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课题“小学生升学准备及其初中阶段的学校适应研究”课题在我区的实践与反思

“小学生升学准备及其初中阶段的学校适应研究”课题在我区的实践与反思

一、课题的概况

1、课题的提出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后,初中招生改革,生源划片,小学生免试就近入学。由于小学毕业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前提差异较大,从而加剧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在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不适应。相当多的小学生进入初中后,不能很好的适应初中学习生活,与小学相比较,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重,不仅表现为课程数量的增加,而且表现为学习质量要求的提高,另外家庭与社会对学生的学业质量要求也明显提高,这样学生学习心理负担日益严重,导致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下降,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导致部分学生厌学流失,极大地影响了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九年义务教育有着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特点,小学教育起点的高低,小学高年级的教育教学与初中一年级教育教学能否较好地衔接,是影响初中教育教学质量乃至义务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当时,国内专门研究中小学教育衔接的课题比较少见,我们仅发现了苏州市盛泽二中的“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东山区的“中小学素质衔接研究”,山东省临沂下位一中的“农村中小学衔接问题的研究‘。而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衔接中的某一方面的单位比较多:如上海市的“中小学德育横向渗透各门学科的衔接研究”因此,从加快中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转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顺利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任务,推进中小学的素质工作,对初中和小学的素质教育进行了通盘考虑,以解决如何铺垫搭桥,引导小学生顺利过渡到初中学习、生活的问题,促使“教与学、师与生”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增强中小学学生的发展后劲为目的。2007年,利用我市“五四”向“六三”转制这一契机,在全面分析、探讨转制将带来的师资、校舍、教育衔接、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上,确定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此课题的研究。

2、课题研究的现状

20078月——20087月(即课题实施初期),全区有24所学校、79名交流教师参与到此课题的研究,各实验学校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确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各实验校、各实验教师勇于创新、大胆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20088月至今,全区所有的中小学、48名交流教师参与到此课题的研究。各实验校经过一年的实践研究,特别是小学感触到此课题的研究对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都积极的投入到课题研究中,从中小学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的教材内容上、培养良好习惯上、中小学生学习习惯指导上、学科教学与中小学教学方式上等方面上,通过专家的引领、反复的实践、反复研究逐步找到了各自中小学衔接的切入点,调整了各自的研究课题,更加明确了方向。

二、课题的实践过程

本课题计划利用三年的时间,分二轮进行研究,采用以建立区课题组-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实验学校的网络方式,从全方位、多角度开展研究,参与研究的人员通过教师自荐、学校自荐、教育局审核确定,确保研究质量。具体做法如下:

准备阶段(20078月—20079月)

1、成立了由实验学校主要领导、实验教师及骨干教师组成的区课题研究团队,确定实验校研究项目,制定具体方案。

2、开展理论学习,提升科研素养。

3、区课题组就课题前期实施给各实验校作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实施阶段(20078月——20097月)

(一)、第一阶段:(20078月——20087月)

1、启动中小学教师交流工程。

2007年,铁东区在全区范围内启动了中小学教师交流工程,出台了《铁东区中小学教师交流工作实施意见》、《铁东区中小学首批交流教师培训方案》等相关文件,为实验研究提供保障。

2、开展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1)期初由教师进修学校科研部、师训部和小教部的教研员分别对参加课题的教师通过各种形式对课题研究人员进行基础教育的方针、政策及教育专业理论,特别是新课程理论的培训、中小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培训、班主任技能培训等。

2)组织各学校校长和交流教师70多人到东北师大附小参观学习,感受校改先进学校氛围,学习先进理念。

3)聘请了肖川、孔凡哲、沈燕华、徐世贵等专家学者到我区讲学,以专家引领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进入研究状态,提升课题研究的质量和高度。

4)区教育局和进修学校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中小衔接教育教学研究”展示活动。全区中小学校长、实验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进修学校的教研员深入实验校调研、听评课就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具体的指导。先后开展了主题研讨12次,专题教研4次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显著了成绩。

3、区课题组就各实验校课题开展前期所做的调查问卷作了认真细致的分析。

(二)、第二阶段:(20089月—20097月)

