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方案: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

窦喜英 高中化学  河南新乡辉县化学一班

摘要目的:了解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信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与同伴信任量表(Company Trust Scale)150名杭高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性别方面的差异;2。高中生人际信任不存在性别方面的差异;3。 父母养方式与人际信任存在着广泛的相关。
   
关键词 父母 教养方式 人际信任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个体成长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家庭中各种显性或隐性因素都是个体发展的影响因素,而其中的教养方式是颇为明显且倍受关注的。子不学,断机杆是早期家庭教育的典型案例,甚至有学者认为,孟母的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是孟子成为亚圣的重要原因之一。教育家陶行知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对个体学习、生活的影响。孟育群通过对亲子关系的研究,得出与日本学者高度一致的结论:个体人格的形成(尤其是社会化)过程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要素。苏霍姆林斯基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更为具体,他认为:家庭应有高度的教育修养。如果没有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修养,光靠学校教师的努力,哪怕是相当大的努力,其效果也是有限的。人的全面发展有赖于:父母以怎样的人格出现在儿童面前。人格理论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性格对子女个性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不同的父母教养模式对子女个性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
   
信任是社会学和心理学共同关注的课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五大德行之一,是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逐步完善,个人信任体制开始建立的时期,更需关注人际信任的早期教育。高中阶段是个体心理发展渐趋成熟,价值观逐步建立的时期,他们的人际信任水平直接影响日后社会的合作精神,共处意识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1.2
父母教养方式的含义及研究进展
   
父母教养方式的含义,目前并没有获得统一的认识,有的学者使用父母教养方式,有的使用家庭教育方式,也有的使用抚养方式。杨治良等人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指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并列举了西蒙兹和鲍姆林德的分类模式,指出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的学者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国内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起初的研究零散而不系统,取向也很单一,主要从儿童性格、心理卫生等有利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探讨来父母教养方式。随着中国的日益开放,国际交流的深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新理论、新观点的引入,国内学者对父母教养的研究有了更多的了解,结合中国实际做了不少有益的研究、探索。综合起来,国内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父母教养因素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不同群体父母教养方式的对比研究、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等几个方面。
    1.3
人际信任的含义及研究进展
   
人际信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涉及到很多层面和维度。因此,在做人际信任研究之前,必须把信任的概念加以说明和澄清。最早研究信任并为它下定义的是多伊奇(Deutsch1958),他认为信任是他预期这件事会发生,并根据这一预期做出相应的行动,虽然他知道一旦此事没有预期般地出现,这一行动带给他的损失要比此事如期出现带来的好处要大。艾里克森(Erikson)将信任定义为对他人的善良所抱有的信念或指一种健康的人格品质,强调了对意向因素的内部期待。韦氏辞典将信任定义为对人或事的特性、力量和真实性的确实信任,强调了行为者和对象者之间的关系因素。后来的研究者将信任的定义缩小到人际信任的范畴,即仅指对另一个人或一群人的信任而不包括对事件的信任。
   
当代信任的研究最先是从20世纪so年代由心理学路径开始的。心理学对信任问题的研究开始于19s8年美国心理学家多依奇(MDeutsch )的囚徒困境的实验。在其之后,心理学家罗特(( JRotter)和赖兹曼(L Wrightsman)等,从个体的心理层面上把发生在人际关系中的信任,通过个人的心理特质(预期、信心和信念)来表达。他们循着人际信任研究的思路,从人际信任特质上个体差异、人格特点的角度出发,用心理学实验的方法,借助测量、统计、比较,得出结论:信任就是个人人格特质的表现,是一种经过社会学习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点。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加入w}ro以后为了减少交易成本,国内人际信任的研究日益增加。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研究的有:从文化的根源,寻求一个理解现代中国人人际信任的研究架构,从而进行有的放矢的实证研究(杨中芳,彭泅清,1999);研究在不同社会情景下,泛化信任(一般信任)殊化信任(特殊信任)及可信任性知觉对信任行为起作用的理论模型(张建新等,2000);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探讨中国人人与人之间建构信任的逻辑(杨宜音,1999)。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了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人格的相关(郑信军,1998);浅析了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解夏,2000);研究了高师专科学校性格分类分布及性格特质与人际信任的相关(张海钟,1996)
    1.4
研究的意义
   
现有的资料表明,就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信任所进行的相关研究也不多,现有的也散见于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的相关研究。因此,对相关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全面了解影响高中生个性发展的原因,将对我们更好的帮助完善高中生个性有着指导意义。
    1.5
研究的目的及假设
   
目的:探讨高中生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分析家庭因素对人际信任的影响。
   
假设:1.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性别方面的差异;
    2.
人际信任不存在性别方面的差异;
    3.
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维度存在着不同的相关;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工具
    2.1.1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
   
该量表最初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 Perr i s等人编制。主要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的影响。修订后的量表与原量表在维度上有较大的一致性;其重测信度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水平;通过对正常人和神经症患者的测试,其效度同样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该量表分为父亲和母亲两个分量表,分别测试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两者各由6}个相同的题目构成。其中父亲量表包括情感理解与温暖、惩罚与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等6个分量表;母亲量表包括情感理解与温暖、惩罚与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和过分保护与干涉等5个分量表。各分量表的同质信度系数在。46~ 88之间,分半信度系数在。50~ 91之间。
    2.1.2
同伴信任量表(Company Trust Scale)
   
