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生物课堂 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

  《“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生物课堂 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 吴海东

  摘要:《“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系苏

  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立项号为:111102466。本课题于2012年1月5日通过专家论证,开始立项研究,到目前进行中期报告为止历时1年10个月。其间,在课题研究的理论层面上,本课题初步形成了“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体系,对“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教学模式的应用背景,操作方略,实践意义和效果,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和外延、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等方面作了理性的思考;在课题研究的实践层面上,初步形成了高中生物各课型下的课堂有效教学的操作方略。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均较好的完成了课题研究的中期目标。

  关键词:课前无预习 课后零作业 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课题简介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国家教育改革背景

  国家“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以学生为主体,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国家新课程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内容的更新、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实施的变革等,过去熟悉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被打破了,衡量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内容与方法,适应新的教学评价方式。

  (2)江苏省高考方案背景

  江苏省新高考方案是语数外三门算总分和两门选修科目算等级,四门必修科目进行学业水平测试(小高考),只要求过关(达C级),有一个A加1分,四个A加5分。江苏省教育厅曾发文要求各地切实减轻中学生的负担,尤其是课后的作业负担,所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每个学校应该努力做到的,也是我们每位教师真正关爱学生的直接表现。在当今高考只考语数外的模式下,学测科目,选修科目都是配角,如何当好配角,更大程度减轻学生课后的负担,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值得研究的东西,也是顺应当前教育改革潮流的。

  (3)学校教育教学背景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举行了多届有效教学论坛,新的教学理念逐渐被我校教师接受,越来越多的教师主动学习和实践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新的教学方法,但目前关于新课程理念和实施中的问题研究不够深入以及现有高考制度的压力下,教师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停留在表面,对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也只停留在口头,传统被动单一的灌输式授课形式在教学中仍居主导地位。对于我校生物课堂教学来说,还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流于表面,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过度强调知识目标,弱化甚至忽视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观目标;教学方法盲目崇尚新异,片面追求课堂上气氛“活跃”形式“热闹”,但学习效率低下;没有明确科学的生物教学评价机制。我校学生的学习及作业现状:学生每天面对着各科很多的作业,相比较而言,哪科老师要求的比较严就先忙哪科,哪科更喜欢做一点就先写哪科,写不完的就抄,时间长了,个别作业就偷懒不写。大批量作业下很多同学成绩并不见明显提高,学习状态亦无有效改善。

  2.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1)通过“课前无预习”,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性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课后零作业”,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解决学生抄作业的问题。

  (3)通过“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探索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

  有效性。

  (4)通过“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既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能使学生快乐的学习,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3.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通过实践、思考、总结梳理出生物“课前无预习和课后零作业”教学中的做法,具体达到如下目标:

  (1)研究我校学生学习生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和谐的师生教与学的关系,为尝试“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教学模式打下基础。

  (2)构建教师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形成高中生物常见课型的实施策略。

  (3)通过对有效课堂教学案例的研究,实施具有可行性、操作性的实践方案,以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

  (4)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授课方式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 形成对高中生物课堂进行有效教学指导的具体策略。

  4.课题研究内容

  (1)将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作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有利于教师进行“生本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师生共同成长。

  (2)通过“无预习”、“零作业”,打破了传统通过布置大量作业、反复操练、进行“题海战术”来提高教学质量而不顾学生感受的填鸭式教学,有利于教师转而主动探索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还将有力地促进素质教育的进行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3)把不同教学方法引入不同生物课型进行研究,可以找到适合学生学情,适合教师教情的课型教学案例,将为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推进有效教学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为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实际操作经验与借鉴。

  (4)把课堂教学有效性从教学有效性中独立出来进行研究,有利于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5.课题核心概念及界定

  (1)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课前无预习”顾名思义就是上新课前学生不需要进行任何的预习,教师不布置任何的前置性作业。所谓“课后零作业”就是指平时(周一到周五)周六周日,节假日教师都不布置任何的作业。

