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庭教育”课题研究简要回顾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开始对青少年儿童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给予较多的关注。1998年初,我所在中学启动了由我设计的“三理一体化”教育模式,该模式把对学生的“伦理”“理想”“心理”教育纳入了一个动态整合系统,通过讲座报告、第二课堂交流对话、“好朋友”信箱、提供咨询辅导、编写宣传资料、校报“心理健康教育栏目”等途径教育学生。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我深切体会到一些学生的问题根源于家庭和父母,要教育好学生,使其成人成才,不能光靠学校孤军奋战,还要讲求家庭、学校教育的匹配度。尤其当社会负面教育指数居高不下时,唤醒家庭教育的功能、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成为势在必行之举。于是,我开始把注意力向“家庭教育研究”方面倾斜。当时,受一种无法抑制的冲动与激情的支配,我于工作之余开始大量阅读家教研究文章,也随手写下一些感想和认识,这便为后来展开研究做了一些前期准备。可以说,我从事这个课题的探究完全是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被“逼”出来的,是遇到一大堆困境与尴尬无法突围时的理性选择。
  
  2004年7月15日,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将我的研究课题《家长文化•新家庭教育》立项为省级规划课题。其实,早在2002年底前,我就已经写成总计3万多字的介绍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文章——《家庭教育的误区》《家庭教育“十要”》《家庭教育“十忌”》,一定程度上指导了部分学生家长的教育行为,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为进一步摸清本区家庭教育的现状,掌握比较详实的资料,深化细化研究内容,我于2003年10月在本校(现已为独立高中)初中部的初一、初二两个年级进行了第一次“家庭教育状况”问卷调查,调查的价值取向侧重于社会大众、家长、教师所看重的“学习学业”方面。本次调查最大的收获是通过对全部信息的综合与分析而得出的9个结论:[1]在本地区家庭教育意识非常淡薄;[2]家庭教育资源未被开掘利用而散失;[3]家长还未觉察到学校教育功能在“市场经济”的浸润下在逐渐萎缩,部分传统上本应由社会专业教育机构承担的功能正一点点地往家长身上转移、渗透;[4]家长普遍缺乏教育子女的热情与耐心;[5]大多数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理念、理论、方法、技巧、原则一无所知又不愿探求;[6]很多家长从人格上难以保持一种昂然挺立的姿态让子女效法,从基本素养上也难以扮演一个教育者、指导者的角色;[7]家长负性教养行为频繁,正性教养行为较少运用;[8]一部分家庭教育氛围与子女身心发展走向不协调;[9]家长教养期望飘忽不定或与学生实际不相匹配,教育困惑得不到点津指迷。后来,这次调查结果被整理为《家庭教育状况问卷调查与评析(一)》。
  
  课题立项不久,当地政府组织6家单位联合成立家庭教育讲师团,本人被邀为讲师团首席成员,紧接着就在城乡很多学校作报告,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我在与广大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在农村地区普及家庭教育理念及方法的重要与必要,同时也感到自己肩上所负担使命之沉重。凭着经验和直觉,我认为我的课题文章必须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必须尽量体现出“精炼”“系统”“实用”“操作性强”的特色,要尽量让有阅读能力的人都能读懂、会运用,起到“家长教材”的作用。根据这一思路,我写出了《家庭教育“十忠告”》一文,该文与前述的《误区》《“十要”》《“十忌”》共同组成了家长教材的主体内容,因为它们是普适性的,自成系统,从而有效地引导并规范了接触到这组材料的家长们的教育行为。
  
  2004年11月中旬,我又进行了第二次“家庭教育状况”问卷调查,本次调查答卷人为20个行业的家长。经过对答卷的统计、整理、归纳、研究、升华,次年5月,写出了另一篇1万多字的调查报告《家庭教育状况问卷调查与评析(二)》。
  
  2006年10月,我在别校初中部又搞了一次问卷调查。综合分析调查问卷负载的信息,我陆续写出了《家庭与阅读》《家庭休闲与教育》《家长如何关心孩子》《父母应具备的N种品质》《孩子眼中家长的“‘缺’斑”》5篇文章。
  
  三次调查用问卷均由我自己设计,内容与侧重点绝无雷同之处。三次调查的总结成果大都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做了反馈。
  
