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技创新教育与青少年创造力发展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附件4

《劳技创新教育与青少年创造力发展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劳技创新教育与青少年创造力发展问题研究》课题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的子课题,是在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发展研究》子课题《中小学劳动技术创新教育的发展研究》基础上的继续研究和深化研究。

“十五”研究,各个课题学校从各自开展劳技创新教育和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实践出发,进行了理论研究、教学实践探索、经验的总结提升,成果可喜,但仍遗留有问题没有解决,为此,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申报了《劳技创新教育与青少年创造力发展问题研究》的课题,旨在遵循新课程背景下劳动创新教育发展的规律,探索出推进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课题的研究是在各课题学校广泛参与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的目标,动态生成着的。因此,今天的课题开题报告只是提供了一个框架性的设计建议。

一、课题研究设计思路和要点

1、课题的主导思想

劳动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关键要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劳动技术教育与科技教育、创新教育的有机整合,探索出劳技创新教育的崭新模式,不仅实现了劳动技术教育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新发展,而且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具有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2、意义价值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即将进入到一个以脑力、以知识决胜负的知识经济时代。美国总统曾提醒人们:“我们正跨入一个新的时代,亟须一种新的创造精神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充满创新、鼓励创新的新时代,国家的创造力与国家的综合国力日益挂钩,创造力强的国家无论在政治、经济及民生等方面都表现卓越,引领世界潮流。而国家的创造力最终取决于人的创造力。富有创造力的人才的培养因此成为决定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知识在不断地变革,革新在不断地进行。教育应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追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即学会如何学习。” 该组织甚至提出,“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日本人也提出:“独创是国家兴亡的关键”,开发国民的创造力是“走向21世纪的道路”。创新教育为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实际上,美国早在70年代起,就在一些大学里设立了创新中心,以指导学生的创造发明活动,并且经常把学生置于实践环境之中,使他们不得不绞尽脑汁用学过的理论及经验,回答和解决他们不熟悉或不明白的问题,强迫其不断向智力和能力的极限挑战,从而使学生不断增强洞察力、想象力、预见力和创造力。在美国的许多大学,开设了一系列专门训练和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方法的课程,如学科研究方法论、创造技能、智力与创造力训练等。前苏联在全国建立了100多所创造发明学院,其任务是组织大学生和青年技术工作者学习从事发明创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进行技术革新实验。

1991年,台湾教育行政部门颁布了旨在打造创造力国度的《创造力教育白皮书》,宣示以创造力教育作为贯穿日后教育改革之重点:培养终身学习、勇于创造的生活态度;提供尊重差异、活泼快乐的学习环境;累积丰硕厚实、可亲可近的知识资本;发展尊重智财、知识密集的产业形貌;形成创新多元、积极分享的文化氛围。

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中科院《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上批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很根本的一条路就是要靠教育。”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他再次明确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胡锦涛同志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而人才的培养,必须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做了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讲话,强调“要注重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青少年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

然而,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创造力现状并不容乐观。2002年,教育部科技司、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中国科协青少年部和中国科普研究所联合发起了“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活动,调查对象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1.2万名大中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具有初步创造力特征的青少年只占21.6%。究其原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传媒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学校(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如85.6%的被调查者认为,“高考、升学是学校排在最重要位置的事”;39.3%的被调查者感觉“目前的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等与创造力培养的目标相矛盾”;56.7%的被调查者不赞同“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88.2%的被调查者不赞同“创造力主要由天赋决定,与学校教育无关”,这表明广大青少年已深切感受到学校教育对其能力素质发展的影响。同时,调查亦分别显示出,当前学校教育内容对学生能力素质发展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过于严谨、思维定式、从众心理和信息饱和已经成为中国青少年开发创造性思维的四种主要障碍,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观察、想象能力日渐削弱,而思维定势和对权威的服从却日益增强。这一现状反映出我们的教育在促进青少年创造力发展方面还存在问题,亟待改革。如何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本课题是在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发展研究》子课题《中小学劳动技术创新教育的发展研究》基础上的继续研究和深化研究。经过十五课题研究及实验,劳技创新教育已经初步形成理论,劳技创新课程也成为引爆学生进行创造发明活动的导火线,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训练场。劳技创新教育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具有很好的推进作用,如何利用劳技创新教育这种教育形式更好地推进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推进的条件和策略又有哪些?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希冀探索和解决的问题,以期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开发探索一种新的路径,丰富创造力教育的理论,丰富劳动技术教育的时代新义,本研究的重要价值即在于此。

3、研究思路和研究目标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通过理论和实践研究,对劳技创新教育推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实例进行跟踪调查研究,从个案研究中总结一般的规律;进而探索出劳技创新教育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推进作用及其推进的条件、方式以及策略等。用实践的力量、科学的精神促进人们对素质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形成深刻认识,对劳技创新教育达到正确理解。