  (2)教学有效性: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含义:一是有效果,二是有效率,三是有效益。有效益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及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教学效益质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有两个:一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3)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就是课堂教学的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辛苦不辛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即使教师付出再多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4)教学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它具有技能特性,又具有框架特点,在内容构成上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指影响教学处理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倾向;第二层次是对达到特定目标的教学方式的一般性规则的认识;第三层次是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按教学活动的进程可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

  二、研究过程

  1.课题研究的进展及历程

  目前课题研究进入第三阶段,具体所要经历的阶段如下

  第一阶段:课题前期准备及申报阶段

  时间为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立研究方向,对课题方案的调研论证。具体工作为:调查学生有作业与无作业情况下的学习现状并分析原因,调查教师在不同教学方式下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调查在学生不同学习方式下的课堂学习效果。为进行课题研究提供实践依据。进而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研讨、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研究申报表初步论证,并完成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课题初步研究阶段

  时间为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开展个案研究与行动研究。具体工作为:对高三年级生物班进行对比研究,形成部分班级的案例研究资料,整理学生对本课题实施情况的评价资料,创立复习课、讲评课、实验课的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提炼初步研究成果,形成相关的论文和调查报告。

  第三阶段:课题整体研究阶段

  时间为2012年9月至2013年12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子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和验证性研究。具体工作为:对高一年级学生学习生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调查,并对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对照研究,形成部分班级的案例研究资料,创立新授课的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形成课堂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形成相关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完成中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评估验收,并进一步调整研究方向和改进研究过程。

  第四阶段:课题研究结题阶段

  时间为: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全面推出研究成果,接受全面评估和鉴定,具体工作为:各子课题完成研究报告和总课题结题报告,接受评估和鉴定,形成课题论文集,教案集等成果资料。并做一定范围的推广普及工作。

  2.课题研究主要采取的举措

  在研究过程中为了确保研究的顺利有序进行,按照课题研究方案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列举如下:

  (1)理论学习和研讨交流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以下的学习和交流。第一,课题组成员认真研读了以下书籍,如:《2010-2013高考及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方案及标准》,《给教师的建议》,《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教育激扬生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和方法》,《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学与教的心理学》、《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等。第二,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如2012年6月18日到22日吴海东老师赴南京师范大学参加“江苏省2012年中小学教师国内培训项目高中生物学科骨干教师提高培训班”学习,2012年12月吴海东和王志良老师赴常熟参加“苏州市生物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暨常熟市生物学会2012年会”活动,2012年2月到2013年5月期间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太仓市感知网校高中生物学科培训,2013年6月到10月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太仓市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培训”活动等。第三,课题组成员积极开设各类公开课及课题研讨课,如2012年4月5日吴海东老师开设“种群与群落”高三一轮复习课,2012年5月11日王志良老师开设“能量流动”高三二轮复习课,2012年5月29日孟宪成老师开设“2013常州三模卷”高三试题讲评课,2012年6月13日黄佳倩老师开设“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新授课,2012年12月4日孟宪成老师开设“探究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方式”的实验示范课,2013年3月5日柏文峰和高宽场两位老师分别开设“免疫调节”和“植物的激素调节”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课,2013年5月10日吴海东老师开设关于数学模型建构的“种群数量的变化”课题研讨课,2013年5月23日姚丽梅和黄佳倩老师开设“物质循环”的同题异构课参加太仓市百节好课活动,2013年6月4日吴海东、姚丽梅、黄佳倩、柏文峰四位老师赴省沙高开设“物质循环”太仓市评优课活动,2013年9月11日王志良老师开设“基因分离定律”高二习题讲评课。

  (2)调查现状与分析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改变学生课堂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如下的调查及分析:2012年3月分别对高一、高二、高三部分班级学生、家长、及我校全体生物教师以及2012年9月对高一部分班级学生进行了“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教学模式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调查,并形成了相应的调查分析报告。2013年2月对高一部分班级进行了生物课堂师生互动反馈调查,并整理了调查结果。2013年4月对高一部分班级家长进行了课题家长评价调查,并形成了相应的调查报告。2013年5月对高一部分班级学生进行了学习生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调查,并形成了相应的调查报告。这6份调查报告从学生、家长和教师层面的对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支撑。