  2006年写就一篇家庭教育方面的散文《在大自然中寻找写作灵感》,2007年写成两篇家庭幼儿教育小论文《玩“棋”》、《玩“牌”》及另一篇小论文《家庭与电视》。2008年,我利用自己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势,对计划中的《特殊家庭对子女心理行为的影响及教育策略》课题展开研究,后来发现此课题涉及面过大,不是一篇论文能解决的,于是就将研究焦点放在特殊家庭之一类“单亲家庭”上面。通过社会调查,与单亲家庭孩子交流,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著作,经过分析、筛选、提纯、统整等步骤,《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研究》一文得以脱稿。本文由四部分组成:单亲家庭的结构模式与功能特征、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行为的一般特征、影响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行为的其他因素,对单亲家庭儿童教育的干预措施。至此,研究课题计划内与计划外的文章16篇全部完成。
  
  由于笔者文章体裁跨度较大,涉及面较宽,多数文章以实用为目的,具有强烈的指导倾向,所以基本观点和主要结论并没有集中体现在某一篇目中,而是不均匀分布在所有文章中,其中一些观点与结论需要依靠文意的凸现、延伸而彰显。
  
  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家教观点和主要结论。
  
  1、学校“惩罚教育”的缺失,导致家庭教育的难度增大、效果降低。
  
  现代权威的、主流的教育价值理念视学校“惩罚教育”为“禁区”为“雷池”而不敢靠近不敢逾越,根源于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教育界对之的不完整理解,于是人们对教育中的惩罚给予了越来越多的批评,许多教师也就单方一味地使用表扬、赏识、关爱的手段,不敢对学生进行惩罚,甚至到了谈“罚”色变的地步。家庭教育受学校“正规”教育观念的引导,为了保持与其同步和一致,也逐渐在远离惩罚。然而,学生在一片叫“好”声中成长得似乎并不好,问题学生的增多和青少年犯罪率的逐年升高不仅让很多家庭丢尽脸面,同时也给现代教育制度一记记响亮的耳光。
  
  我这样想,社会中充满了惩罚,人们为了保证法律和社会规范的严肃性和有效性,经常会对违反法律和规范的行为进行惩罚。那么,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能够不使用惩罚而让孩子们了解一个充满惩罚的社会呢?又如何使他们长大后避免社会的惩罚?韩非在《五蠹》中说:“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之,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与爱、听于威矣。故十仞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羊易牧者,夷也。故明王峭其法而严其刑也。”由此可知,改变一些孩子的过恶应不拒绝使用惩罚的手段。小不惩则为大恶,小时偷针不施惩处,大时偷金绳之以法,从长远看倒是害孩子,不是爱孩子,既不“人本”又不“人道”。古罗马帝国晚期最著名的基督教思想家和教育家奥古斯丁认为,没有任何学习是可以没有惩罚的。戒尺、皮鞭、棍棒是制服儿童所必需的工具。奥古斯丁关于体罚是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理论差不多支配了欧洲教育一千年。他本人少年时期行为放荡、信念荒谬,母亲禁止其在家里与其他人同桌共餐,以促其改邪归正。后来,“希波的”奥古斯丁因此被教会视为浪子回头的典范。
  
  惩罚是一种强烈的限制,孩子的优良行为都是通过一系列的限制而被规范的。现在的教育工作者对孩子的教育只剩下苍白无力的说教,几乎到了黔驴技穷的程度,这是现代基础教育的一种悲哀。没有惩罚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要完善教育的基本机制,此问题应得到认真研究。
  
  2、农村广大家长普遍受“重男轻女”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重视让男孩接受学校教育,轻视或剥夺让女孩接受教育的权利,这种看似理性化的选择可能对一个个家庭有“好处”,但对社会、国家危害巨大而深远。
  
  在一个孩子成长初期,家庭教育的重担落在了母亲肩上。当一个女孩在年幼时没有接受比较系统的学校教育,或者只接受了很有限的学校教育,极有可能造成人格修养不完整,长大成家后非贤妻良母。作为母亲,也就没有可能教养儿女成长为有很多积极面和光明面的人;也很难辅佐丈夫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一分子。许多贪官之所以触犯法律,大部分是小时候缺少贤德之母的教诲,成家后其妻不贤,纵容或协助老公作案,最后“落马”。所以,不能相夫教子的母亲多了,这个社会肯定不大太平。由此可以这样推论,在家庭教育中,教育好女孩比教育好男孩意义更大,对社会更有贡献。
  
