环境整治专项活动推介,为兄弟单位和家长引导学生(子女)走出网络误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研制的联系卡、《学生成长记录》在本区12000多学生中应用,研制的《中小学生评价手册》在本区17所中小学实行;课题组主持人张玉才撰写的《构建农村中小学德育新模式初探》及其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论文、经验总结、案例分析发表在《当代教育论坛》等有国际国内刊号的专业杂志上和在中央、省、市、县各级教育科研部门获奖,在教育界形成了一定的教育影响;专著《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主管教育的副县长肖健同志亲自作序,县委副书记李定良同志和教育局局长向卫国同志亲笔题词。该书第一次印刷4000册,在本县内抢购一空,相当多的家长的社会人士要求学校再版印刷。《怀化教育》2005年第一期以联第实际、立足科研、创新方法,麻伊伏区中小学德育工作声色俱新为题、《中国乡镇企业报》200554麻伊伏区依托地域特色资源,提升农村学校德育水平为题,对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报道和推介。

五、研究体会与建议

(一)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只是家长、教师的责任,离开了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学校孤军奋战,难以奏效,我们应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努力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搞好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保持社会影响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系统,进一步规范少年儿童网络市场、影视文化市场,保持生活环境与学生成长的和谐统一,形成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合力。
(二)完善用人和招生制度,增强学生道德发展的内驱力
现阶段,高校招生看不看,单位用人要文凭不要人品,这样,学校为了自身的利益,只好走向智育第一,无暇顾及学生的德育,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奔考分,家长更希望子女认真读书,跳农门,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而言,外动力不强,内驱力不足,学校德育成了写在纸上,挂在口上的空头支票。改变这种现状,还需要探讨一系列理论问题和政策法规问题,切实处理好德育首位教学中心的关系,文化考试操行评分的关系,让人品文凭相对统一,让学生道德发展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既有自我发展的外动力,又有积极进取的内驱力,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三)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稳定农村师资队伍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农村教师难以安居乐业,教师同工不能同酬,即:高中实行开放型收费,教师福利要比工资高,义务阶段学校推行一费制,教师啃骨头工资,医疗保险自己交;教育边缘化凸现,城乡差别过大,农村教师的住房、医疗几乎无人问津,加之沉重的工作负担和家庭生活负担(据调查半边户占68%)使他们不堪负重。相当一部分教师一心只想跳槽或进城。仅我们课题的实验学校,三年内已有六名教师自动脱离工作岗位,外出打工谋生,50多名教师调入高中或进城任教。教师队伍不稳定,农村教育的基础必然难以巩固,我们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尽快调研解决这一问题,政策上予以倾斜,以稳定农村师资队伍,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莫狄:《德育科学导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10
施晓光:《现代教育思想专题》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5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意见》
迟思莲、曲恒昌:《中外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对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万福、于建福:《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年版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