  (3)改进教法与学法

  课题组成员通过理论学习,随堂听课,研讨交流等形式,引领教师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来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课前无预习和课后零作业模式下的课堂教序关键是提高其效率、效果、效益,而课堂有效讲解和训练就成了关键,一方面教师能否抓住重点的精讲,和习题的精选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教师能够更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热情,又是课堂能否高效的核心。所以教师在自我反思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学要求、对学生的态度等因素时,不时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3.课题研究进行的理论探索

  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含义:一是有效果,二是有效率,三是有效益。有效益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及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教学效益质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有三个:一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为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三为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1)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就是课堂教学的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辛苦不辛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即使教师付出再多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第一,转变教学观念,实现师生互动。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高效互动是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课堂弊端的出路。课堂教学中的单调(听→讲)、单项(师→生)、单一(教材)、滞后(反馈不及时)、被动(老师逼迫学生学习)的境况限制了学生的手脚,扼杀了学生的思维。教师要秉承“通过学生、为了学生、围绕学生、激发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通过一个转变(师生角色的转变)、两个前置(问题前置、学习前置)、三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索)、四种形态(展示进行交流、点拨实现提升、纠错进行落实、开放实现拓展),实现教师真正地关注学生,与学生互动共成长。

  第二,明确教学目标,落实“堂堂清”。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达成为核心。由注重课堂环节、程序的编制到更加关注学情、氛围和师生、生生关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人人学会是目标。懂得用一种思路做十道题,不如一道题找出十种思路。揪住一个知识点“无限”放大,四处出击,形成上挂下联,左顾右盼。每个老师都要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解放学生,解放自己,降低课堂精力流失率,提高学习效率。让课堂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学生的身动、心动、神动和肯学、想学、会学成为课堂的基本元素。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落实“堂堂清”。该掌握的要当时掌握;该会运用的,要当堂运用;该检测的要当堂检测。

  第三,改进教学方法,打造“生本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改变学生学习行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重在引导学生小组学习,做到独学,对学,群学,鼓励学生独自思考,合作探究,相互质疑。通过展示实现交流、通过纠错实现落实、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开放实现拓展,教师在教学互动中,要充分实现师生之间的预习交流、分配任务、合作探究,展现拔高、穿插巩固、达标测评。教师课堂教学中要一看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人数,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参与;二看学生参与的质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情感是否投入,精神是否饱满,板演书写是否整齐工整,词、句符号、公式的使用是否正确;三看学生的预习笔记,检查“预习”情况,以便教师可以根据学情适时导入下一个环节,准确做好课堂决策。通过“三看”,关注学生的自主程度、合作效度和探究深度,致力于高效课堂。

  第四,加强课堂管理,拓展“课堂空间”。高效课堂中,教师是引导着、策划者、合作者、服务者、开发者,加强教学管理特别是课堂管理是实现有效教学,进而达到高效教学的基本前提。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编制导学案和改写导学案,让教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方向盘;学生课前要进行充分的预习,师生由此构成相同的经历,有备而来。课中教师要重申目标,达到具体、明晰,教师师要进行学情调查、问题汇总,解决互动的针对性问题,根据问题在讲解,直击问题,精讲点拨,在关键时刻点关键问题,要当堂检测。课后教师要做好课后反思,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学生要做到课堂问题的堂堂清。对解决不了的问题、疑惑,首先要求教于同学,其次求教于老师,落实学习目标,完成堂堂清任务