  3、在贫困、落后的农村,教育低素质家长(所谓的“高危险群父母”之一类)比传播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方法更重要、更急迫、现实意义更大。
  
  笔者用亲历的一件事实来说明上述观点。本县一乡村农民前几年大规模外出行乞讨要并以此为发家的手段已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此事件引起一中央领导的关注,他指示当地政府限期整改根治。2009年6月18日,我应妇联邀请,去村上作报告。此前,妇联领导介绍了情况,说下乡作报告重点在于教育家长。在和村干部的谈话中我们得知,去外省市行乞讨要者非常多,百分之九十多的家庭每到寒暑假都把放了假的孩子带着出去,没有小孩子的家长外出讨要就“租借”别人家的孩子,每月租金400元,回来后把孩子和钱一起交付对方。村干部说,每家每年讨要2至3万元不成问题(这是净收入)。估计全村每年能要上百万元。很多人盖起了楼房,购置了家电设备、摩托车等,有的甚至买了小汽车开着四处兜风。村小学校长、老师们说,那些被大人领着天南海北四处行乞“见了世面”的孩子回来后便染得一身恶习:懒惰、撒谎、吹牛、互相攀比看了什么吃了什么、旷课、上课胡思乱想注意不集中、做作业应付凑和,心思根本就放不到学习上。
  
  据有关领导介绍说,那地方有十来个村把这种做法当作致富捷径,十多年前就有人这样干,后来此风愈刮愈烈而不可收拾(据说现在已得到有效遏制)。于是,我的报告的着力点便转向对当地村民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
  
  4、一部分家庭的家庭教育之所以失败是家长的错误休闲观念和低俗的休闲生活方式导致的。
  
  人的素质很大部分是在闲暇时间形成的,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在闲暇时间实现的。目前中小学生存在的素质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与学校剥夺了学生的休闲生活有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应归罪于家庭庸俗的休闲生活与家长消极的休闲方式。一些家长不学无术、看淡德行、羡慕权力、崇拜金钱、见利忘义、鄙视贫贱。他们注重吃喝玩乐,热衷于低级趣味,整个精神世界是一片沙漠,建设性的家庭文化氛围无从谈起。再加之当今社会文化生态荒芜破败,对青少年成长难以提供一种支持性环境,他们受到的扭曲力、反作用力很大。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支撑家庭精神文化环境的休闲生活又不堪一提,学校又几乎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上,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心理方面的培养,家庭教育有名无实不得其力,学生极容易出现行为偏差也就不足为奇了。我在《家庭教育状况问卷调查与评析(二)》中总结到:“本地区当前学校教育存在诸多的遗憾而不是良好的,社会负面教育指数偏高,如果家庭教育再赶不上趟,结果不会让人乐观”。据我的调查,很多父母亲们闲暇时“最喜欢做的”主要是:看电视、抽烟、与人喝酒、打麻将打扑克、赌博、串门、聊天、搞交际、睡懒觉。我们能指望以这样的休闲方式打发日子的家长培养出“国家的栋梁之材”吗?
  
  我的课题在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上,也追求一定的特色和创新。
  
  课题立足于调查、访谈,着眼于教育、推广,所以多数文章不是“象牙塔式”的,而是一些论散结合的文章,其性质似可以归结为“亲职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教材,文章以调查统计的结果为基本论据,通过评析议论,力争做到改变认识与提供方法并重,力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既具有一般论文的严谨和思想深度,又具有说理散文的浅显与可读性,采用这种文体与课题承担者追求最大限度发挥应用价值的构想不无关系。
  
  研究的主要进展与实践中的新思路、新举措,理论上的新观点、新发展。
  
  我把课题并非只当做一个课题来做,而是认定为自己的一项事业,所以不存在结题后便了结一切的想法。我相信没有一种外在的力量把这件“额外的”工作与我剥离,我将一直满怀热情地坚持下去,推展下去,尽已所能!其实,在我的一部分研究文章中,很多做法就来自于我本人的家教体会,我认为将自己以往总结的成功的或不成功的经验与他人分享,指导实践,为家长们提供操作规程,这本身可能就蕴涵着一种新思路、新举拖。在这一点上我与一些拿别人的东西教化别人的研究者有区别,至少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我略有点底气,因为自己总体上经历过还算成功的家庭教育实践。
  