同伴信任量表是由RempelHolmes (1986)编制的,又称人际信任量表(Interpersonal Tnist Scale,简称ITS )。用于测查关系密切者的相互信任,共有18个题目,涉及信任的三种内涵:可预测性、可依靠性和信赖性。可预测性指我们能否预见到同伴的特定行为,包括我们欢迎的行为和不受欢迎的行为,可依靠性是信任的最核心成分。而信赖则使人们能无保留地确信同伴将继续负起责任并关心自己
   
该量表采用7级评分法,其中1=完全不同意、7=完全同意。总分是从18(信任度最低)126分〔信任度最高)之间,中间值为72分。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2.2
被试
   
从杭州高级中学高一年级中随即抽取150位学生为被试,集体施测。收回问卷150份,有效问卷134份,有效率为89.3%。其中,男生72位,女生62位。
    2. 3
数据处理
   
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11 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父母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
   
就父母教养方式与学生性别变量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

1父母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

 

男(N=72

M       SD

女(N=62

M       SD

T

父亲      情感温暖、理解

2.716    .5044

2.836   .7655

-1.083﹡﹡

          惩罚、严厉

1.621    .5121

1.373   .3386

3.347﹡﹡

过分干涉

2.105    .3048

1.909   .3453

3.487

偏爱

2.597    .6759

2.564   .7193

.271

拒绝、否认

1.659    .4912

1.481   .4374

2.206

过度保护

2.127    .5257

1.967   .5046

1.790

母亲      情感温暖、理解

2.924    .5177

3.095   .4986

-1.932

过分干涉、过分保护

2.256    .3420

2.152   .3796

1.679

拒绝、否认

1.711    .5429

1.588   .4673

1.395

        惩罚、严厉

1.493    .4954

1.353   .3809

1.857

偏爱

2.616    .6844

2.564   .7092

.432


   
注:﹡P<0.05, ﹡﹡P<0.01
   
结果显示男女生在父亲情感温暖、惩罚及拒绝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母亲的各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3.2
人际信任的性别差异
   
就人际信任与学生性别变量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

2人际信任的性别差异

 

男(N=72

M       SD

女(N=62

M       SD

T

可预测性

3.4389     .52071

3.4548

.53979

-.174

可依靠性

3.3032     .66274

3.4892  .60724

-1.634

信赖

3.1898     .75646

3.4032  .65255

-1.734


   
结果显示男女生在人际信任的三个维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3.3
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信任的相关分析
   
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信任的肯德尔等级相关情况如表

3 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信任的相关

 

可预测性

依靠性

信赖

父亲      情感温暖、理解

.052

.014

.094

      惩罚、严厉

-.043

-.098

  -.174

过分干涉

-.024

-.028

-.002

偏爱

 .198

-.039

.011

拒绝、否认

-.049

.012

-.106

过度保护

.069

-.085

-.138

母亲      情感温暖、理解

.122

.116

   .200

    过分干涉、过分保护

.053

-.056

-.095

拒绝、否认

-.085

-.109

    -.256﹡﹡

    惩罚、严厉

-.138

-.127

  -.202

偏爱

   .238﹡﹡

-.036

.000


   
注:﹡P<0.05, ﹡﹡P<0.01
   
结果显示父母亲惩罚与信赖显著相关,父母亲在偏爱维度与可预测性显著相关,母亲拒绝、情感温暖两个维度与信赖有显著相关。
    4
、讨论
    4.1
父母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讨论
   
不同性别的高中生对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惩罚严厉及拒绝、否认的感受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主要是女生对父母的情感感受明显高于男生,而男生感受到的父亲惩罚严厉明显高于女生!这一点与李国华等人的研究结论一致,与安伯欣的研究结论也很接近。得出上述结论的原因可能与父母的家庭角色有关,父母所扮演的家庭角色是不同的,父亲是家庭的权威,是孩子理想的榜样;母亲则更富有感情、爱心,给与子女情感的支持和关怀。另外与高中生青春期的行为表现有关,高中阶段的女生己经能很好的体谅父母,与父母尤其是母亲的交流多于男生,加上父亲对女儿的态度一贯都比较温和,女生也较少的表现出叛逆行为,因此父母对他们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而这个阶段的男生可能表现出各种外显的逆反行为,加上父母对男生期望颇高,因此父母给了他们更多的约束和提醒。从而使得男生感受到父母的负性教养方式多余女生。
    4.2
高中生人际信任性别差异的讨论
   
本研究显示,高中生的人际信任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一点与郑信军的研究结论一致。
   
我们认为高中生人际信任之所以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与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是很有关系的,我们都知道高中生基本上一进校就开始没完没了的上课、补课。高中三年,除了和家人、老师及同学等有限人群进行交往外,他们很少有机会与更多的人进行交往。他们对社会、对人的了解和认识都是间接的来自父母、教师以及书本,而这些间接获得的知识能不能内化到他们自身知识体系,并指导他们的人际交往还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高中生人际信任水平没有表现出性别差异是正常的。
    4.3
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人际信任的相关的讨论
    20
世纪60年代,皮克等人采用谈话法、测验法等方法研究了青少年性格特征,结果表明,性格特征的发展与父母对子女教养态度密切相关。本研究发现家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信任存在着广泛的相关。具体来讲,人际信任与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成正比,与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成反比。
   
苏巧荣通过对中专学生的研究表明,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不利于子女形成良好的人际信任,她认为主要是因为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不利于子女与人形成安全型依恋。相关的研究也表明,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不仅有利于子女形成安全的人际依恋,同时还可以积极的促进子女内部控制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以及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5
、结论
    1.
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性别方面的差异;
    2.
高中生人际信任不存在性别方面的差异;
    3.
父母养方式与人际信任存在着广泛的相关。具体来讲,人际信任与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成正比,与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成反比。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