4、选题创新点

我国受传统教育体制的惯性作用影响,创造力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和实践的许多方面尚未形成体系;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平台作用也未得到很好的落实和发挥。本研究希望在素质教育的理念引领下,探索出劳动技术教育与创新教育相整合对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推进作用及推进的具体条件、方式和策略。这既是对创造力教育的理论的丰富,也是对劳动技术教育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深化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二、课题研究框架

在各实验校提交的分课题申报基础上,我们对本课题研究最初设计的框架进行了细分,设计出以下五个研究的角度,供各分课题组参考:

(1)劳技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跟踪调查研究

(2)劳技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3)劳技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条件研究

(4)劳技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推进策略研究

(5)劳技教育与科技教育整合发展学生创造力的深化研究

(6)“劳技创新教育与青少年创造力发展”个案研究

三、课题实施方案和进度计划

1、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采取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充分利用各地区、各学校在劳技创新教育方面、在培养青少年创造力方面的经验和力量自发推进研究工作,理论联系实际,边研究、边实践,边推广成熟的经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等手段。

2、研究队伍的组织

课题组顾问:  卓晴君

课题组组长:  刘彭芝

课题组副组长: 罗滨  竺豪桢

课题组主要成员:

刘鑫灿湖南省株洲二中
张天如湖南省株洲二中
黄 林浙江省新昌中学
潘洪涛浙江新昌县青年路小学
何 飞浙江省绍兴市成章小学
王永红内蒙古呼市二中
王小勇海南华侨中学
黄志安上海市向明中学
周德保湖南省汨罗市第二中学
衡炳锋苏州市第十六中学校
常建强江苏省江阴市化士国际学校
李忠诚北京丰台二中
尹天鲲北京市大兴八中
李凤茹北京市育才学校
岳云霞北师大实验中学
董智勇北京市昌平教师进修学校
李 安北京市延庆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中教部
肖 燕北京市延庆四中
王 越北京市海淀劳技中心
赵德胜北京市密云教研中心
耿连发北京市平谷教育科研中心
尤金来北京市平谷进修学院
柴福华北京市平谷教科研中心
张立芹北京市平谷区马昌营学区
刘建新北京市平谷区王辛庄第二学区
陈连力北京市平谷二中
李德成北京市平谷峪口中学
马占丽北京市朝阳区沙板庄小学
史振泉北京市平谷区峪口镇第二学区

3、实施步骤与时间进度

在研究任务适当分解的前提下,科学安排的时间进度,以保质保量地完成研究任务。

(1)2008年1月初,课题开题会。

(2)2008年1月-2月,各专项课题根据课题组要求,调整研究方案,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并开题。

(3)2008年2月至年底,各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

(4)2009年10月,召开课题组中期研讨会,检查各专项课题组进展情况,并进行中期优秀研究成果交流评选。

(5)2010年初,各专项课题结题。

(6)2010年中,子课题结题,递交子课题研究报告,最终成果评选。

4、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总报告

(2)调查报告

(3)论文集

(4)学生创造力发展个案研究系列丛书

5、关于课题管理的几点要求

(1)各地各校申请的专项课题需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总课题组批准,按照课题组的设计框架开展研究工作,选择的专项课题既要和子课题相关,又要符合本地本校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

(2)学校(地区)重视教育科研,充分利用子课题组的研究平台,强研究工作的横向交流,形成专业特色,积极参加总课题组活动(每年至少一次),且参加人员相对稳定。

(3)要求在本次会议结束修改、确认专项课题,于2008年3月10日前将申请书发到课题组(课题组颁发立项证书),并积极组织完成开题论证,提供详细的研究实施方案,实施研究,原则上要求在2010年3月完成,交结题报告。

(4)加强实验研究,课题参与校要建立校本教研制度;解决以校为本,谁来研究,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研究成果如何运用等问题;促进新教育理念的课程化的实施;探讨本校的教育教学特色。完善自我教育过程,形成学习型的教学组织体系。

(5)每年我们将定期组织课题研讨活动,并通过网络、通讯等手段,交流研究信息,进行思维碰撞,互相启发,互相切磋,互相支持,使课题研究不断深入。扩大研究队伍,培养追随者,取得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适时推广先进地区的经验。

(6)按研究实施方案,开展课题研究,每年至少正式发表一篇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或案例报告;承担专项课题开支的一切费用;要及时反馈信息,加强与课题组的联系,在研究过程中对研究方案有重大调整,需要向总课题组报告。

成员校要关心《劳动技术教育》杂志和少创委网站的建设,及时投稿,展示研究成果、宣传和展示先进典型,扩大劳动技术教育的社会影响。

四、主要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论》余自强著.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4月。

2.《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课程改革专题研究(上)、课程改革国别研究(中)、学科课程改革研究(下). 钟启泉、张华主编.北京: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0月。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4.《走进新课程》 朱慕菊主编.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

5.《新课程新教学的探索》高峡、赵亚夫著.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3月。

6.《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10月

7.《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石中英.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8.《课程新论》廖哲勋 田慧生.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9.《技术批判理论》[美]安德鲁?芬伯格著.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0.《科学技术哲学导论》,王贵友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1.《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宋健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年3月第1版

12.《美国技术教育标准》 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