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特长生“小团体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

 

《高中音乐特长生“小团体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系统、社会各界对特色教育的要求表现强劲的势头。学校特色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长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学校建设的一个基本评价因素,同时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有机组成部分。

  音乐教育一直以来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特长发展的主要方面。音乐特长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教学群体,在高中期间要进行声乐、乐理、视唱练耳三门专业课的学习。这三门均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声乐一直以来都沿袭专业院校“一对一”的个别教育模式,应该说这种教学模式有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针对性强的优点。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的嗓音条件、气息共鸣、艺术表现等方面的问题,讲解示范技术难点,因材施教,精雕细刻,是一种精英化的教学模式。然而,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也感到它的不足,即:课时量大,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尤其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事业迅猛发展,普通高中报考高师音乐专业的人数明显增多,这样学生多、教师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如果还是全部实行个别教学,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无法顾及所有的学生而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完不成教学任务。迫切需要寻求一种既能为教师减量,又能提高教学效果的新的专业课教学模式进行补充,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掌握和提高声乐演唱的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水平,创出一条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路子,从根本上建立一种新的高中音乐特长生培养模式。为此我们提出了在音乐特长生的培养中实行“小团体教学”的教学模式。

二.理论依据

1.当代著名的团体动力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阿尔文.赞德的团体动力学理论认为,将个体放在团体中学习生活,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尤其团体驱动力是促进个体内在驱动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开展“小团体教学”中,针对每个团体成员的不同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进度,让团体中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与应该达到的近期目标与长期目标。

2.合作学习认为:教学是一种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这种互动包括师生、生生之间多边的互动关系。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通常十分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而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在实施“小团体教学”的课堂中,更多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探究,充分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助来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使每个同学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 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进而扩大了教学系统的外延。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音乐特长生是学校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人数不多,一直以来都沿用专业院校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但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这个群体在逐渐壮大。开展“小团体”的教学模式,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于几个人同时上课,教师在教学时,要讲授的知识点只需讲一次,省下时间把问题带给学生,让学生相互讨论、共同探究,分析作品的技术重点与难点,然后教师再进行点拨、示范、指导,指出每个同学所存在的优缺点。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注意教师的实际示范行为,加强了理论讲解与内容的分析,又注意到了学生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明确了练习的重难点与练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与习惯。“小团体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把学习当作乐事,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外延

开展“小团体”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按小组的形式相互进行练习,充分发挥各种同伴团体的作用,相互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探究,会的学生指导不会的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相互之间进行监听,并及时纠正错误,教师在下一节课中只要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再进行点拨、分析、指导,指出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以后的注意事项,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变一人为师为众人皆师,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拓展教学的外延。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是为了传授音乐基本功、发展其特长,培养特长生的高考能力、培养特长生的各类竞赛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本人的成长和学校的整体发展。通过教学实践,研究一套适合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的音乐特长生培养模式,培养一部分高素质的音乐专业人才。运用研究成果训练学生达到音乐高考的专业水平,让学生正确掌握音乐专业各门课的操作规程和稳步提高专业水平的方法。通过组织实施“小团体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的外延,为教学系统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增进教学效果,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2.课题研究内容

“小团体教学”是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认知能力、性格特点,将学生分成34人或56人一个学习小组,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分组形式开展教学。形成一个小组课、团体课相互结合的团体教学模式。

1)小组课

对于刚入学的学生,第一年的任务,主要是打好专业基础。这种授课形式对于初学者来说主要解决带有共性的问题。一般以34人为宜。

2)团体课

这种授课形式主要是对个别课、小组课的补充,人数可以在10人左右。主要是加强乐理、声乐演唱等基础理论的讲授,解决学生知识面过窄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

五.研究方法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同质小组”和“异质小组”两种不同的分组方式进行分组,采用调查法、比较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进行深入的研究。

六.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081月—4)

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音乐素质、认知能力,个性差异等将工作重心定位在“小团体教学”模式上,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在这段期间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对音乐特长生进行调查摸底,了解学生现状,对进行不同的分组形式教学制定研究方案,打好专业基础。

2.实施阶段(20085月—20098)

创设教学中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创设自主、探索、创造的空间,收集并记录研究所取得的初步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同质小组”和“异质小组”两种不同的分组方式进行研究。典型指导、个别纠正、相互观摩、相互评议,学生听课观摩、取长补短,举一反三,培养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

3.深化和总结阶段(20099月—12)

综合材料信息,分析研究材料,课题组成员针对存在的问题,共同研究、分析原因,找出问题的所在,解决问题。依据高校音乐专业对人才的要求,完善“小团体教学”计划。

七.保障措施

1.教师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指导者、引领者和参与者

“小团体教学”,就是要求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引领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权威性地作知识的讲解与示范,而是根据教学目标由师生共同发现问题、讨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音乐教学已变成了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过程。这种创造过程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从知识的传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参与者。

2.转变教师的工作方式

确立研究问题以后,要进入具体的研究过程,通过体验、实践,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不能将自己禁锢在音乐这一门学科之中,而是要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更多的去关注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其他学科,因为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将远远不能适应在音乐特长生培养中实行“小团体教学”的音乐实践的需要。

3.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分组形式开展教学。形成一个以小组课、团体课相互结合的团体教学模式。

4.总结交流经验,完善计划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课题组成员针对存在的问题,共同研究、分析原因,找出问题的所在,解决问题。

八、主要参考文献

《艺术教育论》  郭声健著     

《音乐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团体动力学》   阿尔文.赞德   

《合作学习教学方法与策略之探究》  曹永松著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