  综合考察《家长文化•新家庭教育》的一系列文章,萦绕我心际的是这样一些感受,它们也许不是什么新观点或原创性的东西,但它们中的每一条都与本省本区家庭教育的实际与命运息息相关。
  
  1、绝大部分家长不会自觉自愿地去搞“亲职教育”,必须依靠外在的力量去教育并培训家长,如办家长学校等。
  
  2、应加强舆论的引导与宣传,使家长深切地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心在品德与非智力因素方面,纠正家长一味注重课业学习的舍本逐未行为。
  
  3、电视、网络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弊多利少。每个家庭可考虑设立“无电视日”“无上网日”活动,各省市电视台应建立中小学“课程辅导频道”或“青少年教育频道”。
  
  4、阅读人群所占比重小,且大都为满足“刺激”“休闲”“信息”低层次需求而阅读。各级政府应重视公益读书事业宣传与投资,改变部分图书馆有名无实的现状,让它们发挥其作用。
  
  5、家庭休闲的价值取向是多维的,有文化的、教育的、审美的、健美的、道德的、创造的、功利的、超越的。首先,对家庭休闲文化有研究的学者和专家,应编写出《家庭休闲指南》之类的书籍或制作出DCD影碟等视屏资料,指导各类家庭的休闲行为。其次,可开创社会休闲教育机构,让一些人接受教育获得相应的休闲技能(如个别地方的瑜珈功训练班就是其雏型,但内容过度单一)。
  
  6、要在行政组织体系上理顺社会的“家庭教育指导”运作机制。也就是说,政府应有常设机构专门负责在社会上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与协调,并明确其权利与责任,改变大家都管其实大家都不管的现状,这当中,必须联合有资质的学校以配合行动。
  
  要带动一个地区的家庭教育事业,靠写出几篇研究文章是没有用的。要让一整套家庭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方法为人所用,就得靠实实在在的宣传。早在2002年底前,本人就已经将普适性的三篇文章《家庭教育的误区》《家庭教育“十要”》《家庭教育“十忌”》自费印刷数千套开始给学校、亲朋好友赠送,并且在文章末尾注明“欢迎翻印”字样以便流布。应邀在城乡很多学校给学生家长作家庭教育报告时,也给校方赠送家庭教育资料。
  
  综观笔者《家庭教育“十要”》《家庭教育“十忌”》《家庭教育“十忠告”》3篇文章,可以认为自成一个简炼明快的系统,无论家长的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如何,如果以之为家教指南,持之以恒,对孩子的教育定会卓有成效,因为这3篇文章所提供的是一套相对完整的方法,而且篇幅不长,可为一大部分无丰裕时间少一定耐心的家长所用。
  
  因大多数文章欲以“家长教材”的面目面向读者,刻意追求通俗易懂的效果,所以把“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有关原理原则尽可能地进行通俗化表述,通过语意转换,使深奥难懂的理论降低“梯度”走向浅显,能为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理解、掌握。另外,很多提法、观点都渗透着以“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为指导的痕迹,重视行为和操作在改变人的认知结构中的作用。我相信,一切家庭教育观念都可以具体化行为动作来实现。
  
  我的文章企望从家庭教育的不同侧面、着眼点和着力点上进行指导,特别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如何配合、在什么点什么面上配合总想给予全方位的说明。并且,在“亲职教育”这一块上的确也费尽笔墨,指导家长如何“修正”自己,以便更有资格地执行家庭教育工作,但这一目的并没有充分实现。
  
  笔者文章从题材上来说跨度较大,几乎覆盖了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有个别文章还对从事家庭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罕言的领域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如《家庭休闲与教育》;从体裁上而言,突破了课题论文的单一模式,除论文外,把论散结合的调研文章、散文都包容其中,这不仅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而且也增加了此类科研课题文章的普适性。我们清楚,“阳春白雪”型的文章不会有太多的读者和受众,由于我们施加教育的末端是文化程度有限的普通民众。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