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难点研究课题报告
杜收圣 谭洪元
一、课题研究的诞生背景
多年来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早已证明了物理学科的教学难度和学生的认知困难,这种认知困难的成因固然来自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高中物理学习所要求的思维水平的不对称,但更与物理学科本身的知识难度有关。基于高中物理的学科特点、知识体系以及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内容的衔接跨度,又使得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困难必然存在,如何化解与排除这种认知困难便成为提高物理教学效益的关键。如何准确的分析、排查、认定以及突破与化解这种知识难点便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面对如火如荼、深入持久的素质教育浪潮,面对基础教育改革大势,如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物理学习化难为易、深入浅出、高效低负,全面提升课堂学习质量,便是物理课堂教学法改革的使命所在。“高中物理教学难点研究”课题的重大意义也就显而易见。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依据
(一)文化依据
1.“物理”一词-------原本指的是“事物的内在规律或道理”《高级汉语词典》(第1382页)。 “物理学”做为一门科学学科的名称(清朝后期一直用‘格物’表示‘物理学’的),其核心内容便是研究天地万物之间的内在规律。而高中物理的内容中能够包含逻辑性和规律性的全是知识难点与知识重点。“高中物理教学难点”的课题研究需要“格物致知”的精神。
2.“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礼记·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更现代一种科学研究的必备理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可以理解为,“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出究竟;“致知”,即是要真正获得知识和规律。“格物致知”也就是要“格物致理”。“高中物理教学难点”的课题研究,就是要通过准确的分析、排查、认定高中物理教学难点的这种“格物”行为过程,为突破与化解这种教学难点、全面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益寻求和探索科学依据,从而达到“致知”、“致理”。
(二)科学依据
著名的“二八定律”告诉我们,可以用80%的精力与时间来完成20%的成果。二八定律,也叫巴莱多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现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此定律同样适应于高中物理教学。
在2007年考试说明中,现行新课标物理教材共有知识点101个,其中Ι要求的是72个,II要求的是29个,实验是16个。本次“高中物理教学难点研究”课题调研结果的统计数据显示,知识难点的个数是8个,占II要求知识点总数的 27.6 ℅.由‘二八定律’规律可知,物理教学中的20%的重点、难点知识的确需要教师的教,而80%的内容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学掌握的,那种暂时还不能的自学掌握的,多是因为老师还没有真正的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应针对这些知识难点加以化解突破即可。所以,“物理教学难点”的研究与确定便可围绕“20%”与“80%”展开。
(三)实践依据
1.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探究与引导、讲授与讨论、传承与感受之间的和谐一致,需要“双体互动、价值同向、心犀相通”的共同活动。然而,要达到这一教学情景的前提是教师要准确的分析、排查、认定高中物理的知识难点,从深入浅出的例题示范、准确有效的实验巩固、循序渐进的习题检测、及时恰切的错题反馈纠正等教学手段,事先加以教学干预与引导,以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少费周折的高效学习。‘高中物理教学难点研究课题’的实践基础也正在于此处。
2.从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和多年的教学实践看来,高中物理的教学难点往往就是教学重点也多是高考重点,高中物理中的知识难度也是必然存在的,然而,高中物理内容的规律性、系统性决定了物理教学过程中只点能拨而不可灌输,应引导学生明确难点、把握重点、巩固基础、感悟规律,“高中物理教学难点研究”也就顺应需要、理所必然。
3.从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看,教学实践已证明,高中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渐趋形成,认知学习的思维方式和批判意识已逐步进入飞跃阶段。自尊、独立、成就、尊重等方面的需要十分强烈,自主、自由式的思考、质疑、批判、创造式学习的能力开始形成。对老师的“教”虽有仰仗与依赖,但发散、求异、批判的思维仍占主流,已不满足于学习上被“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吃别人嚼过的馍馍”的乏味以及那种“受迫‘振动’(学习)、不‘振’(学)不行”的无奈。渴望和期盼老师摒弃面面俱到的说教灌输,而运用“授人以渔”式的教学方法和自己的自主探讨、“自由振动”(自主学习)式的学习,这当然更需要老师点拨式、启发式的“教学策动力”的“点拨”与“引振”。而老师的这种点拔、引导只能是建立在准确的把握教学难点和高考考查重点的基础之上的判断。“高中物理教学难点研究” 恰好是这种判断的依据,也更是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工作。因之“高中物理教学难点研究”课题早已具备了教学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方面的前提条件。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构想
(一)研究期望
通过研究,明确教学难点,准确判断学生的学习心理,并加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前、学中、学后的“全天候”式的干预防范,探索高中物理优化教学结构和过程,为学生提供清晰、充分的思维环境,更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学生学习的弯路与困惑,从而事半功倍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本实验在课堂教学中,总结出一条较为科学、有效的难点突破、重点鲜明、目标集中的学习模式。通过研究,为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教师的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物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提高物理课课堂高效教学的质量。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师生座谈等形式,了解实验效果,发现问题即时解决、矫正。
2.教学实验方法:本研究以教学实践为主,用‘二八定律’的思想将实验措施、方式、直接注入日常教学中,通过实验对比班级的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的分析比较,总结出抓住关键、突然难点、高效学习的模式,并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实验论证。
3. 经验总结法:定期组织物理学教师、相关实验班级的学生集中座谈,对实验研究中的得失进行分析总结,同时收集实验中的信息,不断对实验的目标、方法、内容、措施进行调整、充实。
(三)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基础阶段(2007年2月——2007年3月):
组建本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实验组;组织本课题的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分析学校物理教学现状,讨论实验方案,确定本实验的总体目标与基本构想,做好实施实验方案的准备工作。以教育理论为依据提出实验操作的主要方法、手段和措施,完成部分典型个案的设计及课件的收集和设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题实验相结合。
1、设计课题调查问卷,
2、确定调查、调研的师生对象,
3、发放调查、调研统计问卷,采集相关教学信息,汇总调查、调研问卷并进行数据计算与加权处理,
4、设计安排与被调查、调研的师生对象的交流、座谈,
5、实验的资料整理、归类、分析、总结,依据统计数据,确定学科教学难点。
第二阶段:深化阶段(2007年4月-2007年5月):
1、修正实验数据,进一步确定教学难点的核心域、紧密域和外围域。
2、针对所确定的教学难点,排查形成的主观、客观原因,构思、设计化解与突破教学难点的基本策略。
3、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分析总结阶段(2007年4月——2007年7月):
对实验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分析,总结研究效果,撰写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收集、整理选编课题组研究的优秀教案、论文及典型课案。
第四阶段:教学实践阶段(2007年8月——2007年12月)将实验所得到的
四、课题研究的核心数据
“新学校行动计划” 高中物理教学难点课题研究开题以来,先后在高三、高二两个级部进行了102人次的学生问卷调研和17人次的老师问卷调研,根据数据统计处理最终归纳共出八个高中物理教学难点(详见下表),为全面了解高中物理教学基本状况,准确把握并化解高中物理学习的“难点”,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益获取了难能可贵的第一手数据材料。
共八个教学难点:
难点一 卫星问题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结论
难点一 卫生问题
难点二 示波管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五、结论
难点一 卫星问题
难点二 示波管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难点三 电容器的充放电及其带电量的计算
难点四 电表的改装
难点五 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
难点六 自感、涡流的原理及应用
难点七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
难点八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分析及计算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高中物理开展课题研究的实践与思考
- 下一篇:个人课题《高中物理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培…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