今年,我们将通过更加有效的科研管理和培训方式,以实验学校的各项子课题为支撑点,以六、七年级学生为重点研究对象,以中小学交流教师为主要研究者,着重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深入调研,了解情况。

通过学期初,对实验学校进行的调研和问卷,了解课题研究中学校和教师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调整方向,深入实践。

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它解决了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明确了今后课题研究的方向。各实验校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调整了课题研究方向,找准切入点,细化研究内容,对口的中小学确立了统一的研究方向,保证了课题研究的延续性。

3、以需为本,提供培训保障。

铁东区教育局建立以区为单位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多方聘请专家,为各学校课题的实施进行引领,为老师提供指导和理论保障;区域内进一步规范各实验学校课题研究的行为,为实验教师提供现代教育理论开展新课程知识培训、班主任技能培训、教育科研能力培训和教师专业知识培训等工作,做好本土化培训工作,为教师进一步实验研究提供业务上的支持和保障。

4、团结协作,共同推进

中小学教研员共同参与中小衔接课题研究,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研究、指导,加大中小衔接课题的教研力度。2008年下半年,课题滚动到七年级。我们以课题为引领,以中小学各学科为切入点,探讨中小学学科体系间的异同,研究六、七年级各学科的跨度衔接问题;切实解决好中小学衔接中如何进行课程设置的问题;探究中小学科目间的衔接,如小学自然、综合实践等学科与中学的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的合理衔接;探讨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课时量的衔接问题;继续深化、细化在上一学年教材内容衔接问题方面的工作,并逐步推广其研究成果。

4、打造研究型团队,促进教师内涵式发展

1)、以《中小衔接的理论与实践》实验课题为统领,探讨打造优秀教师、领导团队的新模式。

本学年,组织小学高年级教师与中学教师结成对口研究团队,互动交流,促进中小学教师间的资源、经验共享;今年新增加的七所实验学校,及时填写了申请表,并向总课题提出了课题研究申请。

2)继续实行中小学交流教师工程

区教育局在区课题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管理措施,逐步建立健全各项相关机制,确保交流工作的严谨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并出台了《中小学交流教师考核评价方案》保证课题开展的高质、高效。

3)、建立常态的中小学教育衔接联络机构,开展深入的研究及常规性教育教学工作,使九年义务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各中小学校领导及有关教师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并把它纳入常规的教育教学管理之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本年度实施计划;能加强学习,深入理解课题研究课题的内涵和本质;激励、引导和培养骨干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严格研究过程的管理和调控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和汇报,为实验的运行提供必要的环境,各学校在原有课题研究基础上,深化、细化研究内容,按学科(人数较多的学科)或年级(研究人员较少的学科),确定各研究小组的研究内容;定期组织校内交流(每周不少于1次,可利用教研、集备时间,形式可采用讨论、案例分析、观摩研讨等形式),每次活动要有详细记录,及时总结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有效经验,实验教师根据情况进行听课、评课、展示课(每月不少于4次),针对研究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撰写研究心得、教学反思、随笔、教育叙事等。

4)、加强实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本学期,聘请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向葵教授作《总结经验促进课题深入带动学校发展》的专题报告。全区开展了大型中小学教研活动三次。

5)加强认识,提高水平

参与课题研究的交流教师本着较强的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自觉转变观念,自觉融入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要不断加强业务素质和研究水平的提高,提升课题研究的高度。

总结阶段(20097月—200912月)

三、反思

1、要以中小衔接课题为引领,开展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升水平。

2、小学管理方式要思变,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给教师减负。

3、各实验校在课题研究、实践中,要注重积累资料,加强资料整理,形成自己的经验。

4、注意课题研究的延伸性的研究。

通过对“中小学衔接”课题的研究,促进中小学衔接教育合理有序进行,让师与生、教与学双双提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相互了解、相互适应,把“突变”变成“渐变”,在“渐变”中顺利完成小学升初中的衔接过渡,掌握好衔接过渡的主动权,给学生搭好过渡的金桥。让学生提前了解自己新的学习环境、规范要求、学习方法、学习任务。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