  (2)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学生课堂自主学习,即指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经过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获取新知识,从而获得其主动发展的过程。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更好地弘扬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学习,更好地开发其智慧潜能,促进他们的自我发展。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涵: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决策与选择能力、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后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而我校的大部分学生由于小学初中一直就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课堂自主学习能力非常差。所以如何转变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及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激发参与兴趣,产生自主学习欲望。“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知者不如好之者”。卢梭在其教育论著《爱弥尔》中说:“希望学生对待学习象对待游戏一样,做一切事情,兴趣盎然。”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生带有情绪色彩,学习知识、探索知识的意向性活动。因此,在学习中我们要巧妙地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使学生真正把学习变成自身的需要,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第二,创造参与时机,唤醒学生主体意识。首先教师要营造和谐氛围。在组织课堂学习时,我们要力求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积极研讨的气氛,让学生充分拥有试一试的机会。在实际操作中,就要鼓励学生敢于自我表现,要“敢问”、“乐问”、“善问”。要给学生多提供参与的机会,鼓励其自由探索,标新立异。当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时,即使是错误的,我们也要先予以肯定,然后再指出不当之处,提出努力方向。因此,在学习中,我们还要注意面向全体,更要注意个体,创造主动参与的条件,让每个人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其次,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参与信心。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固然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因而我们要敢于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实践,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把教师“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有强烈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我们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别,创设不同的情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乐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自主参与,都有所发现、创造,都有成功参与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最后,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质疑时空。亚里士多德说:“创造性思维就是从质疑和惊奇开始的。”质疑是探索与创新的源头。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由趣生质,由疑去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使之产生好奇,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第三,教给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体能力。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并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只有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居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许多知识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所以联系旧知识,思考新知识,经常进行迁移训练,不断整理已经学过的知识结构,只要长期坚持,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就会经常联系到相似的旧知识,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促进自己的发展。

  (3)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评价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当选择有效的多元评价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在评价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是适时、精当、有度的,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第一、教师的表扬要有效、有度,还不应偏废批评。所谓“有效”,就是表扬要适得其所,要关注学生的需要与状态,使表扬真正起到激励与促进的作用。该表扬时,慷慨真诚;不该表扬时,守口如瓶。所谓“有度”,就是要掌握表扬的分寸,不任意夸大学生的优点。批评与表扬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二者不可缺其一。但这里所谓的批评,不是板起脸孔的呵斥,不是令人无地自容的挖苦,更不是贬损人格的辱骂。批评同样应该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批评需要智慧,批评要讲究艺术。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以下两种方式的批评效果很好。幽默式批评和自省式批评。幽默式批评即寓批评于诙谐之中。“批评的智慧在于让学生成为自我的批评者。”自省式批评的最大优点是能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效果往往比较持久。

  第二,教师的评价要多样化,要有激励性。实践证明,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能力就可能发挥80%—90%,以至更多。所以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去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使课堂评价在尊重、宽容和等待中进行,在欣赏、发现和激励中进行,在和谐、主动和引导中进行。我们要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自己,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使评价变得民主、宽松,让学生自己作自己的主人。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我们更应该尊重个体差异,帮助学生树立自信,鼓励学生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教师在课堂评价时语言要简洁、明确、到位,注意把握分寸。否则就是无效评价。

  第三,教师要充分预设,把握评价时机。课堂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发言、练习等课堂表现的一种评判与回应。教师在课堂中要抓住对学生评价的时机,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做出评价,这就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在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只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充分预设后,才能对学生在课堂的回答在短时间内进行判断,从而进行有效的评价。教师要作出评价,心中首先要有一个标准或尺度。这个“度”,要紧扣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一堂课上,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教师评价尺度的把握应准确,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会影响评价的效度。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需要与状态。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不同的学生,对于表扬的期待与反应是不相同的。如回答简单的问题,学优生对于老师是否表扬往往表现得无所谓,受了表扬也常常是反应平平;而后进生则不然,他们很在乎老师的表扬,即使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受到表扬后也能高兴一番。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候对于表扬的期待与反应也不相同。如学优生在解出难题或者对某题有新的解法时,他们就很在乎老师对他们的赞扬。总之,表扬要贴近学生的心理,在学生需要时及时表扬,在学生在乎时及时表扬。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